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珍
·臨床護理· 內科護理
小組康復訓練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的影響
The effect of group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patients with mild and moderate senile dementia
蔣林珍
目的 觀察小組康復訓練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的效果。 方法 將60例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按入住病區(qū)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小組康復訓練。2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um mentu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ies dailyliving, ADL)進行效果評價。 結果 訓練后,研究組MMSE、ADL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 結論 小組康復訓練能改善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患者堅持訓練效果好。
老年性癡呆;康復訓練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展的加快,老年性癡呆患者的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其主要表現(xiàn)為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生活能力下降或喪失、精神與行為異常等癥狀[1]。預計到2030 年,我國老年性癡呆患者可達1 500萬,該病嚴重地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2]。由于老年性癡呆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還未能完全明確,因此在治療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3]。美國東麻洲阿爾茨海默病協(xié)會主席、著名心理學家Paul Raia認為:老年性癡呆是一種進展性甚至是致死性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對癡呆癥狀和行為的治療和護理,應該是通過運用患者尚保留的功能,特別著眼于尚存的心理功能,運用癡呆心理學去更好地理解患者如何思考、如何感覺、如何交流、如何表達愛與恨,如何應對情感和外界變化,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患者現(xiàn)有的潛能去盡可能的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2]。我院對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設計了以小組活動形式為主的康復護理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67~89歲,平均年齡(72.23±1.21)歲,病程均在1年以上。按入住病區(qū)將6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研究組:老年性癡呆患者21例,血管性癡呆患者9例。對照組:老年性癡呆18例,血管性癡呆12例。2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肝、腎疾病史,精神癥狀控制良好,可進行正常訓練。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的護理,內容包括做好飲食、生活、個人衛(wèi)生的護理及健康宣教;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情緒等變化;做好安全措施;遵醫(yī)囑給予相關藥物治療,并確保藥物的攝入。研究組除常規(guī)護理外,再由受過專業(yè)培訓的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予以小組康復訓練,每天下午訓練2 h。①運動干預:做手指操及穿珠子訓練;做坐位操;做全身運動操;跳集體舞。②行為干預:強化訓練什么是正確的行為、什么是錯誤的行為,如看見認識的人要打招呼;得到他人的幫助要說謝謝等,從簡單到復雜;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和贊賞,喚起患者正性情感;鼓勵患者幫助他人,喚起患者正性行為,構筑患者之間的和諧。③益智活動:患者之間相互自我介紹;回憶以往美好的事物;講講自己難忘的、記憶深刻的經歷;學唱老歌;折紙、繪畫、書法、拼圖;做游戲。
1.3 評價方法
于訓練前、訓練6個月及12個月后,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2名護理人員運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ies dailyliving, ADL)對患者康復訓練情況進行效果評定。①MMSE量表分時間定向、地點定向、語言命名、注意計算、短時記憶、物體命名、語言復述、語言理解、語言表述、圖形描記等共30題,正確計1分,錯誤0分。≥24分為正常;13~23分為輕度智力障礙;5~12分為中度智力障礙;<5分為重度智力障礙。②ADL量表分進食、更衣、沐浴、梳洗、床椅移動、自身活動、上下樓梯、如廁、大小便控制共10項,完全自理計10分,部分依賴計5分,完全依賴0分。<30分為嚴重功能缺陷,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依賴,全護理;30~50分為重度功能障礙,日常生活大部分需要幫助才能完成;55~70分為中度功能障礙,日常生活部分需要幫助能完成;>70分為輕度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在督促下能獨立完成,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輸入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MMSE評分比較
2組訓練前MMSE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訓練后6個月、12個月研究組MMSE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訓練前后MMSE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ADL評分比較
2組訓練前ADL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訓練后6個月、12個月研究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患者訓練前后ADL評分比較 (分
研究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小組康復訓練前及訓練后6個月、12個月進行對照觀察,發(fā)現(xiàn)訓練后研究組MMSE、ADL得分均高于對照組,由此可以看出,在老年癡呆患者目前沒有有效藥物治療的前提下[5],給予規(guī)范、系統(tǒng)地小組康復訓練,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認知功能。
3.1 運動干預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運動干預雖然只是做一些簡單的集體操,但提升了患者的體力、耐力和溝通能力,強化了患者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運動的協(xié)調性,增加了大腦相關部分的血流量,有助于智力提高[2]。同時,也加強了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運動中有歡快的音樂伴奏,患者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做操、跳舞、互動,愉悅了心情,提高了參與率,從而提升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3.2 行為干預提高了患者的辨別能力,強化了患者的正確行為
正確地引導、鼓勵及患者之間相互幫助、交往,使患者的生活、心理空間得到最大的拓展,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從而產生了生活的引力和動力[6]。同時患者在與護理人員的互動中得到了贊許和鼓勵,形成了良好的護患關系,能更好地進行康復訓練,進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癡呆患者出現(xiàn)的行為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必須尋找原因,以諒解的心情疏導患者,關心安慰患者,耐心進行解釋,使之逐漸恢復常態(tài)[7]。
3.3 益智活動提高了患者的認知功能
在生活中,老年人因交流少加速了大腦的退化,增加了老人患癡呆的概率,而良好的興趣愛好可以愉悅身心、有益健康[8]。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益智活動如棋牌、拼圖、書法、繪畫、游戲可以幫助老年人開拓思維、增強記憶、調整情緒、放松心情、增加體力及耐力、重建生活信心、重建獨立感與快樂感,更能延緩大腦的衰退,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9]。
總之,對老年癡呆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應充分調整環(huán)境壓力,運用關心、情感及感化等心理干預手段最大限度調動患者可能參與的潛能[10],同時改變家屬及護理人員對待患者不應有的歧視、漠然待之的態(tài)度,應對患者親切、耐心的交流與護理[11],使患者能夠有安全感,愿意安心接受有關護理。同時用鼓勵和表揚的方法對待患者,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王玲,楊莘,張亞榮,等.4例老年性癡呆患者認知訓練方法的探討.中華護理雜志, 2005, 40(11): 848-850.
[2] 馬永興,俞卓偉.現(xiàn)代癡呆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449,1455-1458.
[3] 梅嶸,李求兵.康復訓練對輕中度老年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和ADL能力的影響.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8):797-799.
[4] 楊惠敏.住院老年癡呆病人的觀察及護理探討.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2):160-161.
[5] 郭春波.住院老年癡呆患者護理安全的現(xiàn)狀研究.當代護士,2013(8下):18-19.
[6] 張景莉,孫靜,翁利萍,等.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68例認知訓練效果分析.上海醫(yī)藥,2012,33(20):50-52.
[7] 程雙云,楊蘇萍.對照顧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員的培訓方法與效果.護理管理雜志,2009,9(11):58-59.
[8] 馮斯特,劉素珍.對老年癡呆患者親屬照顧者實施支持性干預研究的文獻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19):48-50.
[9] 嚴翠香,曾曉蘭.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3):51-52.
[10] 孫惠杰,程秀麗,趙勇,等.認知功能訓練聯(lián)合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的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0):2726-2727.
[11] 許潔,葛海燕.不同護理模式對老年癡呆患者功能的影響.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18):2388,2418.
201501 上海,上海金山眾仁老年護理醫(yī)院
10.3969/j.issn.1674-3768.2016.03.014
201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