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鑫
(南京大學 歷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 23)
《申報》“八百壯士”的敘事形成
何鑫
(南京大學 歷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 23)
淞滬會戰(zhàn)的最后一幕——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以及謝晉元團“八百壯士”的故事一直在海峽兩岸廣為傳頌,而當時媒介對這次戰(zhàn)斗的報道值得研究。無論是戰(zhàn)斗的開始階段、高潮階段、撤退階段,還是退至租界之后,媒體都對一些關鍵節(jié)點進行了報道,其中不僅包括對英雄人物的塑造,也包括對一些“尷尬”節(jié)點的處理。從中可以窺見媒體對戰(zhàn)爭進行報道的方式和對正在發(fā)生的英雄事跡的描述方式。
《申報》;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
淞滬會戰(zhàn)是中國抗日戰(zhàn)場的重要戰(zhàn)役,在這次戰(zhàn)役當中,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400余名戰(zhàn)士在四行倉庫為掩護主力撤退并且拖延戰(zhàn)爭時間打的堅守戰(zhàn)役被廣為傳頌,成為著名的“八百壯士”。關于此問題,幾乎所有涉及淞滬會戰(zhàn)的歷史著作和論述都有所涉及,專門研究也不勝枚舉,此處不再一一列舉。然而,眾所周知,在抗日戰(zhàn)場上這樣的例子特別多,但八百壯士以其特殊性加之媒體的報道和宣傳被迅速擴散并最終塑造成為經(jīng)典形象。本文從形象塑造的角度對八百壯士的事跡與媒體的宣傳進行分析,以揭示戰(zhàn)時宣傳的一些特點。同時,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時報道也具有藝術性,從主流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出八百壯士能夠成為典型的原因。
淞滬會戰(zhàn)在當時對中國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而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則是淞滬會戰(zhàn)上海戰(zhàn)場的最后一戰(zhàn)。這場戰(zhàn)斗的象征意義遠大于軍事利益,單從軍事角度考慮,這次戰(zhàn)斗簡直是沒必要的“犧牲”,但當時為了給所謂的“九國公約會議”營造輿論,換句話說是為了給國際社會一個好印象,當局不得不采取這個措施,命令88師派部隊死守[1]140。和淞滬會戰(zhàn)一樣,這也就成了打給國際社會看的一場戰(zhàn)役。當時的媒體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
九國公約會議快要開會了。要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引起友邦的更進一步的同情,我們只有趁這個機會,更堅決地支持全國對日抗戰(zhàn)。而保衛(wèi)大上海尤其是十分重要的。前線的壯士,正在作壯烈的犧牲。我們的當局更應該趕快喚醒民眾,解放民眾,領導民眾,動員民眾,使每一個上海市民,都成為保衛(wèi)大上海的堅強力量……[2]
顯然,這個時候大家意識到戰(zhàn)爭不只是戰(zhàn)略上的問題,還要暫時要考慮一下“國際影響”,死守顯然是必要的,這個重任落到了謝晉元身上。從以上分析很容易得出的結論是,這場戰(zhàn)爭就是打給大家看的,所以發(fā)動媒體大幅報道是必不可少的。從戰(zhàn)斗的策劃開始,這場戰(zhàn)斗就被賦予了英雄的韻味,謝晉元率領的部隊得到了盡管艱巨但卻無比光榮的一項任務。盡管最后被大家期待已久的“九國公約會議”沒有任何實質進展,無果而終。
這八百壯士進入四行倉庫的命令是在 1937年10月26日下達的。顯然當時的情況并不樂觀,報紙鋪天蓋地的“撤退”新聞,夾雜著少量不知真假的“反攻”“退敵”等消息,可以說當時人們已經(jīng)認準了上?;緯?,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八百壯士的報道一出,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如此壯烈的事跡,如此振奮人心的英雄,也許比一場戰(zhàn)爭的勝利給人的鼓舞更大。由于報紙出版的時間原因,各大報紙關于八百壯士的報道見于28日。這一天的主流宣傳仍然是“撤退不等于放棄”這類的常規(guī)空話宣傳,但對于八百壯士的報道明顯比較顯眼,雖然不是報刊的明顯位置,但篇幅相對其他內(nèi)容是比較長的,且言辭感人?!渡陥蟆返臉祟}就是“悲慘壯烈可歌可泣,我孤軍誓死抗日,為爭取我國家偉大之人格寧灑最后一滴血不愿生還”,文章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描述八百壯士事跡的可歌可泣:
蓋我八十八師一營以上之忠勇將士八百余人,由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率領,尚在烈焰籠罩敵軍四圍中,以其最后一滴血與最后一顆彈向敵軍索取應付之代價,正演出一幕驚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壯烈劇戰(zhàn)也……謝團長、楊營長曾發(fā)出壯烈之呼吁,請接濟糖鹽各五百磅,光餅五萬枚。則我全營忠男將士,可與敵死拼一周,死而無憾……[3]
全文詳細描述了戰(zhàn)斗過程,富有感染力,加上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因此這個報道很能抓住讀者的眼球。
相關后續(xù)報道則更是把宣傳推向了高潮,尤其是連載性的報道充滿懸念,與壯烈的英雄事跡一起感動了很多人,引起了大家的共鳴。29日的報紙明顯加強了報道的力度。淞滬會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事被提升到了第二版報道。而且八百壯士的事跡在這一版頭條下作為十分突出的副標題“孤軍八百仍死守不撤退”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這一天報道的另一個重點是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升起了中國國旗,值得注意的是,報紙上描述的升國旗的時間不是大家通常見到的早晨或者凌晨,而是下午的傍晚時分:
孤軍奮斗,寧作壯烈犧牲之八十八師謝團八百壯士,昨仍在謝晉元團長、楊瑞符營長率領之下,死守四行倉庫,全軍安全無恙。六層高樓之屋頂,昨日傍晚前,并由我忠勇將士,高揭青天白日滿地紅之國旗,壓倒四周之太陽旗,發(fā)揚我大中華民族之浩然正氣與國家無上光輝。此八百忠勇壯士之壯烈義舉,已博得全滬中外人士無限之欽敬,并引起最熱烈之注意……[3]
與此同時,國民黨的官方喉舌《中央日報》也使用了更具吸引力的“閘北一高樓國旗招展,我壯士八百人孤軍奮斗到底”的標題,直接描述了戰(zhàn)斗中升起國旗的悲壯故事。國旗對于戰(zhàn)士和民眾的鼓舞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作為精神支柱,國旗在四行倉庫上飄揚并通過媒體傳向全國,很容易激發(fā)更多人的關注,并且“不后退”的壯士們的命運和戰(zhàn)斗進程已經(jīng)通過類似于連載的形式固定下來,相信這個時候的后續(xù)報道也值得讀者們的期待。
當然,國旗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把整個事件推向了一個高潮,不僅是因為它的象征意義,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這個細節(jié)有故事可講,且富有傳奇色彩,以至于后來衍生出小童子軍游過蘇州河送戰(zhàn)士國旗和凌晨大家升國旗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有一些的,但文學作品終究還是文學作品,事實也許并不像后來電影中敘述的那樣,不過這并不能阻擋八百壯士的精神和事跡的廣泛傳播。有了國旗事件的因素,相信在這個時候廣大的讀者已被前方的戰(zhàn)事深深吸引,會關注這八百位壯士的命運,報紙的連載效果也就很快體現(xiàn)了出來。果然,接下來的報道越來越關注著八百壯士的故事,并且相關的評論性文章也開始在各種媒體大量涌現(xiàn)。30日的《申報》仍然在報紙醒目位置刊發(fā)文章:“我孤軍四次退敵,迄今已歷三晝夜一百小時之久……壯士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且這個版面的下半部分基本成了專題報道,空前地采取了小標題的報道形式。第一個小標題“一百小時堅守不退”著重表現(xiàn)八百壯士的堅守不放棄的精神:
八百忠勇壯士……在團副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率領下,由北火車站原駐地退入該倉庫,迄今歷三晝夜,誓死保守此閘北一塊土達一百小時之久。中間敵軍用盡方法企圖驅走我忠勇壯士,卒被我孤軍以神勇之精神擊退。駐防該處之英國軍,多數(shù)曾參加歐戰(zhàn)者,以為歐戰(zhàn)尚無此種忠勇之精神,故曾歡度剴切向我軍勸告,卸去武裝槍彈,退入租界,勿作壯烈犧牲。我軍對英軍垂愛之友意固甚感激,無如我八百壯士,個個抱定志在以身殉國,情愿灑最后一滴血,死守此寶貴之最后陣地,以與日軍一拼,作最光榮之犧牲。故除對英軍表示謝意外,無壯士肯接受逃避之請求,英軍觀此情狀,多亦感動贊嘆。[4]
這段報道不僅突出了時間(一百小時)給人以期待(還能堅守多久),而且把英國租借軍搬了出來,用以烘托,其效果既起到了吸引人們繼續(xù)關注的連載作用,同時以西方先進的英國士兵做陪襯凸顯壯士的英勇無畏,其言辭無不凸顯事跡的悲壯。
第二標題“四次猛攻均遭擊退”則著重體現(xiàn)了這八百壯士的殺敵英勇:
昨日上午三時及七時十分、下午三時四十五分及五時十分。敵軍曾四次向該倉庫我軍猛攻,均遭我軍擊退……茲分述四次情形如下:一上午三時及七時十分兩次,每次敵軍只十余人,持槍荷彈,由隔壁沿墻邊偷犯,我軍早已發(fā)覺,仍佯作不知,迨敵逼近倉庫門首時,即居高臨下,紛以手榴彈向敵猛擲,敵見勢不佳,咸急遽向西亡命奔逃……二下午三時半許,敵以汽艇兩艘,每艘載敵百余人,上架輕機關槍一尊,人各手持步槍或手榴彈,自黃浦江駛入蘇州河向四行倉庫進發(fā),當駛過外白渡橋至老垃圾橋堍時,被駐防沿蘇州河浜之英軍發(fā)覺,即堵截前進,以極和藹之言語相勸敵軍勿得前進,以免危及租界。經(jīng)兩小時之交涉,始行離開。三三時四十五分,新垃圾橋堍一帶,步槍機槍聲大作,手榴彈鋼炮聲間夾。蓋敵軍六十余人自上海銀行堆棧第三次來犯矣。我軍于敵逼近時,探首衛(wèi)外,沉著精神,鼓舞其勇氣,分頭以機槍射掃,并以手榴彈如雨擲下。來犯敵軍大半中彈倒地,余被逃逸,倉庫門前、蘇州河邊,遺棄敵尸不計其數(shù),而敵軍久未敢親來移尸……四五時十分,敵軍十余四次來猛沖,經(jīng)我搖射機槍約二分鐘,來犯之敵卒被擊退,是役斃敵四五人,而我軍則一無傷亡……[4]
這段描述極為具體,與前幾天的描述相比明顯增加了好多戰(zhàn)斗的細節(jié),更具有故事性。首先,敵我實力差距極為懸殊,無論是從人數(shù)上還是從裝備的精良程度上來看,我軍都與敵軍有著巨大的差距,而且要命的是我軍處在堅守孤島的狀態(tài),這更不利于我軍作戰(zhàn),但從文中我們能直接看出我軍的英勇殺敵和以少勝多,以最小的代價對敵軍造成慘重打擊(盡管這種報道也許并不完全可信)。其次,這是媒體報道八百壯士以來第一次有如此詳細的戰(zhàn)斗過程的描述。這樣的描述十分必要,盡管細節(jié)上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可以想象的是,只有空洞的描述沒有細節(jié)是很難使大家普遍相信這次戰(zhàn)斗的真實性的。這種描述不僅加大了篇幅,而且強化了效果。
該篇報道不僅描述了國旗飄揚的壯烈,而且有各界群眾前往加油鼓勁,各類領導前往慰問之類的報道。與此同時,值得關注的還有相關社評文章的出現(xiàn),如國民黨官方的《中央日報》發(fā)表了社論《壯烈的光榮》。這些社論只是口號性質,作用也許并不大,但相應的感召作用多少是會有一些的。
10月31日,八百壯士奉命撤退?!渡陥蟆返南嚓P報道表示八百壯士已完成撤退。軍人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這一撤退難免帶來一個宣傳上的問題,即之前一直宣傳的“誓死不撤退”,怎么解釋現(xiàn)在的突然撤退。其實這個問題難不倒聰明的媒體人。當天的《申報》相當于用頭條新聞報道了八百壯士“忍痛撤退”的消息:
愿灑最后一滴血,與敵死拼以爭國家無上人格,發(fā)揚民族正氣之八十八師謝團一營壯士,由謝晉元團長、楊瑞符營長率領,死守閘北四行倉庫,已歷四日。此種彪炳寰宇之偉大壯舉可歌可泣,已引起舉世之崇敬同情。我最高領袖蔣委員長對此一營壯士視死如歸、忠勇愛國、不負平素訓練教導之旨,亦深為嘉許感動。惟以現(xiàn)值長期抗戰(zhàn)之際,國家所期待于此忠勇壯士者至深且遠,如任其孤軍死守、壯烈犧牲,要亦為國家莫大之損失,不如忍痛放棄此閘北最后陣地,使此輩壯士另圖報國之道,遂命令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指導該團自動撤退。聞楊司令奉令后,即會同八十八師孫師長于極艱困之環(huán)境中傳到密令,我一營忠勇壯士對最高領袖愛護袍澤之赤忱莫不感泣,遂不得不服從嚴格之軍令,作忍痛放棄可寶貴的最后陣地之準備。昨晚敵軍曾一再向四行倉庫總攻,槍炮之聲甚為猛烈,我忠勇壯士處以沉著,置之未理。至二時后,我壯士于敵軍重重包圍嚴密戒備之中以神秘莫測之行動,抖擻精神,整飭隊伍安全退出此閘北最后之堡壘,約二小時后全隊均到達安全地帶。綜計我壯士苦斗四日,殲敵百余,我壯士亦有十余人殉難。此轟轟烈烈之壯舉,已使舉世留一不可磨滅之深刻印象……[5]
可以看到在描述八百壯士撤退的時候,媒體用了“忍痛撤退”一詞。官方冠冕堂皇的借口是,蔣委員長不忍八百壯士無辜的犧牲,故而采取讓他們撤退的決定。這種借口很有藝術性,不僅表示這次撤退并不是因為八百壯士不愿繼續(xù)堅持,也體現(xiàn)了領袖的“仁慈之心”。并且,在報道撤退的過程當中,還著重體現(xiàn)了八百壯士的英勇殺敵,抓緊最后機會與日軍斗爭,可以說保存了八百壯士的英雄氣概。這種塑造顯然更希望撤退讓八百壯士的英勇形象更加高大而不是有所降低。當然只有這種報道是不夠的,還要有相關輔助報道。首先是用大篇幅描寫了臨近撤退的一天八百壯士的英勇殺敵故事。第一篇題為“我忠勇健兒苦斗四日經(jīng)過:屋內(nèi)做好種種防御工程,晝夜把守殺敵毫不覺倦,國旗兩面業(yè)已珍重攜出”,不僅使用采訪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交代了那一面?zhèn)涫荜P注的國旗的下落。第二篇題目為“我忠勇孤軍昨晚拼死抗戰(zhàn),蘇州河畔槍炮聲爆發(fā)如雷,各方紛電各將士表示致敬”,可以說是延續(xù)了之前的報道風格。其次是發(fā)布了謝晉元團長的簡歷(當然特別簡短而且以夸贊性語言居多),并且還刊發(fā)了一些相關圖片??梢哉f弱化了撤退可能給大家留下的不好印象。
八百壯士撤退之后進入上海租界,媒體并沒有忘記他們,一直有著零零散散各種各樣的報道,諸如大家積極募捐,設法營救他們,壯士的家屬活動,謝團長發(fā)表的各種聲明和訪談,等等。這一時期的報道往往會用一些突發(fā)事件激起大家對整個事件的關注。
首先是國旗風波。所謂國旗風波,就是八百壯士撤退到上海租界之后,在駐扎地升國旗被租界當局阻撓的事件。事情發(fā)生在1938年的8月,報道比較簡單,但是很有轟動性:
(重慶十四日電)去年扼守上海四行倉庫不得已而退入公共租界之孤軍八百壯士,此次因在其居留場所懸掛我國國旗,引起白俄商團武力干涉,致官兵因重傷斃命者二人,受傷者數(shù)十人。上海公共租界系屬我國領土,而八百壯士過去光榮歷史亦為舉世所共欽佩,今竟橫遭無理干涉,因而死傷眾多,我當局至為憤慨,聞我外交部已向滬公共租界關系各界提出嚴重抗議,并保留一切權利云。(中央社)[6]
國旗是八百壯士的一個重要的象征,國旗被侮辱對于大家來說肯定是難以容忍的。這件事的對象并不是日本,所以在處理上顯得低調一些,但畢竟此事是可以勾起大家的民族主義情緒和關注的,所以報道顯然必不可少,評論也當然要跟得上。在報道這個官方新聞的前一天,《申報》就把評論連帶著新聞于頭版釋放了出來,而且措辭極其嚴厲,似乎有討伐敵人的意味:
守四行倉庫之八百壯士,孤軍抗戰(zhàn),寧死不屈,為人類爭正義,為國家求光榮,稍有血氣,孰不敬仰?……白俄,向此手無寸鐵之壯士橫加侮辱,已深足駭怪;而侮辱之起因,且為懸升國旗,更不能不令人憤慨萬分!……吾人愿為工部局告者:“四行”壯士既非為戰(zhàn)敗之俘虜,更不是犯法之囚徒,處以類似無期徒刑之軟禁,于情于理,皆不可??!又有進者,方八百壯士堅守“四行”之時,人人皆抱殺身成仁之志,其所以忍痛撤退者,完全系徇上海領事團之決議,并由某某陸海軍司令懇切要求,奉到最高長官之命令而行。迨退入租界之后,工部局以維持租界中立為借口,勒令繳械,并加以軟禁,初非各壯士所及料。今姑退一步而承認此舉為正當,則又何以當滬戰(zhàn)發(fā)生之初,有一部分日兵退入租界,未聞工部局有將其解除武裝同樣拘禁之事,而反將其迅速釋放?[7]
這篇評論簡直就是對租界當局對種種限制行為的強烈聲討。雖然這并不是在聲討日本,而是在聲討法國租界當局,但這樣的民族主義渲染把大家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不顧對方是誰,只要對八百壯士不夠好,就會遭到嚴厲譴責。當然,這種輿論方式也會給租界當局以壓力,最后租界當局還是交還了國旗,但是這已經(jīng)是幾個月之后的事情了:
法租界當局干涉懸旗事件,昨經(jīng)市商會及法租界納稅華人會勸導先行復業(yè)后,商店已遵勸,于昨日午后起復業(yè),并由納稅會向法總巡捕房交涉。被捕市民昨已先后釋放,國旗由納稅會備函領還[8]。
國旗事件發(fā)生不久就是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一周年的紀念日,這當然是一個值得宣傳的日子,而且在那個時候國旗事件還沒有平息,人們正處在悲憤交加的階段,就更具有報道價值了。
去年昨日湖北大火余焰方燼,全區(qū)精華俱遭焚毀,惟全市民眾對此如不介意,而對堅守新垃圾橋堍四行倉庫之謝團孤軍殊為懸念,卒因最高長官命令撤退始行離去。昨日適為一周年,留滬孤軍昨晨舉行沉痛紀念,茲志各情如次……記者當叩謝團長以一年來感想,謝氏沉默良久,欲言又止,如有無限感觸,莫由敘述,良久始謂:“委座愛惜部下,不愿任其犧牲,始下令余等撤退,而委座則時時親臨前線指示戎機,余等對之殊深慚愧,當更以自勉,不負委座所望?!敝x氏又謂:“余對抗戰(zhàn)前途始終樂觀,中華民族為一威武不能屈之民族,吾人應抱必勝決心,服從領袖,繼續(xù)抗戰(zhàn),勝利定不遠矣?!保?]
這一紀念報道篇幅較長,很容易激起大家對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的回憶。報道采取了采訪的風格,表達了相關人物的愛國熱情,并將之上升到了抗戰(zhàn)成敗及民族存亡的高度。
1941年4月24日凌晨出操時謝團長被叛徒刺殺犧牲,謝晉元的犧牲可說是一個意外,但這一意外卻成為一個轟動新聞,原本的英雄形象愈發(fā)高大:
昨日清晨五時五十五分,本市發(fā)生一驚人之暗殺案件,被刺者為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時堅守四行倉庫孤軍苦戰(zhàn),因以聞名世界之前八十八師團長謝晉元上校。當時謝團長正率全體官兵在膠州路孤軍營舉行早操,突遭叛上作亂之該營士兵四名,先將謝團長包圍兇毆,繼以匕首向之猛戮,謝因猝不及防,且以傷及要害,竟吿殞命。其時團副上官志標因追捕兇手亦被匕首刺傷,當送仁濟醫(yī)院治療?,F(xiàn)兇手四名均已就逮,羈押于戈登路捕房,定今晨解第一特院受審,至此案有無背景現(xiàn)雖尚未明了,但中外各方以謝團長生前精忠為國、矢志不渝,此次遽遭暗算,死于非命,莫不同聲哀悼,并對此案表示重視。[10]
對謝團長如何犧牲以及第二天的吊唁、第三天的蓋棺,《申報》無不予以細致報道。即使當初抗戰(zhàn)之事已過去三年多,但英雄的魅力似乎不減當年,且報道充滿了悲情色彩:
……謝團長晉元今年三十七歲,廣東焦嶺人,為黃埔第四期畢業(yè)生。遺有老父、寡妻及子女四人,眷屬現(xiàn)均寓居故鄉(xiāng),其慈母方于去年四月間逝世,執(zhí)料一年后竟亦追蹤于泉下,痛哉……[10]
鋪天蓋地的報道和吊唁,使得幾年后人們在即將忘記這些英雄的時候,又再次想起了他們。刺殺謝團長的主犯被判處死刑,從犯也被判處徒刑,他們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往往一個英雄的去世會讓他的事跡得以升華,這也許是宣傳當中的一個“規(guī)律”。但在八百壯士形象的塑造當中,我們不難看出,謝團長的犧牲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但這絕不是決定性因素,前期的報道已足夠吸引眼球。
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的事跡,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廣為傳頌,現(xiàn)在很多人是因為電影才知道的,但當時人們主要是通過傳媒了解的。而前文的論述表明,在當時的媒介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申報》,運用了非常巧妙的手法連續(xù)報道了這段事跡。因為,這是一場“打給外國人看”的戰(zhàn)斗,事關中國在九國公約會議上的形象,同時這也是難得的一個戰(zhàn)場典型案例,更為難得的是,這恐怕是戰(zhàn)場上十分罕見的可以“現(xiàn)場觀戰(zhàn)”(隔著蘇州河從租界觀看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的戰(zhàn)斗,這更有利于媒體報道的實施。在整個報道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戰(zhàn)斗的開始階段,戰(zhàn)斗的進行階段,看似難以處理的“寧戰(zhàn)死不退讓”到被迫撤退,以及退至租界的重大事件,《申報》的處理都相當恰當,而且抓住了“國旗”這一個很鮮明的象征進行敘事,國旗成了整件事情的重要線索,也更加增添了事跡的悲壯色彩。而在這樣的描述之下,讀者對戰(zhàn)士的印象也會變得尤為深刻,加之后續(xù)報道不斷,英雄形象便得以深入人心。
[1] 張柏亭.淞滬會戰(zhàn)紀要[M]//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zhàn)爭親歷記——813淞滬抗戰(zhàn).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2] 保衛(wèi)大上海[N].申報,1937-10-27(5).
[3] 悲慘壯烈可歌可泣我孤軍誓死抗日[N].申報,1937-10-28(3).
[4] 國旗飄展氣壯山河,我孤軍四次退敵[N].申報,1937-10-30(3).
[5] 我忠勇一營孤軍今晨奉令忍痛推出閘北[N].申報,1937-10-31(2).
[6] 四行壯士被辱我提嚴重抗議[N].申報,1938-08-15(2).
[7] “四行”壯士升旗被辱[N].申報,1938-08-14(1).
[8] 交涉圓滿誤會盡釋懸旗糾紛解決法租界商店均復業(yè) 被捕諸人先后釋放 國旗由納稅會領回[N].申報,1939-04-21(9).
[9] 撤離四行倉庫一年孤軍沉痛紀念謝團長述一年來感想 民眾慰問并饋慰勞品 樊克令前日赴營訪謝[N].申報,1938-10-31(9).
[10] 孤軍營四叛兵行刺謝晉元上校罹難滬市各界聞訊同聲哀悼團附受傷四叛兵已被逮謝氏遺體定今晨在孤軍營成殮[N].申報,1941-04-15(7).
〔責任編輯 劉小兵〕
K256.5
A
1006-5261(2016)04-0120-05
2015-10-24
何鑫(1992—),男,黑龍江雙鴨山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