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再探析*

        2016-02-20 05:41:34
        關鍵詞:內涵理論

        李 戈

        (清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再探析*

        李 戈

        (清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如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之下重要的二級學科已有十年,但作為這一專業(yè)領域研究的前提性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在學界仍然存在不同的解讀。分析研究黨的歷代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認識,梳理并評析學界已有觀點,并從理論與實踐、普遍與特殊、主體與客體、內容與形式四對范疇入手整體性地厘清其科學內涵,從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這一學科的發(fā)展提供學理支撐。

        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從傳入中國開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其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所取得的每一個偉大成就,都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展緊緊相連。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不斷豐富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這一帶有前提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在學界仍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解讀。我們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演進歷程和學界已有觀點的梳理入手,厘清其科學內涵,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這一學科的發(fā)展提供學理支撐。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認識和演變

        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無產階級借以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類的思想武器。馬克思指出,他的學說“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但對于人類社會運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知并不能離開現實的歷史而存在,“它們絕不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1]153這種理論特質使得馬克思主義從傳入中國開始就內在地要求將自己同中國的具體現實結合起來。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瞿秋白等在不同場合已經表露出了類似的思想。李大釗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中曾提出:“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fā)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盵2]3他在《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一文中也曾指出:“(社會主義的理想)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遂發(fā)生共性與特性結合的一種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隨時隨地不同者),故中國將來發(fā)生之時,必與英、德、俄……有異?!盵3]5瞿秋白也曾指出:“革命的理論永遠不能和革命的實踐相離”,為此,“得在日常斗爭中間,力求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的所謂國情”。[4]310在這一時期《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譯介過程中知識分子群體也注意到了將歐洲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做了中國化的轉換,為馬克思主義立足中國打下了文本上的基礎。但由于此時馬克思主義剛剛在中國傳播開來,翻譯、闡釋和啟蒙還是其首要任務,黨在理論和實踐上尚不成熟,這些思想萌芽還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并未真正融會到革命實踐中去。

        抗日戰(zhàn)爭初期,北伐戰(zhàn)爭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所經歷的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從正反兩方面為黨提供了豐富經驗。更為現實地與各種錯誤思想,特別是王明等人的“左傾”教條主義進行斗爭,也迫切需要黨正確回答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等重大問題。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論新階段》的報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在這段經典論述中,毛澤東深刻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盵5]651在這里,毛澤東清晰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適應性結合,這種結合內在地要求我們“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馬克思主義,并且賦予這種結合以充分的民族形式。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倡者,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劉少奇在七大《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要使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要使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yōu)橹袊问剑褪钦f,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方法來解決現代中國革命中的各種問題,這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難的事業(yè)?!盵6]335周恩來則指出:“(共產主義)經過我們黨的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運用和發(fā)展,已經和中國民族的解放運動、中國人民的實際利益結合起來,而成為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的共產主義了?!盵7]139這些論述一方面肯定了毛澤東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卓越貢獻。另一方面也表明,將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本土化以解決中國革命的現實問題,已經成為全黨理論上的共識和自覺地行動。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理論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探討與傳播以及對于中國現實國情的研究,例如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以及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zhàn)等,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建構提供了有益參考。

        新中國成立之后,為打消蘇聯對中國共產黨民族主義化的顧慮,毛澤東在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的過程中修訂了相關篇目的措辭,將“中國化”提法刪去,代之以“具體化”,但其內涵實質并未發(fā)生改變。黨在隨后關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遭遇了嚴重的曲折,當時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教條、片面甚至錯誤的理解成為曲折產生的重要原因。有鑒于此,鄧小平盡管并未直接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但仍然清醒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它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8]146“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盵8]291相較于毛澤東的論述,鄧小平保持了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思想,并進一步凸顯了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發(fā)展這一創(chuàng)新維度。在這之后,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不同場合多次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江澤民在論述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歷史地位時指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既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盵9]1900胡錦濤指出:“三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功,關鍵是我們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fā)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和發(fā)展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盵10]796這些論述表明,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經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不斷總結凝練而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主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了新的高度。習近平從發(fā)展的角度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盵11]114為此,“我們要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盵11]697另一方面著重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這一維度,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yǎng)分?!盵12]從而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總之,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啟者和探索者。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經歷了曲折之后認識到,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和應用適合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排除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干擾,正確處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基于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以及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歷史條件,緊扣時代脈搏,創(chuàng)立、發(fā)展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著重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一步發(fā)展的土壤和凝聚民族力量、推動民族復興的精神寶庫的重大意義,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高度?;仡欛R克思主義中國化認識的演變線索,我們可以發(fā)現,基于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問題意識,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經歷了從側重民族化到側重時代化,再到積極向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汲取養(yǎng)分這樣一條內涵不斷豐富和深化的發(fā)展路徑。

        二、學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解讀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其前提條件是弄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究竟是什么。但在這一問題上,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視角的解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三種解釋框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解釋框架之間并不存在根本性分歧,其差異僅僅在于解釋的角度和側重點不同。

        第一種解釋框架是“多重內涵論”,其特征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看作多個互相聯系的內涵板塊所共同構成的概念整體。這種解釋框架也是目前學術界解讀框架的主流。例如,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讀為雙重內涵,即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以及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科學理論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13]或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讀為三重內涵,即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提升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為理論,植根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優(yōu)秀文化之中;[14]17-26或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讀為五重內涵,即“‘立足中國國情’(橫向總體)、‘總結中國經驗’(縱向歷史)、‘汲取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過去)、‘反映當代中國實踐’(現在)和‘解決中國問題’(目的)”。[15]23也有學者從思想史的視角出發(f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置于其概念提出的起點,即1938年前后的歷史情境當中去加以考察,基于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對這一問題的具體闡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樣歸納為五重內涵:其一,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踐問題;其二,在中國革命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其三,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和總結中國歷史、整理中國文化;其四,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中國文化的形式和特點;其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開放、持續(xù)的過程。[16]336-338在這其中,三重內涵的解讀成為學界的主流共識,2015年修訂版的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三層表述,即“第一,緊密聯系中國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問題;第二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第三,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之中”,[17]4-5即是基于此。

        “多重內涵論”的科學之處在于,充分顧及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其內部各元素之間的內在關聯,在此解釋框架下,學者們注意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中國實際之間的矛盾關系,并基于矛盾運動的不同路徑進行深入剖析,使得理論與實踐、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得到充分的展現。但其不足則在于,多數研究是在“二重內涵說”的基礎上對不同的學術旨趣進行增添,各個內涵維度之間有簡單并列之嫌,導致內涵定義臃腫而無法突出主次元素的差別,也未能很好揭示其內涵構成的歷史動態(tài)性。

        第二種解釋框架是“過程論”,其特征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著重考察這一概念的生成過程、階段及其源流并從中把握其內涵。實際上,學界早有學者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踐、中國的歷史傳統、中國的民族文化相結合這三個基本方面,它是一個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18]類似的“結合論”表述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歸入“過程論”當中,因為其關于結合的論述已經內在地包含動態(tài)性和開放性的意蘊。目前,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的研究也秉持這一基本思路,學者們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置于百余年來中國社會的歷史性轉變這一宏觀背景之下,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創(chuàng)新出發(fā),分階段多層次的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和基本經驗。[19][20]還有學者進一步在抽象層面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視作“是由對中國人民解放發(fā)展事業(yè)而言的外生、內生形態(tài)的漸次生成、循環(huán)演進所構成的矛盾統一體”,它并不是“一次成型、一成不變的凝固抽象體”。[21]

        這一視角針對目前學界主流的“多重內涵”式的解讀所欠缺的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各要素之間具體歷史聯系作了有益補充,還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思想史概念的演進歷程。但對于歷史豐富性的強調也使得這一視角下的理論敘述流于瑣碎,難以突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要素和精神實質,更有甚者,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動態(tài)性的強調會導致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成果與馬克思列寧主義之間源與流關系的認識偏差,存在著模糊馬克思主義方向的隱患。

        第三種解釋框架是“層次論”,其特征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沿著特定維度劃分為平行的數個層次,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政治與學術、實踐與文化的二分。有學者認為,我們通常所講的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實際問題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質是政治層面的中國化,而學術層面的中國化則是指“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學科的中國化,其任務就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22]中國目前的問題在于政治層面的中國化已取得重大成果,學術層面的中國化卻明顯滯后。另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社會文化觀念相結合”;其二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當代社會實踐相結合”,并指出“從文化的認同到實踐的契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過程”。[23]

        這種“分層”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我們思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有益角度,但其揭示的僅僅是一個側面而非全貌,也往往造成作為有機整體的馬克思主義主義中國化概念被人為割裂開來。例如,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區(qū)分為學術和政治兩個層面,也就使得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門科學和作為實現人類解放的思想武器這兩重地位之間人為地對立起來,似乎學術和政治可以截然分開并且難以統一。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話語概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也告訴我們,學術層面的探索可以為政治思想的形成做有益鋪墊,[24]政治層面的思想與實踐也深刻形塑著學術發(fā)展的方向,將兩者進行區(qū)分而不作統一的理解,難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三、全面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

        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認識經歷了不斷豐富深化的過程,并非一個簡單的規(guī)定性概念,而是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成果、中國現實問題、中國建設實踐、中國具體實際、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以及其他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等諸多元素及其相互關系的復雜體系。目前,學界已有的研究緊緊跟隨了毛澤東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界定,并在此基礎上從不同解釋框架出發(fā)衍生出不同的內涵表述,但這些論述散亂之余也存在各自的不足,要完整統攝這些元素并提出清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對范疇入手進行系統梳理。

        一是理論與實踐的范疇。作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最基本的一對范疇,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骨架。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的理論體系想要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就不能停留在遠離現實的抽象層面,而必須時刻面向中國的現實問題,運用理論自身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地去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建立理論與實踐的有血有肉的聯系。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非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到實踐中去,其內在地也要求將實踐產生的眾多寶貴經驗進行提煉,升華為理論,從而讓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實踐-理論”的運動中得到豐富和發(fā)展。毛澤東曾指出:“我們反對主觀主義,是為了提高理論,不是降低馬克思主義。我們要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盵25]374他所論述的正是這一層意思。全面科學地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就是要將其理解為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互動共進的過程。

        二是普遍與特殊的范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之所以成立,其根基就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普遍性真理的地位,否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就無從談起。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區(qū)分兩個問題,“一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不能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另一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怎樣才能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盵26]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寓于普遍性之中,由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具有普遍性,它一定可以解決中國的問題。后一個問題的答案則寓于特殊性之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也只有通過與中國具體的實際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更進一步,這里的特殊性也擁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橫向意義上的特殊性,即民族性;另一個則是縱向意義上的特殊性,即時代性。特殊性的這兩層含義,分別對應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民族化和時代化的兩大主題。全面科學地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就是既要防止片面強調中國問題的特殊性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也要防止片面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性而落入教條主義的陷阱。

        三是主體與客體的范疇。學術界已有的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闡述,往往缺乏對這一概念不斷演進過程中各元素主、客體地位的論述。在理論層面,主客體范疇的探討要解決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誰去“化”誰的問題。例如,在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時,學術界一些學者宣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是馬克思主義的儒家化、倫理化,其實質是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主體地位,用傳統文化去“化”馬克思主義,這一錯誤傾向必須得到遏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的悠久歷史積淀和傳統文化當然是中國實際的重要構成部分,但我們必須牢牢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這一豐厚的歷史遺產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批判性的加以鑒別和吸收。全面科學地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就是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地位和理論自信,積極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養(yǎng)分,這不僅可以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帶有鮮明的民族特性,也會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實現邁向現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

        四是內容與形式的范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中國化,也是其承載形式的中國化。內容層面的中國化,要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必須褪去空洞和抽象,建立起面向中國現實問題、服務中國建設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形式層面的中國化,則要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通過民族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并通過符合中國實際的制度形式落在實處?!靶】瞪鐣薄ⅰ昂椭C社會”等概念的提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是個中典范。全面科學地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向中國實際,并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具有“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

        以上四對范疇作為經緯線,精確框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本質。在四對范疇的梳理中我們可以這樣來概括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研究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并將這一結合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經過提煉加工上升為理論,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形成在內容上民族化和時代化、在形式上富有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

        總結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而逐漸展開,到毛澤東時正式提出,并在隨后經歷了不斷深化地探索過程。當前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仍存在不同解讀,這難免帶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理研究中在問題域挖掘和方法論選擇上的種種偏差。從理論與實踐、普遍與特殊、主體與客體、內容與形式四對范疇入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表述更為清晰,有助于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這一學科的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李大釗文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李大釗文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瞿秋白選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5]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五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6]劉少奇選集(上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周恩來選集(上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1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2]習近平.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4-09-25.

        [13]顧海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論要[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11).

        [14]張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問題[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15]韓慶祥. 從整體上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理解[C]//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丁俊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一卷)[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17]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8]陳占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

        [19]梅榮政.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0]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肖士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漸次生成及其外生、內生形態(tài)的循環(huán)演進[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22]許全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層面和學術層面的區(qū)分[J]. 理論前沿,2003(18).

        [23]李海榮. 從文化認同到實踐契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過程[J]. 學術論壇,2002(3).

        [24]歐陽奇. 論理論工作者群體在毛澤東思想形成中的作用——以艾思奇和何干之、陳翰笙、呂振羽、周揚為考察對象[J]. 毛澤東研究,2015(5).

        [25]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周新城. 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無法完全解決中國問題”說起[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4).

        責任編輯:熊先蘭

        Re-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bout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LI Ge

        (School of Marxism,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In October 1938, Mao Zedong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on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t has been ten years since the research on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became an important secondary discipline under the Marxism theory as a first level discipline. As the pre-conditional question of this field,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nnotation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We need to stud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by the successive leaders of the Party and review the existing academic viewpoints so that we can clarify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reas,theory and practice, general and special, subject and object, content and form. In summary,these w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disciplin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scientific connotation

        2016-04-29

        李戈(1989-),男,陜西寶雞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A81

        A

        1001-5981(2016)04-0135-05

        猜你喜歡
        內涵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活出精致內涵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略述《歲月生香》的壺中內涵
        內涵漫畫
        愛你(2017年13期)2017-06-10 08:38:02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自選動作拓展改革內涵
        国内精品大秀视频日韩精品| 黑人巨大跨种族video| 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少妇|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麻豆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一本免费一二区|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国产精品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视频出来呀| 巨爆乳中文字幕爆乳区| 久久精品亚洲熟女九色| 综合图区亚洲另类偷窥|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电话系列| 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亅性猛交内射| 无码人妻黑人中文字幕| 天堂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av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久亚洲精品不子伦一区|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视频国产| 国产一区不卡视频在线|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做受高潮好舒服视频| 亚洲熟女av超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五月天亚洲av优女天堂| 少妇性俱乐部纵欲狂欢少妇| 欧美gv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97色在线 | 日韩| 日韩亚洲国产av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