靳連平
(遼寧省綏中縣前衛(wèi)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遼寧 綏中 125203)
母羊地方流行性流產的診斷
靳連平
(遼寧省綏中縣前衛(wèi)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遼寧 綏中 125203)
本病由鸚鵡熱衣原體所引發(fā),主要危害綿羊和山羊,以流產、死亡或娩出的仔畜不久死亡為特征。本病最初于1950年發(fā)現于蘇格蘭,此后在歐洲國家蔓延,目前在全世界均有發(fā)生,給養(yǎng)羊業(y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母羊地方流行性流產的病原是衣原體目鸚鵡熱衣原體中的綿羊衣原體(C.ovis),對青霉素和一些磺胺藥物敏感,但不受鏈霉素和對氨基苯甲酸的影響。
病原從流產羊的胎兒、胎膜、陰道和子宮排出物排到外界環(huán)境,污染飼料、飲水等經消化道傳染。亦可由污染的塵埃和散布于空氣中的液滴經呼吸道感染。此外,交配傳染、子宮內傳染以及經初乳傳染都已得到證實。產道排菌一般數天,最長45d。帶菌畜長期從糞便中排菌,因而本病可從一個繁殖期持續(xù)到下一個產羔季節(jié),使感染長期化。鴿子和麻雀感染綿羊衣原體后可成為儲存宿主。此外,某些蜘蛛綱動物和昆蟲也能傳播本病。在實驗動物中豚鼠最敏感。
潛伏期一般為50~90d。人工感染的綿羊在接種后約3d開始發(fā)燒。在注射或飼喂病原體后至少56d發(fā)生流產。主要臨床癥狀為流產、死產和產弱羔。流產發(fā)生于妊娠中后期,但以妊娠最后1個月為常見。小部分可能有胎衣滯留,子宮排出物持續(xù)數天。流產母羊體溫升高達1周。生殖道很快恢復,以后配種一般不受影響。一些病母羊由于繼發(fā)細菌性感染,發(fā)生子宮內膜炎而死亡。流產過的母羊以后不再流產。公羊感染后可發(fā)生副睪炎和睪丸炎。
3.1 病理剖檢變化 本病只發(fā)生于2歲以上的成年母綿羊,山羊較少發(fā)生。肉眼檢查病變主要見于胎盤。水腫是發(fā)生率最高的病變,其范圍和程度與感染階段有關。懷孕后期感染水腫發(fā)生范圍廣,胎盤上見有棕紅色滲出物。病程進一步發(fā)展,滲出物擴展到胎盤的臍區(qū)邊緣,并且變成棕黃色,而且量也明顯增多。此時用于很容易從肉阜上剝離絨毛葉,使壞死灶暴露于絨毛葉表面,絨毛葉呈黑紅色、粉紅色到暗土紅色。絨毛膜因水腫而出現不規(guī)則的增厚區(qū)域,并常見絨毛膜粗糙、皺縮呈皮革樣。流產胎羔肝腫大,有白色壞死小點和纖維素沉著,間或水腫、腹水以及氣管淤血點等。
3.2 病理組織學變化 初期病變首先在臍區(qū),出現嗜中性粒細胞、淋巴樣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滋養(yǎng)層細胞腫大。有些胎盤見有血腫。隨病程的發(fā)展胎盤病變更為嚴重,壞死從臍區(qū)擴散到胎盤肉阜的深層,直到子宮肉阜的肌層。在裸露肉阜拱形組織和絨毛內見有明顯的嗜中性粒細胞、淋巴樣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水腫的絨毛膜尿囊內出現嗜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子宮黏膜有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病程進一步發(fā)展,肉阜和肉阜間的病變范圍更加擴大,絨毛和中隔的壞死變化更加明顯,達到肉阜的基部。子宮肌層內有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在水腫的絨毛膜尿囊內主要是漿細胞浸潤。絨毛膜血管周圍有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和纖維樣變。淋巴樣細胞在血管周圍形成管套。有的胎盤絨毛膜發(fā)生壞死。
4.1 病料的采集和處理 在一些嚴重的全身性病例,從患畜的血液和大多數器官組織中均能檢查和分離到病原體。但最適合的檢查材料可從有癥狀或有病變的部位采取。例如流產胎羔的肝臟、流產母畜的陰道分泌物以及絨毛膜等。
4.2 病原的分離培養(yǎng) 衣原體在一般細菌培養(yǎng)基上不能繁殖,必須依賴活細胞供給養(yǎng)料,尤其是在代謝旺盛的新鮮組織中生長最佳。本病原能在發(fā)育雞胚卵黃囊中增殖。衣原體懸液以0.2mL劑量接種于6~7日齡雞胚的卵黃囊中,受感染的雞胚常在5~12d內死亡,胚胎和卵黃囊表現出血或充血。如可疑病料組織勻漿接種雞胚第一代沒有發(fā)生死亡,則于接種后10~14d收獲卵黃囊,加砂粒和肉湯研磨,以0.2mL劑量接種于另一組6日齡雞胚,需作3次盲目傳代方能最后確診。本病原在雞胚原代細胞培養(yǎng)物或小鼠傳代細胞(L細胞、McCoy氏細胞)培養(yǎng)物中能有限地低度繁殖。
4.3 動物回歸試驗 豚鼠是本病首選實驗動物,因為對少量衣原體的生長比雞胚更為易感。
4.4 直接鏡檢 用新鮮的陰道排出物或絨毛膜上皮涂片顯微鏡下能檢出特征性的原生小體。以姬姆薩染色,病菌的著色隨生長階段而異,形態(tài)較小有傳染性的原體染成紫色,形態(tài)較大的繁殖型始體則染成藍色。新鮮分泌物亦可不必染色,在濕封固標本中以相差顯微鏡直接檢查。在500倍或更高倍下可清晰看見病菌分布于單核細胞的整個泡漿中。
檢測支原體病抗體的血清學方法較多,國內外最常見的方法是補體結合試驗,此外還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和間接血凝試驗。一般于感染后7~10d出現補體結合抗體,通常采取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間隔 10d左右,如抗體效價為1:16以上或增加4倍以上時才能確診。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3.058
靳連平(1968~),本科,獸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