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墨林 周磊 王紅 付太銀(山東省臨清市畜牧獸醫(yī)局)
犢牛去角的科學做法
文│李墨林 周磊 王紅 付太銀(山東省臨清市畜牧獸醫(yī)局)
在英語中,有兩個單詞可以用來表達“去角”,即dehorning和disbudding。“dehorning”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不分牛的年齡大小,指的是對成年牛的角進行截斷處理或去除犢牛的角芽;“disbudding”則特指去除犢牛(2月齡以內(nèi))的角芽。
犢牛去角,作為一個非常普通的牛只管理措施,已經(jīng)在各類規(guī)模牧場廣為應用,且列入日常工作程序中。大量實踐和研究表明,去角是必要的,同時采取有效手段,減輕因去角引發(fā)的疼痛反應、改善動物福利狀況也是必要的。
1.目的。去角的首要目的是降低牛對人和其他動物造成傷害的風險。在日常管理操作(如擠奶、修蹄、分娩等)和獸醫(yī)檢查中,有角的牛常對工作人員構成威脅。此外,有角的牛在相互爭斗和競爭中,更容易傷害到其他牛只的乳房、身體和眼睛,導致產(chǎn)奶量下降、影響生長,降低受損牛只的商品價值,增加醫(yī)療費用,甚至增加非正常淘汰數(shù)量,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其次是便于管理和運輸。奶牛去角后,進、出頸枷時更容易,所需飼槽空間、運輸空間大大減少。在市場上,去過角的奶牛(俗稱“禿頭?!保?,其售價往往要比有角的牛高。
2.方法。為阻止牛角生長,需要采取各種方法對特定部位的真皮和周圍組織進行破壞,主要包括高溫燒灼、化學腐蝕、手術挖除等。具體選用哪一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chǎn)者的經(jīng)驗和偏好,前兩種方法在我國生產(chǎn)實踐中應用最為普遍。
采用化學腐蝕法時(一般選用氫氧化鈉),只要化學活性物質(zhì)與機體組織有接觸,組織損傷就會不斷增加。因此在涂抹時,一定要注意藥物使用量和涂抹面積。具體操作程序如下:先剃掉角芽周邊毛發(fā),將一薄層苛性鈉軟膏涂進皮膚,直徑大約2厘米,直至完全覆蓋住角芽,然后在周圍涂抹一圈凡士林,防止藥膏擴散。
和化學腐蝕法不同,高溫燒灼法對組織的破壞,只局限于持續(xù)烙燙期間和烙燙部位。大體操作程序為:提前加熱烙鐵到預定溫度(600~800℃),然后在角芽處均勻用力按壓,每處持續(xù)烙燙約10~35秒,方法簡單,不需要止血,術后并發(fā)癥少。
不同研究中選用的反映應激和疼痛的生理、行為指標各有側重,總的說來,主要有皮質(zhì)醇濃度、觸珠蛋白濃度、PGE2(前列腺素E2)濃度、心率、呼吸頻率、眼睛溫度、搖頭、抖耳、擺尾等。各指標的變化強度、持續(xù)時間,因犢牛日齡、去角方式等均有差異。
去角時,因保定應激和疼痛反應,犢牛血液皮質(zhì)醇濃度會急劇升高、達到峰值,1~9個小時后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去角后心率會明顯加快,特別是去角后5分鐘內(nèi),格外顯著,每分鐘升高35~70次,此后逐漸下降,在較高水平上保持約3~3.5小時。同時呼吸頻率也有所加快,而眼睛溫度則有所降低(約0.3~0.6℃)。此外,觸珠蛋白、PGE2的含量均有顯著升高,PGE2含量升高說明犢牛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全身性的炎癥反應。
去角時,因劇烈疼痛,犢牛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抗行為,如掙扎逃避、跳躍。術后,犢牛因疼痛會表現(xiàn)出精神抑郁,搖頭、抖耳、甩尾次數(shù)增多,摩擦去角部位,反芻減少,食欲下降。
采取局部麻醉時,上述生理及行為變化時間會有所延遲。
1.鎮(zhèn)靜劑。使用鎮(zhèn)靜劑,可以消除犢牛對實施局部麻醉時的反應,以及實施局麻或去角時對身體保定的需要。雖說鎮(zhèn)靜劑(如甲苯噻嗪)也有一些鎮(zhèn)痛作用,但在烙燙去角時效果微弱,犢牛仍會有強烈的行為反應,與局部麻醉相結合,可基本消除這些反應。對減輕苛性鈉軟膏去角后的疼痛也有所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甲苯噻嗪能夠引起犢牛體溫降低,如5日齡犢牛注射0.12毫升/千克體重的甲苯噻嗪(2毫克/毫升),體溫可下降0.9℃左右,需要近4個小時才能恢復至用藥前水平。劑量越大,影響越大。
2.麻醉劑。局部麻醉劑,通過阻斷神經(jīng)傳導,抑制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疼痛的感知,在烙燙去角時,可以有效減輕犢牛因劇烈疼痛而表現(xiàn)出的生理和行為反應,如皮質(zhì)醇濃度升高,眼睛溫度下降,心跳加快,搖尾、暴跳、逃避等行為。但用于苛性鈉軟膏去角時,鎮(zhèn)痛效果不是十分明顯,這可能與麻醉劑(如利多卡因)的作用方式有關。所有的局部麻醉劑都是強酸弱堿鹽,進入神經(jīng)細胞后產(chǎn)生陽離子,阻止鈉離子的流入,阻止神經(jīng)傳導。氫氧化鈉是強堿,組織細胞被破壞后,pH值的升高打亂了麻醉劑的功能。
3.抗炎藥。使用抗炎藥,可以緩解術后,特別是麻醉藥效消退后的與疼痛相關的生理和行為反應,提高食欲、緩解犢牛的不安情緒,對控制全身性的炎性反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盡管去角有著很多好處,但對于犢牛來說,這個過程既產(chǎn)生應激,又讓其充滿痛苦和恐懼。不論采取何種方式去角,都會對犢牛的生理和行為產(chǎn)生嚴重影響。局部麻醉并沒有避免和阻止疼痛的產(chǎn)生,雖然去角過程很短暫,但因去角引起的應激和疼痛反應至少會持續(xù)6小時,甚至可能長達44小時。因此,采取綜合措施緩解因去角帶來的疼痛和創(chuàng)傷、提高動物福利是十分必要的。
2.去角可引起術時的瞬時疼痛和術后較長時間的炎性疼痛。局部麻醉很大程度上能夠減輕烙鐵或挖除方法去角時的瞬間劇痛反應,但單獨使用對于減輕去角后炎性疼痛的效果不理想。因為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藥,如利多卡因,藥效只能持續(xù)大約2~3個小時,此后,與炎癥相關的疼痛感增強,與疼痛相關的生理和行為變化開始表現(xiàn)。
3.抗炎藥有很好的鎮(zhèn)痛作用,但不同藥物作用時間、給藥途徑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布洛芬半衰期只有2~4小時,氟尼辛葡甲胺也只有3~8小時,均需要多次給藥。氟尼辛葡甲胺副作用較大,易出現(xiàn)過敏反應。相對來講,美洛昔康半衰期長(26小時),對環(huán)氧化酶-2有高度選擇性,對胃腸道和發(fā)育中的瘤胃更為溫和,單次使用就能實現(xiàn)理想效果,給藥方式多,可以優(yōu)先考慮。
4.犢牛去角后,對機械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另外還可能會有蹭到傷口的情況,因此去角最好安排在上午,保持圈舍衛(wèi)生干燥、安靜舒適,防止雨淋,防止蠅蟲叮咬,防止感染,增加巡查次數(shù),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此外,增加牛奶(代乳粉)飼喂量,最好實行自由采食,對于提高犢?;謴退俣群托Ч苡袔椭?。
5.不正確的使用或保養(yǎng)去角器,或不正確的藥膏使用劑量,可能產(chǎn)生更大的傷害或不必要的疼痛。因此,應重視和加強具體操作人員的培訓,特別是小型牧場。
6.2 月齡時,牛角開始附植于顱骨,此后進行去角的難度、對犢牛造成的痛苦都會增加很多。因此,對犢牛的去角越早越好,一般不要超過2月齡,最好能在21日齡以內(nèi)完成。去角時間越早,犢牛體重越輕,操作起來越容易,對犢牛造成的應激和疼痛也越小。實際生產(chǎn)中,有的牧場在犢牛1日齡時就采取去角措施。
1~7日齡,首選化學腐蝕法,術前施以鎮(zhèn)靜劑,結合非甾體抗炎藥(如美洛昔康)進行鎮(zhèn)痛,可以不進行局部麻醉。8~21日齡,采用高溫燒灼法,術前施以鎮(zhèn)靜劑或物理保定,局部麻醉后進行去角,并結合非甾體抗炎藥進行鎮(zhèn)痛。
點評:犢牛去角可以降低對人及其他動物造成傷害的風險,便于日常的飼養(yǎng)與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從犢牛去角的目的、方法及措施等方面,闡述了在適當日齡,科學選用去角方法,配合使用藥物對犢牛進行去角,可以降低犢牛的疼痛感,幫助傷口的愈合,可操作性強,值得養(yǎng)牛場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