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福東
好課是怎樣煉成的
盧福東
作為一名教師,上好課是衡量教學專業(yè)基本功是否過硬的重要標準。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首先應該能上得一堂好課。當然,要想上好一堂語文課,絕非一日之功。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個人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眾所周知,每一堂課都包括三個階段: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反思。這里先談談課前準備。課前準備有廣義的課前準備和狹義的課前準備之分。
1.廣義的課前準備
廣義的課前準備包括四個方面:備知識、備思想、備表達、備技巧。
一個教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應該有廣泛的閱讀面和知識面,應該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應該通過廣泛的閱讀積累知識、儲備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你能給學生留下知識淵博的印象,那你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行授業(yè)了。
其次,作為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還應該備思想,應該廣泛涉獵歷史、哲學、藝術(shù)等方面,培養(yǎng)自己的思想高度、理論深度以及心靈的寬度。
再次,老師的教靠的是口頭表達。年輕老師可以通過參加辯論或者演講來訓練和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筆者剛剛畢業(yè)時,也不善言辭,經(jīng)過刻意訓練,后來參加地區(qū)的演講比賽,還獲得了二等獎。
老師不僅要會說,還要會寫。很難想像,一個自己不會寫文章的老師能教學生寫好文章!所以,老師要經(jīng)常練筆。一方面促使自己觀察自然、思考生活,另一方面訓練并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2.狹義的課前準備
我們常說的課前準備其實更多是狹義的,主要是兩個內(nèi)容:備教材、備學生。
先說備教材。拿到一本書,比如說人教版語文課本吧。先要有全局觀,有幾個單元,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么,都要心中有數(shù)。
具體到每一篇課文,要課前研讀課文,通過各種媒介查閱各種參考資料,并能做出個性化解讀。比如說必修一中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可以抓住“燭之武為什么能退秦師”進行深挖,得出根本原因就在于“利”,上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義利之辨”。
再說備學生。其實,上課是有特定對象的,不同的教學對象需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備學生包括對所在學校層次、班級水平、個體差異等方方面面的了解。
如果說,課前準備要求老師做一個勤奮的學習者,那么,課中實施時,就需要老師能做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角色就好比是主持人,既是一個組織者,也是一個管理者。
首先,老師需要有很好的親和力,不要板著面孔,不要過于嚴肅,要微笑教學。不要高高在上,擺出一副架子,拒學生于千里之外。要讓學生覺得可親可近,跟學生地位平等,不時與學生互動。
其次,老師需要有很強的駕馭力,要能有效控制課堂的節(jié)奏,一節(jié)課就好比是一篇文章,要做到啟承轉(zhuǎn)合的過渡轉(zhuǎn)換。
第三,要營造教學高潮。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要有起伏,有波瀾,一節(jié)課也是如此。這里所說的高潮,主要是指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的高潮。老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能力高點,創(chuàng)設(shè)課堂高潮。比如,本人在教學《故都的秋》時,通過對課文的梳理之后,提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作者到底是悲秋還是頌秋?借此激起學生的辯論,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把課堂推向高潮。
當然,做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還需要有靈活的應變力。課前準備做的再充分,教學設(shè)計再完美,也不能保證課堂教學進程完全按照設(shè)計好的施行。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實施過程中,不時會有意外情況,教師要善于抓住和利用這些意外,促成課堂生成。
人們常說,要做一個學者型的教師。對于中學老師而言,其實就是要求老師要有研究的精神,要有做學問的態(tài)度。
當然,這不是要求中學老師成為理論家,而是要求對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對象、教學方式進行總結(jié)和反思。所以,每一節(jié)課后,老師要及時對這節(jié)課進行回顧和反思。
這節(jié)課上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教學過程是否順利?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為什么?課中有沒有意外情況?處理得好不好?今后應該怎么處理?有哪些做的比較好?有哪些成功的經(jīng)驗?有哪些失敗的教訓?
要養(yǎng)成每一節(jié)課后寫“課后記”的習慣,“課后記”形式不拘、長短不論、內(nèi)容不限。讓有的老師常常感到頭疼的是寫論文,其實寫論文并不難,只要長期堅持寫作課后記,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zhì)變,論文自然而成。筆者的許多教學論文其實就是在“課后記”的基礎(chǔ)上加工而成的,都是自己平時對課堂教學實踐的總結(jié)和反思。
★作者單位:華南師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