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農民土地政策參與的困境與破解思路

        2016-02-20 01:27丹,高
        關鍵詞:農民

        陳 丹,高 銳

        (1.天津商業(yè)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134;2.天津商業(yè)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天津 300134)

        ?

        農民土地政策參與的困境與破解思路

        陳丹1,高銳2

        (1.天津商業(yè)大學 法學院,天津300134;2.天津商業(yè)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天津300134)

        摘要:農民是土地政策過程的重要參與者,農民參與度直接影響土地政策實施效果。因此,土地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應廣泛吸納農民參與。當前,由于“傳統(tǒng)型”政策運行制度對農民參與空間的擠壓,基層政府為爭奪征地收益對農民參與活動的排斥,以及農民組織化水平、農村現(xiàn)實社會基礎條件的制約,農民土地政策參與活動陷入了困境。為此,我國應不斷完善土地政策運行制度,加大對基層政府的財政投入;同時,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培育農民民主意識,從而提升農民政策參與水平。

        關鍵詞:農民;土地利益博弈;土地政策;農民政策參與

        土地政策是黨和國家農村政策的基石??v觀新中國農村發(fā)展變遷的歷史,每一次土地政策變化都深刻地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發(fā)展。不管農村土地政策如何變化,其政策設計的初衷或者最終目標無疑是在于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和維護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然而,土地政策過程的運轉受到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一項土地政策能否達到政策目標不是確定的。利用博弈論的方法,可以將土地政策過程看作各個利益相關者動態(tài)博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博弈方都希望土地政策能增進自身的利益。所以,博弈方會憑借其掌握的政策資源推動土地政策的最終效果朝著利己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參與土地利益博弈,則成為各博弈方發(fā)揮自身政策影響、保障和增進自身利益的前提。在我國,人口基數(shù)龐大的農民階層經常只是單純地以政策對象的角色出現(xiàn),在土地政策過程中,他們的參與程度相對較低,常處于“集體失語”的境地。這種境地的出現(xiàn)是由于農民土地政策參與(以下簡稱農民政策參與)存在諸多現(xiàn)實困境。如果不能有效破解這些困境,農民將失去參與土地政策的機會,這就意味著他們將無法正常參與土地利益博弈,從而無法有效維護自身合法土地權益。由于我國社會對農民政策參與關注不足,在深入探討此問題之前,需要揭示農民政策參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探究農民政策參與的現(xiàn)實困境,最后提出相應的破解思路。

        一、農民政策參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農民政策參與的必要性

        農民政策參與是農民表達土地利益訴求的需要。在我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農村土地政策主要服務于國家建設,國家通過土地政策長期從農村汲取發(fā)展所需的資源,擠占了農村社會發(fā)展的空間。同時,長久以來,在中國這樣一個后發(fā)國家,國家建設更多地體現(xiàn)了政治精英的意志[1]。20 世紀中國政治的一個特征,就是政黨及其領袖的決策對政治發(fā)展的影響,比其他國家更長期、更直接、更重大、更顯而易見[2],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政策變遷中農民權利的缺失。但是,國家和農村社會并非單向的控制關系,農民對土地政策變遷的影響不是顯性的,他們發(fā)揮作用的渠道和方式在制度化參與渠道供給不足的背景下帶有濃厚的傳統(tǒng)氣息。農民會采用人類學家斯科特(James Scott)所說的“弱者的武器”,或政治學家湯森(James Townsend)等所說的“不合作”行為,來表達他們對國家政策及其執(zhí)行之偏差的不滿,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政策主張[3],或者通過一些極端的行為來抵制國家的土地政策,毛澤東稱之為“生產力起來暴動”。例如,建國初,黨和政府在農村大力推行土地集體所有制度,農業(yè)生產方式實行人民公社制度。由于頂層政策設計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政策執(zhí)行工具單一,以致農民利益遭受了嚴重的損失,農村出現(xiàn)了屠殺牲畜、“退社鬧社”[4]及“瞞產私分”[5]等過激行為。農民通過“弱者的武器”來引起決策層關注,間接引起了農村土地政策調整。換言之,農民具有很強烈的土地利益表達需求,他們對制度化參與渠道具有強烈的需求。

        農民政策參與可以減少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比率。中國社科院法學院研究所發(fā)布的《2014年中國法治發(fā)展報告》稱: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期間,發(fā)生在中國境內、規(guī)模在百人以上的群體性事件達871起,其中97起是因拆遷征地而引發(fā)的,占總數(shù)的11%[6]。如2008年11月17日發(fā)生的“隴南事件”[7]。土地糾紛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頻發(fā),反映了農地糾紛觸發(fā)的矛盾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以舒緩,農民政策參與應有的矛盾緩沖作用并未顯現(xiàn)出來。如果農民無法通過制度化政策參與方式表達訴求、處理矛盾,長此以往,農民群體性事件就會增多。長久來看,類似于“隴南事件”的非制度化政策參與方式的增多不僅無益于維護農民利益,也會對土地政策執(zhí)行主體的合法性與權威性構成威脅,直接影響農村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正如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所言:在現(xiàn)代化政治中,農村扮演著關鍵性的“鐘擺”角色;農村的作用是個變數(shù):它不是穩(wěn)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8]。因而,必須對農民政策參與的困境進行深入地剖析,找出問題癥結,提出破解思路,使農民可以通過制度化參與方式解決農地糾紛問題,防止征地矛盾升級,從而減少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幾率,保持國家長治久安。

        (二)農民政策參與的可行性

        關于農民政策參與的可行性尚處于爭論階段。一些學者受科學管理理論的影響,認為農民參與土地政策可能造成行政管理活動的拖延、低效率和高成本,而使土地政策局限在短期且易見成效的目標上。他們認為,就目前的農村民主制度建設水平和經濟條件而言,大范圍地、深度地農民政策參與還不具有現(xiàn)實性和緊迫性。另一些學者通過分析農民政策參與的村莊社會基礎,認為村民的大多數(shù)行為絕非是在為權利而斗爭,往往是簡單的利益導向和社會關系導向,農民的行動邏輯既非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鄉(xiāng)土邏輯,也非現(xiàn)代公民的權利邏輯,而是一種復雜的融貫狀態(tài)[9],農民這種“融貫的行為邏輯”常常會導致農民政策參與的結果偏離原先的政治預期。因而,農民政策參與不具備現(xiàn)實的可行性。

        筆者認為,學者們提出的農民政策參與不可行的論據大多是當前農民政策參與的現(xiàn)實困境。美國、韓國等發(fā)達國家農村民主的發(fā)展軌跡證明,農民政策參與的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現(xiàn)實困境在所難免。例如,韓國政府開展新村運動之初,單純依靠政府的行政推動,忽視了農民參與的重要作用,導致新村運作舉步維艱,一時陷入了困境。隨后,韓國政府通過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和農民自下而上的參與相結合的決策模式,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新村運動最終取得了巨大進展。另外,從部分發(fā)達國家推進農村民主的實踐來看,破解這些現(xiàn)實困境必須具備堅實的參與制度依據,而我國農民政策參與制度框架已然基本成型。首先,我國憲法第二條第2 款規(guī)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弊鳛檗r民政策參與的制度根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農民維護自身土地權益的有力武器。農民可以通過自己選出的人大代表間接地參與到土地政策中,間接影響土地資源分配的規(guī)則與方式,以達到維護自身土地權益的目的。其次,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基層民主的重要實現(xiàn)形式,也是農民政策參與的重要方式,農民可以依托村民自治制度提供的組織形式和參與渠道親身參與土地政策執(zhí)行的具體事務,行使一定的表決權,發(fā)揮制約、監(jiān)督行政權力的作用。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并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此外,政治協(xié)商制度、政務公開制度、信訪制度、行政聽證制度、政府調研制度、專家咨詢制度以及網絡參與制度等是農民政策參與制度的重要補充,搭建了農民參與土地政策制定、執(zhí)行、評估等諸環(huán)節(jié)的橋梁。以上制度組成了縱橫交錯的制度保障網絡,以多種形式保證農民政策參與權利的落實??偠灾?我國農民政策參與具備現(xiàn)實可行性。

        二、農民政策參與的困境

        (一)“傳統(tǒng)型”政策運行制度下,農民政策參與空間狹小

        當前,主流的土地政策運行制度依然是“傳統(tǒng)型”的。這種政策運行制度以政府主導、自上而下運行為主要特征。政府位于公共權力的中心,既負責土地政策的制定,又負責政策的執(zhí)行,過分依賴管制、直接提供等強制性政策工具,較少使用社區(qū)、自愿者組織等自愿性政策工具,與“開放型”政策運行制度所倡導的公開透明、雙向溝通等原則背道而馳。在這種政策運行體制下,政府較易成為土地政策過程的唯一主體,廣大農民容易被排斥在政策運行體制之外,參與空間十分狹小。雖然,我國業(yè)已具備保障農民政策參與的法律制度體系,但這種封閉式的政策運行制度所產生的固化的組織運行機制具有很強的制度抵消作用,廣大農民常常遭遇尋訪無效的窘境。另外,我國政府層級關系很大程度上是靠壓力型權力體制維系的,基層政府為了討好上級,往往唯上是從,對“繁瑣”的農民政策參與程序沒有太多好感。因此,在“傳統(tǒng)型”政策運行制度環(huán)境下,農民即使有參與的熱情,也很難真正參與土地政策,農民集體“失語”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基層政府爭奪征地收益,農民政策參與活動遇阻

        政府通過土地政策的實施,來實現(xiàn)它對物質性或政策性利益的權威性分配。在利益分配過程中,基層政府和農民之間產生了利益博弈關系?;凇敖洕思僭O”,博弈雙方會依據本集團所擁有資源的不同和動用資源能力的強弱而獲得實際權力,對土地政策的過程施加影響,最終追求本集團利益最大化[10]。由此,基層政府和農民在未能找到有效合作方式的情況下,常常相互抵制,甚至相互沖突。

        對基層政府而言,農民政策參與不利于其攫取征地收益。農業(yè)稅取消后,加之由于現(xiàn)行分稅制度對地方財政收入比例的壓縮,基層政府以較少的財政收入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服務。巨大的財政壓力和債務危機促使基層政府將雙手伸向了農地征收、出讓過程產生的巨大收益。在土地收益分配的問題上,基層政府可以通過對資源分配規(guī)則與過程的掌握,來推動分配的結果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fā)展,并通過“土地財政”的運作而在實際上“取”走了許多本應該由農民享有的資源[11]?;鶎诱廊粺o法擺脫傳統(tǒng)的“資源汲取者”角色,只不過它通過資源分配而轉換了汲取的形式。由于農民政策參與會對基層政府通過“土地財政”汲取農村資源的能力構成挑戰(zhàn),基層官員對農民政策參與常常采取冷漠,甚至排斥的態(tài)度。與此同時,農民對基層干部的信任度普遍不高,對政府的信任度隨著政府層級的降低而下降:居民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省級和市級政府次之,依此類推,農民對區(qū)(縣)政府、街道辦(鄉(xiāng)鎮(zhèn))政府的信任度則更低[12]。在缺乏信任和合作方式的環(huán)境下,基層政府和農民無法通過協(xié)商制定合理的征地收益分配方案,取而代之的是雙方為爭奪收益而產生的對立、沖突。由于農民相對于政府處于弱勢地位,政府常保持對農民的高壓態(tài)勢,農民合法的參與活動受到很大的阻礙。

        (三)農民參與組織基礎薄弱,政策參與整體實力較低

        分散的農民個體無法集中表達利益訴求,所以,廣大農民必須依托組織載體,整合力量,統(tǒng)一行動,才能提高政策參與的質量和水平。但目前,我國農民的組織程度較低,農民的利益表達呈現(xiàn)出高度分散化和個性化的特點,缺乏相應的組織依托。一方面,作為法定的農民自治組織,村委會是農民參與土地政策重要的組織依托。但是,在現(xiàn)實中,由于政府對農村地區(qū)傾向于“管制”而非治理,村委會的自治功能往往大打折扣,農民參與土地政策大多流于形式。村委會儼然成為一個“微型政府”,其主要工作是完成鄉(xiāng)鎮(zhèn)政府交付的任務,而非代表農民、表達農民的呼聲。美國著名學者奧斯特羅姆曾指出:一個群體能否有效地自組織治理公共事務與政府能否給予這個群體的組織權最低限度的認可有很大關系。所以,如果村委會的自治權受到來自政府權威的干擾,其自治能力將會受到較大影響。另一方面,我國農村地區(qū)的農民自組織團體的數(shù)量和管理水平較低,為數(shù)眾多的農民無法通過組織載體參與土地政策。在很多農村地區(qū),除紅白理事會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科技文化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等公民組織不僅數(shù)量較少,參與人數(shù)也不多,維護其基本權益、表達其愿望與主張的制度化水平更低[13]。距離組織化、網絡化的成熟性農村公民社會的要求還很遠,這嚴重限制了農民自主參與土地政策的機會,也削弱了農民政策參與的整體實力。

        (四)農村現(xiàn)實社會基礎落后,農民政策參與能力較低

        我國農村社會的發(fā)展水平比較低,農村的經濟結構較為落后,農民的政策參與能力普遍不高。農民是小生產者,占有一定的生產資料,具有根深蒂固的“自私”心理,他們的行為模式是利益導向的。換言之,他們的參與行為是基于保護自身具體利益而產生的一種類似“刺激反射性”行為,而不是基于對于民主信念的認知與訴求。如果土地政策不涉及他們的切實利益,農民則沒有動力參與政策,“各人自掃門前雪”;若土地政策牽扯到他們的切身利益,農民則會全心投入,甚至不惜采用非制度化手段達到目的。由此可見,農村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間接地影響了農民政策參與意識。再者,自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生產方式后,農村社會的原子化趨勢愈發(fā)明顯,社會關聯(lián)度越來越低,農民內部出現(xiàn)了明顯的階層分化,各個階層之間的社會關系、經濟能力、政治傾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14],農村社會的向心力減弱,農民公共生活的參與度逐年下降,參與能力提升緩慢。此外,受封建思想長期影響,我國農村社會一直缺乏民主文化。廣大農民依然受“順民”文化影響,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不高。同時,他們尋求制度援助的意識還處在萌芽階段,還不具備成熟的制度運用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村莊日常生活中,存在以血緣為紐帶、交往十分密切的社會單位——“家族”。在家族交往“圈子”里,家族成員往往對非家族成員具有排斥心理。而且,在村干部選舉等村集體活動中,家族結構常常成為村莊精英為達成自身目的所利用的工具。這種家族式的人情關系紐帶不僅阻礙著農村社會的融合,而且無益于農村民主氛圍的形成,間接阻礙著農民政策參與能力的提升。

        三、破解農民政策參與困境的思路

        (一)建立“開放型”政策運行制度,擴大農民政策參與空間

        我國政府應積極進行相關機制創(chuàng)新,建立“開放型”政策運行制度。政府應改變獨攬公共權力的做法,逐步學會和公民社會合作使用公共權力。在土地政策運行過程中,積極吸納廣大農民參與土地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和評估等活動。保證農民政策參與不能只停留在“農民行使選舉權”這樣的間接民主的范疇內,而是要逐漸嘗試使農民參與進入到諸如政策制定等的直接民主領域,包括對政策制定、執(zhí)行和評估諸環(huán)節(jié)的參與[15],形成“開放型”的土地政策運行模式。一方面,運用治理理論中“善治”思想,政府應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其他政策參與主體,積極為農民、土地開發(fā)商、村干部等搭建協(xié)商對話的平臺、提供相關知識服務等。另一方面,在土地政策過程中,政府要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的作用,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例如,政府可以通過調研制度及聽證制度吸納農民參與土地政策的制定;通過信息溝通機制了解農民反饋的土地政策執(zhí)行情況;通過農民監(jiān)督執(zhí)法人員的行政行為;通過信訪機制依法、依政策妥善處理農民的土地利益問題等??偠灾?政府要把農民當作一個平等主體納入到土地政策的運行體系中,變政府自上而下的單一決策模式為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和農民自下而上的參與相結合的決策模式[16],為農民參與土地政策留足必要的空間。

        (二)加大財政轉移力度,構建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利益協(xié)商機制

        由于基層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農村征地收益成為其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基層政府常通過“土地財政”汲取農村資源;加之,農民對基層干部的信任度不高,不相信基層干部能客觀、公正地分配征地收益。因此,政府與農民常常因土地利益分配問題產生分歧,甚至發(fā)生沖突。在對立甚至沖突的背景環(huán)境下,農民政策參與活動將失去支撐其運作的平臺,無法真正發(fā)揮作用。為扭轉這種困局,應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應加大中央及上級政府對基層政府的財政轉移力度,使基層政府擺脫“財政危機”。財政轉移支付可以緩解基層政府財政收入的壓力,使其能在正常履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職責的前提下,不再依賴“土地財政”創(chuàng)收,從而有效避免基層政府與農民爭奪土地收益。其次,應積極構建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利益協(xié)商機制,提升農民對基層干部的信任度。在土地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政府應通過各種方式,如利用網絡通訊手段與農民就土地收益分配方案、土地政策方案的選擇等進行磋商和談判。另外,政府應針對土地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召開專門的聽證會、村民大會、懇談會等,讓農民把對政策制定、執(zhí)行等意見表達出來。與此同時,政府應把農民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匯總上去,并積極做出回應,以及快速解決農民反映強烈的問題??偠灾?基層政府和農民只有在融洽的合作氛圍下,農民政策參與的積極效果才能顯現(xiàn)出來。

        (三)加強農村組織建設,提高農民整體博弈能力

        一個社會群體博弈能力的大小與其組織化程度成正比。因此,必須加強農村組織建設。首先,應加強村委會建設。村委會是法定的并受到政府扶持的村民自治組織,有很強的號召和動員能力。目前,村委會因受到較多的行政干預,自治功能得不到良好的發(fā)揮。所以,當務之急是強化村委會的自治功能、淡化行政色彩,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的自治組織。為此,政府應改變與村委會的直線命令、指揮型關系,變?yōu)楹献鳌⒅笇完P系。村委會自治功能加強,就會成為農民和基層政府進行土地利益分配談判的組織平臺。其次,政府應引導農民成立農業(yè)生產合作組織、自助服務組織等社會組織,積極扶持農村帶頭人發(fā)起的合作性組織,給予資金援助、登記注冊、技術指導方面的幫助。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農村組織通過合作互助的方式把分散經營的個體農民凝聚起來,使農民不再以個體為單位去爭取自身的合法權益,成為農民參與土地利益博弈的重要組織通道。另外,隨著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農村社會的向心力就會大大增強,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也會被激發(fā)出來,使農民改變以往對待公共生活的冷漠態(tài)度,積極參與土地政策。再次,加快相關制度建設,夯實農村組織發(fā)展的基礎。我國應著手修訂《農村社會組織法》,將農村社會組織納入法制、規(guī)范的軌道內運行。與此同時,為解決組織化過程中集體與個人的利益糾紛問題,我國應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步伐,加緊進行集體土地登記確權工作,明確農地使用權的物權屬性,解決土地征收利益分配不清、村干部壟斷土地收益等問題,防止基層政府以實現(xiàn)公共利益為借口侵犯農民的土地權益。

        (四)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提升農民參與能力

        農村落后的社會基礎嚴重阻礙了農民政策參與能力的提高,且一個運轉良好的社會,一定要在經濟發(fā)展與政治現(xiàn)代化之間取得某種平衡[17]。為此,當務之急應加快提升農村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我國應以新農村建設為著力點,努力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為農村提供高效、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從而為農民政策參與打下扎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大力發(fā)展農村的民主政治,塑造先進、文明的文化環(huán)境,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達到維護農村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大力營造農民政策參與氛圍的同時,我國應注重培養(yǎng)具有政策參與能力的新農民。首先,應從教育著手,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產生活技能。政府要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逐步推廣高中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的基本文化素質。除此之外,政府還要加大農村職業(yè)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縣域職業(yè)教育培訓網絡,培養(yǎng)農村實用人才。其次,政府要引導農民依據現(xiàn)有的組織載體——村民委員會,法定的民主活動——民主選舉等,扎實地對農民進行民主化培育,從而達到培養(yǎng)農民權利、義務意識和現(xiàn)代規(guī)則意識的目的。因為如果農民通過參與行動能夠切實維護自身的利益或權利,并從中感受到履行對他人或社會的責任實際上就是維護自身的利益或權利,那么這樣的參與就能很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如果他們的參與是在現(xiàn)代規(guī)范的指導下進行的,那么這樣的參與一定會有利于他們現(xiàn)代規(guī)則意識的形成[18]。換言之,民主實踐是培養(yǎng)農民政策參與意識、提升參與能力最好的課堂。

        四、結語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在土地制度變革中保障農民的政策參與權利,對有效維護農民的土地權益、維持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至關重要。從當前農民政策參與情況來看,能否破解農民政策參與困境的關鍵在于政府能否真正尊重農民政策參與的主體地位,能否將國家的政策投入與農民自身的參與有機結合起來。當然,大范圍、深層次地開展農民政策參與需要完善的政策參與制度作支撐,也需要成熟的農村民主環(huán)境作依托。因此,如何完善農民政策參與的制度保障體系,以及如何培育農民的民主意識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課題。目前,各地政府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吸納農民參與土地政策過程,讓農民通過合法方式表達自身的土地利益訴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下來,應繼續(xù)推進農民政策參與的進程,在具體實踐中積累經驗,探索適應各地實際情況的政策參與模式??傊?通過扎實的制度建設和民主實踐,推動政府的治道變革與農民的意識覺醒相互動,我國農民政策參與勢必進入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 易承志.國家建設、農村土地政策變遷與農民權利保障[J].學術界,2013(3):67-75.

        [2]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 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18.

        [3]李里峰.集體化時代的農民意愿表達與黨的農村政策調整[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1):91-97.

        [4]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365-370.

        [5]麥克法·夸爾,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66-1982):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29.

        [6]李林,田禾.2014年中國法治發(fā)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279-283.

        [7]宋常青.直擊甘肅隴南事件:30多人上訪導致上千人聚集[EB/OL].[2008-11-23].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8/11-23/1459598.shtml.

        [8]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266-267.

        [9]印子.低保政策實踐偏差形成變量的兩種類型——兼評公共政策執(zhí)行“農民政策參與”理論[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4(1):67-74.

        [10]顧穎,張曉寧.公共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的利益集團問題分析——以陜西中小企業(yè)支持政策執(zhí)行狀況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2):21-25.

        [11]申恒勝.土地政策執(zhí)行中基層政權的運作困境[J].社會主義研究,2013(4):153-157.

        [12]梁瑩.困境中的社區(qū)“參與式民主”——基層政府信任與居民參與社區(qū)社會政策的困境之思[J].學海,2009(3):53-60.

        [13]史云貴,屠火明. 基層社會合作治理:完善中國特色公民治理的可行性路徑探析[J].社會科學研究,2010(3):48-54.

        [14]楊華.農村階層分化:線索、狀況與社會整合[J].求實,2013(8):91-96.

        [15]譚琦,張軍.我國農民階層政治參與權利的現(xiàn)狀分析[J].學習與實踐,2010(2):69-75.

        [16]潘迎春.試析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政策參與——以政策工具選擇為視角[J].理論與改革,2009(6):86-89.

        [17]邢占軍,高紅,王吉剛.對我國居民政治生活質量評價的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1):143-150.

        [18]包先康,朱世群.論農民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一種社會政策的培養(yǎng)[J].學術界,2012(6):40-47.

        Plight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Land Policy-mak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HEN Dan1,GAO Rui2

        (1.SchoolofLaw,TianjinUniversityofCommerce,Tianjin300134;2.SchoolofPublicManagement,TianjinUniversityofCommerce,Tianjin300134,China)

        Abstract:Farmers ar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policy-making, and the level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has direct impacts on the result of l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land policy-making should widely absorb farmers’ participation. At present,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policy operating system,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excludes activities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for land expropriation income, also the farmers’ organization level and the rural social basic conditions,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land policy-making is stuck in trouble. Thus, we should continuously improve land policy operating system,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to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increase farmers’ organization level and cultivate farmers’ democracy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Key words:farmer; game of benefits; land policy;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6)02-0043-06

        作者簡介:陳丹(1981-),女,天津商業(yè)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學、土地法學。

        收稿日期:2015-09-20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6.02.07

        猜你喜歡
        農民
        對比示范,才是打開農民心結的“金鑰匙”
        小酸棗打開農民就業(yè)增收路
        農民合作社帶農富農作用增強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授人以漁的“農民院士”
        農民豐收歌
        促進農民增收 糧食部門責無旁貸
        不要再折騰農民
        農民需要什么就送什么
        日韩免费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野外| 婷婷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无码av专区丝袜专区|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 高清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国产熟女精品传媒| 三年中文在线观看免费大全|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另类 丝袜综合网| 高清不卡日本v二区在线| 欧美丰满熟妇性xxxx| 天堂在线www中文| 亚洲最大av免费观看| 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日产欧洲系列| 日本久久久| 日韩精品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真人后进式猛烈视频网站 |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 亚洲AV无码精品呻吟|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老牛 |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一区a| 白色白色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大片中文字幕| 久久婷婷五月国产色综合|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 一二三四中文字幕日韩乱码|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直播| 成人大片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国产熟妇搡bbbb搡bbbb搡|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野外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一区二区二区|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