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璜
?
挖掘鄰國漢文正史 顯現(xiàn)史料獨特價值
——簡評《高麗史》(點校本)的出版
□文|黃 璜
在高麗王朝475年(918-1392)的歷史里面,中國年號與高麗年號并用?!陡啕愂贰纺瓯碇芯陀涗浿袊晏栐谇?,高麗年號在后,書中又向閱者說明此書所載年代自“后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契丹太祖神冊三年、(高麗)太祖天授元年”起,至“大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恭讓王四年”為止,可見中國歷代王朝與王氏高麗在數(shù)百年中所建立的緊密關系。高麗對于中原王朝的政權更替和東北亞地區(qū)的戰(zhàn)亂紛爭給予了高度關注,很多記載為中國史籍中所無。就中韓雙方交往的各類事件的記載而言,《高麗史》所花費的筆墨也往往要比中國史籍來得豐富。
《高麗史》所載內(nèi)容不僅體現(xiàn)了高麗王朝與中原王朝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且其行文體例也深受中國史籍的深刻影響。作為朝鮮半島繼《三國史記》后的第二部斷代史,該書用漢字寫成,采用中國史籍傳統(tǒng)的紀傳體體例編撰。由于高麗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按照《史記》“天子曰紀,諸侯曰世家”的原則,將高麗歷代王紀為世家,以確定名分。全書共139卷,目錄2卷、世家46卷、志39卷、表2卷、列傳50卷?!陡啕愂贰纷詈蠖ǜ逵诶畛淖谠辏?451),編撰歷時半個多世紀,參修者前后多達32人,鄭麟趾為總編審。
我們試著將視野擴展至其他東亞國家,發(fā)現(xiàn)記錄古代日本歷史的《大日本史》、記錄古代越南歷史的《大越史記全書》同樣有著相似的體例。東亞地區(qū)廣泛存在的高度一致的文化現(xiàn)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高麗史》成書之后,在東亞地區(qū)流傳甚廣,深受歷代學人重視,因此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的版本。《高麗史》初刻于明景泰二年(1451)、李氏朝鮮文宗二年。17世紀光海君時期又有覆刻本。此書在朝鮮刊刻之后,還曾流傳到日本,于是便有江戶時代影鈔本。日本占領朝鮮時期的明治四十三年(1910),還曾出版過鉛排本,足見此書引起日本統(tǒng)治者的重視,也凸顯了此書的重要程度。1958年朝鮮科學院古典研究出版委員會編纂有排印彥文譯本,又稱北譯本。而在韓國則除了相關的出版物之外,還有全文在線檢索的網(wǎng)絡版,堪稱與時俱進的產(chǎn)物。
據(jù)調(diào)查,國內(nèi)已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等影印古籍叢書分別影印了朝鮮文宗初刻本和光海君覆刻本《高麗史》。而匯編整理本,則有《高麗史中中韓關系史料匯編》等,這是按原書體例對相關部分進行輯錄的。但是中國《高麗史》整理現(xiàn)狀存在一個重大的缺憾,即由于流布版本的多樣,造成目前的出版物多為影印本和簡編本,尚無嚴謹?shù)男?闭肀?,因此也很難將中國學者的史學成就融入這部史籍,因而大大影響了《高麗史》史料價值的顯現(xiàn)和運用。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孫曉先生主持的《高麗史》(點校本)恰好彌補了學界的缺憾。該點校本的優(yōu)勢在于以刻印清晰的光海君覆刻本為底本,利用《高麗史節(jié)要》《東國通鑒》及《東文選》等朝鮮漢文文獻中有關詔敕、教書、冊、表箋、奏議、墓志等資料進行參校。編者們對原書中的異體字、舊體字、版刻錯字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對各種文字及史實錯誤、文字脫漏、引用中國典籍的異文誤字進行改正,并出校勘記說明;對原文分段、標題設置不妥之處進行規(guī)范處理;對未遵循漢語原有語法規(guī)律與用語習慣、從蒙古語原文機械翻譯的文體,則參考亦鄰真先生《元代硬譯公牘文體》等著作予以校正。這些工作將為海內(nèi)外學界的研究帶來諸多便利。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