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鋒
“智用語文”:語文教學新思考
卞鋒
長期以來,一些語文教學活動因其機械乏味,禁錮了學生的靈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無法智慧地駕馭“語言”的駿馬縱情馳騁。主要問題有:一是非實踐的唯知主義傾向十分嚴重。語文教學遠離了學生生活,坐而論道,紙上談兵,機械地進行語言符號的書面操練;二是存在著偽實踐的教學風氣;三是滿足或停留在低水平、低品位的言語實踐層面上。這樣的教學并不是能動地探索、影響和改變他人、他物以及自身的對象性活動。原本活潑潑,水靈靈的兒童經過多年的教育,卻成了視野窄化、思維僵化、語言貧乏的現代版“仲永”。這不是無教育所致,而是為教育所誤。如果不能改變現狀,即使高舉著“學以致用”的旗號,也無法避免“學以致庸”的窘境。
葉圣陶先生在1942年發(fā)表的《認識國文教學——〈國文雜志〉發(fā)刊辭》中說:“舊式教育可以養(yǎng)成記誦很廣博的‘活書櫥’,可以養(yǎng)成學舌很巧妙的‘人型鸚鵡’,可以養(yǎng)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讀為生的 ‘儒學生員’;可是不能養(yǎng)成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學生為什么要練習作文,對這個問題,老師必須有正確的認識。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葉老的呼吁關注到了語文作為一種工具用來“應付生活”、“應需”,在當時國民素質偏低的現狀下,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但也有不少遺憾。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不少專家和老師開始重視并研究言語實踐,但是很少有人從微觀的操作層面研究過怎樣讓學生進行高效的言語實踐,特別是怎樣使學生智慧地進行言語實踐的研究幾乎無人問津。
如何啟發(fā)學生智慧地使用、運用母語,又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和運用母語的過程中變得智慧起來,不斷發(fā)現自我、實現自我,成為品性睿智、言語機智的兒童呢?“智用語文”教學的提出,將為引領學生走出一條高效智慧的言語實踐之路提供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有力探索。
“智用”由“智”和“用”兩個字構成,是一個偏正式結構的詞組?!爸恰迸c“知”同源,古本一字。從矢從于從口,用開口吐詞如矢會言詞敏捷之意,另加臼旁,突出言詞之意。
指向語文的“智用”就是智慧地使用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爸怯谩弊鳛橐环N高層級的言語實踐,它具有三大基本要義:(1)言語性。以語言為必要工具,活動具有言語性。(2)能動性。它是人的能動性活動?!澳軇印币馕吨浠顒邮亲灾髯栽傅?、主動自覺的,是以內在需要為心理基礎、有著強大內驅力的。(3)對象性。它是對象性活動,有明確的作用對象。即活動指向的客體非常明確:或為他人,或為自身。
“智用”的三項衡量標準分別是:(1)發(fā)乎善。言語實踐的出發(fā)點必須是善的,是基于人性的、真誠的、不具有害他性的。(2)行以智。①言語實踐的方向或方式要做到正確、準確乃至十分精確。②言語實踐要做到快速應對、及時回應。③言語實踐要做到巧妙、精妙地表達。(3)臻于美。這是從言語實踐的結果來衡量的。一般來講,高質量的智用活動一定會達到較好的效果,給人以美好的感受。從社會交往的角度來講,這樣的言語實踐會消除誤解,達成諒解,增進了解,促進理解。從個體表達的角度來講,這樣的言語實踐會還原被表象遮蔽的真相,更好地認識自我與社會。無論是哪一種,都能給言語主體或言語對象帶來美的享受。
結合當前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我們給“智用語文”做出這樣的界定:就是指引導學生智慧地使用和運用語言的語文教育追求。這是基于言語實踐對象本身對語文學習內涵作出的闡釋,而非對語文科學本體概念的否定或重構。
“智用語文”教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智慧地使用和運用語言能力,能動地改變他人或自身為目標的一種語文教學活動。這一活動旨在涵養(yǎng)學生的人生智慧,發(fā)展學生自主建構、自主實踐言語的能力,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和運用語言找到“屬于自己的智慧的表達”,從而達成認識自我與世界,成全自我與實現生命價值的目的。
教學中,我們不僅關注到語言作為描述和理解對象的中介作用,更注意到語言的與內在精神活動緊密交織在一起的本源和語言這一本質的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在智用語文中體現為語言與人相互轉化的兩種過程。
智學,這是文本語言向兒童的有機轉化?!爸菍W”是指教者機動靈活地引領學生汲取文本智慧,生成并豐富兒童的精神生命的過程。
通過智慧地學習語言,遭遇語言,思考語言,語言不再被視為一種技術和工具,而是一種生命的存在,一條通往先于表象的世界(預先洞見)的密道。在此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學習智慧,覺悟了人生智慧與言語智慧。有了這一堅實的基礎,接下來的“智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智用的過程是兒童向語言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過程。通過使用語言、運用語言,兒童的存在促成了語言的存在。正是因為有了兒童的存在,語言的存在才有意義。
“智用”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要基于文本創(chuàng)設富有兒童情趣的實踐語境。這一語境一要基于文本,所用智慧與文本有相同之處,跳躍性不宜過大。二要指向兒童生活的熱點、焦點,指向兒童心理的興奮點,指向兒童情感的觸發(fā)點。這樣的語境是文本的延伸和創(chuàng)新,符合智用語文為兒童發(fā)現自我生命而用,為成全和實現自我生命而用的宗旨。學生在這樣的言語活動中才能夠提升智慧,潤澤情感,完善生命。其次,在引領學生“智用”的過程中,學生的感悟與表達難免“亂花漸欲迷人眼”。
“智用語文”教學通過師生的智慧交流、心靈互動,教學活動呈現出機智、靈動的生動景觀。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能感受到智慧風暴襲上心靈的深度愉悅,感受到醍醐灌頂般的靈魂律動。不知不覺中,言語之光將照亮師生的生命旅程,達到“悠然神會,妙處難與君說”的境界。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編號:B-b/ 2013/02/125)“智用語文”教學實踐研究成果?!?/p>
★作者單位:江蘇泰興市襟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