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燕,邢家銘,韓雅迪,張彥峰,嚴興科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甘肅
——針灸醫(yī)學的發(fā)祥地之一*
盛雪燕,邢家銘,韓雅迪,張彥峰,嚴興科△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從傳說中的名醫(yī)——伏羲、醫(yī)書之祖——岐伯、敦煌遺書——《灸經圖》、武威漢代醫(yī)簡驚世出土及晉朝高秀,洞明醫(yī)術——皇甫謐5方面入手論述作為針灸發(fā)源地之一的甘肅,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第一部經典醫(yī)籍《黃帝內經》是甘肅慶陽人岐伯所作,之后安定朝那(甘肅平涼地區(qū))皇甫謐歷時25年寫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充分表明了勤勞、智慧的甘肅人民,在歷史的發(fā)展和疾病斗爭的過程中,為祖國針灸醫(y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豐富人類的科學文化寶庫做出了偉大貢獻。
針灸;甘肅;發(fā)祥地
針灸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獨特治療方法之一,作為一門古老的科學,現(xiàn)已獲得全世界人民的贊譽,其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擁有風光旖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甘肅,孕育了一代代賢人志士,如文明始祖伏羲,針灸鼻祖皇甫謐等都譜寫了自己輝煌如火的人生壯歌。黃河是祖國的搖籃,甘肅是祖國針灸醫(yī)學的發(fā)祥地之一,在祖國針灸醫(yī)學發(fā)展史上有過輝煌的一頁,為解除人民的疾苦做出了貢獻:
針刺可以追溯到我國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時期,被奉為文明始祖的伏羲,具有多重身份,他是部落首領,也是華夏最早的帝王,在醫(yī)學方面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九針”和“八卦”理論[1]。伏羲創(chuàng)制的“九針”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外治的先河。其中,“九針”為較精細的石器工具,用石頭磨成各種形狀的石針,以刺激人體疼痛部位達到治病目的。伏羲“以石治病”[2]的思想為針刺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伏羲在醫(yī)學方面的貢獻不僅發(fā)明了針刺技術,還開創(chuàng)了以陰陽為基礎的自然宇宙觀和方法論,形成八卦理論,其中的陰陽原理成為中醫(yī)理論基礎中的重要部分,如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等均以陰陽原理為骨架闡述生理、病理?!吨芤住は缔o下傳》:“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做結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3]系統(tǒng)總結了伏羲的貢獻,由此創(chuàng)立了易學。而以道教聞名于世的甘肅平涼崆峒山[4]孕育了“太昊”之稱的伏羲,成為高尚、智慧的化身,指引著中華文明的進步。
《慶陽縣志·人物》記載:“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醫(yī)術脈理,黃帝以師事之,著《黃帝內經》行于世,為醫(yī)書之祖?!标P于“北地”,在《慶陽縣志·地理》記載:“慶陽古為禹貢雍州之城……秦縣義渠置北地郡?!彬炞C了這位傳說中我國遠古時期最著名的醫(yī)生籍貫在甘肅。岐伯著被稱為“醫(yī)家之宗”的《黃帝內經》,后又稱為“岐黃之術”,經大量考證認為岐伯為《黃帝內經》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構建者,針灸在此也有體現(xiàn),如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云:“夫醫(yī)道所興,其來久矣。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p>
《黃帝內經》[5]的面世標志著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成,是我國古代醫(yī)學科學的起點和源頭,本書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各九卷,共162篇,約14萬多字。其基本理論是春秋戰(zhàn)國以前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斗爭的總結,而且為后世兩千多年來的醫(yī)學發(fā)展確立了準則。對人體生理、病理、診斷、腧穴、針灸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其中最基本的特點和價值是強調了整體觀,重視臟腑經絡,調整人體矛盾、突出針灸治療。全書論述針灸內容占多數(shù),具體疾病的治療幾乎全部為針灸治療。第一次確立了中醫(yī)針灸理、法、穴、針的理論基礎。兩千多年來,祖國醫(yī)學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fā)展豐富起來,為后世《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針灸甲乙經》等典籍的相繼問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被后世稱為“醫(yī)家之宗”。
《灸經圖》在敦煌針灸文獻中最具有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它是罕見的灸療圖譜,是我國現(xiàn)存較早的灸法專著。《灸經圖》發(fā)現(xiàn)于莫高窟第17號洞窟[6](藏經洞),現(xiàn)存于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斯坦因當初將其列為罕見漢文書。
《灸經圖》主要采用圖文相兼模式,但因其保存不全,現(xiàn)存殘頁中沒有目錄、作者、圖名等,無法考證其成書、抄錄年代,說法不一,但學者湯氏[7]認為《灸經圖》是與《黃帝內經》同期或早于《黃帝內經》的針灸流派,本文將其放在《黃帝內經》后敘述。從尚能辨認的18圖中統(tǒng)計載有穴位52個,多以人體遠端、末端選穴較多?,F(xiàn)代臨床常用的頭針、耳針、腕針等方法在《灸經圖》中廣泛應用,取穴少而精,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以人體部位取穴的先河,如眉山1寸為板眉[8],當眼睛童子是,兩眉頭中間位曲眉,兩額角發(fā)際是玄角等,讓人嘆服。同時,《灸經圖》豐富了經絡內容,首載膀胱經單線路走形,也是罕見的裸體針灸圖,多以乳頭、玉莖頭作為取穴標志,充分證明其不受封建禮教束縛,探求神圣醫(yī)學的科學態(tài)度,是中國現(xiàn)存針灸文獻中最早并唯一有裸體針灸圖的資料,為針灸醫(yī)學留下了一份寶貴財富。
《灸經圖》中大量記載了灸,體現(xiàn)了重灸理論,有灸法穴位、壯數(shù)、病證的灸方。各種灸方均介紹了病名、施灸穴位及壯數(shù),治療各種病的艾灸壯數(shù)從三壯至千壯不等[9],治療面癱僅三壯,治療五勞七傷[10]可用千壯,如:“灸人面而上浮風,如似蟲相習習,起則顛旋,灸天窗、灸扳眉、灸曲眉、灸兩風府、足陽明,凡十處,左右灸二百?!鼻抑委熒窠浵到y(tǒng)、消化系統(tǒng)、生殖泌尿系統(tǒng)、疼痛病癥等均可用灸法治療,正式將灸法神奇功效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和發(fā)揮。在《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記載:“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备拭C位居高陵的地理位置、寒冷的氣候因素均促進了灸法的出現(xiàn)。因此,在敦煌出土的《灸經圖》,為針灸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
研究祖國醫(yī)學遺產的珍貴資料之一當屬于甘肅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的醫(yī)藥簡牘[11],內容豐富,對研究東漢時期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情況具有重要意義。雖然保存比較完整的醫(yī)方有30余方,針灸方面的記載僅有9枚簡牘涉及,但從其中仍能推斷出當時在針灸方面發(fā)展的片段,其描述中僅具備以下特點:主張辨證施針、因病選穴;因記載穴位僅有3穴,即腧穴理論不完善;針刺禁忌內容粗略等,反映了東漢初期針灸學發(fā)展處于個人經驗總結時期。
皇甫謐(公元215—282)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yī)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幼名靜,字士安,安定朝那人(甘肅靈臺),自稱玄晏先生[12]。后因得風痹癥,繼錯服“寒石散”,幾欲“叩刃自殺”。自此習覽經方,潛心醫(yī)學,始撰《針灸甲乙經》,其所撰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且較全面系統(tǒng)的針灸專著,進一步補充完善了《黃帝內經》針灸理論,共收錄349[13]個穴位名稱,并講述了定位及刺灸方法;結束了經穴分離的局面,使經脈和腧穴理論初步形成并結合起來;首次明確了80多個交會穴?!夺樉募滓医洝穼ξ覈樉膶W的發(fā)展影響較大,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針灸甲乙經》是皇甫謐在結合《素問》《靈樞》《明堂》基礎上整理編寫而成的[14],內容詳細,銜接緊密,處處反映著“事類相從[15]”的編撰原則,是《針灸甲乙經》的重要特色。首先是穴位數(shù)目由《黃帝內經》中的160多個,擴充到349個,對腧穴的貢獻不言而喻。其次,補充完善了《黃帝內經》中無穴位的手少陰心經,而在《針灸甲乙經》中有8個穴位;并在《難經》記載的督脈內容基礎上又補充了“上巔,循額,至鼻柱”的內容,至今一直沿用?!夺樉募滓医洝返膯柺?,標志著我國針灸醫(yī)學的又一次重大發(fā)展,使針灸學第一次專門化,系統(tǒng)化,成為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著,從而奠定了針灸??苹幕A。其影響巨大,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至世界各國,作為教科書以學習我國醫(yī)學,至今仍為醫(yī)者必學書籍,正所謂千年古曲,傳唱至今。
在皇甫謐思想傳承方面,甘肅人民為表示對這位為民造福的醫(yī)學家的懷念之情,多次舉辦學術交流活動。紀念晉代針灸學家皇甫謐逝世1701周年暨學術交流會于1983年9月1~6日在蘭州舉行;“2006中國·靈臺皇甫謐中醫(yī)針灸學術交流會暨皇甫謐文化首節(jié)”于2006年9月在平涼市靈臺縣舉行;在“2010國際針法灸法技術演示暨學術大會”上,與眾同仁達成一致的“尋蹤拜祖[16]”的“敦煌倡議”;在2012年5月18日崆峒文化旅游節(jié)啟動儀式暨皇甫謐文化園開園慶典活動在皇甫謐故里甘肅靈臺[17]縣舉行;首屆皇甫謐故里拜祖大典暨《針灸甲乙經》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于2012年8月6~8日在皇甫謐誕生地甘肅靈臺縣舉行。多次大型活動的舉辦促進了皇甫謐學術思想的更好傳承。
“世界針灸醫(yī)學鼻祖”皇甫謐的傳奇一生完全可由“小小銀針,錚錚濟世,卷卷甲乙,煌煌鼻祖”來詮釋。在中國獨具特色的針灸療法發(fā)展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為后世敬仰。
甘肅作為針灸醫(yī)學發(fā)源地之一,擁有豐厚的文史資料,在針灸醫(yī)學上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也應該努力學習這些寶貴資料,從中不斷探索研究先輩的學術思想,為弘揚祖國醫(yī)學不斷努力。當代針灸與科研結合,出現(xiàn)針灸新框架,針灸將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國際化,作為針灸學者,要努力傳承和發(fā)展針灸,順應時代發(fā)展步伐,與現(xiàn)代醫(yī)學相結合,且科學創(chuàng)新和有序持續(xù)地發(fā)展[18]。
[1] 甄雪燕,梁永宣.伏羲制九針[J].中國衛(wèi)生人才,2012(7):90-91.
[2] 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1-2.
[3] 王柏燦.論九針的多極起源[J].中國針灸,1993,13(2):45-46.
[4] 尹健源.隴上:閃光的足跡[J].金日科苑,2000(5):18-20.
[5] 王慶其.內經選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4.
[6] 于靈芝.敦煌針灸文獻之《灸經圖》的價值[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4):4-6.
[7] 湯志剛,張瑞,蘇大為,等.論敦煌遺書《灸經圖》的文獻價值[J].西部中醫(yī)藥,2013,26(9):36-39.
[8] 張儂.敦煌《灸經圖》古代俞穴考[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8(2):32-34.
[9] 何天有,王亞軍.敦煌《灸經圖》重灸思想初探[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2):65-67.
[10]王天生,呂蘭萍,王永強.敦煌遺書《灸經圖》治療五勞七傷特點初探[J].中國針灸,2006,26(10):753-755.
[11]郝晉東,鄭俊江.武威漢代醫(yī)簡的針灸學內容[J].中國針灸,1999,19(10):633-634.
[12]岳玉烈,夏慶,程世翔.皇甫謐的生卒年代及皇甫世系[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25(18):152-153.
[13]魏稼.皇甫謐對針灸學的貢獻[J].廣西中醫(yī)藥,1982(4):10-12.
[14]秦中一.針灸學家皇甫謐[J].陜西中醫(yī),1983,4(3):44-45.
[15]戴恩來,金華,雒成林,等.皇甫宏著 承先啟后——晉朝高秀皇甫謐及其《針灸甲乙經》[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3,15(5):439-440.
[16]楊金生,劉海華,王瑩瑩,等.拜祖歸根 提升認同——從文化視角探析皇甫謐故里拜祖意義[J].中醫(yī)藥文化,2013,8(2):8-10.
[17]胡義成,嚴華,林詩昆,等.把靈臺建成“針灸之都”——對甘肅省靈臺縣文化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思考和建議[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2012,21(1):43-50.
[18]徐春波,郝威威,顧曉靜,等.名老中醫(yī)臨床經驗與學術思想的傳承研究[J].世界中醫(yī)藥,2010,5(4):296-298.
Gansu:One of the Cradl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HENG Xueyan,XING Jiaming,HAN Yadi,ZHANG Yanfeng,YAN Xingke△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
Gansu as one cradl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iches in literature resources,it is stated from five aspects:legendary famous doctor:FuXi,the ancestor of medical books:QiBo,DunHuang bequeathed book:Jiu-JingTu,the excavation of WuWei medical slips in Han dynasty,famous doctor in Jin dynasty showing high medical skills:HuangFu Mi.The first medical classics HuangDi NeiJing was written by QiBo from QingYang of Gansu province,while HuangFu Mi in Pingliang region of Gansu spent 25 years in writing HuangDi SanBu ZhenJiu JiaYi-Jing,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that diligent and intelligent Gansu people ha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establish theoretical system of national acupuncture and rich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treasure of human during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disea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Gansu;cradle
R245
A
1004-6852(2016)01-0071-03
2014-12-15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甘肅鄭氏針法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編號LP0128060-kfj j 01,LP0128060-kfj j 02)。
盛雪燕(1988—),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技術規(guī)范與臨床社區(qū)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