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2016年元旦花藝大展“遷想妙得”參展作品
“遷想妙得”源自東晉顧愷之對繪畫構思的認識,《魏晉勝流畫贊》中有:“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薄斑w想”是畫者將主觀情思“遷入”客觀對象之中,以完成藝術構思、取得藝術感受的過程。通過藝術家的情感活動、審美觀照,使客觀之物成為“傳神”、“妙得”的藝術形象。中國繪畫所講求的“氣韻生動”,與“遷想妙得”的繪畫原則密不可分。一幅畫,要表現(xiàn)出內在精神,就要靠畫者體會、思考,并把自己能及的藝術思想遷入到對象中,把握對象的真正精神氣質,才可有所“妙得”。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現(xiàn)任執(zhí)行長黃燕雀女士告訴我們,“遷想妙得”的繪畫觀念與中華花藝的濫觴約在同時期。5世紀,南齊就已有了“瓶供”的記載——南史晉安王子懋傳稱:“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而且,兩種藝術門類在范式上也有相通之處,如明代袁宏道《瓶史宜稱篇》中記有:“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如畫苑布置方妙?!?/p>
“此次將大展的主題定為‘遷想妙得,花藝創(chuàng)作者半年之前就要進行相關的理論修養(yǎng)課程,以更好地理解‘遷想妙得的藝術理念。然后在構思作品的過程中,我們的創(chuàng)作者要將主觀意念、情思,遷入客觀對象之中,達到主客觀統(tǒng)一,讓花藝的呈現(xiàn)猶如中國繪畫般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由內省再進而外顯的核心藝術理念?!w想傳達主體創(chuàng)作者以身心參與、體驗,并與花材、花器互動、共鳴,把握素材的精神氣質,繼而妙得‘氣韻生動作品?!秉S燕雀說。
以往,每年的年度花藝大展都是選在農歷二月十二花朝節(jié)?;ǔ?jié)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兩種說法,十二為因緣,更貼近花意。花朝也稱百花生日,舊俗這一日花枝上都要粘以紅紙,稱“賞紅”,以祭花神。今年雖提前到了元旦,但開幕禮上祭花神這個重要的傳統(tǒng)儀式并沒有因此取消,好在正是梅報春息時節(jié),一株梅樹便成為今年的花神?!叭藨亚皻q意,花發(fā)故年枝?!被饡岸麻L黃永川先生于2015年病逝,這掛滿紅紙條的花神梅枝也似乎多了一層深意。
這次花藝大展以“遷想妙得”為主題,分為理念花區(qū)、寫景花區(qū)、心象花區(qū)、文人花禪花茶花區(qū)、生活花藝區(qū)和教學觀摩區(qū)等幾個區(qū)塊。與西洋花藝重視色彩不同,中華花藝最重視意境,幾個觀展區(qū)塊的劃分,實際上也暗含著中華花藝的四大類型,即寓于義的理念花、忠于實的寫景花、取于心的心象花和歸于美的造型花。
理念花是由宋之理學發(fā)展,盛行于宋明兩代,以“善”為出發(fā)點,以倫理為主,注重理性、內容重于形式,帶有政教意義或解說教義,闡述教理、暗射人格,或述說宇宙哲理等;寫景花流行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強調忠實于自然,以“真”為出發(fā)點,注重自然生態(tài)及季節(jié)性;心象花較晚出現(xiàn),盛行于元代、清初,以個人主觀意念為主,重視人生美、為自己而插、屬于浪漫派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容忍缺點的,文人花大都屬之;造型花是依照美學原理或以美的形式為基礎從事造型,或追求或創(chuàng)造一種嶄新的、純粹的美的一種插花類型。
如果以空間布置而言,首先映入觀者眼簾的便是“文人花、禪花茶花區(qū)”。這個空間又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文人花,另一部分是茶花與禪花。在文人花的展示空間,一件恣肆半壁的花藝作品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近兩米高的墻壁上是一幅仿八大山人風格的國畫,焦墨勾勒出蒼勁的山峰,一株老梅似從堅硬的石縫中蜿蜒曲折而出,粗勁若枯槎架險,幾點梅花在雪徑深深中暗香疏影。一只雄鷹落在山巔,翻著八大山人筆下動物的經(jīng)典白眼,藐視萬物蒼生?!吧健蹦_下,空間變幻,藝術由平面的畫作接替為立體的花作品。整個花作品由近景、中景、遠景三個部分組成,構成中式庭院曲徑通幽處的“S”形景深,前后呼應,顧盼有情。近景的主花是白色的蘭花,使枝是梅花,從枝佐以松枝、白色的深山英等,以厚實粗重的枯枝為腳,竟真像是山園抱梅枝。整個作品以細白色粉晶砂表現(xiàn)的雪跡為線索,或是深厚,或是浮薄,連接著中景和遠景。中景是斑竹,從整個作品的空間,竹處于觀者與背景畫之間,幾何上位于遠景和近景的等分線上,但從透視關系來說,竹作品最小,應離觀者最遠,所以中景與遠景存在著虛實的空間轉換關系,這也與中國畫的畫法有相類之處。緊挨著背景畫的,即是“山”腳下的“東籬菊”,這個部分以鵝黃、深黃兩種顏色的菊為主花,使枝為竹,客枝為蘭葉,與其他兩個部分交相輝映。白雪皚皚,菊皇傲之,既有文人的清雅,又有高士之風骨。
這個文人花的作品名為“格”,作者是基金會董事、理論部教授徐秀嬪。徐秀嬪年輕時曾留學美國修讀藝術博士,回到臺灣之后也一直從事藝術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是基金會最早的一批老師之一。因為藝術理論的學術背景,在基金會的教學工作也一直與花藝理論相關。徐秀嬪告訴我們,背景上仿八大山人的畫,也是出自她的手筆。在徐秀嬪看來,所謂文人,必是有文德修養(yǎng)的人。這種修養(yǎng)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比如在生活上,宋代文人提出“生活四藝”,即點茶、焚香、插花、掛畫。窗明幾凈,高朋盈室,以茶待之,共品香、賞花、評畫。后來又從“四藝”發(fā)展到“琴、棋、書、畫、劍、詩、歌、茶、酒、花”的“生活十藝”,甚至吃飯也要吃得優(yōu)雅。這種雅,在于意趣、在于詩境,而非奢華,就像袁宏道在《瓶史》中自題詩道:“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ㄖ﹄m淺淡,幸可托貧家?!钡娜怂哂械钠焚|中,更讓徐秀嬪看中的是文人堅貞的氣節(jié)和家國天下的胸懷與風骨,這便是她心中的“格”。八大山人就是她心中文人的代表。八大山人朱耷是明宗室遺少,因為身世坎坷、家仇國恨,使他的藝術作品流露出一種傲骨風神,他在一首題畫詩中道:“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他筆下的鳥、魚多翻著白眼,樹多是老干枯枝,幾個杈椰,幾片樹葉。“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泵鎸Ω某瘬Q代,朱耷桀驁不馴的文人風骨正是徐秀嬪此時心境的寫照。這次跨年的大型花展是在前董事長黃永川故去之后舉辦的,從開幕式的嘉賓致辭,到很多位教授花藝作品的追思之情,都可以看到大家緬懷黃永川的影子。而在徐秀嬪看來,更深一層的憂思還在于基金會未來的發(fā)展,當一位研究中華花藝的大家故去,對新一任接班人不得不說是一種挑戰(zhàn)。八大山人借書畫傳達心聲,徐秀嬪則是借花藝作品來表達自己堅持純粹藝術的希望。
作品“格”所用的花材,也都有著特別的意義。梅、蘭、竹、菊,是這組作品的主要花材,也是中國文化中“四君子”的象征。徐秀嬪在作品釋義中這樣寫道:“白雪紛紛,妝點心冷的深,是堅貞——梅;淡淡的香,驅走氛圍的強,是淡雅——蘭;輕輕的風,瀟灑抖落的毀,是亮節(jié)——竹;隱隱的現(xiàn),傳達心中的逸,是節(jié)操——菊??v使歷史轉身,仍留著‘格高的韻,與正義的‘氣,極簡的‘思?!泵犯窀唔崉?,淡雅標致,趙長卿形容梅是“裁瓊妝白”,秦觀描述它“冰澌溶泄”。范成大《梅譜》中品梅花“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合不貴開”,所以梅花的上品是在山間水濱荒寒,甘居寂寞之孤梅,越被歲月熬成堅瘦如削、鐵桿盤枝越好。梅的這種格,正適合文人自比自喻。竹,更是為文人所看重。中國士人階層對竹子有很深的感情。竹子因有節(jié),自古就具有氣節(jié)之意象。因而很多文玩都是竹制,如折扇、臂擱等。菊,則因“傲霜而開”的時節(jié),加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東籬先生所好,成為文人風骨的意象之一。
藝術的殿堂是“具備萬物、橫絕太空”的,但藝術的內涵卻是精神的、心靈的,沒有感動的藝術無異于行尸走肉。有人認為,花隨便一插就很美,因為花本身就很美?;ǖ拇_是美的,它完全符合康德所認為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具有普遍的共通性。但花的美,與花藝之美,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袁宏道說花是“天地慧黠之氣”所形成,是自然界集合美的要素最健全的景觀之一。但花的藝術是通過花來表達內心,是將花人格化。玫瑰與菊,玫瑰是西方人眼中的至美,但卻少入中國文化之堂奧,玫瑰沒有菊美嗎?從植物形態(tài)來說,顯然不是,而是因為玫瑰沒有被東方文化賦予至善至真之意味?;ǖ娜烁窕?,便是大到東方哲學、小到文人花的一種思維模式——“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矣?!边@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的詩學中更加明顯。《文心雕龍·物色》中有:“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葉有意,蟲有心,早在莊子之后,中國人就形成了這種“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審美觀?!对娊?jīng)·鄭風·溱洧》有:“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币颉吧姿帯迸c約邀音同,而傳達男女之間約會之情意,予物以人的情意。《楚辭·離騷》中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葉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將木蘭、秋菊、荷,從眾多花卉中提煉出來,成為潔身自好的同義詞。
中國插花藝術可以追溯到兩漢時期,造園、盆景、簪花等,已經(jīng)是花藝在生活中的應用。而今天我們稱之為中華花藝的插花藝術真正發(fā)軔,與六朝時期佛教的傳入密切相關。佛教經(jīng)典中有不少關于供花的記述。供花是直接以鮮花供奉于佛前的一種“供養(yǎng)”法式,原始的供花有三種形式。其中從佛經(jīng)上“華筥”(竹篾編織的圓形筐)與“華皿”兩種裝花的器具衍變而來,一為散花,一為皿花。《無量壽經(jīng)·卷下》說:“懸繪、燃燈、散花、燒香,以此迴向,愿生彼國?!币陨⒒榉罘饡r的“四供養(yǎng)”之一。皿花是以“華皿”盛置鮮花或花瓣供之佛前的方法,稱之為堆花。隨著盤花定枝器的發(fā)明,后逐漸衍變成佛前的盤花。第三則是瓶供。瓶供主要以寶瓶盛以甘露,插置象征天寶、無上莊嚴的蓮花。佛教禮儀在傳入中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累加,直到《法華經(jīng)》已經(jīng)發(fā)展為十供養(yǎng),但無論怎樣發(fā)展,供花在供養(yǎng)中都是第一位的,與香、燈缺一不可。唐以后,插花藝術逐漸從供花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并傳到日本、韓國。到宋代,插花發(fā)展到鼎盛時期,不僅融入到日常生活成為“生活四藝”,宋人還流行簪花,并且,在程朱理學、禪宗的影響下,形成了理念花、禪花等形式。元代,插花多承襲宋代借花言志的傳統(tǒng),因而以花來抒發(fā)作者心中逸氣的“心象花”開始盛行。另外,元代開啟了“自由花”的手法,以不插水落花象征對生命瞬間美感的推崇,直接啟發(fā)了后世文人花的“無常”精神。及至有明一代,不僅是生產(chǎn)力的恢復,促成“鄭和下西洋”的黃金發(fā)展期,也是中國文人插花藝術的集大成階段,在張謙德、高濂、袁宏道的理論推動下,形成了具有典型文人特色的明代花學。因而黃永川在《中國插花史研究》中,將明代稱為“插花藝術的文藝復興”時期。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花藝教授黃昭美的參展作品“遙望空云山”
在中華花藝的花展上,我們可以看到文人花的定義:“文人,是有文德修養(yǎng)的人,文人以文學詩調的心來觀察自然、感受萬物,于物我兩忘時,以花草為媒介,抒發(fā)胸中文心詩意的感動之情。文人花常取材于自然,花材更加東方,有野趣,是寄情的、心象的?!蔽娜瞬寤ㄗ钤缈梢宰匪莸搅拟仔拧⒅窳制哔t,唐代王維、陸羽等人將花與詩、畫相結合。宋代是文人花的成長時期,如趙希鵠的《洞天清祿》、林洪的《山家清供》等,不僅表達出文人對花草的深刻用情及體會,而且成為后世賞花的準繩。而元明則是文人花的黃金時期(黃永川,《采芹齋花論》)。黃永川在《中國插花史研究》中,對明代文人插花有專門的章節(jié)介紹,為我們了解明代花學提供了幾點思路:首先,思想上,明代文人在宋元理學,王陽明、顧涇陽、高景逸等人的“心學”影響下,注重個人修為,帶有山林田野之氣息,摒絕聲色、鐘情山水,追求“幽人韻士”,花學大家高濂、袁宏道等大多如此,這與宋代士大夫有著不一樣的精神追求。袁宏道在《瓶史》序中謂之:“夫幽人韻士者,處于不爭之地,而以一切讓天下之人者也?!庇衷疲骸胺蛏剿ㄖ瘢宰屓硕宋幢貥肥?,故居之者也安,而踞之者也無過。”因而,插花就成為以“幽人韻士”自居的文人的“幽棲逸事”中最重要的項目。其次,文人插花常置于文人案頭,并且,講求插花的環(huán)境、時機與情境。如陳繼儒在《巖棲幽事》中寫道:“瓶花置案頭,亦各有相宜者,梅芬傲雪,偏繞吟魂;杏口姣春,最憐妝鏡;梨花帶雨,青閨斷腸;荷氣臨風,紅顏露齒;海棠桃李,爭艷綺席……”再次,審美情趣上,文人插花注重花卉的品位,并將生命注入于花卉之中,愛之以德,見之情性。最后,花學家、花學著作繁多,并且與宋元時期的花學相比,文人插花更強調插花的整體空間、時間性,注重花卉與文人心境之關系。著名的花學家及其著作如高濂的《瓶花三說》、《草花譜》,屠隆的《考槃余事》,張謙德的《瓶花譜》,袁宏道的《瓶史》,文震亨的《清齋位置》等。值得一提的是,明人屠本畯在《瓶史月表》中將一年12個月重要的花卉分類為花盟主(主花)、花客卿(客枝)及花使命(使枝),樹立了明代插花主、使、客等角色理念。文人花到明代晚期,又發(fā)展形成了“格花”與“新古典花”的類型,而格花就是茶花的雛形。
雖然是文人花區(qū),但徐秀嬪給自己的花型定為“文人式花”。在她看來,文人花是后代的總結和定義,文人自己絕不會稱自己為文人花?!澳俏易约阂膊荒芊Q我自己為文人,我只能說,我插的是文人花這種形式?!毙煨銒褰忉?,“其實這也無形中是一種教化,如果你沒有文人的品格與德行,趨炎附勢,那你就沒有資格說你插的花是文人花?!蓖贫爸?,理念花講求的是一種秩序的美、倫理的美。如果在花藝作品中,沒有好的理念,也就不能稱之為理念花。在表現(xiàn)形式上,徐秀嬪對文人花的理解是:簡、凈、淡、雅?!拔娜嘶ǖ挠蒙欢ㄊ撬匮诺模驗槲迳钊嗣?,如果色彩過于明艷,則會影響內心的觀照。”通過這種形式,將文人的精神內涵表達出來,兩者合一,才能稱其為“文人花”。
隋唐時期,佛前供花經(jīng)過中土化的過程,已經(jīng)由傳統(tǒng)的盤花、皿花及瓶供,進展到缸花或盆花,插花藝術也從宗教插花逐漸走進日常生活中。隋煬帝天生喜愛花卉,又施行奢靡的享樂主義,廣造園林,甚至在花木凋謝后大費周章制造絹花。后世帝王也大多效之?!抖Y記·緇衣》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币蚨粌H王公大臣養(yǎng)花、插花,在民間,賞花、簪花、造園日漸成盛。從一些古代繪畫、文獻及出土文物的資料中,我們對于民間花藝在隋唐時期的盛行可見一斑?,F(xiàn)藏于臺北“故宮”的五代趙喦的《八達春游圖》,描繪了八名衣冠華貴之仕,騎著駿馬出外春游的愉快氛圍。畫中園林草木新綠,馬步輕快,春意盎然,從側面表現(xiàn)了隋唐五代時期探春賞花的時髦風氣。正如孟郊在《長安早春》中所描述:“旭日朱樓光,東風不驚塵。公子醉未起,美人爭探春。探春不為桑,探春不為麥。日日出西園,只望花柳色。”賞心之余,簪花在當時也頗為流行?,F(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的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就是當時女性愛花、戴花的現(xiàn)實主義畫作,反映了唐代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
春盤晉代已有,時稱“五辛盤”,晉代《風土記》中說:“元日造五辛盤?!蔽逍?,具有發(fā)五臟之氣的作用,即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后來發(fā)展為廣義上辛味蔬菜,如蘿卜、芥等。唐以下,五辛盤發(fā)展為立春日的“春盤”。杜甫有“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之詩句。并且,在食物的基礎上,春盤演化為一種用綾羅假花或“金雞玉燕”插在盤中做成藝術作品,或置于廳堂以應“新春”之意,或相互饋贈,也可以看作是立春日剪彩、戴春勝的一種延伸。歐陽詹的《春盤賦》所謂之春盤,就是這種演化為生活插花藝術的“春盤”:“多事佳人,假盤盂而做地,疏綺繡以為珍。叢林具秀,百卉爭新。一木一枝,協(xié)陶甀之妙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窮神……”通過基金會復原春盤的記錄圖片可以看到,除了五辛取新之意,春盤作品中還有宜春帖子、結飾、花炮、彩勝等配件。配件的種類繁多、依照時節(jié)環(huán)境的變化、對幸福圓滿寓意的追求等,也是民間花藝的一大特色。隋唐之后,隨著市民階層和市民文化的不斷發(fā)展,生活花藝逐漸從供花、文人插花等民間(宮廷之外)花藝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民間藝術門類,廣泛用于節(jié)日、慶典、婚喪、祈福、裝飾、驅邪等場合。
小窗瓶水浸春風。生活中有了花藝點綴、裝飾,廳堂文房變得雅致,節(jié)日也增加了儀式感。在生活花藝區(qū),可以看到很多既具有親切感又有藝術美的生活花藝作品:一副由雞冠花拼湊而成的鳳冠霞帔,寓意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配件是“金銀財寶”?!靶录弈镆?、大富大貴才好?!眲倓側〉没饡淌谫Y格的劉玉玲告訴我們。同樣是表達婚禮題材,另一位參展者的作品是表現(xiàn)臺式訂婚的情景,所用的花器為榭籃,是作者的母親在出嫁前為她定做的,旁邊擺放著“六禮”中的面線、蜜餞、桂圓、花生等。在第二梯次的展品中,表達節(jié)序、節(jié)日題材的生活花藝作品更多。在重陽節(jié)題材的花藝作品中,作者將風箏的元素象征性地嵌入作品中,微型的小風箏是藍色和紅色的鯉魚模樣,精美別致、色澤明麗,以花作品寫景重陽登高,下面擺放兩個游樂的孩童,與兩只風箏遙相呼應,使作品明快活潑、立意明確。題為“冬至”的作品,則以粉、白兩色的乒乓菊象征時令食俗湯圓,幾案上再襯以食盤,擺放湯圓模型,節(jié)日氣息濃郁。
黃燕雀告訴記者,民間花藝大多寓意鮮明,比如表達“賀壽”題材的作品,大多選用松、菊等有長壽之意的花材,或喜用“六合”或“十全”花材?!氨尘吧蠏焐弦环生Q延年的卷軸畫作,花下還會襯以代表益壽延年的面線?!?h3>六大器型與宇宙觀念
無論每年花展的主題如何變化,教學展示區(qū)都是不變的所在。教學展示區(qū)的作者大多是剛剛獲得授證的新科教授。參展方式是采用抽簽的方式在教學區(qū)插做嚴格按照學理要求的花藝作品。因而,在這個區(qū)域,觀者可以看到中華花藝的六大器型的基礎花藝作品。劉玉玲這次抽到的是碗花第一式,在花藝作品的展示臺上同時貼著碗花第一式的理論模型圖。碗求“中藏”,要把學理的部分都中規(guī)中矩地表現(xiàn)出來,對新科教授來說也是一種挑戰(zhàn)?!靶南蠡ā⒗砟罨?、造型花還是文人花,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基本花型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眲⒂窳岣嬖V我們,“碗花第一式要求主、客、使成順時針狀態(tài),我的這個作品主枝有三個,主枝就像是國家的君王,使枝就是將軍,客枝就是宰相。碗花不同于其他器型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個心,心誠則正。同時,在插花的時候還要注意枝條的角度和走向?!?/p>
雖然是新科教授,但是劉玉玲接觸中華花藝已經(jīng)有10年光景。一開始,和很多女孩子一樣,只是喜歡花,因為一段因緣,她開始師從基金會的李美珍教授。進入到中華花藝的學習后,劉玉玲不僅只是學插花技術,還學習到美學、藝術等人文知識,她就一直跟了下來?!拔业谋拘惺琴Q易,但是不管做什么,美學都是讓人終生受用的知識和能力。它就像是人生的緩沖帶,當你遇到挫折、困難,你可以通過美好的事物、生活的藝術來釋放自己。雖然我的孩子沒有和我一起學花,但是這種美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眲⒂窳嵴f,“中華花藝很特別,它既有學科也有術科,我在學習的第二年開始考第一張證書,之后一共系統(tǒng)學習了七年,一開始一周一節(jié)課,回到家還要反復練習基本型,前后幾年200多個課時。經(jīng)過五次考試后取得了中華花藝的教授資格,隔了一年才有授證?!痹谒挠^念中,中華花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學習花藝并不是為了吃這碗飯,而是好像肩負著一種使命感,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文化、智慧的濡養(yǎng),也感到越學越開心。三年前,李美珍老師故去了,對劉玉玲來說打擊很大,但是也讓她明確了花藝給她帶來的不僅是快樂,還有亦師亦友的情誼和終身學習的信念。“因為花藝可以除去專業(yè)的禁錮,它是生活的,可以分享,與現(xiàn)代人的功利、快節(jié)奏相比,花更貼近人的初衷,是本心。”
八旬的黃昭美教授在此次花展中對碗花進行了演繹和創(chuàng)作,她的作品“遙望空云山”是理念花區(qū)的重要作品之一。黃昭美是基金會草創(chuàng)時期的元老之一,此次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自追思剛剛故去的黃永川董事長。“遙望空云山”出自王維《桃源行》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她告訴我們,在拿到“遷想妙得”的主題之后,她發(fā)思很久,直到無意中看見了王維這句詩。“遙望空云山”所表達的理念就是,雖然黃永川先生已經(jīng)不在了,但在無形中、空虛中、冥冥中他還在保護著大家。黃昭美這次所用的花器并不是標準的碗,而是陶藝家創(chuàng)作的三角形結構石器,好像是一條船?!皵[正的話就會很呆,所以我用了斜角,就形成了一種動態(tài)的美,像大船入港,寓意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都可以入到寶島臺灣來。理念花要在形態(tài)中表達中心理念,起把宜緊,中央發(fā)展到四面八方,花型是直立型的,取真之勢。花材中,椰子芯是臺灣特有的產(chǎn)物,浮在花作品,好像很飄逸地往四面發(fā)展?!秉S昭美說,“‘遷想妙得,千想、萬想還是要修持自己內心的涵養(yǎng),才會妙得。‘遙望空云山,山在遠方,不是真實的存在,它在夢幻中,山就是黃永川董事長,在他的注視下,我們這些他直接帶出來的弟子會快樂、用心地將中華花藝發(fā)展出去。上部的花有生命力、蓬勃、靚麗,下部謙虛、素雅,那就是我們,要繼續(xù)扎實地工作下去。”
碗花起源于10世紀前蜀,盛于宋代。前蜀貫休有羅漢圖,上繪碗花。宋代亦留不少碗花。清代沈復寫道:“用碗,沙少許掩銅片,使觀賞者疑叢花長于碗底方妙?!蓖牖◤娬{哲理及秩序,體型八方圓滿,所插之花枝腳整齊,宛若一株。黃燕雀告訴我們,中華花藝的六大器型,實際上代表六種精神,即瓶花高昂、盤花寬廣、缸講塊體、碗求中藏、筒重婉約、籃貴端莊。器是花之精舍,中華花藝所蘊含的天地宇宙方位哲學與花作品表現(xiàn)的氣質精神,都與花器密不可分。2013年黃永川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曾說:“學習中國插花不僅要聯(lián)系歷史、哲學來研究,還要把地理、天文的知識應用到插花中去,才能一通皆通。唐代時宮廷仕女說插花是以盤或盆為地,我們就必須思考,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大地代表了什么,這就衍生出很多哲學思想。而對花器的認識,會影響對整個插花作品的創(chuàng)作、定位,比如點的定位——一個叫中心點,是極點;一個東點、西點、南點、北點;還有四隅,四個角落之間的關系,都要聯(lián)系起來才算完整。否則,就是斷點殘篇,意義和價值非常有限?!?/p>
瓶花最早出現(xiàn)于南齊,佛教徒以印度賢瓶插置象征天寶的蓮花供佛,是為“瓶供”,盛于明代。瓶高昂,象征宗廟高堂或崇山峻嶺,插作莊嚴肅穆之六合、十全最適宜,亦可作小品插作或文人花,有高潔、邵秀之姿。南宋周密在《乾淳歲時記》中載“碾玉、水晶、金壺及大食玻璃,官窯等瓶”均可為瓶器。瓶花在插花中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瓶供是中華花藝的起源,瓶有平安之意,另一方面,明代插花幾乎都是用瓶插,所以花學家的花學著作均以瓶稱,如張謙德《瓶花譜》、袁宏道的《瓶史》?!镀渴贰贰捌骶咂敝袑懙溃骸梆B(yǎng)花瓶亦須精良,譬如玉環(huán)、飛燕,不可置之茅茨;又如嵇、阮、賀、李,不可請之酒食店中。嘗見江南人家所藏舊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窯,細媚滋潤,皆花神之精舍也?!痹甑勒J為,青銅瓶最好,因青銅為國之禮器,固有華貴雍容之感,而且青銅銹跡斑駁又有年代質感,堪稱“金屋”,即是“金屋藏嬌”的華美之屋。瓷瓶次之,為精舍,精舍本指道士、僧人修煉之所。在瓶與環(huán)境的關系方面,他認為:“大抵齋瓶宜矮而小,銅器如花觚、銅觶、尊罍、方漢壺、素溫壺、匾壺,窯器如紙槌、鵝頸、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須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然花形自有大小,如牡丹、芍藥、蓮花,形質既大,不在此限?!辈⑶?,他指出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用以養(yǎng)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所以瓶以古者為寶,并非全因為把玩之故。
盤花也因佛前供花而來。不過,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中國人就以陶盆象征大地,在一些出土墓葬品中可以看到,陶盆做的盆景以為陪葬之物。唐代“春盤”透過象征手法,將盤花從宗教花發(fā)展為寫景花。盤器較淺,講求寬廣,宋代院體盤花用于宮廷擺飾,至為豪華妍麗,也適合夏秋之際描寫風景,如夏時令盤花可多取影水面,插花中注意空間上的留白,講究自然的趣味。甚至還可以在水中點三兩浮萍,突出清涼之意。在表現(xiàn)中華插花與理學、哲學之關系方面,“盤花”最為清楚:盤面寬廣,從方位上易找到插花的九個基本立足點:在器具上畫“井”字符號,重疊處即是。九個立足點通常稱為:東南西北四正點、四隅點、極點,隅點又稱為宦點、窔點。
1986年黃永川在臺灣創(chuàng)辦了財團法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著手恢復、整理、復興中華插花藝術。由于學術背景和工作關系,黃永川接觸到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不同的藝術家對藝術的詮釋方法,不斷得到充實。在這個過程中,花、茶、古董鑒賞與鑒定便介入到他的生命中。與日本花道相比,黃永川更喜歡用“花藝”這個詞來概括中國插花文化。他曾說,道是哲學領域。先從藝進,然后才是道,道是形而上的精神層面。
徐秀嬪是基金會的元老之一,早期跟隨黃永川研究花藝理論。如今斯人已逝,徐秀嬪對于中華花藝的未來有些憂心?!爱敃r(基金會剛成立)我們請了各個流派的老師進來,最后留下七位,其中六位是學日本花道的,受到日本花道的影響很深,在教學中會帶出日本花道的影子。還有些花藝老師來到基金會就買了黃永川教授的書回去,依樣畫葫蘆,但是很多訣竅他們并不清楚,比如碗花的心,也叫誠,因為心誠則正。心為5,5為正,是先天的數(shù)。所以插碗花的時候我們有個口訣,就是先定天心。我真的希望用我們自己的理論把中華花藝正確地傳揚下去?!?/p>
相對徐秀嬪的擔心,現(xiàn)任執(zhí)行長黃燕雀則較為樂觀。她認為,基金會之前的工作在于恢復傳統(tǒng)的中華花藝,了解、學習和傳播花藝理論,當下,應該更多地面向未來,融入屬于這個時代的元素。
在整個展廳的最里面,同樣是一件半壁之大的花藝作品,它是黑白相疊的兩個懸掛在墻上的方形塊面,在黑色方形的表面,以金粉潑出流動的線條和放射狀的點,下面是一把紅色的椅子。這是一位善于造型的花藝家的作品,看不出半點傳統(tǒng)中華花藝的影子,但是作品中面、點、線的運用正是插花的基本原理,流動的金粉形成中國狂草一般的風神線質。無論是塊面的結合、上部下部的分野,全都符合黃金比例,因而卻又在精神內質上踐行著中華花藝。在這件作品中,古典與現(xiàn)代、虛與實、精神與形式,相互交錯,相互融合,奪人思緒。
(本文參考:黃永川著《中國插花史研究》、《采芹齋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