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
淺談藝術修復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劉康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名作,是作者被貶永州時所寫的一篇游記,文中的小石潭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水潭,甚至沒有自己的名字。有人專門對小石潭進行考證,發(fā)現并沒有柳宗元筆下那么美,而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水潭。為什么柳宗元能把它寫得如此美?這是因為作者所寫的小石潭不是生活中的小石潭,而是作者心中的小石潭,是作者對現實生活中觀照的對象進行藝術修復的結果。
藝術修復,就是創(chuàng)作主體對生活中攝取的原始素材進行藝術加工,通過類取、嫁接、添加、取舍等方法,以達到創(chuàng)作目的的過程。
從事過作文教學的人都有這樣一個深刻的感受,學生寫作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無事可寫,無話可說。一方面,的確是學生生活面狹窄,生活單調、貧乏,因而沒有什么可寫;而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學生不能發(fā)現素材。如何把那些習以為常的素材加工成文,這就要讓學生掌握藝術修復的方法。
筆者認為,學生習作中的藝術修復可分為三類:
生活中的原始材料一般都很單一,甚至容易被人們忽略。就如柳宗元所見的“小石潭”,生活中象這樣的景致隨處可見,而見過小石潭的人也不止柳宗元一人,但只有柳宗元把它付諸于文。作者是源于生活中的“小石潭”,修復為心中有“小石潭”,成就了作品中的“小石潭”,與其說是看了永州的“小石潭”,才讓柳公有了心中的“小石潭”,不如說是先有了心中的“小石潭”,才有了永州的“小石潭”。
根據材料進行修復,必須源于作者對原始材料的體驗。
在一次作文訓練中,要求學生記一件難忘的事,有學生寫了他小時候發(fā)生的一件事:有一次晚上獨自回家,忽然發(fā)現月亮總是跟著他。以至于害怕得跑回家,告訴奶奶,奶奶聽了哈哈大笑。這樣的經歷多數同學都有過,學生便真實地寫了下來,但是文章單調、平淡。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沒有對原始材料進行藝術修復。在同學們的討論下,大家提出了三點建議:
1.寫清楚晚上獨自回家的原因。
2.增加奶奶誤釋原因的細節(jié)。
奶奶一聽,哈哈大笑起來,奶奶把我摟在懷里,掏出手絹,一邊給我擦汗,一邊說:“乖孫子,你是不是指月亮了?”我疑惑地望著奶奶:“怎么了,它老跟著我,我還罵了她?!薄半y怪,”奶奶說:“月亮可是指不得的,誰指了她,她就會割誰的耳朵……”
奶奶作為年老的一代,相信“月亮割耳朵”的傳說,增加這一細節(jié)合情合理。
3.增加釋疑細節(jié)。
奶奶的話讓我更加害怕,以至于晚上不敢起床上廁所,只好悄悄撒在墻角,結果被爸爸發(fā)現。知道原因后,爸爸并沒有罵我,并給我講了“月亮跟人走”的真正原因,還否定了“月亮割耳朵”的傳說。
爸爸代表年輕一代,有知識,懂文化。因此,能用科學知識說明原因,增加這一細節(jié)也合情合理。
這樣修改后,文章就具體生動了,既體現了童真童趣,又具有“崇尚科學,摒棄迷信”的積極意義。這樣,一個簡單的素材經過修復便成了一篇好作文。
文章都要表現一定的主題,尤其是學生作文,要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因此,可以根據主題的需要進行修復。
同樣是生活在海上的海燕,高爾基把它放置在咆哮的海面上,讓它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飛翔;而鄭振鐸卻把它放置在溫秀可喜的海面上,讓它斜掠于海天之間,安閑地憩息于水波之上。高爾基是為了借海燕歌頌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因而他所看到的海燕是海上的英雄;鄭振鐸誤把海燕當作故鄉(xiāng)的小燕子,來表達鄉(xiāng)思之苦。因而他所看到的海燕是海上的精靈。同樣的動物,主題不同,取舍就不同,藝術修復的指向也就不一樣。
根據主題進行修復,作者必須要對所要表達的主題有明確的把握。
一次元旦晚會過后,我讓學生以“元旦晚會”為題進行寫作。由于晚會準備時間短,學生經驗又不足,因而有始無終,晚會很不成功。然而畢竟是元旦,其間也不乏歡聲笑語。作文課上,一聽說要以“元旦晚會”為題作文,學生都覺得沒什么可寫,因為晚會的確太平常。
我首先讓學生明白,作文不都是紀實。作文的目的是要以“晚會”為載體表現情感,因此,可以把你經歷過的幾次晚會寫在一次晚會里,也可以把別班的晚會移植到自己的作文中,還可以寫你理想中的“晚會”,這就是對生活中“晚會”進行藝術修復。但修復不是胡編亂造,要為主題服務。根據所要表現的主題進行修復后,原本簡單的晚會便豐富多彩起來,這就是對生活的藝術化。
在寫作過程中,表達就好比廚師烹飪,有了菜譜,還要高手調料。古代辭賦家就很講求謀篇布局,司馬相如為了諷刺諸侯及其使臣的侈靡而作《子虛賦》、《上林賦》,并虛構了“子虛、烏有先生”以及“亡是公先生”,來實現“述客主以首引”,從而構織出“主客問答”的“真實”場面,生動地表達了主題。這顯然是作者為了表達的需要而進行的藝術修復。
許地山在《落花生》一文中,為了贊美落花生的實用而虛擬了一家人種——收——吃——議花生的過程,這是作者根據主題進行的藝術修復。在表達過程中,作者又依次讓“姐姐”、“哥哥”、“我”出來說話,最后由“我”說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這可以說是作者根據表達需要而進行的藝術修復?!堵浠ㄉ芬晃臍w結起來只有一句話,但作者卻把它寫成了五百多字的文章,這完全是作者巧妙地運用藝術修復的結果。
其實,對于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來說,不管是材料,或是主題,都比較單一,再加上學生的生活面比較狹窄,因此,讓學生懂得藝術的修復顯得非常的重要。當然,一切的藝術修復都離不開廣博的知識和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只有厚積薄發(fā),才能運斤成風。
★作者單位:貴州余慶縣他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