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玉
(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qū)平東路第二小學)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進策略
◆王寶玉
(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qū)平東路第二小學)
在時代不斷進步的情況下,語文作為基礎學科與時代的背景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教學的背景變化會存在空間、授課過程以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中。教師應當及時地掌握這些動態(tài)信息的規(guī)律,從自身以及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了解新背景下語文教學的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 教學改革 教學背景
語文作為最基礎的學科之一,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化知識時代的來了,教育的體系內容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具體可以分化出空間上的變動、授課過程上的變動、學習主動性的變化等幾個方面,教師應當積極地適應于探索語文的發(fā)展。
1.空間上的變動。現(xiàn)代信息社會是飛速發(fā)展的,由于科技的發(fā)展,信息的傳播速度在不斷的較快。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而教學發(fā)生的主要場所是學校的課堂教室,加之少量簡單的課外活動與家長的課后教導。但是現(xiàn)階段,信息技術發(fā)開了網(wǎng)絡、電視等媒體的傳播,使得學生在可與時間所面臨的是廣闊的學習海洋,可以通過網(wǎng)絡等了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從空間上改變了學生學習受限的局面,是學生跳出了由教師與教室組成的學習模式。這種情況的優(yōu)點在于學生能夠接收到更廣泛的學習信息,和自己更感興趣的部分,不再受到教師個人的情感又或是教材書本的局限,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網(wǎng)絡世界是復雜的,學生學習的過程可能受到不良引導,沒有教師直接引導、系統(tǒng)學習來的穩(wěn)健。
2.授課過程的變動。由于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家庭人口比例在逐步下調。一般的家庭只擁有一個孩子。所以在教育系統(tǒng)沒有增加教師力量的情況下,教師以及校方的壓力便會有所減輕,學生所能分配到的平均資源會更多,教師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狀況,這就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自主性,提升其解決問題的個人能力。更注重學生對于知識層面的探索,教師可以充分的與學生進行互動研究,提升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程度。
3.學習主動性的變化。學習的主動性是語文學習也可以說所有學科的動因,是一種學生愿意探索學科所包含內容的品質,學習的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其他所有的學習因素。就語文而言,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會影響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如社會上的趨勢、家庭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學校的教師以及教學水平等。這些影響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會用多少精力去學習語文,去了解語文知識。語文教學要想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必須要有能夠激發(fā)起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因素。
4.信息技術發(fā)展水平的變動。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成為了一個在教學過程中不得不談的話題,也可以屬于時代背景的變動。教學方式往往是古板的、守舊的,原因是在于教學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在不完全了解的情況下。不能夠輕易的改變教學的內容,改變學生教學的方式。但是學生所受的環(huán)境確實隨著時代一起變動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喜歡與生活接軌的教學方式,如多媒體課件、現(xiàn)代科技手段等,在這些工具的作用下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與新一代教學中間的空白過程,也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
1.思想觀念。思想是先決于身體爾行動的,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思維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應當針對于當前的教學背景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語文教學應當在規(guī)定的教材基礎上,提出實用性這一觀點,從聽、說、讀、寫等幾個方面來促進學生對于語文的理解,而不是以單純的以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好壞,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第一位。用結合時代發(fā)展特色的方式來教導學生,引發(fā)學生從實際生活角度對語文的探索。
2.技術素養(yǎng)。從信息技術層面,教師雖然可以簡單的制作課件,但是并沒有規(guī)范的的準則,很多教師的對于信息技術的操作只取決于個人愛好。所以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教師技術培養(yǎng),一方面,能夠提升教師對于課件的制作。一方面,能夠提升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控制,避免語文課堂成為影音片段課。從心里層面上,小學生有了一定的思維定式,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動向,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就變得更加復雜。教師的心理學培訓有助于更好的洞察學生的心思,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當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做到對癥下藥,及時有效的幫助學生。
3.科教支持。教師只是教育系統(tǒng)中最貼近學生的環(huán)節(jié),在教育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還是教育系統(tǒng)的領導思想與前進方向。教師的個人進步只能夠針對部分學生,但是教育系統(tǒng)的支持才能夠充分的發(fā)揮教師的個人技術,使之與教育的中心思想相結合。首先,要鼓勵教師的進去精神,無論于自身還是與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是有利于學生的積極發(fā)展。其次,投入足夠的師資力量。一方面,提升學校硬件設施水平,使學生能夠更有效的接觸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增強對教師的培養(yǎng),增加教師的進修機會,在授課的過程中動態(tài)性的完成師資力量的升級。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背景的變化從多方面影響著學生,教學不可能脫離時代背景的與學生進行授課。在語文教學背景改變的情況下,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人,應當積極的參與并且發(fā)現(xiàn)在變化過程中的教學模式,提供與學生符合現(xiàn)代觀念的語文教學,讓學生能夠從思想上增強對語文的認識。
[1]陳江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開放性[J].成功教育, 2013,(16).
[2]劉敏.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16).
[3]潘晶.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 2012,(26).
[4]鞏麗平.多媒體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思考與實踐探析[J].中小學電教,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