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敏
作文素材運用指導
李秋敏
“一則金素材,半篇好文章”,這是說素材對于作文的重要作用。素材運用得好,會給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運用,卻要講究方法和技巧。
具體說來,素材運用出彩的技法有以下幾點:
凝縮就是“擠干”素材中與主旨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細節(jié)而概述總體,或舍去總體而取其細節(jié),往往只攻其一,不及其余。寫作時要根據(jù)文章的需要,對素材進行剪裁、加工,進行定向敘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即使很精彩,也應“忍痛割愛”,絕不手軟。請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看淡側(cè)面高分數(shù),于“偏低分”中慧眼識人才。九十八分與六十一分差距實大,可前者遭受懲罰,后者則呵護有嘉,或許后者才是正確之道。汝知否?錢鐘書考入清華學府時數(shù)學只有十五分;卻以優(yōu)異的國文與英語被破例招入清華大學深造。孩子的進步不應只有分數(shù)來衡量,“低分”或許意味著他在別的地方有超于常人的英姿。將孩子的全部心力集中于拿高分上,卻忽視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興趣與特長,豈不悲乎?鄒韜奮曾言:“獨自拿著微笑,于黑暗中喜出了眼淚?!彼`背父親走向文學之路,在自己的興趣中成長著,拿到了素質(zhì)教育的畢業(yè)證,于畫中小孩又何嘗不能?若不適合學習這一科目,下望自己的興趣科目,方可終生致力于此,在提升分數(shù)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何樂不為?(2016年高考新課標Ⅰ卷佳作《不以分數(shù)論英雄》)
在上述片段中,考生引用了錢鐘書的例子,卻只截取了人物“違背父親,在興趣中成長”的一面,從而論證“不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觀點。素材指向集中,能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
面對作文題,如果覺得使用單一素材不能有效論證中心,那么可以將同類的素材有機羅列在一起,同類互補,形成集團效應。同類疊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處,風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要有共同的指向性,都指向并服務于中心;句式盡可能一致,力求營造鋪陳之美。請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若長期以分數(shù)做標準,這世界上將會失去多少夢想家?又會多出多少臺做假的“機器”?
試想,若馬云的父母在他數(shù)學僅得9分時對他冷淡,賞以巴掌,如今怎能有阿里巴巴;若達·芬奇在畫不好雞蛋時被臭罵一頓,又怎能畫出《蒙娜麗莎》永恒的微笑呈現(xiàn)給世人;若錢鐘書在數(shù)學考試僅得15分時受巴掌之刑,我們又怎能品味《圍城》的妙語連珠。
分數(shù)不是唯一,更不該成為孩子的負擔與枷鎖。(2016年高考新課標Ⅰ卷佳作《教育以何為標準》)
在上述片段中,為了論述“教育不應該以分數(shù)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考生列舉了馬云、達·芬奇、錢鐘書多則素材,這些素材都從“分數(shù)不是唯一”方面進行論證,使觀點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點面結合就是對一些經(jīng)典的素材,有的在“點”上鋪開進行重點敘述,有的則在“面”上進行一般性概述。這種方法就是通常所說的以一二例為主、其他例為輔,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寫法。請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于鼓勵之處著力,方能揚起自信的的風帆,駛向成功的彼岸。心理學家在一個班里“認真”地挑選出幾個名字,告訴班主任這些人很有潛力,將來必定是成功人士。老師自然對他們關懷備至,并經(jīng)常鼓舞激勵他們,他們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最終他們都在不同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實,這幾個人只是心理學家當時隨便挑出來的。由此可見鼓勵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一句鼓勵可能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且拿鼓勵待孩子,鼓勵孩子天地寬。
于鼓勵之處著力,方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助力人生達到新的高度。歷史星空中多少靈魂因鼓勵而更顯華美。因為老師的鼓勵,蘇東坡開創(chuàng)豪放詞派,成為文壇領袖;因為妻子的鼓勵,錢鐘書創(chuàng)作小說《圍城》,而后享譽世界;因為父親的鼓勵,湯一介踏破世俗塵韻,終成清潤一派。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需鼓勵。且拿鼓勵待孩子,鼓勵孩子天地寬,他們的進步會遠遠超出你的想象。(2016年高考新課標Ⅰ卷佳作《鼓勵孩子天地寬》)
在上述片段中,考生通過“點”例——心理學效應,“面”例——蘇東坡、錢鐘書、湯一介,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全面而深入地論證了“且拿鼓勵待孩子”的重要性。
圍繞寫作話題或中心題旨,利用比較多的名言名句,去組織文章結構。搜索一下記憶,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名言精煉,歌詞新鮮,俗語流行,以這些作為寫作素材,在文章中巧妙運用,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回味無窮。寫作時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間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濃縮引用,也可以擴充引用;可以點化引用,也可以組合引用。請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這幅漫畫的終極要義,我認為是在警示家長們,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應怎樣更好地教育孩子。
“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讓青年人畢生進行自我教育?!惫J斯如是說。要使其能終身教育,兩樣要素必不可少:一曰品德,二曰興趣?!暗抡?,才之帥也”。而興趣是促使一個人獲得驚世之才的重要推動力。
蘇格拉底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家長們,別再只看分數(shù),別再苛責孩子的不足。要時常自問:“我點燃火焰了嗎?”(2016年高考新課標Ⅰ卷佳作《教育以何為標準》)
在上述片段中,考生引用了美國教育家哈欽斯的話,引用了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與事實論據(jù)相得益彰,同時,這些名言的引用讓文章語言熠熠生輝,充滿濃厚的文化底蘊。
在議論文寫作中,素材運用當然不止以上這幾種技法。需要說明的是,到底使用哪一種,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而且,可以綜合運用。但無論運用哪種技法,切記:素材運用的目的是為使論據(jù)更好地證明論點,使論點更加突出,更具說服力,因此,素材運用必須緊緊地圍繞論點。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