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tchard CC, et al. N Eng J Med,2016,375(5):443-453〕
·國外醫(yī)學文摘·
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DNA修復基因突變頻率探究
〔Pritchard CC, et al. N Eng J Med,2016,375(5):443-453〕
前列腺癌作為歐美國家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目前研究顯示,DNA修復基因(如BRCA2)的突變與前列腺癌疾病進展和癌癥相關致死率密切相關。然而,針對未發(fā)現(xiàn)家族易感性的局灶性前列腺癌患者,因 DNA 修復基因突變的水平極低,難以進行常規(guī)檢測。而對于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目前關于其 DNA 修復基因突變的頻率鮮有報道。為了明確DNA 修復基因在轉移性前列腺癌中的突變頻率,我們分析了692例無法因家族易感性或診斷年齡選擇的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應用全外顯子序列或靶基因下游序列的多元分析方法,評估癌癥易感相關的 20 個DNA 修復基因的突變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假定為有害的84種DNA突變在82 例身上得到驗證(11.8%)。在 84 例的基因突變中,截短突變?yōu)?79例,錯義突變?yōu)?5 例。而突變的 16 個基因中, BRCA2 所占的比例最高(44%),其次為ATM(13%)、CHEK2(12%)、BRCA1(7%)、RADS1D(4%)、PALB2(4%)。并且,在 DNA 修復基因序列分析中發(fā)現(xiàn), 59%的患者(36/61)存在第二等位基因的明顯異常。而基因突變的頻率與是否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患者的診斷年齡以及種族則無相關性。同時,相對于轉移性前列腺癌,對 499 例局灶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分析顯示,其 DNA 修復基因突變的頻率明顯降低(4.6%,23/499)。另外,對 53 105 例非腫瘤人群的分析顯示,外顯子聚集聯(lián)合的頻率(2.7%)明顯低于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綜上所述,在研究人員的多中心研究中,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DNA修復基因突變頻率為11.8%,較局灶性前列腺癌患者明顯增高,并且與前列腺癌家族史及患者的診斷年齡無關。
(崔凱摘譯 陳忠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