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抗爭政治研究中的三種視角轉換及其中國啟示

        2016-02-20 12:17:20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

        王 崇

        (吉林大學 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論抗爭政治研究中的三種視角轉換及其中國啟示

        王崇

        (吉林大學 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摘要:抗爭政治是社會與國家之間的一種非制度化互動方式*非制度化互動方式主要指集體抗議、社會運動等政治互動方式;制度化互動方式主要由選舉、立法投票等構成。。既有抗爭政治研究多集中于中觀或微觀經驗層面的分析總結,鮮有從宏觀視角對抗爭政治研究進行深入把握??範幷窝芯拷洑v了社會中心視角、國家中心視角和“社會中的國家”三種視角的轉換,即從分別將抗爭者或國家看作相互獨立的行為主體與研究對象,到將國家視為嵌入社會的一個組織,國家與社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最終影響了抗爭活動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結果。中國抗爭政治研究應借鑒不同視角的有益成果。

        關鍵詞:抗爭政治;非制度化互動;視角轉換;國家中心;社會中心;社會中的國家;中國啟示

        在政治體系運行過程中,抗爭行為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較為激烈且具有斗爭性的政治參與方式。塞繆爾·P.亨廷頓曾指出:“現(xiàn)代化已造就出或者在政治上喚醒了某些社會和利益集團,現(xiàn)在他們也開始參與政治活動了?!盵1]抗爭政治作為社會與國家之間的一種非制度化互動方式,是由“抗爭行為、集體行動與公共政治的交集構成的”[2]。從廣義來講,其包含了社會運動、集體抗議和革命等形式,由于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對于上述行為研究的差異性,直到20世紀90年代,“碎片化”的學術研究模式才得以整合。道格·麥克亞當等人提出融合了集體抗議、社會運動與革命問題的統(tǒng)一分析框架——“抗爭政治”研究*其標志性文章為:Doug McAdam,Sidney Tarrow,Charles Tilly. To Map Contentious Politics. Mobil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1996,1(1).,并指出抗爭政治需具備如下幾個特征:“提出要求者與被訴求者之間發(fā)生集體的相互作用;國家或政府是提出要求者或被要求者;互動結果影響參與者的利益?!盵3]

        目前,學術界關于抗爭政治問題的研究多集中于中觀或微觀經驗層面的分析總結,鮮有從宏觀研究視角層面對抗爭政治研究進程進行總體把握和深入分析。本文的目的在于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在梳理抗爭政治研究的理論演進脈絡基礎上,剖析抗爭政治研究視角的轉換過程,尋找過程背后的深層原因;二是在考察抗爭政治研究視角轉換過程的基礎上,分析其對中國抗爭政治研究的具體啟示。

        一、抗爭政治研究的理論演進

        抗爭政治研究的理論總結是由西方社會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發(fā)展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整體而言,抗爭政治理論研究經歷了集體行為論(collective behavior)、資源動員論(resource mobilization)、政治機會結構論(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國家與社會交會論(state and society’s intersection)四個大的發(fā)展階段。這四種理論從整體上反映了抗爭政治研究的演進過程。

        集體行為論是抗爭行為研究的源頭,其最早溯源于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聚眾:一個關于大眾心理的研究》一書中關于聚眾行為的分析。1921年,美國社會學家帕克等人將集體行為界定為:“個人在某種共同性的沖動影響下做出的行為?!盵4]受到當時社會學主流觀點——“社會有機體”*“社會有機體”觀點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斯賓塞、涂爾干,其強調社會是一個由不同部分相互影響、相互依賴、有機構成的整體,其中每一部分的缺失都會影響整體功能和秩序的實現(xiàn)。思想的影響,集體行為論重點關注穩(wěn)定、有序的社會秩序是如何形成的,自發(fā)和混亂的集體行為是如何發(fā)生的,初級和混亂的集體行為方式如何發(fā)展至有序狀態(tài)。在集體行為論者看來,集體抗議等行為的發(fā)生是由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過程造成的:首先,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社會結構不合理、缺失或崩潰導致了社會緊張;其次,社會緊張帶來一部分社會成員的孤獨、憤怒、焦慮、迷茫等心理反應,在此基礎上產生非理性、自發(fā)性的破壞行為。例如,格爾在研究集體抗議和革命的過程中就發(fā)現(xiàn):“集體暴力的產生源自行動者內心所持有的相對剝奪感,而這正是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由個人期望與個人認為所能夠獲得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之間的差距造成的。”[5]康豪瑟認為:“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如果社會結構內中間群體(如社會團體、專業(yè)組織)缺失,當面臨壓力或危機時,精英與群眾之間很容易受到對方直接的影響和鼓動,導致盲目性集體行動的產生?!盵6]

        集體行為論為人們觀察和理解集體抗議、社會運動或革命行為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但也遭到諸多質疑。一方面,集體抗議、社會運動或革命行為的發(fā)生并非完全與社會結構失衡所導致的心理挫敗感存在一一對應關系。查爾斯·蒂利等人在研究基礎上發(fā)現(xiàn):“法國集體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并非與生活狀況好壞存在明顯相關性?!盵7]另一方面,集體行為論關于行動者的非理性假設也難以站得住腳。道格·麥克亞當認為:“如果參與者是出于表達被壓抑的沖動或焦慮,那么,這就與社會運動作為推動社會政治變遷的動力這一客觀事實不符?!盵8]集體抗議行為的發(fā)生并不完全是由于人們對于社會系統(tǒng)崩潰而產生的集體非理性反應。相反,集體抗議者是理性的行為主體,抗議活動是否發(fā)生跟抗議者能否動員到足夠的資源相關。

        資源動員論的提出在于回應和解釋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運動事件本身所呈現(xiàn)出的理性化、組織化、專業(yè)化等特點。倘若運用集體行為論者的非理性假設,很難解釋這些政治抗爭事件,比如民權運動、反戰(zhàn)運動、女權運動等。麥卡錫和左爾德在《資源動員與社會運動:一個不完整理論》一文中指出,在抗爭活動中,抗議者要不斷“動員支持者、將群眾或公眾中的精英轉變?yōu)橥檎?、爭取斗爭對象的轉化、運用外部的通信傳媒、既有的社會關系網絡等資源”[9]。也就是說,在堅持理性人假設前提下,資源動員論者認為組織資源、人力資源、財政資源、通訊資源等對于抗爭發(fā)起者而言至關重要。但問題是,“由不同人群發(fā)起和參與的社會運動之間除了存在平等的、市場性的資源競爭關系,也一定存在某種不平等的統(tǒng)治性關系。”[10]152作為被主流政治體制排斥在外的政治抗爭活動,其發(fā)生或發(fā)展總會面臨特定的政治環(huán)境并受其影響,這正是資源動員論者“忽視與制度化政治有穩(wěn)定聯(lián)系的正式利益集團的集體行動與被排斥群體發(fā)起的集體行動之間的不同”[10]159,不加區(qū)分地談論資源動員所導致的一個重要缺陷。因此,抗爭政治研究必須將變化的政治環(huán)境因素納入視野,關注其對抗爭活動的具體影響。

        在上述觀點影響下,政治機會結構論日漸萌發(fā)和成型。1973年美國學者艾辛杰在研究美國城市中抗爭行為的發(fā)生條件時指出:“抗爭行為的發(fā)生概率與城市政體或政治系統(tǒng)的開放與封閉程度相關聯(lián),開放度高的城市為民眾表達意見提供了途徑,開放度低的城市限制了民眾表達訴求的機會,而處于中間程度的城市政體環(huán)境為民眾發(fā)起抗議活動提供了客觀條件?!盵11]換言之,變化著的政治環(huán)境既引導著政治抗爭行為主體的心理預期,又影響著抗爭活動的整個過程。隨后,麥克亞當將政治機會結構界定為四個方面的要素:“一是制度化政治體制的開放或封閉程度;二是政治體制的穩(wěn)定性或精英同盟的不穩(wěn)定性;三是運動從精英中獲得盟友的可能性;四是國家鎮(zhèn)壓社會運動的能力和傾向?!盵12]事實上,上述幾種要素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政治體制的性質,比如一國是民主政體或威權政體,二者對于抗爭活動的影響顯然是不同的,威權政體對于政治抗爭活動一般傾向于采取排斥性策略,民主政體則傾向于采取包容性策略;二是國家能力*邁克爾·曼認為,國家能力主要受國家的專制性權力和基礎性權力影響。前者指國家不需要與市民社會進行例行協(xié)商而作出決定的能力,后者指國家的制度性能力,是一種“貫穿”社會的“權力”。詳見(英)邁克爾·曼.《社會權力的來源》(第二卷),陳海宏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版,第68-69頁。,主要是國家對社會的滲透能力或政策執(zhí)行能力的強弱,比如國家是否具有科層化程度較高的職業(yè)官僚,這直接影響了國家與政治抗爭者的互動過程;三是國家自主性,“由于國家是由一套行政組織和強制組織構成的,在維持秩序或面對其他威脅時,國家利益并非一定等同于國內支配階級或其他成員的利益,國家具有維護物質秩序與政治穩(wěn)定方面的獨特的、根本的利益”[13]。也就是說,政治機會結構論者從整體上關心國家要素(政體的開放與封閉程度、政治精英的團結程度、國家的鎮(zhèn)壓能力)對于政治抗爭活動的影響,但問題在于,某些抗爭活動可能并非完全由國家因素決定。在此情形下,研究者對既有解釋方式進行了不斷反思。

        國家與社會交會論認為,對于抗爭政治研究應當充分考慮國家與社會雙重要素,政治抗爭活動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既非完全由國家的性質和特征決定,亦非完全由社會的性質和特征決定,而是由二者之間的交會情況決定”[10]184。換言之,政治抗爭活動是否會發(fā)生、發(fā)生之后的走勢以及最終的結果,并不是由社會要素或國家要素單方面決定的,而是取決于二者相互依賴與互動的具體過程。比如,趙鼎新認為,政治抗爭活動發(fā)生與發(fā)展的特點,取決于社會異質性中層組織*社會異質性中層組織代表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情感與價值訴求。適度發(fā)育的異質性中層組織可以帶來不同人群利益和訴求的分化,盡管限于部分人群的訴求事件在所難免,但不至于產生大規(guī)??範幓顒?。國家是否允許社會組織依照法律建立并運作,對抗爭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及二者的互動具有重要影響。詳見馮仕政.《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頁。發(fā)育情況以及國家對它的態(tài)度。一般而言,“獨立于國家之外的成熟的社會異質性中層組織可以有效分散利益和訴求,不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政治抗爭活動,但處于興起階段的社會中層組織由于分化不足,同時又具有一定動員能力,容易誘發(fā)激進的政治抗爭活動,而此時一個國家的國家性質(威權或民主)以及國家對于社會中層組織的態(tài)度(包容或禁止),對于抗爭活動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結果具有尤為重要的影響”[10]185。

        二、抗爭政治研究的視角轉換:三種類型分析

        綜合上述分析,抗爭政治研究總體經過了集體行為論、資源動員論、政治機會結構論、國家與社會交會論的理論演進過程,上述理論成果為我們認識和解釋政治抗爭這一政治社會現(xiàn)象提供了有力工具。事實上,不同的理論解釋背后,既與理論所要對話的社會現(xiàn)實相互關聯(lián),又蘊含著特定的研究視角。整體而言,上述理論演進過程經歷了社會中心視角、國家中心視角和“社會中的國家”三種不同視角的轉換。

        (一) 社會中心視角

        社會中心視角曾在西方社會科學領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社會中心視角的產生與發(fā)展最早可以溯源于西方自由主義傳統(tǒng)。洛克在論述國家和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圍與目的時就曾指出:“人們聯(lián)合成為國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自然狀態(tài)的缺陷,政府要按照社會所一致同意的或他們?yōu)榇四康亩跈嗟拇硭恢峦獾囊?guī)定來行使權力,政府和社會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盵14]社會中心視角往往從社會結構或社會行動主體層面解釋社會與政治變遷的原因與過程,國家或政府則被視為一個“平臺”或“黑箱”,其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較為典型的表現(xiàn)便是在西方國家盛行的結構功能主義和多元主義。在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中,“社會被看做是由不同功能的子系統(tǒng)組成的有機整體,某項子系統(tǒng)功能的缺失會導致系統(tǒng)整體價值或運行秩序受到損害”[15]。受其影響,研究者在解釋社會發(fā)生抗爭行為的原因時,往往將其歸結為社會系統(tǒng)之間整合不足導致個體的非理性反應,并最終導致“社會失范”。集體行為理論將政治抗爭行為的產生與發(fā)展歸因為社會結構緊張所導致的非理性集體反應便體現(xiàn)了上述視角。

        除此之外,在社會中心視角下,多元主義成為人們解釋政治抗爭活動的另一種重要理論資源。在多元主義理論中,國家或政府被人們視為一個“平臺”或中立的“競技場”,在此“平臺”或“競技場”之上,不同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利益集團,基于自身利益訴求而相互爭斗或彼此影響。羅伯特·達爾曾在《誰統(tǒng)治》這一經典著作中圍繞美國紐黑文市的城市重建、公共教育等事件的決策問題,再現(xiàn)了平民、企業(yè)主、政府人員等不同社會利益群體相互斗爭和影響的真實過程。事實上,資源動員論者正是秉持了上述政治觀念,在堅持“理性人”假設前提下,強調組織資源、人力資源、財政資源、通訊資源等對于抗爭者的重要意義。但是,以社會為主要的觀察視角,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政治抗爭活動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國家因素。

        (二) 國家中心視角

        在以社會為主要觀察視角的抗爭政治研究中,政治抗爭行為發(fā)生的原因、過程與特點幾乎都可以從社會要素中找到答案。然而,隨著理論研究的推進與現(xiàn)實社會形勢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認識到國家或政府在政治活動或抗爭事件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首先,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政治活動中,政府機構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平臺’,反而往往是最重要的參與者,政府作為一個整體結構和行動主體不應該退出研究者的視野?!盵16]3-4其次,面對二戰(zhàn)以后嚴峻的經濟大蕭條,“凱恩斯主義”逐漸興起,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成為許多國家的普遍做法,國家或政府作為一個獨立的行動主體或制度結構在實現(xiàn)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政治抗爭活動本身也產生了新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lián)和東歐劇變將一些學者的視野從一個國家內部的改良性運動轉移至革命性運動和跨國比較上來,這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重拾’國家。”[10]175因此,以西達·斯考切波為代表的學者不斷呼吁“把國家找回來(Bring the State Back in )”[16]1-7。

        政治機會結構論也正是伴隨上述背景逐漸發(fā)展并完善的。如上分析,根據麥克亞當對于政治機會結構四個方面構成要素的界定,政治機會結構論者在很大程度上側重于以國家為中心視角觀察政治抗爭活動的發(fā)生、過程與特點。事實上,探討一個國家制度化政治體制的開放或封閉程度對于政治抗爭活動的影響,就是要關注一國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力結構設計以及選舉或政黨制度的特點;分析政治體制的穩(wěn)定性或精英同盟的不穩(wěn)定性、關心社會運動從精英中獲得盟友的可能性、納入國家鎮(zhèn)壓社會運動的能力和傾向這一分析維度,從本質上是在研究一個國家的國家能力與國家自主性問題。為此,研究者需要圍繞單個國家進行個案分析,或者收集多國案例開展比較研究。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現(xiàn)實中政治抗爭活動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也可能并非完全由國家因素決定,因為“社會運動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是異常復雜、不斷變化的”[17]。

        (三) “社會中的國家”視角

        鑒于不同國家中不同政治抗爭事件的復雜性,對于某些政治抗爭活動的分析,基于社會中心或國家中心視角的解釋都可能存在適用性不足的問題。為此,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學者進行了探討,并逐漸提出了“社會中的國家”這一研究視角。

        根據以上分析,國家與社會交會論認為:“政治抗爭活動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既非完全由國家的性質和特征決定,亦非完全由社會的性質和特征決定,而是由二者之間的交會情況決定的?!盵10]184這實際上將問題的觀察視角拓展至了國家與社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例如,趙鼎新認為,社會異質性中層組織發(fā)育情況以及國家對它的態(tài)度,共同決定了政治抗爭活動的發(fā)生、特點及走勢,“伴隨世界范圍內現(xiàn)代國家建構、民族建構和資本主義發(fā)展,國家不斷向社會擴展權能,社會民眾則通過政治抗爭活動實現(xiàn)各自利益。針對抗爭活動,不同國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方式不盡相同,這對抗爭活動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結果具有重要影響?!盵18]除此之外,在國家與社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情況下,國家對于政治抗爭活動的反應不是一成不變的。杰克·A.戈德斯通指出:“政府是選擇壓制社會抗爭還是接受其影響,這只是非常廣泛的選擇中的兩個,國家可以采取鎮(zhèn)壓社會運動并進行機構變革、鎮(zhèn)壓社會運動但不進行機構變革、容忍社會運動等多種應對方式。比如,如果國家覺察到一個社會運動或許多社會運動是個巨大威脅,或者認識到抗議運動方法的新穎性,國家可能就會發(fā)展新的強制機構對付他們?!盵19]

        “社會中的國家”視角實質上是對于以社會或者國家為中心觀察政治現(xiàn)象的反思和調整,在肯定國家作為一套行政和強制組織具有其自身利益以及社會力量在推進政治經濟社會變遷中的作用基礎上,其核心意旨是:國家首先是嵌入社會中的一個組織;國家(尤其是國家能力與國家自主性)在與社會組織(組織、宗族、群體、團體、部落)的互動和沖突中得到重新塑造,并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現(xiàn)實中的國家(作為一個實體組織)并非是完全理想意義上的馬克斯·韋伯眼中的國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國家是“在一定疆域之內成功地宣布對正當使用暴力的壟斷權”的組織。這事實上是一種理想的國家形象。在現(xiàn)實中,國家作為一個組織與社會之間界限模糊并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參見(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歷史支配的類型》.康樂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頁。。在國家與社會互動過程中,二者之間并非具有明顯而又確定的邊界,國家與社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喬爾·S.米格達爾在《社會中的國家:國家與社會如何相互改變與相互構成》一書中指出:“基于‘社會中的國家’視角,可以使研究者注意到國家和社會彼此之間分組整合,以及國家同其試圖控制、影響的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過程,國家和社會相互影響并且都在發(fā)生改變。”[20]24比如,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由于社會結構的碎片化及國家能力相對較弱,地方官僚往往與地方強人(地主、酋長、村落領導、放貸者等)聯(lián)合以維持統(tǒng)治秩序,地方強人則在此過程中強化了中間交易者的地位,最終形成國家領導者、地方官僚與地方強人在政治、經濟及社會交往中相互妥協(xié)的局面。碎片化的社會結構影響了國家特征,國家同時也強化了社會的碎片化?!盵20]91-97

        三、抗爭政治研究視角轉換的中國啟示

        在抗爭政治理論演進及研究視角轉換過程中,研究者事實上是圍繞政治抗爭這一主題,針對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政治抗爭事件,分別從三種不同視角進行觀察,并提出了各自的解釋。在不同研究視角的交鋒過程中,人們對于政治抗爭這一政治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也隨之不斷深化。與此同時,我們對于不同研究視角本身的優(yōu)勢、劣勢有了更加客觀的評判,而不至于走向狹隘?!叭缤芯空吲u社會中心論的研究是對政治的‘社會化約’,國家中心視角可能存在對于國家權力和能力過于傲慢的高估等。”[21]在這一過程中,研究者對于經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也會變得更加真實和理性。

        因此,在合理區(qū)分中西方國家與社會不同之處的同時,上述理論演進及視角轉換過程啟示我們,對于中國政治抗爭現(xiàn)象的觀察和研究,可以結合三種不同視角加以切入,并提出有針對性和說服力的解釋。目前,既有中國抗爭政治研究在上述三種不同視角下進行了分析和探索。

        在側重于通過社會中心視角分析政治抗爭活動的發(fā)生、過程與特點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解釋。首先,在社會心理文化層面,哈佛大學教授裴宜理認為,政治抗爭活動的發(fā)生與中國革命傳統(tǒng)相互關聯(lián),“中國工人、退休人員及民工等往往通過革命懷舊心理來發(fā)起抗議活動,國家的革命懷舊傳統(tǒng)并不會隨著其成為二十一世紀主要經濟體而褪色?!盵22]陳峰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人們在抗議活動中展示的標語、口號通常表現(xiàn)出較強共產主義原則與色彩?!盵23]蔡禾等人在考察利益受損民工的抗爭活動時指出:“心理因素如相對剝奪感、怨恨等對于利益受損民工抗爭行動的發(fā)生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盵24]其次,在抗爭者的資源動員與行動策略層面,陳曦對“擾亂秩序和制造麻煩”這一抗爭策略進行了研究,“在對待地方政權的態(tài)度中,抗爭者努力實現(xiàn)忠誠與反抗的有機結合。為此,采用‘擾亂秩序和制造麻煩’的策略可以引起政府更多關注,避免抗議或請愿活動遭到公務人員的敷衍塞責、推諉扯皮(official stonewalling)?!盵25]于建嶸在分析農民政治抗爭活動時認為:“現(xiàn)階段農民抗爭活動呈現(xiàn)出‘以法抗爭’的特點,這種抗爭一般以地方縣鄉(xiāng)政府為抗爭對象,以具有明確政治信仰的農民利益代言人為核心,并建立了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動員網絡。”[26]趙鼎新認為:“抗議者居住空間分布的集中,有利于培育社會運動中所需的個人關系網絡?!盵27]

        在側重采用國家中心視角,關注國家在政治抗爭活動中的決定性影響方面,研究者也開展了學術觀察。首先,在國家政治制度方面,周雪光指出:“在單位制背景下,國家主導并塑造了不同個人之間相似的行為模式,并將個人與國家政治緊密聯(lián)系起來;給集體行動提供機會的不是社會層面有意識的精心組織,而往往是國家及其政策轉變;集體行動中的個人跨越了地域和單位的界限,雖然其個人利益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標指向卻都是國家;基于無組織的個人利益之上的集體行動最終損害了國家的治理能力?!盵28]蔡永順認為,中央和地方的分權結構為政府應對政治抗爭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政治體系中的多層次權力結構可以幫助政府減少處理抗議活動時的不確定性,因為上級機構可以授權較低層級權力機構有條件的自主性。當通過地方政權處理抗爭事件時,中央政權既規(guī)避了指責,又有較多精力處理有限的少部分抗爭事件,保持了社會穩(wěn)定?!盵29]

        在側重通過觀察社會與國家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過程來理解政治抗爭現(xiàn)象的研究中,鄧燕華等人認為:“地方政府官員在遣散抗議者的過程中,往往依靠了社會中的各種關系資源,他們調查抗議者的社會關系,派遣工作組并聯(lián)系抗議者的親屬、朋友、同事做其思想工作,這有利于抑制抗議活動的規(guī)模,為雙方協(xié)商和談判提供契機?!盵30]陳曦在對湖南、河南兩個內陸省份的實證研究中發(fā)現(xiàn),“抗議者采用‘擾亂秩序和制造麻煩’的策略與地方政府進行互動,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壓力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回應以化解各種矛盾。最終,集體請愿與抗議活動不僅沒有威脅到反而維系了政治體系的運行。”[25]

        綜合上述分析,由于不同政治抗爭事件所涉及的時間、地域、群體與環(huán)境不同,我們對于問題的描述和解釋也需要具體地區(qū)分和甄別。三種不同研究視角的真正分野不在于內容,亦無孰優(yōu)孰劣,而在于其能否使研究者在運用過程中形成自洽的解釋邏輯。因此,影響研究視角選取的關鍵因素在于,該視角能否讓我們更加逼近抗爭事件的真相,能否契合抗爭事件的情境,能否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四、結語

        裴宜理曾指出:“中國是世界上研究抗爭性政治最好的實驗室?!盵31]客觀而論,對于抗爭政治研究,我們一方面要采取長遠的歷史眼光,因為“歷史是在人類事務的時間范圍內看到的人類事務”[32]。另一方面,還應具有中西比較借鑒的宏觀視角。既有抗爭政治研究多集中于中觀或微觀經驗層面的分析總結,并形成了一些具體的理論解釋,而對于宏觀視角與理論旨趣的探討卻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兩方面的創(chuàng)新意義或價值:一方面,較為全面地梳理了抗爭政治理論的演進脈絡,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理論演進背后的三種研究視角及其轉換過程,并在事實上提出了分析抗爭政治問題的不同觀察維度;另一方面,在批判反思中考察既有研究成果對中國政治抗爭研究的啟示,對于政治抗爭活動的觀察和研究不能陷入機械和僵硬的固定程式,而應將研究對象置于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從上述不同視角謹慎地提出研究假設,在充分調研和掌握抗爭活動的真實資料基礎上進行驗證,以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觀點與結論,這也構成了抗爭政治研究的客觀要求。(感謝殷冬水教授、梁述清博士對本文提出的建設性修改意見。)

        參考文獻:

        [1]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332.

        [2]查爾斯·蒂利,西德尼·塔羅.抗爭政治[M].李義中,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12.

        [3]道格·麥克亞當,西德尼·塔羅,查爾斯·蒂利.斗爭的動力[M].李義中,屈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5.

        [4]PARK R, BURGESS E W.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865.

        [5]GURR T R. Why men Rebel[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1-40.

        [6]KORNHAUSER W. The politcs of Mass Society[M]. Glencoe:Free Press.1959:1-51.

        [7]SNYDER D, TILLY C. Hardship and collective Violence in Fra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2,37(5):520-532.

        [8]MCADAM D.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1970[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17-19.

        [9]MCCARTHY J D, ZALD M N.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J].1977,82(6):1212-1241.

        [10]馮仕政.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1]ESINGER P K.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3,67(1):11-28.

        [12]MCADAM D. Opportunities,Mobilizing Structures,and Framing Process. Toward a synthetic,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Social Movements.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political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M]. edited by MCADAM M Z.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20.

        [13]西達·斯考切波.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與中國的比較分析[M].何俊志,王學東,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5:30-33.

        [14]約翰·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8.

        [15]劉潤忠.試析結構功能主義及其社會理論[J].天津社會科學,2005(5):52-56.

        [16]彼得·埃文斯,魯施邁耶,斯考克波.找回國家[M].方力維,莫宜端,黃琪軒,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17]BURSTEIN P, EINWOHNER R L, HOLLANDER J A. The success of Political Movements:A Bargaining Perspective[M]. in The Politics of Social Protest: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tates and Social Movements.edited by Jenkins and Klandermans.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5:275-295.

        [18]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49-50.

        [19]杰克·A.戈德斯通.國家、政黨與社會運動[M].章延杰,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5:19-24.

        [20]喬爾·S.米格達爾.社會中的國家:國家與社會如何相互改變與相互構成[M].李楊,郭一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21]黃冬婭.國家如何塑造抗爭政治——關于社會抗爭中國家角色的研究評述[J].社會學研究,2011(2):217-242.

        [22]PERRY E J.Studying Chinese Politics:Farewell to Revolution[J]. The China Journal.2007,57(1):1-22.

        [23]CHEN F. Subsistence Crises, Managerial Corruption and Labour Protests in China[J]. The China Journal, 2000,44(3):41-63.

        [24]蔡禾,李超海,馬建華.利益受損農民工利益抗爭行為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的調查[J].社會學研究.2009(1):139-161.

        [25]DALI L Y, CHEN X. Social Protest and Contentious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15,20(1):87-88.

        [26]于建嶸.抗爭性政治:中國政治社會學基本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8.

        [27]ZHAO D. Ecologies of Social Movements: Student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1989 Prodemocracy Movement in Beij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103(6):1493-1529.

        [28]ZHOU X. 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3,58(1):54-73.

        [29]CAI Y. Power Structure and Regime Resilience:Contentious Politics in China[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8,38(3):411-432.

        [30]DENG Y, O’BRIENA K J. Relational Repression in China: Using Social Ties to Demobilize Protesters[J]. China Quarterly.2013,215(215):533-552.

        [31]裴宜理.底層社會與抗爭性政治[J].閻小駿,譯.東南學術,2008(3):4-8.

        [32]阿諾德·J.湯因比,G.R.厄本.湯因比論湯因比——湯因比-厄本對話錄[M].胡益民,單坤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7.

        責任編輯劉榮軍

        網址:http://xbbjb.swu.edu.cn

        DOI:10.13718/j.cnki.xdsk.2016.04.005

        收稿日期:2016-04-01

        作者簡介:王崇,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C912/D0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16)04-0044-07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视频| 人妻丰满av∨中文久久不卡|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激情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影片| 国产七十六+老熟妇| 播放灌醉水嫩大学生国内精品|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免费| 81久久免费精品国产色夜|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东京热加勒比无码少妇| 久久久AV无码精品免费| 亚洲另类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 | 亚洲av无吗国产精品| 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 一二三四视频社区在线| 中文字幕日产人妻久久|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无码区a片| 精品国产1区2区3区AV| 在线国产丝袜自拍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精品理论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视频在线手机免费看|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国产一级免费黄片无码AV|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3| 欧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欧乱色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av免费网站不卡观看|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免费| 丰满人妻无奈张开双腿av|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人|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天堂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