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
人格教育對作文教學的價值淺探
張治中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風格即人”,說明文章和作者思想情感、行為風格是緊密相連的。在作文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更多地在作文的技法上進行指導,重視作文的形式,忽視作文的思想內容、真情實感。作文的生命意識逐漸被淡化,作文教學逐漸被模式化。學生作文思想幼稚沒有靈魂,內容虛假沒有情感。
“立學”首先“立人”。先做健全人,再作健康文。在作文教學中,應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學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既要有敏銳的眼光,又要有寬廣的胸懷。對現(xiàn)實社會既要有純凈簡單的信仰,又要保持一份清醒和慎思。只有把人格精神的濡養(yǎng)和作文教學結合起來,才能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促進學生文風良性發(fā)展。因此“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是作文教學的理想目標,也體現(xiàn)了人格教育對作文教學的重要價值。本文圍繞人格教育對作文教學的價值,從以下三個方面作粗淺的思考。
作文本是富有情感、具有情意的思維活動,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學生漠視周圍的人和事,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青春年少時那份感動和情懷,那么作文也就成了“無米之炊”。他們對新事物不熱情,不敏感,只是沉浸在個人世界里,缺乏擔當和責任意識,對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對生活不幸者沒有同情心。這是學生作文真情實感缺乏的根本原因。
“修辭立其誠”,求真求誠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于漪說:“用真情澆灌的文章才有活潑的生命力,千萬不能為寫文章而說假話,造假情、虛情、浮情。虛情假意,不僅寫不出好文章,對語言文字也是一種褻瀆。”“我手寫我心,我心抒我情”,只有感情真切充沛,才能寫出回腸蕩氣之文?!案腥诵恼吣群跚椤?,學生如果缺乏愛心,情感淡漠,是不可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的。這就需要學生擁有一顆愛心,對弱小同情,對親人關愛,對生命珍愛。
愛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可從不同角度開展。首先是親情教育,教師要教育學生熱愛親人,特別是熱愛母親。蘇霍姆林斯基在任巴甫洛夫中學校長時,在巴甫洛夫的校訓碑上寫過這樣一句話:“請愛你的媽媽?!焙芏嗳藢Υ朔浅2焕斫?。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一個人連他的媽媽都不愛,還會愛別人、愛家鄉(xiāng)、愛祖國嗎?”其次教育學生走出以一個人為中心的小圈子,把眼光投向周圍的人,關注他們的生活情感,從周圍人身上尋找溫暖與感動,汲取激勵自己前行的正能量。第三要教育學生擯棄小資情調,要有家園意識、家國情懷、報國志向。愛的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循序漸進,從培養(yǎng)學生愛親近的人開始,從最天然最樸素的情愫開始,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對父母盡孝,對家庭盡責,對朋友盡誠,對國家盡忠。
進行愛的教育,我們可以從語文教材中汲取養(yǎng)料。歸有光《項脊軒志》寫出了母親撫育子女的苦心,兒子追懷母親的哀思,丈夫懷念妻子的深情,唱出了誠摯的人生哀歌。史鐵生《我與地壇》寫出了母親對兒子深沉而偉大的愛,撥動了讀者的心弦?!队浤顒⒑驼渚返茸髌芬舱故玖酥臼咳嗜藲⑸沓扇实膼蹏閼选T谄綍r的的教學中,只要我們做有心人,一定會在學生心中播下愛的種子。
愛的教育應貫穿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如每年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給親人寫一封家書,每月為親人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用文字記錄并進行班級交流等。如果學生有了真切的體驗和真實的情感,就一定會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可是我們學生在作文時,不敢直面現(xiàn)實,而是躲進校園,寫三點一線式的學習生活,寫身邊瑣事,舍“大”求“小”,作文題材相似,主題相似,仿佛一個模子刻出。作文顯得脂粉氣、孩子氣、小家子氣。
教師應鼓勵學生關心社會、關注世界、關愛人類,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與大千世界進行零距離親密接觸,閱讀社會這本百科全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生如果具有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政治熱情,具有了對現(xiàn)實的洞察力,具有了縱談世界風云變幻,謀劃富國強民方略的能力,那么就不會囿于自身,囿于課堂,閉門造車,寫一些乳臭未干,書生氣十足的文字了。
魯迅之為魯迅,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一刻也離不開國家民族和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學生要寫出思想深邃,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文章,就必須貼著地面行走,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自由之精神。
這就需要教師著力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具有幾種眼光。一為宏觀眼光,鳥瞰事物和問題;二為微觀眼光,在顯微鏡下探幽入微。三為歷史眼光,把事物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四為比較眼光,學會比較甄別。五為辯證眼光,學會辯證分析。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可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熱點討論、時事評論等活動,如環(huán)境問題、法治問題、教育和科技發(fā)展問題、經濟全球化問題、和平與發(fā)展問題等。這樣能使學生形成博大的胸懷,超人的膽略,從而寫出富有大氣的作品。
主體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健全人格必備的品質。精力充沛、意志堅強、興趣廣泛、獨立性強、自信心強、情感豐富、一絲不茍是創(chuàng)新人格的基本特征。富有創(chuàng)新品質的人格就是創(chuàng)新人格。作文是語文教學過程中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創(chuàng)造人格培養(yǎng)的實質就是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和差異。這就需要教師重視構建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體系,重視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如果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造人格的構建,作文的創(chuàng)新就會失去支點。
當學生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缺失時,學生的思想必然麻木,學生只能成為思想的傀儡,寫出來的作文只能是思想平庸、認識膚淺甚至低幼化。作文教學只有充分認識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才能有效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首先應該引導學生作文在思想內容上創(chuàng)新。高中生受到應試教育的戕害,作文出現(xiàn)了“新八股”,思想蒼白,語言無味,缺乏個性。所以作文教學要掙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突出作文的生命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其次應該引導學生作文在思維形式上發(fā)散。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視角、不同視點、不同層面去思考同一個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獲得不同的體驗。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思維,因此在作文時進行思維發(fā)散,可以讓個性之文魂兮歸來。
許多學校嘗試“反作文”教學實驗,鼓勵學生反彈琵琶甚至寫“離經叛道”文章。這些做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激情,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取得了成功。筆者也曾嘗試讓學生寫自由作文,讓學生寫最愿意寫的文章,鼓勵學生在作文中開拓新題材,形式選擇不拘一格。這樣做很受學生歡迎,效果甚好。
余秋雨說“作文連接著健康的生命”。作文教學應該是基于生活,綠色生態(tài)的,需要我們挖掘人格教育的元素,重視人格教育的價值。讓學生保持對真善美的追求,保持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對世界的悲憫情懷,保持永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造的欲求,從而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常熟市尚湖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