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梅
精練雋永 溫潤雅潔
——《登泰山記》賞析
劉秀梅
《登泰山記》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的代表作,歷來作為游記散文的典范而廣為傳頌。該文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生動地描寫了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奇異景象。
毋庸諱言,《登泰山記》在寫作手法上繼承了傳統(tǒng)山水游記的藝術,但更多的是突破與創(chuàng)新,其獨到精妙之處頗多,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現(xiàn)概述如下:
巍巍泰山,素有“五岳之尊”之稱,向來以其險峻壯觀而聞名天下。致使千百年來為之傾倒、為之潑墨者無數(shù),所傳名作亦無數(shù),若循舊路,實難出新。于是作者另辟蹊徑,以“‘乘風雪’登泰山”入題,將泰山置于雪花紛飛的背景前,愈顯其雄偉壯麗,翻出新意;在此基礎上,描繪坐觀日出之奇觀,將本來就具有非凡魅力的泰山日出置于“大風揚積雪擊面”的自然環(huán)境中,愈令其別具風味,又翻出一層新意。
《登泰山記》篇幅短小,但視域廣闊,景點頗多,這就要求作者在材料的取舍上必須費一番功夫。
文章開篇,作者即以極為儉省的文筆,從大處落筆,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如在目前。并以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最高日觀峰”,為下文寫在此至高點上觀日出做好了鋪墊。以下寫旅程行蹤、登山經(jīng)過及到達山頂后的所見景物,用墨亦省,且次序明了(由下及上,由近及遠)?!坝^日出”的描寫則是全文濃墨重彩之處,亦是最精彩之處,作者把這一活動分“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三個步驟來寫,層層烘托,逐步深入,把日出的場面描摹得極為壯觀絢麗。最后記敘泰山的地理特征,結束全篇,與文首內(nèi)容遙相呼應,完成了文本“渾圓”的結構。
總而言之,文章以時間為順序,以游蹤為線索,移步換景,一步一景,層層推進,章法嚴謹。作者對材料的剪裁也十分精到,詳略得當,濃淡有致,濃而不釅,淡而不薄。
姚鼐乃至整個桐城派散文的語言風格皆可以 “簡潔平實”論之,在表面看來較為理性的行文中凸現(xiàn)其藝術內(nèi)涵引人仔細揣摩玩味,這無不表明作者煉字、煉句和煉意的深厚功底。如文章第二段,作者在交代旅程行蹤時,用一長句“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陰,至于泰安”。句中 “乘”、“歷”、“穿”、“越”、“至于”幾個動詞的連用不僅由遠及近地交代了行程路線,而且準確地表現(xiàn)了時令和地形。具體而言,“乘”字含主動意,極言作者游意之急、游興之濃,把他頂風冒雪趕路的情形躍然于紙上;河用“歷”,山谷用“穿”,長城用“越”,用字準確,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生動傳神,動感十足,并且暗示出地形的險要。又如文末記敘泰山的地理特征時,以“多”與“少”這一反義詞組為核心構建句式——“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雜樹,多松”,錯落有致,一“多”一“少”,正反相對,形成了巨大的語言張力,看似無意、未經(jīng)雕琢,實則為作者深厚字詞錘煉功夫之生動詮釋。
其次,文中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亦使文章增色不少。如第二段,在描繪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觀時,有“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句,兼用擬人、比喻修辭格:一個“負”字,賦予“蒼山”以生命,使之人性化,新穎傳神,境界全出;“而半山居霧若帶然”之比喻生動巧妙,言作者歷經(jīng)艱辛,登上山頂后俯視所得奇觀:徂徠群山,在夕陽的映襯下,宛然一幅柔美雅致的山水畫,而環(huán)繞山腰的云霧猶如紗帶一般,俏麗可人。在此,作者營造了一種無與倫比的絕妙意境和審美氛圍,讀來如入仙境。
再次,映襯和烘托之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亦堪為本文顯著的藝術特色:如作者不言泰山之高,偏于側面以“其級七千有余”言之;不言日觀峰之險峻,偏以“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及“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烘托之;不言泰山天氣嚴寒,偏以“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暗示渲染之……另外,文中尚有很多動靜、色彩的對比和襯托,也很值得我們反復玩味。
綜上所述,姚鼐的這篇《登泰山記》從立意到選材,從謀篇到語言,皆可圈可點,正如黎庶昌《續(xù)古文辭類纂》云“典要凝括,讀此益服其狀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許作大文”。這一文本,形式和內(nèi)容完美統(tǒng)一,可視為姚鼐“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之理論主張的成功實踐,不愧為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稱之山水游記的范式當非溢美之詞,無疑為現(xiàn)代散文寫作尤其是游記體裁的寫作帶來啟發(fā)。
★作者單位:河南永城市黃口鄉(xiāng)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