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左江巖畫區(qū)的銅鼓文化

        2016-02-15 01:41:33蔣廷瑜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左江鼓面銅鼓

        蔣廷瑜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廣西南寧530022)

        左江巖畫區(qū)的銅鼓文化

        蔣廷瑜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廣西南寧530022)

        左江巖畫中出現(xiàn)的銅鼓,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大量發(fā)現(xiàn),歷史文獻也記載了左江流域的銅鼓文化,豐富了巖畫研究的內容。

        巖畫;銅鼓;圖像

        左江巖畫分布于廣西西南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山峰峭壁上。是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駱越族群用氧化鐵加動物膠混合劑調制而成的顏料,在巖壁上勾勒、涂繪出赭紅色的人或物的輪廓圖像的祭祀遺跡。左江巖畫以規(guī)模宏大著稱,銅鼓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一、左江巖畫所見銅鼓圖像

        在左江巖畫中有許多圓圈圖案,據(jù)陳遠璋20世紀80年代統(tǒng)計,在35個巖畫地點中有254個,分布于寧明、龍州、崇左、扶綏,其中以寧明最多,而且集中,僅花山巖畫中就有151個[1]。

        圖1 左江巖畫中的銅鼓圖像

        對這些圓圈,學界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是銅鼓、銅鑼,有人認為是太陽,也有人認為是藤牌。筆者同意把它們中的大部分視為銅鼓的看法,因為這眾多的圓圈圖案中,大多數(shù)繪有光芒,與銅鼓鼓面中心的太陽紋近似;少數(shù)繪有暈圈,個別的在圓圈外還繪有對稱雙耳。這些都是人們俯視銅鼓鼓面時看到的基本特征(見圖1)。

        大家知道,中國南方古代銅鼓分為兩大系統(tǒng)八個類型。即滇桂系統(tǒng)的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粵桂系統(tǒng)的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2]。

        1.萬家壩型。以云南省楚雄縣萬家壩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墓葬出土的一批銅鼓為代表,其特點是:鼓面特別小,鼓胸特別外凸,鼓腰極度收束,鼓足很矮,花紋簡單、古樸,鼓面的太陽紋有的僅有光體而無光芒,有的有光芒,而芒數(shù)無定,太陽紋之外多為素面,沒有暈圈。廣西右江流域已有這類銅鼓出土。

        2.石寨山型。以云南省晉寧石寨山漢代墓葬出土的一批銅鼓為代表。這類銅鼓面部寬大,胸部突出,腰部呈梯形,足部短而直,布局對稱,紋飾豐富華麗,鼓面中心太陽紋光體與光芒渾然一體,三角光芒之間填以斜線,太陽紋之外是一道道寬窄不等的暈圈,窄暈中飾鋸齒紋、圓圈紋、點紋等構成的花紋帶,寬暈是主暈,飾以旋轉飛翔的鷺鳥。胸部也飾與面部相同的幾何紋帶,其主暈則是人物劃船的寫實畫像。腰部除暈圈組成的紋帶之外,還有由豎直紋帶分隔成的方格,方格中飾以牛或砍牛儀式及用羽毛裝飾的人跳舞的圖像。造型較雄偉,而紋飾刻畫細膩。廣西西林、隆林、百色、田東、貴港、賀州有這類銅鼓出土。

        3.冷水沖型。以廣西藤縣濛江鎮(zhèn)橫村冷水沖出土的銅鼓為代表。這類銅鼓體型高大輕薄,鼓面寬大,但不出沿或稍稍出沿,鼓胸略大于面徑或與面徑相等,鼓腰上部略直,鼓足較高,紋飾總的特點是瑰麗而繁縟,鼓面中心太陽紋基本固定為12芒,芒間夾實心雙翎眼墜形紋,鼓面邊沿有立體青蛙,有的在青蛙之間再飾乘騎、牛橇、水禽、龜?shù)葎游锼芟?,鼓面、鼓身遍布各種圖案花紋,主暈為高度圖案化的變形羽人紋和變形翔鷺紋,鼓胸多有圖案化的變形船紋,鼓腰有變形舞人圖案和細方格紋,鼓足多有圓心垂葉紋,有著一種纖巧的美。廣西桂東南、桂西南、桂中都有出土。左江流域是其分布區(qū)。

        4.遵義型銅鼓。以貴州省遵義市南宋播州土司楊粲夫婦墓出土的銅鼓為代表。這類銅鼓,面沿略伸于鼓頸之外,面徑、胸徑、足徑相差甚微;胸、腰、足各部的高度相當接近,胸腰間緩慢收縮,無明顯分界線,胸腰際附大跨度扁耳兩對,鼓面邊緣無青蛙塑像,但有蛙趾裝飾。紋飾簡單,幾何紋用同心圓紋、連續(xù)角形圖案、羽狀紋、雷紋構成,主紋則是一種由一個圓圈綴兩條飄動的帶子組成的游旗紋。廣西數(shù)量較少,分布比較分散。

        5.麻江型銅鼓。以貴州省麻江縣谷峒火車站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銅鼓為代表。這類銅鼓的特點是,體形小而扁矮,鼓面略小于鼓胸,面沿微出于頸外,鼓身胸、腰、足間的曲線柔和,無分界標志,腰中部起凸棱一道,將鼓身分為上下兩節(jié),胸部有大跨度的扁耳兩對。在廣西主要分布于桂西,以紅水河流域最集中。

        6.北流型銅鼓。以廣西北流出土的銅鼓為代表。這類銅鼓,形體碩大厚重,鼓面寬大,邊緣伸出鼓頸之外,有的邊緣下折成“垂檐”,胸壁斜直外凸,最大徑偏下,腰呈反弧形收束,胸腰間斜度平緩,只有一道凹槽分界,腰足間以一道凸棱分界,鼓足外侈,與面徑大小相當,鼓耳結實,多為圓莖環(huán)耳,鼓面青蛙塑像小而樸實,太陽紋圓突如餅,以八芒居多,裝飾紋樣多為云雷紋。主要分布于桂東南。

        7.靈山型銅鼓。以廣西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體型凝重,形象精巧。鼓面平展,稍廣于或等于鼓身,邊緣伸出,但不下折,胸壁微凸,最大徑居中;胸以下逐漸收縮成腰;胸腰間僅以細線為界;附于胸腰之際的鼓耳均為帶狀葉脈紋扁耳;鼓面所飾青蛙塑像都是后面二足并攏為一的“三足蛙”,蛙背上飾畫線紋或圓渦紋,裝飾華麗,有的青蛙背上又有小青蛙,即成“累蹲蛙”;裝飾花紋多以二弦分暈,鼓面和身各有三道較寬的主暈,以騎獸紋、獸形紋、鷺鳥紋(或鷺鷥含魚紋、鳥形紋)為主體紋樣,其他暈圈云紋、雷紋、半圓紋、半圓填線紋、席紋、四瓣花紋、“四出”錢紋、連線紋、蟲形紋、水波紋、蟬紋等。主要分布于桂東南,左江流域是其分布西部邊沿區(qū)。

        8.西盟型銅鼓。以云南省西盟佤族地區(qū)仍在使用的銅鼓為代表。這類銅鼓器身輕薄,形體高瘦,鼓面寬大,邊沿向外伸出,鼓身為上大下小的直筒形,胸、腰、足沒有分界線,暈圈多而密,紋飾多小鳥、魚、圓形多瓣的團花、米粒紋。鼓面有立體青蛙,常見二蛙或三蛙甚至四蛙疊踞。有的鼓身縱列立體的象、螺螄、玉樹等塑像。左江流域是其發(fā)源地。

        有人會問,左江巖畫上那些圓圈如果是銅鼓的話,是什么類型?左江巖畫是大寫意的、供人遠距離膜拜的祭祀性神畫,沒有細致入微的描寫,比如中心太陽紋芒間填飾什么,暈圈中是什么紋帶,無從知曉,邊沿看不到青蛙塑像,難以給它們劃分類型,因而也難以給它們判斷年代。

        二、左江巖畫區(qū)銅鼓的發(fā)現(xiàn)

        左江流域的龍州縣、大新縣、左江區(qū)、扶綏縣都曾出土過銅鼓。

        (一)龍州縣

        1971年響水鎮(zhèn)龍江村派良屯出土西盟型早期銅鼓,此鼓面徑49.9厘米、高33.4厘米。鼓面中心飾太陽紋7芒,邊沿逆時針環(huán)列4蛙,胸腰間扁耳二對。飾變形羽人紋、翔鷺紋、鳥紋,同心圓紋、櫛紋等?,F(xiàn)藏廣西民族博物館。(圖2)

        1994年2月15日逐卜鄉(xiāng)錦閣村板閣屯約1千米的空排竜坡地上出土一面靈山型銅鼓,面徑92厘米、高55厘米,重70千克。面中心飾太陽紋10芒,二弦分暈。面沿逆時針環(huán)列6只背飾旋渦紋的三足累蹲蛙。胸腰間有帶狀扁耳二對。鼓面與身飾鳥形紋、變形羽人紋、席紋、四出錢紋、四瓣花紋、蟬紋等?,F(xiàn)藏龍州縣博物館。(圖3)

        圖2 龍江村鼓

        圖3 板閣鼓

        1996年11月2日武德鄉(xiāng)武德街西南約2千米的地方出土一面鼓,面徑62厘米、高42厘米,重19千克。面中心飾太陽紋12芒,芒間飾墜形紋。暈間飾變形羽人紋、翔鷺紋、交叉雙線紋、同心圓紋、櫛紋等。面沿逆時針環(huán)列4蛙。胸腰間有扁耳二對。報道說為西盟型,實為冷水沖型,現(xiàn)存龍州縣博物館。(圖4)

        圖4 武德鼓

        (二)大新縣

        1939年于碩龍鎮(zhèn)愛江村岜權屯西北山嶺出土冷水沖型鼓。面徑59厘米、殘高9厘米。面中心飾太陽紋11芒。面沿順時針環(huán)列4蛙,已殘兩只。胸腰間有耳一對。面、身主要飾魚紋、云雷紋和弦紋、變形羽人紋、變形翔鷺紋等?,F(xiàn)藏岜權屯方奇德家中。

        1954年于雷平鎮(zhèn)太平村振武街南約300米南嶺坡出土冷水沖型鼓,面徑64.4厘米,身殘。面中心飾太陽紋12芒。面沿逆時針環(huán)列4蛙。芒間墜形紋,其余飾素暈與櫛紋雙行同心圓紋紋帶,復線交叉紋、變形羽人紋、變形翔鷺紋、眼紋、細方格紋、相背變形劃船紋、圓心垂葉紋。現(xiàn)藏廣西民族博物館。

        1962年大新縣文化館撥交一面水沖型銅鼓給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編號區(qū)博158號)。面徑64.6厘米,足部殘缺,高度不明,面有4蛙,逆時針環(huán)列,太陽紋12芒,芒間飾墜形紋,鼓面18暈,第10暈是主暈,飾變形羽人紋,第12暈也是主暈,飾變形翔鷺紋和定勝紋,其他暈是素暈、櫛紋夾雙行同心圓紋、復線交叉紋。胸上部和腰下部也飾櫛紋夾雙行同心圓紋、腰上部縱分為6格,格中空白。足下部為同心垂葉紋。辮紋扁耳兩對?,F(xiàn)藏廣西民族博物館。

        1993年10月在桃成鎮(zhèn)大嶺村慢侶屯頭挖出一面冷水沖型鼓。面徑64厘米、高47厘米,重29千克。面中心飾太陽紋12芒,飾變形羽人紋、變形翔鷺紋、云雷紋等。面沿逆時針方向環(huán)列4蛙。現(xiàn)藏大新縣博物館。(圖5)

        (三)左江區(qū)

        1973年10月2日左州鎮(zhèn)隴合村布邏屯出土一面靈山型鼓。面徑50.5厘米、高36.6厘米,重75千克。面中心飾太陽紋。面沿環(huán)列3單蛙和3累蹲蛙相間。飾錢紋、四瓣花、席紋等?;就旰谩,F(xiàn)藏崇左博物館。(圖6)

        圖5 慢侶鼓

        圖6 布邏鼓

        (四)扶綏縣

        1985年2月昌平鄉(xiāng)四和村恒豐村(屯)石柱嶺出土一面冷水沖型鼓。面徑73厘米、高45厘米。面中心飾太陽紋12芒。面沿逆時針環(huán)列4蛙。胸腰間有扁耳二對,內壁胸、足部各有二對鈕。芒間心形紋,其余飾櫛紋夾同心圓紋紋帶、復線交叉紋、變形羽人紋、變形翔鷺紋、眼紋、圓心垂葉紋等,已殘。(圖7)現(xiàn)藏廣西民族博物館。

        還有兩面銅鼓需要介紹。一面是日本東京出光美術館展出的,另一面是幾年前從左江打撈出水的。

        1996年筆者去日本訪問,在東京出光美術館看到一面冷水沖型銅鼓,被玻璃柜罩著,通高64厘米,口徑81厘米,

        圖7 恒豐鼓

        鼓面突出鼓頸,但仍在胸部最大徑之內,胸部圓突,但較偏矮,腰較長,足較高,胸腰間有兩對辮紋耳,鼓面邊緣有四只大的青蛙塑像,逆時針環(huán)列,胸部主暈是變形船紋,腰部是騎獸紋,其他暈圈是櫛紋、切線同心圓紋等,足部光素。在其腰部的獸紋上,鏨刻有九行漢字銘文,從形態(tài)來看,與中國廣西左江——邕江流域的冷水沖型銅鼓相似。(圖8)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反復推敲,大約可以釋讀80%:

        世知茗盈州州事李□□

        知全茗州知州事許□□

        □世□州紳民,公

        備銅鼓一具,敬送

        極天□殿永遠

        供奉,風調雨順,國

        泰民安。時

        嘉慶十四年上人月上

        浣吉旦公立。①

        清代茗盈州和全茗州是相鄰的兩個土州,都在今廣西大新縣境。

        圖8 流落到日本的大新銅鼓

        從銘文可知,這面銅鼓是清嘉慶十四年(1809)廣西大新縣境一些官紳百姓供奉在某個寺廟里的,不知何時流落到日本。

        2009年年底我在南寧唐山路古玩城京華堂看到一面據(jù)說是從左江扶綏段打撈出水的銅鼓,此鼓很殘破,挖沙機已把它抓成幾塊,嚴重變形,但從整體上還可以看出其形制和紋飾。面徑91厘米,身高68厘米,鼓面一弦分暈,7暈,邊沿4蛙(僅存其一),蛙背脊飾三道直線,腰上橫系一道櫛紋和一道葉脈紋,蛙頭兩側也飾葉脈紋。中心太陽紋12芒,芒間翎眼紋,第三暈是變形羽人紋,主暈是第五暈,有10只變形翔鷺逆時針飛翔,其他暈飾櫛紋、勾連雷紋、雙層切線圓圈圓點紋。胸部有變形羽人劃船紋,腰部用切線圓圈紋和櫛紋帶垂直分格,格內飾變形羽人舞蹈紋。足部素面無紋。2010年拿到廣西博物館文物修復室來進行修復。是一面大型的冷水沖型銅鼓。(圖9)

        圖9 扶綏左江水撈銅鼓胸腰殘片

        三、左江巖畫區(qū)內古代銅鼓習俗

        《后漢書·馬援列傳》說到,“(馬援)好騎,善別名馬,于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馬援得駱越銅鼓的地點在哪里?東漢時期的“交趾”范圍很大,包括廣東、廣西的大部分、海南和越南北部,這些地方既是駱越人的世居之地,也是馬援征戰(zhàn)活動的地區(qū)。北魏驪道元(約470-527)《水經(jīng)注·溫水條》說“《林邑記》曰:‘浦通銅鼓,外越安定、黃岡、心口’。蓋藉度銅鼓,即駱越也。有銅鼓,因得其名。馬援取其鼓以鑄銅馬。”有人據(jù)此認為馬援得駱越銅鼓的地方就在廣西境內,而且是左江流域。

        三國時期左江流域仍是使用銅鼓的地區(qū)。三國萬震《南州異物志》說:“交、廣之界,民曰烏滸。東界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間,伺候二州行旅,有單迥輩者,輒出擊之,利得食人,不貪其財貨也。……其伺候行人,小有失輩,出射之。若人無救者,便止,以火燔燎食之。若有人伴相救,不能得,失力不能相盡擔去者,便斷取手足以去。尤以人手足掌蹠為珍異,以貽長老。出得人,歸家合聚鄰里,懸死人當中,四面向坐,擊銅鼓,歌舞飲酒,稍就割食之?!苯粡V之界是什么意思?所謂“交廣”即交州和廣州。三國東吳時的交州治所在龍編(今越南的河內),轄境相當于今越南承天以北諸省和廣西防城港、欽州、北海地區(qū)及廣東雷州半島。廣州治所在番禺(今廣州市),轄境相當于今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qū)。交廣之界也就是廣西的桂東南和廣東的粵西地區(qū),生活在這一帶的烏滸人有獵頭之俗,他們敲擊銅鼓,唱歌、跳舞,以助酒興。

        到唐代左江流域仍是使用銅鼓的地區(qū)。唐代有個著名浪漫詩人李賀,他有一首著名的《黃家洞》詩②:

        雀步蹙沙聲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鏃。

        黑幡三點銅鼓鳴,高作猿啼搖箭箙。

        采巾纏踍幅半斜,溪頭簇隊映葛花。

        山潭晚霧吟白鼉,竹蛇飛蠹射金沙。

        閑驅竹馬緩歸家,官軍自殺容州槎。

        所謂黃家洞,亦即黃洞,是少數(shù)民族“西原蠻”居住的“溪峒地”。當時西原蠻已發(fā)展到奴隸制社會階段,內部“爭相雄長”,斗爭十分激烈。其中左、右江流域以黃姓勢力最強,故又稱黃洞。按唐王朝規(guī)定,向邊遠少數(shù)民族征收的賦稅應是一般編戶的一半,但自中唐以后,吏治腐敗,地方官吏加重對少數(shù)民族的剝削,遠遠超過此限,引起矛盾激化,加上民族內部的紛爭迭起,終于引發(fā)了以黃姓為首的西原蠻起義。在黃乾曜、黃少卿父子的領導下,先后于天寶十五年(756)、大歷十二年(777)、貞元十年(794)起兵,幾次縱橫廣西全境,斗爭持續(xù)70余年。李賀正處在唐王朝多次向廣西派兵,使用鎮(zhèn)壓和招撫兩種手段的年代。他這首詩,形象地反映了黃家洞部族與唐朝官軍作戰(zhàn)的歷史事實。黃洞蠻人使用落后的弓弩石鏃,在充滿巫術色彩的氣氛中與官軍周旋,并取得勝利?!昂卺θc銅鼓鳴,高作猿聲搖箭箙”,使我們看到民族酋首揮舞著黑色戰(zhàn)旗,敲擊著銅鼓,指揮著部眾,跨山越澗,穿云破霧,與敵周旋的激烈場面。

        唐代詩人孫光憲有一首《菩薩蠻》詞說到:

        木棉花映叢祠小,越禽聲里春光曉。

        銅鼓與蠻歌,南人祈賽多。

        有木棉花的地方,而且聽到越禽叫,當也是在左江流域。

        宋代缺乏左江銅鼓記載。但周去非(1135-1189)《嶺外代答》說“廣西土中銅鼓,耕者屢得之?!辈慌懦庾蠼饔蛴秀~鼓出土。

        到元代,有個使臣叫陳孚(1240—1313),出使安南,往還都取道左江,他有一首《交州使還感事》說到:

        少年偶此請長纓,命落南州一羽輕。

        萬里上林無雁到,三更函谷有雞鳴。

        金戈影里丹心苦,銅鼓聲中白發(fā)生。

        已幸歸來身復在,夢回猶覺瘴魂驚。

        龍州在明代還使用銅鼓。明初才子、主持纂修《永樂大典》的解縉被貶謫廣西布政使參議,從邕州溯左江到過龍州,寫有《龍州詩》四首,其中一首就說到龍州銅鼓賽神的事:

        波羅蜜樹滿城闇,銅鼓聲喧夜賽神。

        黃帽褐衣虛市客,青裙錦帶冶游人。

        明代萬歷年間廣東按察使盛萬年寫有《右江謠》詩③:

        昭江滟滟連邕管,千崖赭碧清霜滿。竹雞格格啼榕林,修蛇毒霧愁浸淫。

        鳥言卉服繡項渠,荒茅叢箐山頭居。時平莫負思簩弩,夜雨叢祠賽銅鼓。

        昭江,昭州之江。昭州是唐代嶺南路的一州,即后來的平樂,昭江即今之桂江;邕管是唐代嶺南西道的三管之一,治所在邕州,管理到左右江。從桂江到左右江千崖赭壁,竹雞啼榕樹,到處見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服飾,“夜雨叢祠賽銅鼓”。

        明代萬歷時詩人徐渤《送凌云孚司馬擢粵西太平郡守》詩④:

        節(jié)鉞西行象郡賒,褰帷閑看刺桐花。

        匏笙吹月春驅騎,銅鼓闐云早放衙。

        地過郁林裝怪石,洞經(jīng)勾漏覓丹妙。

        朱輪奕世承恩寵,不忝當年萬石家。

        象郡本是秦代郡,后人泛指左江流域。明代太平郡,正是左江流域,這時還是“匏笙吹月春驅騎,銅鼓闐云早放衙”。

        明萬歷五年(1577)甘東陽修的《太平府志》說到太平府的城隍廟里有伏波銅鼓,相傳馬援所置。(卷二,古跡志)

        清代乾隆時人羅大鈞寫《麗江雜詩》,其中一首:

        地紀窮南極,崚嶒別一天。靈巖無限好,仙跡傍誰傳。

        銅鼓埋荒草,香魚產(chǎn)黑泉。休嫌風土薄,百越盡居邊。⑤

        清代有幾個左江本地詩人寫過有關銅鼓的詩文。

        謝蘭字雨階,崇善(今左江區(qū))人,道光十年(1830年)生,同治九年(1870年)貢生,在村鎮(zhèn)教書40年,著有《筆花吟館詩抄》,存詩二百余首,其中大部分是寫本地風土人情的作品。其中有光緒戊寅(1878年)寫的《諸葛銅鼓》七律五首,其中一首說:

        云山萬疊忽嵯峨,銅鼓聲中唱凱歌。

        安排石上風能擊,處置溪邊水欲磨。

        巴客聞來秋雨暗,蠻奴聽去夕陽過。

        遺規(guī)不獨傳諸葛,東漢曾稱馬伏波。

        黃煥中(1832—1911),又名玉田,思樂(今寧明縣)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生,同治五年(1896年)貢生,光緒九年(1883年)投身黑旗軍,追隨劉永福二十年,中日甲午戰(zhàn)后退居欽州,將平生所寫詩詞四百余首匯編成冊,名為《天涯亭吟草》。其中有《銅鼓賦》,“以諸葛大名垂宇宙為韻”,將“諸葛大名垂宇宙”七字嵌入賦中,極盡鋪陳之能事,他的看法是“溯古物于漢末,瞻遺器于蜀初,聲聞暨于南服,利用出于草廬”“閱十二代而色已斑爛,留傳今古,經(jīng)千百年而音猶雄壯,久歷居諸”。

        曾鴻燊(1863-1933),字子儀,號瓶山,同正(今扶綏縣)人,清同治初年生,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當選為廣西省咨議局議員,兩次主編《同正縣志》,著有《瓶山詩集》三卷,《瓶山文集》一卷。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永康(今扶綏縣中東)北五里的舊縣村農民耕地得一銅鼓,完好無缺。曾鴻燊在修《同正縣志》時,寫了一篇《銅鼓考》,詳細記述了這面銅鼓的形制、紋飾和尺寸,并引用文獻作了考證。同時,又寫下《銅鼓歌》,用詩的形式記述舊縣村銅鼓的形制、紋飾、色澤和音響,與《銅鼓考》互為表里?!拔髂闲U俗銅造鼓,不識何時瘞林莽。舊縣村農耕山麓,道光之季忽出土?!边@面銅鼓的形制是:“腰間束縮腹底空,兀若坐墩宛覆釜”。銅鼓的尺寸是:“徑圍六尺高尺五”。銅鼓的裝飾紋樣是:“四耳傍綴槌心滑,三十九環(huán)旋可數(shù);圜面列踞六蟾蜍,二者負螺目瞪怒?!薄袄准y回互疑籀篆,綠銹堅牢不窳苦。”銅鼓的聲音:“聲蓄鏜答驚鳴蛙,鏗應洛鐘震激楚”。可以說,曾鴻燊是當代詩人中觀察銅鼓最仔細,也是最動腦筋思考銅鼓的第一人。

        清末民初,龍州詩人黃敬椿在《龍州風土詩》提到銅鼓:

        駱交銅鼓費摩挲,猶記銀釵扣處和。

        鑄自伏波搜不盡,曾偕舂杵葬山河。(《龍州縣志·藝文》)

        據(jù)民國十六年《龍州縣志》記載:同治初年,上龍司有人攜銅片求售,說是犁田得之。越旬,又于近地山溝得其一,糾眾舉之,觸崩底角,古色斑駁,下承以堅木舂杵,土人既知為神物,不敢復毀,送入玄協(xié)神祠。其制面圓平,中厚邊薄。近邊有三足蟾六,環(huán)繞左旋,大約寸許,高相等,長倍之。中通,可穿繩而舁之。面徑約二尺五六,心突起,旁鐫古錢式及花草痕。足作圓桶形,高二尺許,小于面二寸許,上寬而收,腰束而下侈,文如其面。此鼓于光緒十六年(1890),蘇元春經(jīng)其地,見而攜歸連城。民紀八年(1919),譚浩明祖祠落成時,移入祠內。民國十年(1921)因兵亂,龍城失陷,此鼓不見,又不知流落何所矣。黃敬椿想必看到過這面銅鼓。

        四、巖畫與銅鼓的關系

        從上述銅鼓發(fā)現(xiàn)和銅鼓文獻來看,左江流域是冷水沖型銅鼓分布區(qū),也是靈山型銅鼓分布區(qū)的西部邊沿,再往西就基本上見不到靈山型銅鼓了。又是西盟型早期銅鼓的發(fā)源地。這些銅鼓流行年代是東漢至唐。沒有發(fā)現(xiàn)漢代以前的銅鼓,并不能說明漢代以前這里沒有流行過銅鼓。考古發(fā)現(xiàn)是有限的,不能排除以后會發(fā)現(xiàn)早期的銅鼓。

        左江巖畫制作年代是戰(zhàn)國至東漢,巖畫流行時期也盛行銅鼓,巖畫停止制作以后,銅鼓還在繼續(xù)使用,銅鼓文化一直傳承下來。

        注釋:

        ①文內用正方形“□”代表的地方,均是整理者在整理這些字時因為看不清該字所以沒有寫出來,使得原文缺字。

        ②此詩收在《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一。

        ③見朱彝尊:《明詩綜》卷五十四。

        ④見《粵西詩載》卷十九。

        ⑤見(《三管英靈集》卷二十一)。

        [1]陳遠璋.左江巖畫銅鼓圖像的初步探討[A].中國銅鼓研究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M].文物出版社,1986.

        [2]蔣廷瑜.古代銅鼓通論》[M].紫禁城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謝雪蓮

        The Bronze Drum Culture in the Zuojiang River Basin

        JIANG Ting-yu
        (Guangxi Museum of Zhuang,Guangxi Nanning,530022)

        The bronze drums in the Zuojiang rock paintings are found abundantly in the real life.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lso recorded the bronze drum culture in the Zuojiang River Basin,and enriched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rock art.

        rock painting,bronze drum,image

        G623.4

        A

        1674-8891(2016)05-0025-05

        2016-07-19

        蔣廷瑜(1939—),男,廣西興安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研究館員,長期從事田野考古、地方史和民族史研究,對古代銅鼓有較專門的研究。

        猜你喜歡
        左江鼓面銅鼓
        鼓聲越千年
        悠悠左江情
        彩泥變變變
        ——鼓
        啟蒙(3-7歲)(2019年2期)2019-02-18 06:07:50
        胡椒會“跳舞”聲音有秘密
        哈哈畫報(2018年7期)2018-09-10 06:25:31
        一件被切割的漢代銅鼓是否應該焊接復原?
        大眾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廣西左江、右江流域石器時代文化概述
        寶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6
        巫山
        快樂的小銅鼓
        黃河之聲(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花山,錦繡畫圖
        歌海(2016年5期)2016-11-15 09:29:28
        銅鼓漸成收藏潛力股
        藏天下(2016年6期)2016-08-10 09:52:52
        久久精品人搡人妻人少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链接| 丰满少妇又紧又爽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2020国产在视频线自在拍|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无码少妇一级AV便在线观看 | 亚洲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又黄又湿又爽的免费视频| 女人无遮挡裸交性做爰| 天美传媒一区二区| AV永久天堂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porn|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一区| 特级av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1区| 亚洲国产成人av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浓毛老太交欧美老妇热爱乱| 真人直播 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女自拍视频网站| 丰满的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 少妇人妻偷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系列|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99p| 99久久亚洲国产高清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不卡网站| 国内最真实的xxxx人伦|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欧美| 初尝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在线观看入口一二三四|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