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君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0)
?
【歷史學】
西漢官吏的致仕
高彥君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陜西西安710100)
[摘要]致仕是中國古代官員辭官還鄉(xiāng)養(yǎng)老的總稱。西漢末期才確立了致仕制度,對官吏致仕的品階、待遇作出了規(guī)定。漢代致仕的主要原因有年老生病、避禍、不稱職等。西漢時期的致仕有其固有的特點,致仕的成功與否經(jīng)常為皇帝的個人意志所左右。致仕制度的確立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完成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新陳代謝。
[關鍵詞]西漢;致仕制度;類型;影響
致仕是官吏辭官歸家、告老還鄉(xiāng)的總稱,史書上稱之為“乞骸骨”、“乞歸”等。秦朝雖然形成了官僚制度,但是官吏致仕的制度并沒有形成,只是有了一些萌芽。西漢時期的制度大多承襲秦朝,又有所完善改進,這時官吏致仕制度才得以確立。漢代是封建制度發(fā)展和完善的時期,為封建官僚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溫床,致仕制度在這一時期由先秦的萌芽發(fā)展起來。首先是因為漢朝選拔官吏規(guī)范化、制度化。漢朝選拔人才除了有任子制度,還有征召、察舉、舉孝廉、舉賢良方正。征召是自上而下的方式,皇帝根據(jù)有識之士的才華和品德,召到中央授予官職。察舉、舉孝廉、舉賢良方正和能言直諫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地方官吏首先考核所推舉的士人,符合條件的才向中央推薦。察舉、征召擴大了招聘人才的范圍,不僅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可以當官,平民之家的子弟只要有能力、有德行也可以當官,比起先秦時期的世卿世祿制度,顯然此時的選舉制度比較全面地選拔了各個階級的優(yōu)秀人才。此外,漢朝皇帝每遇到災異時,都會下令選拔賢良方正,次數(shù)眾多。其次,學校教育的廣泛推行為統(tǒng)治機構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的人才。漢武帝時期,由于官方確認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開設學校設置官學,不僅為廣大士人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而且成績優(yōu)異者可以直接授予官位。這樣,一方面確保了在朝為官的人思想上的統(tǒng)一,接受儒家封建倫理綱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和忠君思想,利于統(tǒng)治階層的統(tǒng)治;另一方面官僚機構人數(shù)劇增,為年老官吏的致仕提供了條件。
(一)年老生病
老病是官吏請辭的主要因素。對致仕年齡的規(guī)定要追溯到先秦時代,在《禮記》中就有對大夫致仕年齡的規(guī)定:“大夫七十而致仕”[1]4,“七十致政”[1]164,“七十不俟朝”[1]346。七十歲在古代可謂是高齡,例如,孝文帝時張歐就以“老篤,請免”[2],元帝時貢禹就上書稱“臣禹犬馬之齒八十一,血氣衰竭,耳目不聰明,非復能有補益,所謂素餐尸祿洿朝之臣也”[3]3073。這是一個年齡界限,即最低標準,《白虎通德論》對七十而致仕的原因作出這樣的解釋:“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去避嫌者,所以長廉遠恥,懸車示不用也?!盵3]39然而在漢代,官吏雖然超出七十歲依然繼續(xù)做官直到“卒于官”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與年老相對應的是生病,這是官吏請辭的另一大原因。景帝時期的周仁因病辭官,武帝時期的鄧公“謝病免歸”,平帝時的云敞“安車征敞為御史大夫,復病免去,卒于家”[2]2928,昭帝時的雋不疑也因“病免,終于家”。
(二)躲避災禍
西漢時期官吏請辭的理由除了年老生病等身體因素外,政治因素也是官吏請辭的重要原因。官場是復雜的,有的官吏是因為政治環(huán)境惡劣而致仕,有的官吏是因為自己的政見不被采納而辭官歸家。呂后時期,她想要封呂氏家族的兄弟侄子為王,詢問右丞相王陵的意見,王陵反對道:“高皇帝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裢鯀问希羌s也?!备吆蟛粣偅欢趿曜詈笠矝]能阻止諸呂封王,反而高后奪取了他的相權,“陵怒,謝病免,杜門竟不朝請,十年而薨”[2]2047。高后時期的陸賈,也因為當時政治環(huán)境不好請辭,“孝惠時,呂太后用事,欲王諸呂,畏大臣及有口者。賈自度不能爭之,乃病免”[2]2114。王莽攝政時期,因為對其執(zhí)政不滿而謝病歸家的人層出不窮。薛宣因王莽托稱“宰衡”專權秉政,上書乞骸骨,一方面薛宣確實有年老身體不適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開王莽專權的污濁政治環(huán)境,保持自身不被污染。從王莽的態(tài)度就可以略知其根本原因:“莽恨宣求退,故不賜黃金安車駟馬?!逼降蹠r的王崇,“崇復謝病乞骸骨,皆避王莽,莽遣就國”[2]3068。京兆尹邴漢和光祿大夫龔勝皆因此退出朝堂。等到王莽已經(jīng)篡漢之后,數(shù)次征龔勝,龔勝都稱病篤不仕,他曾私下對他人表明心跡:“吾受漢家厚恩,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誼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2]3085最后龔勝寧愿不食而死也不愿為王莽所用。還有大司徒孔光和馬宮,馬宮代替孔光為太師,位至三公,仍然擔心因為王莽而受牽連,“宮為莽所厚,獨不及,內(nèi)慚懼,上書謝罪乞骸骨”[2]3365。他們都是因為王莽專權秉政造成了一種灰暗的政治氛圍,不愿與之同流合污才辭官歸家。古人入仕和致仕都有一定的原則,《楚辭·漁父》里這樣形容:“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4]183。
(三)不受重用
在政治環(huán)境較為清明的時期,也不乏有一些官吏向朝廷提出請辭,有的是因為政見不被統(tǒng)治者采納,有的是因為和其他人的政見不和。周亞夫在初為宰相時頗受景帝的重用,后來景帝廢黜栗太子,“亞夫固爭之,不得。上由此疏之”。之后景帝想要封皇后的兄長王信為侯,景帝與周亞夫商量時,周亞夫提出“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2]2060來阻止,景帝要封匈奴來降者為侯,周亞夫再一次與景帝的意見不合,景帝說“丞相議不可用”[2]2061,于是周亞夫“因謝病免相”。高祖極為寵愛戚夫人,在戚夫人多次要求下欲立趙王如意為太子,身為太子少傅的張良反復勸諫,高祖表面雖然同意但是內(nèi)心還是默默策劃此事,于是張良“因疾不視事”。宣帝認為蕭望之才能堪任為宰相,在此之前想要考察他的能力,讓他從少府遷為左馮翊,“望之從少府出為左遷,恐有不合意,即移病”[2]3274。后來宣帝說明了緣由,蕭望之才又視事。此外,還有官吏因為嫌自己的官位太低而辭官。景帝時,竇嬰因為勸誡景帝不可把帝位傳給梁王而遭到竇太后的憎恨,“嬰亦薄其官,因病免”[2]2375。武帝時,委任汲黯為滎陽令,然而“黯恥為令,稱疾歸田里”[2]2316。
(四)明哲保身
一部分士大夫,或者因為自己不稱職,或者有了過錯無顏立于朝堂之上,自己主動請辭,避免了被罷黜的窘境,明哲保身。孝景帝時,“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五德傳,言漢土德時,其符黃龍見,當改正朔,易服色?!盵2]2099張蒼以為其所說不可信,故罷免不用。后來此人所說都應驗了,景帝也因此改年號,“蒼由此自絀,謝病稱老”。文帝時,公車令張釋之劾奏太子乘車至司馬門時不下車,是為不敬。后來文帝崩,景帝立,張釋之因為劾奏過身為太子時的景帝,所以懼怕不已稱病免官。武帝時,膠西王“尤縱恣,數(shù)害吏二千石”[2]2525,董仲舒身為膠西王的丞相害怕任職久會獲罪,稱病請免。成帝初即位,成帝的舅舅王鳳輔政,王禹身為帝師得到成帝的重用,“而禹與鳳并領尚書,內(nèi)不自安,數(shù)病上書乞骸骨,欲退避鳳?!盵2]3348當時以王鳳為首的王氏家族榮寵一時,王禹懼怕惹禍稱病歸家。等到王鳳死后,其弟王音代替他成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谷永為王譚出謀劃策,讓他不領受城門職,于是王音和王譚因為谷永的謀劃有嫌隙,“永遠為郡吏??譃橐羲?,病滿三月免?!盵2]3456谷永因此事稱病避禍。成帝崩,哀帝初即位,“太后詔莽就第,避帝外家。哀帝初優(yōu)莽,不聽。莽上書固乞骸骨而退”[2]4027。哀帝初登大位時,大封外戚,王莽身為先帝時期外戚王氏的一員退避風頭。
(五)把天災人禍的發(fā)生歸咎于己
在漢代,“天人感應”的思想占有一定地位,士大夫經(jīng)常會把天災人禍和當時在位的官吏聯(lián)系起來,認為天災人禍的發(fā)生是上天的警告,是大臣專權秉政的象征,或者是官吏不賢能的暗示。他們根據(jù)《春秋》中日食、地震的記載聯(lián)系時政,認為日食、地震是一種陰盛陽衰的表現(xiàn),何為陰?臣、子、妻、夷狄是為陰,與之相對應的君、父、夫、中原是為陽。而出現(xiàn)日食、地震等災異時,必定出現(xiàn)了大臣專權、父子反目、后宮干政、夷狄入侵中原的大事。官吏便附會在自己身上,出現(xiàn)了請辭的現(xiàn)象。武帝元封四年時,國內(nèi)大范圍地發(fā)生了規(guī)模較大的流民災禍,丞相石慶自稱不堪當其位,上書請辭:“城郭倉廩空虛,民多流亡,罪當伏斧質(zhì),上不忍致法。愿歸丞相印,乞骸骨歸?!盵2]2198成帝年間發(fā)生了多次日食和地震,杜欽就曾引用春秋時期宋景公的例子來告誡成帝選賢任能毋聽讒言。丞相匡衡“每有水旱,風雨不時,連乞骸骨讓位”。[2]3345漢元帝永光元年時,御史大夫薛廣德“以歲惡民流,與丞相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乞骸骨”[2]3048,把收成不好、人民流亡的責任歸到自己身上,于是向上請辭。漢成帝時,王鳳就被與天災聯(lián)系起來:“夏日食,京兆尹王章上封事求見,果言鳳專權蔽主之過,宜廢勿用,以應天變?!蓖貘P上書乞骸骨:“陰陽不調(diào),災異數(shù)見,咎在臣鳳奉職無狀,此臣一當退也。《五經(jīng)》傳記,師所誦說,咸以日蝕之咎在于大臣非其人,《易》曰:‘折其右肱’,此臣二當退也。河平以來,臣久病連年,數(shù)出在外,曠職素餐,此臣三當退也?!盵2]4022王鳳陳列了三條當退的理由,其中兩項均指出和災異有關。王莽新朝時,“三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關東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大司空王邑上書言:‘視事八年,功業(yè)不校,司空之職尤獨廢頓,至乃有地震之變。愿乞骸骨?!盵2]4141災異本來就是非人力可以產(chǎn)生和影響的,漢代官吏隨意附會不僅不能改變?yōu)暮η闆r,退出官場還不如積極找出應對之策,這樣造成一種人人自危的政治氛圍,也不利于官僚機構的運作。
(六)退位讓賢
還有一類官吏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職業(yè)操守,他們認為自己不夠賢德,想要退位讓賢,或者把機會留給其他人,或者功成身退頤養(yǎng)天年。呂太后崩,陳平和周勃二人合謀誅殺諸呂,迎立文帝,“太尉勃親以兵誅呂氏,功多;平欲讓勃位,乃謝病”。文帝問其原因,陳平回答道:“高帝時,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陳功亦不如勃。愿以相讓勃”[2]2049。武帝時,已身為宰相的公孫弘在淮南、衡山謀反時,上書請辭:“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愿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2]2622
(一)帶俸祿歸家
西漢前期并無明文規(guī)定官吏致仕后的待遇如何,直到漢平帝正式發(fā)布詔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盵2]349此條詔令被認為標志著漢代正式確立了致仕制度,同時也是退休養(yǎng)老制度的確立。此條詔令確定了官吏退休后的經(jīng)濟保障,例如文帝時期的張歐“以上大夫祿,歸老于家”。漢景帝時萬石君石奮就以上大夫祿即二千石歸老于家,此外還可以每年參加朝請,皇上還會賜食,顯示朝廷對他們的優(yōu)待。
(二)賞賜黃金、住宅、安車駟馬等財物
漢宣帝時杜延年歸家時,“天子優(yōu)之,使光祿大夫持節(jié)賜延年黃金百斤、酒,加致醫(yī)藥”[2]2666。之后杜延年聲稱病篤,皇上才“賜安車駟馬,罷就第”,此時杜延年才算真正被準許辭官歸家,一方面顯示皇帝對其的挽留,另一方面顯示皇帝對他的恩寵。宣帝時,太子太傅疏廣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2]3040。漢元帝時,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罷就第”。地節(jié)三年,丞相韋賢辭官歸家,“賜黃金百斤,罷歸,加賜弟一區(qū)”[2]3107。成帝永始三年,左將軍史丹乞骸骨,皇上批示:“賜將軍黃金五十斤,安車駟馬,其上將軍印綬。宜專精神,務近醫(yī)藥,以輔不衰”[2]3379。成帝時期王氏家族顯赫一時,王根致仕時,天子賜給他諸多錢財,“時根輔政五歲矣,乞骸骨,上乃益封根五千戶,賜安車駟馬,黃金五百斤,罷就第”[2]4027。這些官吏在致仕歸家時,都受到朝廷的賞賜,顯示他們在朝堂之上做出的貢獻和歸家的榮耀。
(三)致仕后仍然就朝位
就朝位是官吏在無名分的情況下履行為官的職責,類似于顧問而不擔當任何官職,只有建議權而無實際權利。皇帝對于有能力的大臣繼續(xù)留用,時常問取一些對策,對于官吏來說也是一種恩寵和榮耀。鴻嘉元年,丞相張禹請辭,成帝同意了,并“賜安車駟馬,黃金百斤,罷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進,見禮如丞相,置從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戶”[2]3349。王莽新朝時,“大司馬孔永乞骸骨,賜安車駟馬,以特進就朝位”。有的士大夫歸家之后,朝廷凡是有重要的事仍然會問他們的意見,例如爰盎“雖居家,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2]2276。還有董仲舒,“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2]2525。他們實際上并沒有真正離開朝廷,仍在政局上發(fā)揮作用。
(四)致仕后復起為官
一些官吏雖然已經(jīng)辭官歸家,可是皇帝仰慕其才能,需要其繼續(xù)效力,又將他們召回朝廷繼續(xù)做官。漢景帝時,枚乘就因為生病去官,漢武帝早在做太子時就已經(jīng)聽過他的大名,等到即位后便用安車蒲輪去接他,只因枚乘年紀大,死于路上。哀帝時,身為南郡太守的蕭育因病去官,后來“起家復為光祿大夫、執(zhí)金吾”[2]3290。
(一)致仕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皇帝的個人意志
在漢代時,官吏致仕除上述因素影響外,決定官吏能否辭官成功的重要一點就是皇帝的個人意志。封建皇權有著極大的隨意性,甚至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以致不顧官吏的身體狀況和本人的意愿。有的官吏雖然年老體弱,疾病纏身,可是皇帝仍然很看重他,不想讓他離開朝堂,強迫他留下來繼續(xù)視事。元康四年,張安世上書歸侯,天子不許:“愿將軍強餐食,近醫(yī)藥,專精神,以輔天年。”[2]2653于是張安世被迫視事。元帝時,貢禹請辭的時候年齡已經(jīng)八十一,已經(jīng)過了七十歲的界限,然而皇帝不許其歸家養(yǎng)老,“今未得久聞生之奇論也,而云欲退,意豈有所恨與?將在位者與生殊乎?往者嘗令金敞語生,欲及生時祿生之子,既已諭矣,今復云子少。夫以王命辯護生家,雖百子何以加?傳曰亡懷土,何必思故鄉(xiāng)!生其強飯慎疾以自輔”[2]3074。哀帝時,丞相平當上書乞骸骨,哀帝報曰:“陰陽不調(diào),冬無大雪,旱氣為災,朕之下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書乞骸骨,歸關內(nèi)侯爵邑,使尚書令譚賜君養(yǎng)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醫(yī)藥以自持”[2]3051。這些都帶有強迫的性質(zhì),完全不顧及官吏的個人意愿,而是根據(jù)皇帝個人的喜好愛憎來執(zhí)行。
(二)辭官的主動性和被動性并存
有的官吏僅僅是因為上奏之事不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就間接地讓其辭官歸家。武帝時,公孫弘“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2]2613。當時還是博士的公孫弘被派去出使匈奴,回來述職時所奏之事不合天子之意,便稱病求退。宣帝時,諫議大夫王吉屢次上疏陳事,而宣帝“以其言迂闊,不甚寵異也”[2]3065,于是王吉也稱病免官歸家。成帝時,宰相翟方進頗受成帝器重,然而翟方進因為先前和淳于長相交甚好,等到淳于長坐大逆不道被誅,連帶著和他相交好的人都被免官罷黜,翟方進自知有愧,于是上書謝罪辭官,這時皇帝卻不容許:“定陵侯長已伏其辜,君雖交通,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君何疑焉?其專心壹意毋怠,近醫(yī)藥以自持。”[2]3421唯獨翟方進沒有因為淳于長之事被牽連,可見當時皇帝對他的重視和信任??墒呛髞淼苑竭M因事受到皇帝的嫌棄,不再堪當宰相之位,被迫辭官。雖然被迫致仕和被免官罷黜結果相同,可是被迫致仕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官吏的顏面,也是皇帝對他們的最后一點情分。
漢代致仕制度的形成對西漢社會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對于皇帝而言,每一代皇帝都會培養(yǎng)自己的統(tǒng)治勢力,而對于先帝舊臣就會有所排斥,如果是政見完全不合就會對皇帝專政的統(tǒng)治造成一定的影響,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吏離職退休解決了皇帝的麻煩,為皇帝博得了尊重優(yōu)待先帝遺臣的美名,解除了執(zhí)政的阻礙,達到了鞏固統(tǒng)治的目的。對于官吏來說,一方面在身體不能勝任的時候,可以退休回家頤養(yǎng)天年,另一方面躲避了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明哲保身。對于整個官僚機制來說,官吏的致仕也為更多士人提供了入仕的機會,有更多的職位空缺出來讓其他士人填補進去,參與行政機要事務。此外,官吏隊伍的年輕化便于勝任繁瑣的行政工作,提高官吏的行政效率。整個官僚機構的人員裁汰換新,優(yōu)化了官僚隊伍,防止了冗官冗員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致仕制度的建立完善了西漢官僚制度以及退休制度,讓后世有典范可依據(jù),也為以后官僚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西漢時期的致仕制度受個人因素、政治因素的影響,取決于皇帝的個人意志;致仕制度明文規(guī)定的時間較晚,還很不完善,屬于探索階段,有著很大的隨意性。
[參考文獻]
[1]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班固.白虎通德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林家驪.楚辭[M].北京:中華書局,1990.
【責任編輯張琴】
[收稿日期]2016-03-13
[作者簡介]高彥君(1990-),女,山西大同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研究生。
[文章編號]1672-2035(2016)04-0022-04[中圖分類號]K234.1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