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娟
(吉林省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李元昌老師在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的實驗班學生自編自選的作文集《田野上的小花》,被吉林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確定為中小學閱讀教材,這足以證明其價值。介紹他的“放——收——放”作文訓練法[1]、“點改法”[2]的文章被多家刊物發(fā)表、轉(zhuǎn)載,還被引進到日本,現(xiàn)在國內(nèi)一些學者也在研究李老師的作文教學。李老師的作文教學自成體系,他的“放——收——放”作文訓練法,與他的作文批改法——“點改法”相輔相成。[3]同時,讀寫結合,也是李老師作文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讀寫結合方面,李老師堅持以人為本,走出獨具特色的作文教學之路,本文就此介紹李老師的讀寫結合方法,以便給教師作文教學帶來新的啟示。
李元昌老師認為,讀寫結合是學生作文必走之路。提高讀寫結合的效果,必須培養(yǎng)學生這樣的思維習慣:在作文時,想著自己讀過的文章;在讀文章時,想著如何寫好自己的作文。為此,李老師創(chuàng)造了“讀寫提升法”,其過程是:讀文——仿文——再讀文——改文——三讀文——再改文(加工)。比如讀了劉紹棠的《榆錢飯》,讓學生仿寫,寫完后,教師不急著批改,再讓學生讀張潔的《挖薺菜》(再讀),讀完后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改),改完后將宋學孟的《柳葉兒》、路遙的《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推薦給學生,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找類似的文章(三讀),讀后再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再改、加工)。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帶著寫好作文的目的去閱讀,每一次閱讀,就是一次吸?。幻啃薷囊淮?,就是一次提高。一次次吸取,一次次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就不斷地提升。通過這樣的途徑,學生把讀和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不僅縮短了“模仿——創(chuàng)作”這條路,也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積累了能量,學生的一些優(yōu)秀作文,就是通過這樣的過程寫出來的。正如李老師所說,一粒有萌發(fā)力的種子,有了外力提供的適當?shù)臏囟?、水分、空氣,它就會發(fā)芽。[4]這種方法李老師用在初一年級,目的是給學生打好基礎,他認為,如果學生養(yǎng)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掌握了這樣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一生都有說不盡的益處。有人把李老師這種方法歸類到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中,但筆者認為,這既是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也是讀寫結合的方法。
在作文教學中李元昌老師發(fā)現(xiàn):作文能力弱的學生閱讀能力也比較弱,自信心也弱,總認為自己寫不好作文,“沒等拿起筆來,信心先沒了”。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的信心,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偉大”,李老師創(chuàng)造了“反向閱讀法”。
通過閱讀別人的文章來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李老師把它稱之為“正向閱讀”;通過閱讀自己的作文提高閱讀能力,進而提升作文能力,李老師稱之為“反向閱讀”。
在李老師批改過的學生作文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學生無意中運用了一種修辭方法,李老師就在作文眉批中寫下這樣的話:很高興看到你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一種修辭手法,你能告訴老師你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在這里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嗎?學生的一段景物描寫得挺好,李老師在眉批中給學生出這樣的思考題:這段景物描寫很不錯,既有概括描寫,又有具體描寫,請你在文中將概括描寫的文字畫上橫線,具體描寫的文字畫上浪線,說說這樣描寫有怎樣的妙處?發(fā)現(xiàn)學生人物形象寫得很有特點,李元昌老師就出這樣的思考題:你用了幾種描寫手法,這些手法綜合運用對塑造人物起到怎樣的作用?學生借鑒了某篇課文的方法,李老師則高興地在尾批寫上這樣的話:你會學習了,請你告訴我為什么這樣處理材料?你借鑒了哪篇文章?有時李老師在尾批中讓學生找出精彩的語句,有時讓學生給自己的文章劃分層次,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再看學生回答的問題,學生分析得很認真,很到位,回答得很有道理。
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去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反向閱讀法”的獨到之處。一個作文能力較低的學生,心里總有這樣的陰影,認為自己的作文寫得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現(xiàn)在,教師讓學生自己分析自己作文的亮點,品味自己作文的妙處,這是他意想不到的,這對他是一種怎樣的鼓勵,他的信心又會怎樣地提升?今天學生學會了鑒賞自己的文章,以后讀別人文章遇到同類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學生閱讀能力也隨之得到提高,吸取借鑒的能力也隨之增強,對作文能力差的學生是這樣,即使作文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訓練,也會有同樣的收獲。再者,這些學生筆下出彩的地方,多是學生無意識寫出來的,無意識應用的知識不穩(wěn)定,今天用上了,明天該用的時候就不一定能用上,而學生分析品味自己作文的亮點,在分析品味自己作文的過程中形成了真正的能力,以后就能有意識地應用,作文能力也從中得到提高。用現(xiàn)在課程改革的觀點看李老師三十年前的做法,可以說,三維目標在這里實現(xiàn)了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
李老師設計的方法,都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作文。有一次李老師把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類,把作文中有同類問題的學生編成一組,讓每一組圍繞一個問題進行研討,下面是各組研討的內(nèi)容:
1.一篇文章,刪掉一段,讓學生根據(jù)文意補上(布局謀篇的構思能力);
2.把原文略寫的內(nèi)容改寫成詳寫,詳寫的改成略寫,讓學生找出并修改(選材能力);
3.換掉原文中的一些詞語,讓學生找出并改正(語言能力);
4.略去原文的開頭、結尾,讓學生補出(開頭結尾能力);
5.只給學生小說的前半部分,讓學生設想后半部分怎樣寫(想象力);
6.隱去文章題目,讀后讓學生擬題(擬題能力)。
以上各組的研討題,都有明確的目的性、針對性。就以第1組學生研討的內(nèi)容為例,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布局謀篇的構思能力。李老師認為,學生只有深入到布局謀篇方面思考,才能提高閱讀的效率,才能真正明白作文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學會作文。有些學生閱讀量并不少,但作文能力提高卻緩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一定的閱讀深度,很少思考作者的構思過程。雖然每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礦藏,但是由于閱讀深度有限,學生提取的也有限。要完成李老師設計的第1個問題,學生就不能像平時那樣浮光掠影地去讀,也不能讀一兩遍就算完事。不僅要反復地認真讀文,還要透過語言文字揣摩作者的寫作目的,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研究文章的框架構思,思考作者的行文用意,在對文章有了全面把握的情況下,反復琢磨,才能找出缺失的部分。這樣的閱讀,就有了一定的深度,這樣有深度的閱讀,學生必須自己去親身體驗,才會有收獲,這是教師講解不能替代的。李老師這樣設計,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作者構思的歷程。學生們只有走過這段路程,才能找到自己認為缺失的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小組研討,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這樣每個學生的認識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當學生動筆補上缺失的段落后,李老師公布答案,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答題的情況,進行反思,組內(nèi)的學生再相互幫助,查找原因。然后,李老師把學生的作文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把這個閱讀過程用在閱讀自己的作文上,學生們就學會了從立意布局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作文,研究自己的作文,修改自己的作文。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后的作文中,學生就會注意布局立意的問題,布局立意的能力就逐漸形成了。
在訓練過程中,李老師雖然沒有給學生講解文章的布局立意,但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文章布局立意的基本技能,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布局立意能力。從形式上來看,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閱讀、思考、研討、補文、改文,幾個環(huán)節(jié)一氣呵成;讀與寫自然地聯(lián)接;學與用有機地結合,個人與集體相互作用,把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這樣的讀寫結合教學,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以說是匠心獨運,別開生面。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李元昌老師的“讀寫借鑒法”,就是有意引導學生借鑒課文的寫作技巧,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比如有個學生寫了題為《犟姑娘》的作文,詳寫和略寫的關系沒有處理好,當時,學生們剛學完《背影》,李老師就引導學生,借鑒朱自清寫《背影》時處理材料的方法,他在作文尾批中出了下面的思考題,讓學生回答(橫線上的字是學生點寫的):
1.閱讀《背影》,回答下面問題:
(1)《背影》這篇散文的中心主要是表現(xiàn)父子之間的濃厚感情。
(2)背影在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其中詳寫的是第二次,因為這一次最能表現(xiàn)父子的濃厚感情。略寫的是一、三、四次,如果詳寫這幾次,就會使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不突出。如果略去不寫,背影就失去了線索作用,情節(jié)就不完整了。
2.讀自己的作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篇作文的目的是為了表現(xiàn)犟姑娘勇于開拓進取,百折不撓,身殘志不殘的精神;
(2)根據(jù)詳寫、略寫同中心思想的關系,借鑒《背影》的處理材料的方法,填寫下面的內(nèi)容:
應該詳寫的是她在辦養(yǎng)雞場的過程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情;應該略寫的是她在小學讀書、初中讀書的事;應該刪除的是她成功之后給大家介紹經(jīng)驗。
3.根據(jù)回答以上問題的體會,重新修改這篇作文。
這種形式的讀寫結合就是在直接告訴學生,怎樣在學習課文中吸取營養(yǎng),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李元昌老師在講解戲劇單元時,先給學生2課時,讓學生自己閱讀《白毛女》和《龍須溝》,在學生對戲劇有了感性認識后,再結合這兩篇戲劇講解戲劇知識。學生掌握了一些戲劇知識后,讓學生帶著這些知識回頭再閱讀這兩篇戲劇,這次閱讀與前次閱讀不同,是在掌握了戲劇知識情況下的再閱讀,這樣,閱讀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脫離了開始的感性認識,逐漸向理性認識提升。在此基礎上,李老師讓學生獨立處理《陳毅市長》,把電影文學劇本《林則徐》《高山下的花環(huán)》作為擴展課文讓學生閱讀,學生閱讀戲劇的能力則初步形成。然后李老師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讓學生把學過的某篇課文片段改寫成劇本,目的是將閱讀能力遷移到寫作能力上。學生為了完成這個作文任務,回過頭來還要研讀這幾篇戲劇,查閱戲劇的有關知識,研究劇本的寫法,這又是對戲劇閱讀能力的鞏固和提高。
把“讀寫遷移法”的流程梳理出來,其過程是:閱讀(實踐)——知識(認識)——再閱讀(再實踐)——作文(再認識、再實踐)。這正是毛主席在《實踐論》中提出的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李元昌老師“讀寫遷移法”的規(guī)律,是在引導學生讀寫實踐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
李元昌老師的語文教學,很注重利用課文“例子”的作用,引導學生的作文。他講讀教學的目標定位,經(jīng)常是依據(jù)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來確定。比如學生在作文中喜歡描寫景物,但缺少對景物描寫作用的了解,常常是為描寫而描寫。針對在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這一問題,李元昌老師在講張潔《挖薺菜》這篇課文時,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提高作文能力”。他引領學生重點推敲這篇散文的兩段景物描寫:一段是“我”被地主大管家追趕從河里爬出來后的一段景物描寫;一段是春天“我”在田野里自由自在挖野菜的情景。學生們通過對這兩段景物描寫的深入挖掘,理解了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認識到作文中的景物描寫并不是隨便亂寫的,而是作者有意識的運用,在文中要起到一定作用的,“思維躍動的日常生活作文”就寫成了。[5]當學生們弄明白這個問題后,李老師就讓學生讀自己的作文,修改自己的作文,在以后的作文中,這類錯誤就很少出現(xiàn)了。
這種讀寫結合的方法與“閱讀借鑒法”有些相同之處,都是引領學生以課文為例子,借鑒課文中的某些方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但二者的區(qū)別之處是:“閱讀借鑒法”針對的是學生作文中的個別情況,“講讀引導法”針對的是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問題;“閱讀借鑒法”作用在作文批改上,“講讀引導法”則在課堂上進行。
在讀寫結合方面,李老師還創(chuàng)造了一些方法,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筆者并不是單純地向大家介紹方法,而是希望大家重視這些方法出現(xiàn)的過程。常言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李元昌老師如何得法,用他的話來說,有效的教學方法“由人而來”?!把壑杏腥耍闹杏蟹?;法為人而生,為人而生法;法無定法,因人而法;人變則法變,變法而為人。高效之法,乃自己所創(chuàng),非抄襲他人之法;他人之法,吃進來化為力量再使出去,方能成自己之法。”筆者與李老師在同一單位,經(jīng)常聽李老師說,他晚上入睡前,學生在他的腦里要過幾遍“電影”,有些方法就是在過“電影”中過出來的,可見,李老師的教學方法改革抓住了語文教育的核心——人,“以人為本”正是他教學方法改革的出發(fā)點,當然,在李老師的教學方法中,不排除有借鑒成分,即使是別人的東西,李老師并不是照搬照用,而是加以改造,使之適合于自己所教的學生。正因為李老師抓住了“人”這個本質(zhì)問題,他才有法,他才多法,法才有效。“學生是我們教師教學最重要的參考書,讀明白了學生,法就從中而來”,這是李老師經(jīng)常說的,也正因為如此,李元昌老師不贊同教學方式模式化、公式化,他認為,將某種方式包裝成醫(yī)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其本身就違背辯證法、違背教育的規(guī)律。李元昌老師“以人為本”的讀寫結合教學觀點,值得我們這些教育者深思?!?/p>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李元昌與鄉(xiāng)土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李元昌.教學教研的探索者[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3]姚雪紅.作文批改的人、時、勢[J].人民教育,2014(9):36-38.
[4]李元昌.每個教師都會成為優(yōu)秀教師——對主題教研的幾點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7):28-31.
[5]王鵬偉.生活:語文教育回歸的路標[N].光明日報,2006-0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