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香港本土主義的內(nèi)在邏輯與歷史演變

        2016-02-12 14:04:20馮慶想
        天府新論 2016年5期
        關鍵詞:港人主義香港

        馮慶想

        ?

        香港本土主義的內(nèi)在邏輯與歷史演變

        馮慶想

        從共時態(tài)來看,香港本土主義包含三重邏輯:首先是以文化主體性的覺醒與“自我——他者”二元分化結構的確立為核心的文化認同邏輯;其次是以特定歷史時期的巨大經(jīng)濟成就以及其所衍生的社會認同意識為基礎的經(jīng)濟社會認同邏輯;最后是以政治主體性的裂變與政治價值的自覺建構為要旨的政治認同邏輯。從歷時態(tài)來看,香港本土主義包含一種先后的歷史演變邏輯,它的三重內(nèi)在邏輯分別形成和發(fā)展于特定的香港社會歷史階段,交匯于“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價值觀念形態(tài)中,呈現(xiàn)出一定的“文化認同——經(jīng)濟社會認同——政治認同”的邏輯序列變化,顯示出當代香港本土主義的內(nèi)在邏輯與歷史演變的整體聯(lián)系。

        香港本土主義文化認同經(jīng)濟社會認同政治認同一國兩制

        香港本土主義植根于特殊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歷史,產(chǎn)生于劇烈的香港現(xiàn)代化發(fā)展背景,受制于中英兩國矛盾的政治博弈,發(fā)展成熟于當代“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社會實踐。從本質(zhì)看,香港本土主義是香港社會思潮的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它是香港各種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與歷史力量相互作用的成品,綜合反映了香港多元混雜的價值取向與港人矛盾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一定的“文化認同——經(jīng)濟社會認同——政治認同”的邏輯序列變化。本文以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香港社會歷史條件變化為線索,深入探析香港多重主體性與港人認同的變化脈絡,力圖清晰地呈現(xiàn)香港本土主義的內(nèi)在邏輯與歷史演變規(guī)律。

        一、香港本土主義的文化認同邏輯

        從本體論角度來看,本土主義是文化主體在特定空間與特定時間凝聚而成的生存方式。本土主義建基于本土意識的覺醒與主體性的反思,本土意識的萌生與主體性的建構往往起步于對特定空間(本土)與特定時間(歷史)的歸屬與偏好。

        20世紀70年代初,在自由開放的文化環(huán)境、日漸成熟的社會制度和不同尋常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歷程中,香港形成了不同于內(nèi)地社會的本土文化意識軌跡,表現(xiàn)為一種以地緣情感、集體記憶、歷史經(jīng)驗和生活方式的差異為特征的本土主義思潮。可見,香港本土主義植根于港人對特定歷史階段的香港以及這個地方牽涉和發(fā)展而來的血脈聯(lián)系、文化交往與生活體驗的歸屬與認同。正如孔誥烽所認為,“‘香港本土主義’是指一種認同資本主義‘香港生活方式’、港式消費文化、以香港為家的觀念”〔1〕。從其內(nèi)涵與外延來看,香港本土主義最初是一種缺乏重心的“離散意識”的聚合,這種流行文化意識建基于“港式”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的規(guī)范,由多種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拼湊而成,傾向反映生活在香港的感性經(jīng)驗、文化偏好與行為習慣。換言之,這種本土主義只是“一個文化意義上,而非政治意義上的香港集體想像”〔2〕,它所關注的對象局限于外在客體所呈現(xiàn)的生活樣態(tài)。而這種生存方式派生的地方特色、習俗禮儀、文化符號與具體經(jīng)驗等中介,又是承接港人想象性認同與本土主義的重要橋梁。一方面,本土主義與透過中介而產(chǎn)生的歸屬感具有很強的相關性,這種聯(lián)系維系著特定的空間與歷史的社群認同;另一方面,它又以中介細小差別為邊界,與不同地理與文化的異類群體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產(chǎn)生主體自戀。因此,香港本土主義的生成及其認同感的凝聚,正是通過對本土中介的群體想象與情感共鳴得以推進。進一步來看,香港本土主義作為一種潛在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本土情結,頻繁潛伏在社會意識流變的背后。在外部市場環(huán)境的有效刺激下,它借助本土文化與中西文化的整合平臺,推動香港的粵語方言、地域情感、傳統(tǒng)精神、商業(yè)倫理與消費方式等中介,轉譯為象征性的認同符碼,日常透過文化傳播、商品消費與社團交流等方式,強化生活在香港本土的港人自覺去認同和歸屬香港本土主義所“生產(chǎn)”的具有內(nèi)在統(tǒng)一價值取向的“規(guī)格”和“標準”。

        隨著本土文化在香港的蔓延及其消費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本土主義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隱形地灌輸?shù)较愀凵鐣蟊娦睦碇校⒉粩酀B透、內(nèi)化到港人的集體潛意識里,有力地推動香港主體有意或無意地自我質(zhì)詢。這個過程類似阿爾都塞所提出的“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與社會成員之間通過“詢喚”與“應答”機制來建構主體性。在這個香港本土生存狀態(tài)的“想象性再現(xiàn)”過程中,各種文化組織、教育機構與家族社團對港人群體的身份意義塑造,直接刺激香港自我肯定意識的覺醒,展現(xiàn)明顯的本土主體自覺。隨著時間維度的推演,這種本土主體行為在反復的社會實踐與集體記憶的強化中,逐漸凝聚成香港本土文化認同的一股思想動力,把港人的起居飲食、情感傳達到理性思考都鑲嵌在一套香港中心主義邏輯里,形成一種排他性的自我認同。自此,香港“自我”與內(nèi)地“他者”逐漸顯現(xiàn),成為香港本土主義的一組疏離對象。

        在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中,“個人主體不能自我確立,它只是在另一個對象化了的他人鏡像關系中認同自己的”〔3〕。當小孩看到自己的面相與形體在鏡子中的映像,便會產(chǎn)生“自我”意識。起初,這種自我意識只是對自身實在軀體統(tǒng)一性的認同,實質(zhì)上它是偽主體在想象界中的投影,表征為一種以想象為基礎的殘缺不全的偽自我幻象,“只有通過被反映在另一個人身上,即只有另一個人為其提供了整體的意象,自我才能實現(xiàn)自我認同”〔4〕。當小孩通過鏡子自畫像確立“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邊界,“他者”的視角成為自我認同的另一面鏡子,“在與他人的認同過程的辯證關系中, 我才客觀化”〔5〕。在“他者”向“自我”投送視角信號的過程中,小孩逐漸把鏡子里以“他者”為參照面的“自我”內(nèi)化為意識里完整的自我。但這種自我主體性并沒有完全擺脫超現(xiàn)實感性直觀層面,還不具有真正完整的主體屬性。即是說,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以抽象形式呈現(xiàn)主體對于“自我”和“他者”的評價與認同,是一個尚未完成時態(tài)。只有當它置身于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與歷史條件中,把自身與所處的文化、歷史、群體、身份緊密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主體性“社會化”的跳躍,它才能從抽象的單向度主體向具體的歷史的完整主體的轉化??梢姡黧w性意識的產(chǎn)生不可避免導致了“自我”與“他者”的疏離;同時,完整的主體性包含了一定的社會關系與歷史存在環(huán)節(jié)。

        由于歷史隔閡與政治因素,香港存在于東西方文化大觀的夾縫之間,香港的“自我”處于雙重鏡像中:一個是西方文化視域下的中國香港,另一個是中國文化視角下的“西化”香港。這種空間場域的配置,在香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成為香港自我意識生成的必要條件。主體意識的確立,不僅需要本土特定的歷史條件與社會實踐的配合,而且需要主體自身的反思性、超越性與創(chuàng)造性。正如香港嶺南大學羅永生所說,“主體性歸根結底是以本土生活共通的生活經(jīng)驗、價值和感情為基礎,自覺地和反思地探問未來,并能彰顯存活在本土生活空間的人的主體性”〔6〕。由此看來,香港本土主義不單是獨特殖民地歷史中的文化體驗的集合,更是一個對自我文化特質(zhì)的建構和認同過程。本土主體意識的特質(zhì)往往透過“自我”與“他者”的文化差異性得以彰顯,即社會主體以“自我”本位的文化視角觀照異于對象的標準,從而形成香港本土主義的“香港/內(nèi)地/英國”三維空間視野。在香港特殊的歷史時空與港人跨境經(jīng)驗中,從歷史的推移到空間的轉換,從個人旅行、放逐到族群遷徙、移民,種種歷史、地理、文化與政治因素的綜合交織所帶來的文化移位與身份層疊,必然引起港人對“自我”與“他者”的質(zhì)疑與確證。盡管港人經(jīng)歷的歷史變動、文化沖擊與社會環(huán)境紛繁復雜,但是,香港本土主義基本圍繞香港“自我”與中國內(nèi)地、西方世界兩個“他者”之間的異同性這一主軸進行磨合與確認。不管是在香港回歸前從西方臆想的東方模型與中國指涉的西方標本的雙重結構中探尋和確認“自我”,還是在香港回歸后轉向聚焦于香港“自我”的重新建構與中國意識的想象性融合,香港本土主義建構的核心都是通過一定的文化想象、社會訴求與身份認同來區(qū)別所從屬的國家主體,從而凸顯香港“自我”的獨特文化屬性。這種文化認同邏輯表面上擴大了香港自我形象,消解了“他者”的在場,實際上擠壓了本土主體的延展空間,成為“他者”所批判的狹隘本土主義。

        二、香港本土主義的經(jīng)濟社會認同邏輯

        唯物史觀是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包括觀念形態(tài))的理論武器,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來看,形成唯物史觀的社會基礎是19世紀成熟的歐美資本主義社會,可見,唯物史觀所剖析的對象是一個完整的資本主義社會標本。由于地理環(huán)境、殖民地歷史、社會文化與生產(chǎn)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香港的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歷程不同于英國和歐美資本主義的演變歷程,所以,呈現(xiàn)在香港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變異的形態(tài)”〔7〕。因而,香港是一個“既是又不是”的“不完整”資本主義社會。如果要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切入分析香港本土主義的經(jīng)濟社會認同邏輯,我們有必要了解這個前提,也就是支撐香港本土主義存在的社會基礎的特殊性。

        在對社會觀念形態(tài)的研究中,唯物史觀立足于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加以演繹,這無疑為我們認識香港本土主義的本質(zhì)奠定了理論基礎。任何一種社會思潮都是對經(jīng)濟基礎變化的反映,香港本土主義本質(zhì)上屬于觀念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范疇,它必然受到香港政治上層建筑的直接影響,并最終取決于香港經(jīng)濟基礎。20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重新檢討殖民管治政策,著手調(diào)整香港上層建筑與經(jīng)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20世紀80年代,香港成為國際金融、貿(mào)易、物流中心,位居亞洲四大新興經(jīng)濟體之首。同時,香港的流行音樂、新聞專欄、商業(yè)時裝、武打電影憑借成熟的商業(yè)運作,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迅速占領內(nèi)地市場,成為一時被追捧和模仿的對象。可見,香港經(jīng)濟的騰飛與社會制度、教育、文化的發(fā)展成熟,為香港本土主義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扎實的經(jīng)濟社會基礎?!半S著殖民政府進行的社會改革與移民政策,及較長時間的經(jīng)濟繁榮期,再加上立足本地市場的文化與媒體成長,一個漸有自我意識的群體慢慢形成。”〔8〕這種群體意識在香港通俗文化中被解讀為個人努力加上機會就可以成功的“香港精神”?!跋愀劢?jīng)濟的騰飛,離不開香港人的拼搏精神;而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來源于對香港這片土地的歸屬感?!薄?〕因而,這種流行在香港社會的主體意識并非港英政府的一種慷慨恩賜,而是大部分港人勤奮務實、不斷開拓發(fā)展空間的“附加值”。從深層次來看,香港巨大的經(jīng)濟成就與其所衍生的社會認同意識,是自由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制度釋放的生產(chǎn)力與開放性社會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港人主觀能動性與生產(chǎn)積極性極大地提高的結果。

        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下,立足于香港經(jīng)濟社會的具體變化,我們把握住了香港本土主義存在的基礎,基本解決“什么是香港本土主義”這個本質(zhì)與內(nèi)涵的問題。本質(zhì)與現(xiàn)象是矛盾統(tǒng)一體,本質(zhì)是現(xiàn)象得以存在的根本,現(xiàn)象是本質(zhì)得以顯現(xiàn)的外化。因此,要全面分析香港本土主義的樣態(tài),不能只停留在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宏觀層面對自身本質(zhì)的剖析,還要從個體心理以及群體行為模式的微觀層面對其現(xiàn)象的紋理進行呈現(xiàn),即解決“香港本土主義是什么”這個表象與外延的問題。賴希與弗洛姆都認為,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存在聯(lián)結的環(huán)節(jié),假如沒有這種環(huán)節(jié),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實際處于“分離”狀態(tài);賴希認為這種環(huán)節(jié)是“性格結構”〔10〕,而弗洛姆則認為是“社會性格”〔11〕。他們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引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嘗試,在分析意識形態(tài)如何通過心理結構力量作用于個體存在狀態(tài)以達到社會行為的調(diào)節(jié)與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不妨嘗試結合唯物史觀、精神分析學與社會認同的理論角度,以主體與客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中介,揭示香港本土主義背后的社會心理認同活動以及其行為模式的轉化機理。

        我們首先來分析香港本土主義所呈現(xiàn)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在社會成功轉型的背景下,香港在經(jīng)濟上的成功凝聚了港人對本土社會的自豪感與歸屬感,引申為一種經(jīng)濟社會意識的認同。這種本土主義在萌生出一種在家國之外的獨特城市文化視野之余,并沒有在城市“經(jīng)濟人”意識之外孕育出明確的政治價值取向。換言之,這時期的本土主義所建構的經(jīng)濟共同體意識,基本上是一種世俗層面的小市民意識。它對港人的靈活、精明、務實、進取等市井性格與社會精神的肯定,以推崇經(jīng)濟人意識、功利價值、重商精神與自由主義為榮,逐漸建立了一個新的香港人自我形象,形成自信與傲慢的群體性格?!叭后w傾向于將他們自己積極的方面與外部群體相比較,并會尋求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對比角度。”〔12〕從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視角來看,個體生存境遇的變遷與對客體的認同形成相關聯(lián),主體通過與客體相認同,獲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認同關系相互確立,必然對所屬的客體萌生偏愛意向,而對異己客體產(chǎn)生一定的排斥或防御心理。由此,區(qū)別于“他者”的邊界以象征形式顯現(xiàn)。從社會認同理論角度進一步分析,當邊界、差別、對立在社會互動中被發(fā)現(xiàn),個體意識到自身歸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該群體在社會中創(chuàng)造的威信、榮譽、成績必然會增強個體的自尊,并賦予個體一種優(yōu)越感,進而提升個體的社會地位。“維持個體積極的自我認同對群體的持續(xù)存在是必要的?!薄?3〕因而,個體會自覺地把自身利益與該群體捆綁成一體,在心理與行為上珍視與捍衛(wèi)作為該群體一員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和價值意義。由此可見,自尊、歸屬與認同是建構本土主義最直接的社會心理動機,個體會優(yōu)先選擇成為具有支配地位的群體的成員,因而,創(chuàng)造了經(jīng)濟發(fā)展奇跡的香港(客體)自然成為港人(主體)的本土主義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認同對象。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探討香港本土主義的社會認同意識如何向社會行為模式轉化。本土社會認同意識是主體觀感于客體內(nèi)部與外部的積極變化,以個體為本位的理性選擇與自覺歸類,它在個體與社會互動層面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心理認同;本土主義是在社會認同意識的基礎上,在面臨本土經(jīng)濟、文化、社會變遷過程中,人們涵化心理壓力而訴諸本土運動的一種社會思潮形態(tài),它具有明顯的實踐訴求與行動傾向。那么,本土社會認同意識如何向本土主義過渡并進行行為轉化?它們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相互聯(lián)結的環(huán)節(jié)?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4〕;“‘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15〕。馬克思在此所提及的“某種需要”,實際就是個體的利益需求,而“思想”本質(zhì)就是意識形態(tài)諸形式,他從物質(zhì)基礎層面指出利益對個體需求層次滿足的重要性。因此,筆者認為,連接本土社會認同意識與本土主義的橋梁,是現(xiàn)實利益機制以及人們對它的社會心理期待。當人們按照意識形態(tài)或社會思潮傳達的指令執(zhí)行了某一個行動后,社會系統(tǒng)將兌現(xiàn)他的某種需求,他得到了他所期待的“激勵”。這種激勵主要包括物質(zhì)與精神兩個層面,前者包括物質(zhì)利益的滿足與經(jīng)濟地位的改變等,后者包括由社會認可與道德嘉獎帶來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獲得感”與愉悅等。正是存在對這種物質(zhì)與精神激勵的社會心理期待,推動了本土社會認同意識轉化為社會行動的導向與動力;而現(xiàn)實的利益機制對個體需求的滿足又反作用于本土社會意識,不僅強化了本土主義的認同對象,而且對本土社會行為的協(xié)同性、一致性、整體性等特質(zhì)進一步確證,逐漸內(nèi)化到主體生存結構里,構成相對穩(wěn)定的本土行為模式。

        由此可見,從對個體存在的價值、地位與生存狀態(tài)的肯定,推演到對整個香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肯定,其背后的基礎是香港經(jīng)濟社會的巨大成就對港人利益訴求的滿足,由此所衍生的一種以香港為家的歸屬感以及以港人為本位的心理認同模式,這就是香港本土主義的經(jīng)濟社會認同邏輯的基本軌跡。

        三、香港本土主義的政治認同邏輯與演變

        在香港本土主義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港人的政治主體意識一直受到港英政府的遏制。長期以經(jīng)濟掛帥的管治意識在香港社會得到較好的內(nèi)化,大部分港人關注經(jīng)濟民生問題多于政治運動。這種經(jīng)濟實用主義價值取向與政治議題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就是香港大學阿巴斯所言的“畸形”的政治文化意識的一種反映,即“政治上缺乏主體、經(jīng)濟上惡性發(fā)達”〔16〕。因而,在香港本土主義形成初期,它的內(nèi)在邏輯只是局限于反映文化、經(jīng)濟、社會心理層面變化。但這種情況在特定的歷史階段開始發(fā)生轉變。

        20世紀80年代,香港回歸議題由中英兩國政府正式提上日程,香港思想界呈現(xiàn)明顯的波動,關于香港前途走向的心理焦慮與社會期許在香港不同社會階層的激蕩,推動了政治主體性從港人的“集體無意識”中釋放出來。港人漸漸從一個單向的文化群體轉化為雙向的政治文化群體,從一個單純的經(jīng)濟人角色轉換為復合的政治經(jīng)濟人角色。香港本土主義的政治維度的顯現(xiàn),不僅是中英兩國之間的矛盾與利益博弈的結果,還是港人在特定歷史階段對政制改革訴求的增強、社會動員力量的增大以及政治參與投入增多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實際上,港人政治主體性并非香港本土主義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自然”產(chǎn)物,而是殖民地政治力量“人為”催產(chǎn)的結果,然而它的出現(xiàn)卻是香港本土主義的內(nèi)在邏輯從文化、經(jīng)濟社會向政治層面演變的重要信號。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引起社會意識的變化。香港主體性從模糊到覺醒再到反思、顯現(xiàn);香港本土意識的基本內(nèi)涵從零散到逐步完整、完善;香港本土主義的邏輯結構從文化意識到經(jīng)濟社會意識再到政治意識的逐層推進、深入;這些香港社會意識層面的“點、線、面”變化正是對香港社會存在變化的集中反映。

        九七回歸過渡期是香港政治發(fā)展的敏感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港英政府的權力政治與身份政治強強聯(lián)手,不但加快港人主體性的政治自覺,而且直接推動香港本土主義的主體性結構的裂變與內(nèi)涵的延展。

        一方面,在港英政府“即將到期”的權力政治主導下,西方社會思潮所認同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政治屬性在香港本土主義得到較為全面的激活,民主訴求、政治焦慮、政治認同成為了香港本土主義思潮中各種意識形態(tài)相互博弈的焦點所在。與此同時,港英政府加快香港政制發(fā)展,為港人政治主體性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表達載體與制度環(huán)境。香港社會中的各種政治力量借助各個政治實體進行利益表達,無形的政治主體依附有形的政治實體,在建制系統(tǒng)內(nèi)外相互較量、對話與磨合,試圖以政治共同體的形式捍衛(wèi)本土主義的核心利益。各種制度載體、組織形式和傳播媒介所承載的權力政治邏輯,不僅強化了港人在香港本土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對自身所扮演的政治角色的認同,而且潛移默化地推動港人對西方政治秩序本土化的認同。另一方面,在港英政府的身份政治主導下,港人政治主體性的亢奮性發(fā)展加快了香港本土主義的解構與重構。“港英政府通過對香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倡導和對某些媒體的授意而把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之間的對立多次轉譯,從而把矛盾轉移,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本地意識,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對‘他者’的創(chuàng)作與改造?!薄?7〕這種新的本地意識的建構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主體意識的本體重置,把香港政治主體性置換成香港政治獨立性,誘導港人從香港本土主義中分離出一種獨立公民意識;二是主體的對象意識的建構,以政治裂痕(political cleavage)為參照,透過社群的政治想象創(chuàng)造異質(zhì)“他者”。在香港左翼本土主義者的邏輯框架里,內(nèi)地“他者”并非作為“自我”的一個借鏡對象,而是視為一個政治情感抗拒的異己標的。在香港右翼本土主義者的思維模式中,“中國性”與“香港性”(Hongkongness)是一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中國他者”對“香港自我”構成政治“強權”壓迫,只有解構“中國性”與顛覆“大中華主義”主導地位,才能形成自由、自主、自治的香港主體性。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本土陣營,都嘗試把“香港性”從“中國性”中類分出來,將內(nèi)地想象成一個強硬固化的、具有強權性質(zhì)的“他者”,并且預設這個“他者”不存在流變的可能性。在這種政治文化邏輯演變中,新的本地意識在表象上呈現(xiàn)出的是自我建構的自由主體,但它實質(zhì)上處于一種隱性壓制的發(fā)展狀態(tài),受制于港英政府主導的身份政治與后殖民主義文化霸權。然而,香港主體性在這個特定的歷史區(qū)間顯露出的政治力量,推動著本土主義從文化、歷史、經(jīng)濟社會的認同向政治認同演變過渡,衍生了一種政治文化附加值。在面對社會變遷與政治焦慮的時期,它轉化為與不同的權力中心對話與議價的政治籌碼,發(fā)揮著一定的群體心理平衡作用。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后,政治價值認同的分化與主體價值論的自覺建構進一步促進香港本土主義內(nèi)在邏輯的深化與成熟。

        從價值論的角度來看,價值需求是伴隨人的主體地位提升而產(chǎn)生,隨著價值主體的確立,主體從理性自覺到自主定位的過程彰顯主體的自在維度向超越維度的階梯遞進。從物質(zhì)層面的器物、實體需要到符號層面的價值、關系需要的不斷豐富,主體的需要在本土主義中的反映也隨之拓展,主體漸漸認識自己的歷史角色、政治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價值地位。由此,建構一種可以通約各種特殊價值的本位價值觀(即社會價值共識)成為主體的新需求。香港中產(chǎn)階級試圖把自身認同的核心價值之說與平民的普世價值接軌,把自身利益說成全體港人利益,為港人描述一個價值共同體的幻象,提出以專業(yè)主義、人權法治、言論自由、公平正義等作為香港本土政治價值核心。事實上,這套核心價值不符合歷史現(xiàn)實,并有精英階層自說自話的傾向。港人一直堅持的愛國、愛港、務實、重商、正義的價值取向,與香港精英所認同的政治價值并不處于同一陣線上?!耙环N價值觀念‘是誰的,最終為了誰’,就會以誰的地位、立場、利益為依據(jù),反映和代表誰的意志?!薄?8〕因此,香港精英的本土政治訴求只是維護其所屬部分階層在舊體制內(nèi)的位置與利益,并不能代表港人在新建制下的普遍社會訴求??梢?,香港精英分子以虛假的價值形式嘗試掩蓋自身階層真實生存境地的矛盾,他們所秉持的價值取向,包含了主體想象與價值取舍,只是一套描述性的“應然”政治倫理追求,而非符合香港社會實際的“實然”政治理想目標。

        香港社會的政治價值認同之爭訴諸本土主義思潮進行表達,而這種綜合的社會意識運動形式總是承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在這個過程中,“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法理層面對港人主體性存在的肯定,為奠定香港價值本位提供了基本前提。而香港學界對“港式”主體價值論的自覺建構,使得香港本土主義具備一定理論形態(tài)的支撐,既推動了自身內(nèi)在邏輯的發(fā)展成熟,又在香港不同政黨、團體和社群的本土行動中,轉化為政治認同與利益訴求的重要力量?!熬牌摺焙?,香港民意處于激蕩狀態(tài),令政治取向不同的媒體,趨同于集體行動的主流意向,亦令整個社會或隱或現(xiàn)地感受到本土價值的主體表述。”〔19〕從微觀政治層面來看,在“反高鐵”“反水客”“保港運動”等本土運動中,香港本土主義的主體性敘事不再只是一種軟性的文化情感表達方式,而是更加側重圍繞日常權力關系與具體利益的張力而展開策略的應對。從宏觀政治層面來看,在香港“占中”“保普選反占中”等本土運動中,香港本土主義緊扣社會發(fā)展方向,不再只是停留在主體的情感切面與社會心理的簡單對話,而是更加深入到政治意識形態(tài)層面,進行權力、話語、身份與價值的角逐。在政治利益矛盾相互對抗過程中,極左與極右兩股極端本土主義勢力的抬頭,構成香港社會分化的主體,進一步加劇階層利益整合與社會共識凝聚的難度。由此可見,隨著經(jīng)濟建設、政制改革、文化發(fā)展與社會治理的向前推進,香港本土主義的多重主體性在一定的理性邏輯論述、工具程序設計與價值信念導向下加速自身的解構與重構,并在具體實踐層面以積極或消極的力量直接影響九七回歸后的港人民主訴求與價值觀認同。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在香港本土主義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它的內(nèi)在邏輯以港人為本位的主體性自覺為原點,以文化、經(jīng)濟社會、政治為橫軸,圍繞20世紀70年代以來香港社會歷史的縱軸展開,投射出明顯的“文化認同——經(jīng)濟社會認同——政治認同”的邏輯序列變化,顯示出當代香港本土主義的內(nèi)在邏輯與歷史演變的整體聯(lián)系。

        〔1〕孔誥烽.論說六七: 恐左意識底下的香港本土主義、中國民族主義與左翼思想〔A〕.羅永生.誰的城市:戰(zhàn)后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C〕.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89.

        〔2〕馬杰偉.市井囯族主義:重劃大陸與香港的文化版圖〔A〕.吳俊雄,馬杰偉,呂大樂.香港·文化·研究〔C〕.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6.259.

        〔3〕張一兵.從自戀到畸鏡之戀——拉康鏡像理論解讀〔J〕. 天津社會科學,2004,(6).

        〔4〕〔斯洛文尼亞〕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M〕.季廣茂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3.

        〔5〕〔法〕拉康.拉康選集〔C〕.褚孝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90.

        〔6〕羅永生.邁向具主體性的本土性?〔A〕.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wǎng)絡.本土論述〔C〕.香港:上書局,2008.174.

        〔7〕徐海波,馮慶想.香港群體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結構與形態(tài)特征〔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

        〔8〕呂大樂.自成一體的香港社會〔A〕.吳俊雄,張志偉.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修訂版)〔C〕.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663.

        〔9〕祝捷,章小杉.“香港本土意識”的歷史性梳理與還原——兼論“港獨”思潮的形成與演化〔J〕.港澳研究,2016,(1).

        〔10〕〔奧〕賴希.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M〕.張峰譯.重慶出版社,1990.13-20.

        〔11〕〔美〕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孫愷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63-67.

        〔12〕張萌萌.香港認同構建:政媒機制與媒體化再現(xiàn)〔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31.

        〔13〕Billig.BannalNationalism〔M〕.London:Sage,1995.66.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60.286.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2009.286.

        〔16〕Abbas, Ackbar.CultureandPoliticsofDisappearance〔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125.

        〔17〕谷淑美.文化、身份與政治〔A〕.謝均才.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C〕.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401.

        〔18〕李德順.價值論:一種主體性的研究(第3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45.

        〔19〕馬杰偉,吳俊雄,呂大樂.蛻變中的香港文化政治〔A〕.馬杰偉,吳俊雄,呂大樂.香港文化政治〔C〕.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9.7-8.

        (責任編輯:謝蓮碧)

        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香港社會思潮分析與有效引導的對策研究”(編號:14ZDA058)成果。

        2016-06-23

        馮慶想,中央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100081

        猜你喜歡
        港人主義香港
        新寫意主義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近光燈主義
        繁華背后,是一個念舊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軍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展與拍
        收藏與投資(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港人北上吸毒活動分析及防控對策研究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冬日 新碰撞主義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
        閩港人多語現(xiàn)象之初探
        亚洲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日本不卡视频免费的| 国内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开心婷婷综合中文 | 后入内射国产一区二区| 免费特级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日韩丝袜|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有限在线 |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日韩高清无码中文字幕综合一二三区| 亚洲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91九色成人蝌蚪首页|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丁香五月缴情在线| 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 亚洲色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暴露的熟女好爽好爽好爽|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拍摄av现场失控高潮数次|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浪潮AVⅤ | 日本无遮挡吸乳呻吟视频|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中国亚洲av第一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日韩AVAV天堂AV在线| 国产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免费看|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vr| 一区二区亚洲精美视频| 最美女人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欧美| 精品少妇后入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