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輝 王樹鵬 林大勇 趙令竹 谷 松(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沈陽 110032)
基于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傷寒論》考試改革探索※
朱輝王樹鵬林大勇趙令竹谷松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沈陽110032)
隨著中醫(yī)經典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tǒng)考核方式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考試改革勢在必行。本教學團隊探索實施了以期末試卷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結合《傷寒論》等級考試、學生自主授課及論文考評等多種形式,從多個角度、不同時間段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思維能力、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取得了良好的師生反饋,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推動了中醫(yī)經典教學的新發(fā)展。
傷寒論;考試改革;多元化;能力培養(yǎng)
《傷寒論》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經典之作,其中蘊含大量的臨床辨證思維方法。而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運用《傷寒論》的思維方法研究中醫(yī)辨證的基本規(guī)律,解決臨床中的疑難問題,是本課程教學要達到的重要目標??己朔椒ㄇ∏∈欠磻虒W效果的最直接方式。傳統(tǒng)的傷寒學教學考核形式過于單一,僅以期末試卷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方式,難以有效的評價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及綜合運用能力。所以,以學生能力發(fā)展為重,建立并完善《傷寒論》課程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成為《傷寒論》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在近幾年的教學中開展了一系列的嘗試,現(xiàn)介紹如下。
目前,大多數(shù)中醫(yī)藥院校《傷寒論》課程仍采取期末閉卷的傳統(tǒng)考核方法。根據學生所學專業(yè)及層次的不同,由任課教師分別命題,題型涉及選擇、填空、名詞解釋、簡答、論述和病例分析等,考試時間在學期末的最后兩周進行,試卷形式為閉卷。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考試方法及命題思路,難以全方位、多角度、真實地考察學生對疾病的認識水平與辨證論治的綜合能力。很多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較差,平時聽課不認真,而期末為了拿高分,熱衷于考前突擊,通過短期快速記憶也取得了較高的分數(shù),這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校大學生應對期末考試的慣有模式。所以,針對《傷寒論》這門課程,如果僅注重對理論知識的書面試卷考核,缺乏對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問題能力的考核,不能真實的反應學生對張仲景辨證思維的掌握程度。而且,這種以“一次考試定成績”的結果性評價,無法實現(xiàn)發(fā)展學生的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1]。對此,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在《傷寒論》教學改革中,引入了動態(tài)考核模式,將多種考核方式融入、貫穿教學整個過程中,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分析問題能力與方證運用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更杜絕了學生考前突擊的投機行為[2]。
我校自建校以來,一直是以期末試卷作為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缺乏對學生臨床思維和綜合能力的考核。而且,《傷寒論》期末試卷中雖有病案分析題型,但所占分值有限,無法全面、客觀地反應學生對《傷寒論》方證知識的掌握及應用能力。另外,我校中醫(yī)經典課程教學難以與臨床真正接軌,尚未有教學實踐病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的反饋。因此,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構建實施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是我?!秱摗方虒W改革的一項關鍵內容,更是“學經典、用經典”,引領學生從理論走向臨床,培養(yǎng)新型中醫(yī)人才的需要。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建立了由四個方面構成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期末試卷仍為成績構成的主體(占60%),《傷寒論》等級考試作為期中成績(占20%),學生自主授課與論文撰寫作為平時表現(xiàn)成績(各占10%)。以上考核方式有機結合,確保實現(xiàn)考核形式多樣化、考核內容全面化、考核時間動態(tài)化,彌補了過去“一張試卷定成績”的結果性評價的諸多弊端,并充分考慮到對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訓練培養(yǎng)。
2.1期末考試《傷寒論》的學習宗旨是引導學生逐漸形成中醫(yī)辨證論治的邏輯思維,而傳統(tǒng)的期末試卷考核,重在檢驗學生對《傷寒論》原文的掌握程度,所以,學生只要背熟《傷寒論》原文及方劑,即可取得不錯的成績。但這種死記硬背的結果,對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毫無益處。鑒于此,在保留題庫原有題型的基礎上,加大了病例分析及方證鑒別題的比重,尤其在選擇題當中,適當增加簡短而又有辨證意義的病例選擇題,這樣既能滿足對《傷寒論》原文及方證內容的考核,又有針對學生能力水平的檢測。所以,學生不僅要將過去所學的各門基礎課內容融會貫通,還要在平時閱讀大量古今醫(yī)家的經方應用案例,靈活運用于辨證分析,而不是依靠死記硬背,這樣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期末試卷在總成績的構成比例由過去的100%調整為60%,也是給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發(fā)展與綜合素質提高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2.2等級考試 誦讀經典是歷代中醫(yī)成才的必由之路,時至今日,背誦經典仍為中醫(yī)藥院校大學生的重要學習任務。2005年,我校提出了“立經究方術之志,興背誦經典之風”的號召,在全校范圍內啟動了《傷寒論》等級考試,極大的帶動了全校師生對中醫(yī)經典的學習熱情。根據對《傷寒論》內容掌握與理解的程度要求,將考試設為三級,要求學生逐級報名參加考試,鼓勵學生從原文背誦向理解運用提升。其中,一級為原文默寫,重點考查學生對《傷寒論》原文的背誦程度;二級涉及原文默寫、改錯、填空、選擇等,重在考查學生對《傷寒論》內容的理解;三級涉及原文默寫、原文理解與病例分析,重點考查學生對《傷寒論》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在每年5月和10月各舉辦一次,迄今為止,已開展11年22次,對每次考試的通過率作客觀的分析,能夠動態(tài)掌握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后記誦的效果。
為了繼續(xù)強化學生學經典的熱情,2012年以來,我們又嘗試將以“原文默寫”為主的一級考試,作為期中測驗成績,在正開設《傷寒論》課程的班級實施,獲得了良好的師生反饋。一級考試共要求學生默寫20條原文,每條原文5分,總計100分,以20%作為期中成績,試題由電腦題庫隨機抽取,這樣就起到了鼓勵學生從入校之初就開始背誦經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經典記誦能力。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還可以進行二次測驗,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付出努力而收到滿意的成效,最終讓學生實現(xiàn)《傷寒論》原文背誦記憶深刻,為將來的臨床工作打好理論基礎。這一考試改革,既構建了學生以“學經典,做臨床”為目標的自主學習機制,又將考核結果納入學生形成性成績中,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3學生授課 伴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學科專業(yè)開始嘗試學生授課模式。學生授課模式是以學生為主講的教學方式,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文獻、搜集資料、整理分析后,進行教學設計,制作PPT,最后走上講臺完成授課內容。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3],也一定程度上鍛煉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與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通過對學生的全程指導,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教學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本教學團隊在嘗試多元化課堂教學改革中,也部分引入了學生授課教學模式,并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作為學生形成性成績的一部分。首先,教師要根據授課班級的專業(yè)、層次及《傷寒論》方證的難易程度,選定適合學生授課的教學內容,一般以獨立方證為單元,如苓桂術甘湯證、真武湯證等。其次,根據班級人數(shù)進行分組,一般以3~5人為一組,確定每組的教學任務。第三,就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搜集資料、自主學習、組內討論、制作PPT等過程,均在課前一周內設計完成。最后,課上由教師隨機抽取組內一名同學上臺授課,并與組內其他同學共同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對該組學生的自學能力、講解能力及合作精神等進行客觀的評價計分。經過幾輪實踐,大部分學生反饋表明,這種教學模式使他們體會到通過自身的探索學習和主動思考能夠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完全依靠被動接受來完成學習過程。這一評價方式也激勵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4論文考評 除了期末考試、等級考試、學生授課考評之外,課后讓學生撰寫《傷寒論》小論文,也可以作為成績構成的一部分。論文主題的選擇,既可以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拋出,如圍繞《傷寒論》方證提出問題,如“小建中湯的組方原則與治療作用如何?方名‘建中’你是如何理解的?”“結合古今醫(yī)家的論述,談談你對桂枝加芍藥湯證的理解”等,多是在理解上容易產生困惑的問題,也鼓勵學生圍繞教學大綱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對某一原文、某一方證或某一觀點,經過查閱文獻,搜集資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形成書面論文。這一過程可以檢測學生的思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與寫作能力[4],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礎。另外,將論文考評作為平時成績計入總成績當中,也避免了過去形式主義的敷衍應付,學生們高度重視起來,加強了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也通過認真閱讀古今文獻資料,提高了學生對中醫(yī)經典理論與方證的認識。同時,挑選幾名同學的優(yōu)秀論文在課堂上交流,也極大的鼓勵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傷寒論》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并非對傳統(tǒng)考核方式的徹底否定,而是以期末試卷為核心,結合課程特點,以多種形式、分階段進行考核,避免了過去的“形式單一化、內容教材化、時間集中化”的缺乏彈性的考試方式,以期全面評價學生掌握本課程知識點的程度及實際運用能力,并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要求,充分體現(xiàn)了“以能力為重”的教學指導思想,最終實現(xiàn)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學生對疾病的認識水平與辨證論治的綜合能力,以適應新時期中醫(yī)藥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多元化考核評價方式的實施,也隨之帶來了教學資源的進一步完善,如補充并完善了《傷寒論》期末試題庫、等級考試試題庫,建立了經方典型病案庫等。通過多元化考核模式,學生在自主學習、實踐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教師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信息需要,為今后的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能力提升指明方向,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相長。
[1]郁松,徐大剛,丁文龍.改革考試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醫(yī)學人才[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7):23-24.
[2]張靜遠,王興華,趙鳴芳,等.傷寒論考試改革探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11):18-20.
[3]蔡青,李春深,譚俊珍,等.生理學課程嘗試學生授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7(3):37-38.
[4]葛琦,王彭.銳意改革大膽實踐——《傷寒論》教學考試形式改革初探[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26-27.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Ability
ZHU Hui,WANG Shupeng,LIN Dayong,ZHAO Lingzhu,GU Song
(Department of Shanghan Lun,Basic Medical College,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847,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have gradually emerged,and it is imperative to reform the examination.The teaching team explo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nal papers as the core of the diversifie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combined with rank examina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students autonomous teaching and the appraisal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forms,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different period,student learning and think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were investigated,achieved a good teacher-student feedback,to some extent,achieved the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aching of TCM classic.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examination reform;diversification;ability train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5.014
1672-2779(2016)-15-0033-03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本文編輯:李海燕 本文校對:劉 輝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