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金華市中醫(yī)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腫瘤科,浙江 金華 321017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化療性靜脈炎療效觀察
張紅
金華市中醫(yī)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腫瘤科,浙江 金華 321017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化療性靜脈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96例化療并發(fā)生化療性靜脈炎的患者,隨機分為中西醫(yī)組和西醫(yī)組各48例。中西醫(yī)組以50%硫酸鎂聯合復方紅花酊交替濕敷,西醫(yī)組以50%硫酸鎂濕敷,2組均連續(xù)用藥1周。評估2組患者治療后局部臨床癥狀、靜脈管壁硬度和彈性恢復的情況,并比較治療后局部組織紅腫和疼痛的緩解時間,判斷治療1周后的療效。結果:中西醫(yī)組局部組織紅腫和疼痛緩解時間均短于西醫(yī)組(P<0.05)。治療1周后,中西醫(yī)組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西醫(yī)組的總有效率77.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化療性靜脈炎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能縮短局部組織紅腫和疼痛的緩解時間,有效地保護血管,且方法安全、簡單。
靜脈炎;化療性;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復方紅花酊;50%硫酸鎂
化學療法(以下簡稱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患者常用的三大方法之一,但因大多數化療藥對血管壁具有較大的刺激性;加之反復的穿刺可損傷血管內皮,引起化療性靜脈炎,造成患者局部疼痛不適,從而中斷化療給藥途徑,影響療效。目前現代醫(yī)學在治療化療性靜脈炎方面尚無特效的藥物與方法,近年來有研究發(fā)現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化療性靜脈炎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本研究觀察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化療性靜脈炎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在本科化療并發(fā)生化療性靜脈炎的患者,共9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中西醫(yī)組和西醫(yī)組各48例。中西醫(yī)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34~87歲,平均(67.1±7.6)歲;靜脈炎分級:Ⅰ級29例,Ⅱ級12例和Ⅲ級7例;部位:手背28例,前臂20例。西醫(yī)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36~89歲,平均(67.6±7.1)歲;靜脈炎分級:Ⅰ級31例,Ⅱ級11例,Ⅲ級6例;部位:手背30例,前臂18例。2組性別構成、年齡、靜脈炎分級和病變部位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制定的靜脈炎分級標準進行診斷及分級[1],且表現為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紅腫、灼熱、疼痛或有硬結;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血栓性靜脈炎者;皮膚破潰及感染者。
2.1 中西醫(yī)組 予以50%硫酸鎂聯合復方紅花酊交替濕敷,用無菌紗布浸取藥物(先用50%硫酸鎂,后用復方紅花酊),在靜脈炎部位沿靜脈走向持續(xù)濕敷,并以膠布固定,每次60 min,每天2次。
2.2 西醫(yī)組 予以單純50%硫酸鎂濕敷,具體用法及用藥時間同中西醫(yī)組。
2組均連續(xù)用藥1周。
3.1 觀察指標 評估2組患者治療后局部臨床癥狀、靜脈管壁硬度和彈性恢復的情況,并比較治療后局部組織紅腫和疼痛的緩解時間,判斷治療1周后的療效。
3.2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4.1 療效標準[2]顯效:局部組織紅腫、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靜脈管壁硬度和彈性基本正常,靜脈穿刺順利。有效:局部組織紅腫、疼痛等癥狀基本消失,靜脈管壁明顯變軟和彈性基本恢復,可行靜脈穿刺。無效:局部組織紅腫、疼痛等癥狀仍未消失,靜脈管壁硬度和彈性改善不明顯。
4.2 2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見表1。中西醫(yī)組局部組織疼痛和紅腫緩解時間均短于西醫(yī)組(P<0.05)。
4.3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1周后,中西醫(yī)組總有效率為93.75%,高于西醫(yī)組的總有效率77.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5,P<0.05)。
表1 2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
表1 2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
與西醫(yī)組比較,①P<0.05
組別中西醫(yī)組西醫(yī)組n 4 8 4 8疼痛緩解時間2 . 7 2 ± 0 . 4 0①3 . 1 7 ± 0 . 6 1紅腫緩解時間4 . 9 3 ± 1 . 0 7①6 . 2 5 ± 1 . 2 3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化療性靜脈炎是在化療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種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約20%~25%,原因主要是由于化療藥物多為化學及生物堿制劑,細胞毒作用明顯,其強酸、強堿的特性可干擾血管內膜細胞的代謝和機能,加上化療需多療程反復用藥,長期輸液或靜脈注射可刺激血管壁、損傷靜脈血管內膜,導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組織炎癥反應,表現為靜脈走向出現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紅腫、灼熱、疼痛或硬結,嚴重時引起皮膚潰瘍、壞死,最終導致血管硬化、管腔狹窄及血管塌陷[3~4]。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硫酸鎂、肝素鈉鹽水外涂等進行治療,雖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部分患者療效不確切[5]。
化療性靜脈炎屬中醫(yī)學脈痹、惡脈等范疇,其病機為藥石攻伐致血脈受傷,血瘀氣滯,邪毒內蘊傷及肌膚[6],治療當以祛熱解毒、化瘀通脈與消腫止痛為主。復方紅花酊的主要成分為紅花、大黃、三七、蜈蚣、酒精、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其中紅花活血通絡、祛瘀止痛,大黃活血祛瘀、清熱解毒,三七活血祛瘀、消腫止痛,蜈蚣解毒散結、通絡止痛;酒精揮發(fā)散熱,起冷敷作用,利多卡因可引起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促進炎癥吸收。地塞米松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輕炎癥反應。上述藥物成分合用,共奏消腫祛瘀、活血通脈、消炎止痛之功效[7~8]。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組局部組織紅腫和疼痛的緩解時間均短于西醫(yī)組,治療1周后,中西醫(yī)組的總有效率高于西醫(yī)組??梢娭形麽t(yī)結合治療化療性靜脈炎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能縮短局部組織紅腫和疼痛的緩解時間,有效地保護血管,且方法安全、簡單,值得臨床推廣。
[1]王敏.化療性靜脈炎的分級及護理[J].中外醫(yī)療,2009,22(10):279.
[2]羅會俊,朱淑芳,王小毛.多磺酸粘多糖聯合中藥治療化療性靜脈炎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yī)藥,2013,9 (10):143-144.
[3]王建華,孟果,梁敏.化療性靜脈炎的發(fā)生機制及防護[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16(21):3040-3041.
[4]葉贊,張娜,張?zhí)m鳳.國內化療性靜脈炎預防護理的臨床證據及評價[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8):1-4.
[5]石鎂虹,劉珉甬.化療性靜脈炎的藥物預防進展[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9):1354-1356.
[6]周秀敏,朱麗杰,張秀梅,等.中醫(yī)藥防治化療性靜脈炎的新進展[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3):338-340.
[7]羅飛燕,徐小梅,李健鴻.復方紅花酊外敷預防化療性靜脈炎的護理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 (5):762-763.
[8]王綺瓊,羅飛燕.復方紅花酊治療化療性靜脈炎160例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4):438.
(責任編輯:吳凌)
R543.6
A
0256-7415(2016)01-0198-02
10.13457/j.cnki.jncm.2016.01.090
2015-08-15
張紅(1979-),女,護師,主要從事中西醫(yī)結合腫瘤科臨床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