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及預防對策研究

        2016-02-12 05:57:05董邦俊王小鵬
        政法論叢 2016年4期
        關鍵詞:犯罪預防犯罪措施

        董邦俊 王小鵬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及預防對策研究

        董邦俊王小鵬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預防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臨界預防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導致關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立法比較分散,對應的處置措施呈現(xiàn)出過于嚴厲和過于放任兩種極端傾向。建議將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分為:虞犯行為、違警行為和觸法行為三類,并在此基礎上對現(xiàn)有立法進行局部修改。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應堅持最大利益原則、處置專門化原則、全面調查原則和隱私保護原則,同時對相關未成年人適用的處置措施則應建立保護處分制度。

        臨界行為三級預防保護處分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猶如一例頑疾,長期困擾著處于轉型之中的我國社會。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這一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反而變得更加嚴峻。尤其是近來多地頻發(fā)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更加刺痛了全社會的神經。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它從來都不是未成年人本身的問題,而是有著許多深層次的原因。從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的角度看,我國目前的預防思路出現(xiàn)了一定的偏差,現(xiàn)有制度一方面強調從家庭、學校、社會等角度對未成年人進行普遍的一般預防,另一方面則主要通過對未成年人適用傳統(tǒng)的懲罰措施實現(xiàn)再犯預防,而對那些已經表現(xiàn)出一定危險性的未成年人所進行的臨界預防卻缺乏應有的重視。這一偏差導致現(xiàn)行的有關法律和處置措施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因此,本文選擇未成年人臨界行為作為突破口,通過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及相關制度的分析,并結合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有益經驗提出應對之策,從而強化未成年人犯罪臨界預防工作,完善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

        一、現(xiàn)行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制度反思

        (一)關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立法比較分散

        基于社會條件和立法技術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未能制定類似臺灣地區(qū)的《少年事件處理法》或日本《少年法》那樣專門的、綜合性的少年司法法典,而現(xiàn)行的關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及處置的法律規(guī)定則散見于《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諸多法律之中。這種過于分散的立法模式不利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尤其是臨界預防工作的開展。例如,《刑法》中對不同年齡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規(guī)定,《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關于未成年人的規(guī)定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對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規(guī)定都涉及未成年人臨界行為,但由于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缺少頂層設計且這些法律之間缺乏有效的配合與銜接,導致危害性和危險性存在重大區(qū)別的多種臨界行為之間產生重疊與沖突,甚至引起法典內部的邏輯混亂。這一問題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

        1999年頒布實施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中最具特色也最富爭議的一部法律。不能否認,該法實施十余年來,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產生了重要的積極意義①,尤其是該法首次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進行了相對集中的概括和規(guī)定,更加具有開創(chuàng)性。該法在結構上大體是按照犯罪學理論中“三級預防”的思路進行組織的,第二章“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體現(xiàn)的是一級預防即一般預防的思路,第三章“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和第四章“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正”則是體現(xiàn)二級預防即臨界預防的內容,第六章“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預防”則著重關注三級預防即再犯預防。其中涉及臨界預防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其核心內容。該法在這兩章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概念,并對它們進行了列舉式的規(guī)定,這是我國未成年人立法上的一大進步。但是,其中的邏輯混亂問題也不容忽視。

        首先,“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兩個概念本身就存在邏輯上的矛盾。從條文內容分析,立法的本意是依據(jù)危害性和危險性程度的差異將臨界行為區(qū)分為兩大類并適用嚴厲程度不同的處置措施加以應對。這一思路理應在所創(chuàng)制的概念中明確體現(xiàn)。然而現(xiàn)有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兩個概念之間的界限和邏輯關系并不清晰,容易使人誤認為二者并非一個層級的概念或是存在包含關系。因此,如將這兩類臨界行為定義為“一般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則更為準確。

        其次,本法第十四條列舉了八種不良行為,并以“嚴重違背社會公德”作為兜底規(guī)定。然而這些行為在危害程度和法律性質上并不相同。如“曠課、夜不歸宿”、“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讀物”、“進入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yè)性歌舞廳等場所”等行為類似于我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所規(guī)定的虞犯行為,即有可能導致犯罪的行為。這些行為本身危害性不大,有些甚至并未達到違背社會公德的標準,只是基于社會對未成年人的合理期待和最大限度預防犯罪的目的,才將其納入臨界預防的范圍。而該法條所列舉的“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偷竊、故意毀壞財物”、“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等行為則表現(xiàn)出較為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危險性,其在實際上已經觸犯了《治安管理處罰法》,屬于一般違法行為或違警行為。將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列在一起定義為“不良行為”并以“嚴重違背社會公德”作為本質特征,明顯自相矛盾且不合邏輯。[1]P95

        再次,本法第三十四條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該法條具體列舉了八種嚴重不良行為,同時將第九款中的“嚴重危害社會”歸納為其本質特征。這些行為中的大部分,如“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等行為屬于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的違法行為。但“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多次偷竊”等行為已經觸犯《刑法》,達到了犯罪的標準,只是因為部分未成年人未滿刑事責任年齡而不予刑事處罰。因此,把這兩種存在重大差別的違法行為列在一起并定義為“嚴重不良行為”顯然并不合理。

        (二)對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呈現(xiàn)兩種極端傾向

        基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領域的分散立法模式,我國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置并未形成專門和獨立的體系,因此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也分散規(guī)定于多部法律之中。2012年修改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刑事訴訟法》都規(guī)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一規(guī)定為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干預和矯正指明了方向,體現(xiàn)了對未成年人的關懷和保護。但由于頂層設計的缺失和專門處置措施的缺乏,現(xiàn)實中對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呈現(xiàn)出兩種不利的極端傾向。

        一方面,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所設置的處置措施過于嚴厲。我國尚未完全建立以“五個專業(yè)”②為特點的現(xiàn)代少年司法制度,現(xiàn)行制度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置總體上仍然依附于成人立法與司法體系之中。因此,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所設置的處置措施也主要援引自《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以及關于工讀教育、收容教養(yǎng)等的行政法規(guī)之中。例如,根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guī)定,對違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同樣可以適用警告、罰款和行政拘留等治安處罰措施?!缎谭ā返谑邨l規(guī)定,對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即便是專門為未成年人制定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增加訓誡、工讀學校等處置措施的同時,也繼承了上述法律中關于治安處罰、收容教養(yǎng)的規(guī)定。這些處置措施,尤其是工讀學校、行政拘留、收容教養(yǎng)等,實際上是通過限制或剝奪未成年人數(shù)天甚至數(shù)年的人身自由從而達到懲罰和社會防衛(wèi)的目的。這些涉及人身自由且會對未成年人成長產生重大影響的行政性措施是由行政機關,主要是警察機關,未經正當法律程序而做出決定的,在勞動教養(yǎng)已經被廢止的今天,其合法性也存在重大爭議。綜上可見,目前我國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主要是采取行政強制措施進行干預,且多數(shù)措施具有明顯的懲罰和強制色彩,這與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是不相適應的,因而顯得過于嚴厲。同時也與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相違背,無益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也無益于犯罪的預防。

        另一方面,在實際操作中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又過于放任。隨著經濟社會條件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于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識不斷提高,同時也受到西方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反應理論③的影響,導致近年來我國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在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進行處置時通常采取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在法律賦予的自由裁量權范圍內,它們往往盡量避免適用那些過于嚴厲的、懲罰色彩濃厚的強制性措施,而更傾向于選擇那些相對緩和的非強制性措施。但是現(xiàn)有制度能夠提供的替代選擇非常有限,例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規(guī)定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和學校進行教育、管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中規(guī)定的由未成年人的家長或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的警告、罰款,以及《刑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的訓誡、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非刑罰處罰方法。這些措施由于缺乏針對性且具有自身局限,在現(xiàn)實中很難起到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進行有效干預和矯正進而預防犯罪的作用。如所謂的“嚴加管教”,其本意是通過強化家庭教育來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但它忽視了家庭可能就是導致臨界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在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沒有得到實質改善的情況下,這些未成年人一旦被重新推回家庭,要么將面臨更加嚴厲的懲罰甚至是家庭暴力,進而強化他們的叛逆和反抗,要么則因為家長對子女的溺愛而一切如故。再如罰款、賠償損失等財產性措施,由于我國未成年人一般并不擁有大量的個人財產,這些財產性措施實際上是由其監(jiān)護人承擔,這不但對未成年人沒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和警戒,反而會使他們產生“金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錯覺,更加不利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這種傾向導致相關機關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通常表現(xiàn)為“一放了之”或“一罰了之”,最終在事實上形成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放任。這種放任與近年來頻發(fā)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有密切的關系。有調查顯示,很多涉事未成年人都清楚我國法律的缺陷,因而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有恃無恐,有的未成年人甚至說出“犯罪要趁早”這樣極端的言語。④

        對于以上這些問題,有學者比較形象的總結為“養(yǎng)豬困局”和“逗鼠困局”⑤:對于那些實施較輕臨界行為的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完善和有效的干預矯正機制,因而只能一放了之,等其“養(yǎng)大了再打”、“養(yǎng)肥了再殺”;同時由于缺乏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保護措施來替代行政處罰或刑罰,一旦未成年人實施了比較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雖然會經過一系列看似溫情的未成年人特別程序,但最終仍會被處以嚴厲的處罰或刑罰,這和小貓逗完老鼠后仍一口吞掉沒有什么區(qū)別。我們認為,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目前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思路一方面強調從家庭、社區(qū)、學校、社會等多個角度對未成年人進行普遍性的教育和保護從而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另一方面則依然拘泥于傳統(tǒng)的社會防衛(wèi)理念,通過對那些實施嚴重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適用嚴厲的強制性措施或刑罰,將他們同正常社會隔絕開來,從而簡單粗暴地實現(xiàn)再犯預防,而對處于一般預防與再犯預防之間關鍵階段的臨界預防卻缺乏足夠的重視。臨界預防理念的薄弱直接導致我國關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立法研究和處置措施嚴重滯后于新時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形勢,致使現(xiàn)階段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面臨重重困境。相較于傳統(tǒng)的一般預防和再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臨界預防的關注重點和適用措施的不同,因而具有許多獨特的優(yōu)勢和價值,能夠有效彌補一般預防和再犯預防的缺點和不足。因此,關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及對策的研究對于強化未成年人犯罪臨界預防,完善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二、未成年人臨界行為辨析

        (一)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犯罪學意義

        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學者布蘭汀和福斯特仿照醫(yī)學上的疾病防治模式提出了所謂的“三級預防理論”,其將犯罪預防分為三個層級:一級預防不針對具體的個人或某一類人,而是對有利于犯罪產生的物質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采取各種預防措施,旨在減少犯罪機會;二級預防是針對表現(xiàn)出特定的違法犯罪危險性的潛在犯罪人進行早期干預,從而阻止其向犯罪道路繼續(xù)發(fā)展;三級預防關注的是切斷犯罪進程,減少犯罪行為的持續(xù)性、嚴重性和頻率,主要是對已知的潛在犯罪人進行治療和矯正[2]P671。我國也有學者根據(jù)犯罪預防對象人群的不同,將犯罪預防分為一般預防、臨界預防和再犯預防三種類型。其中一般預防針對普通人群,旨在消除可能誘發(fā)犯罪的危險因素。臨界預防針對已經表現(xiàn)出犯罪危險特征的人,采取專門措施阻止其向犯罪人演變。再犯預防則針對已經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重點是預防其重新犯罪。[3]P178雖然這兩種理論在表述方式上有一些差別,但其實質和內涵是相通的,都體現(xiàn)了逐級預防的理念。這種理念遵循了犯罪發(fā)生和演變的規(guī)律,符合預防犯罪思維的邏輯,有利于明確和有針對性的開展犯罪預防工作并建立犯罪預防體系。

        上述的逐級預防理論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中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其中針對普通未成年人的一般預防主要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等層面,強化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教育并盡量減少可能導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各種危險因素,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從犯罪學的角度看,這種方法實為治本之法,若實施得當則能從根本上緩解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但它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例如周期較長、見效較慢、對國民素質要求較高、對社會經濟條件要求也較高等,因而其實際作用并不理想。通過對已經實施嚴重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適用刑罰而進行的再犯預防,則是一種亡羊補牢的行為,它更多體現(xiàn)的是懲罰性質和社會防衛(wèi),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預防”犯罪。這種“事后預防”,實質上是一般預防和臨界預防失敗后的無奈之舉。它不但無法避免未成年人犯罪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嚴重傷害,還會導致這些人格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遠離正常的教育和生活軌道,并終生背上犯罪人的標簽難以自拔,進而對他們自身和家人以及整個社會造成“二次傷害”。因此,不管是從未成年人個人還是整個社會的角度,這種代價高昂的預防模式都絕非最佳選擇。

        臨界預防則恰恰處于前兩者之間的關鍵過渡期,是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作為一種異化的社會現(xiàn)象,未成年人犯罪并不是偶然發(fā)生的,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且大都具有一個漸進的發(fā)展過程。通常未成年犯罪人在實施犯罪之前,由于不良的家庭教育、競爭壓力及青春期特點等原因,都會存在一些違背成人社會對其期望的行為或輕微的違法行為,如曠課逃學、離家出走、打架斗毆、盜竊財物等。雖然這些行為本身并不具有非常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其所表現(xiàn)出的犯罪危險性和異化傾向卻不容忽視。對于這些未成年人,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針對性措施進行及時的干預和阻斷,他們中的一部分將很有可能在違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走向自我毀滅,最終給個人、家庭和整個社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2015年發(fā)生在湖南邵陽的三名在校學生劫殺女教師案就是一例較為極端的證明。⑥因此,對這些已經表現(xiàn)出犯罪危險性和異化傾向的未成年人進行“事前”的干預和矯正,盡可能阻止他們實施更加嚴重的犯罪行為,最大程度防止個人和社會悲劇的發(fā)生,才是最為理性的選擇,而這也正是臨界預防的價值之所在。同時,相較于一般預防的無差別對待,臨界預防著重強調對一部分特定的未成年人采取預防措施,因而更具目標性和針對性,對于提高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的效率有重要意義。

        要有效的開展臨界預防工作,其前提條件是要把那些具有犯罪傾向,需要重點關注的未成年人從普通未成年人中區(qū)分出來。這一區(qū)分的標準需要綜合考慮年齡、生理、心理及家庭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但其中最重要、最直觀的標準就是他們的行為。行為是主體意志的外化,是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對行為的分析,可以推斷出這些未成年人是否具有犯罪危險性以及危險程度的高低,并可依據(jù)這一判斷采取嚴厲程度不同的處置措施加以干預矯正。因此,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研究是強化未成年人犯罪臨界預防的起點,也是完善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二)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具體內容辨析

        未成年人臨界行為是相對應于未成年人犯罪臨界預防而產生的一個比較籠統(tǒng)的概念。它不像未成年人犯罪行為那樣有明確、統(tǒng)一的劃分標準(即《刑法》),而是由許多危害程度不同、性質各異的行為所組成的。而且法律通常依據(jù)年齡把未成年人分為不同階段以承擔不同的法律后果,這就使得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內容更加復雜。要想準確把握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具體內容,最好的辦法就是依據(jù)不同的特征將其分為幾類分別進行認識。例如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把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分為“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兩類,分別進行具體規(guī)定,但由于未能厘清與《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相關法律之間的銜接關系,導致產生種種混亂和矛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這一問題。例如,日本《少年法》第三條把非行少年(即實施違法行為的少年)分為三種:犯罪少年、觸法少年、虞犯少年。其中觸法少年是指“未滿十四歲,觸犯刑罰法余的少年”,即14歲以下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而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少年。虞犯少年則是“參照少年的品行或環(huán)境,唯恐將來觸犯刑罰法令的少年”。該法條還具體列舉了四種構成虞犯的理由:(1)具有不服從監(jiān)護人正當監(jiān)督惡習的;(2)無正當理由不接近家庭的;(3)與具有犯罪性質的人或者不道德的人交往的,或者出入可疑場所的;(4)具有損害自己或者他人品德行為的。此外,在《少年警察活動規(guī)則》第二條中還參照虞犯少年衍生出“不良行為少年”的概念,即“與非行少年不同,是指有飲酒、吸煙、深夜徘徊街頭、以及有損于自己或他人德性的有害行為的少年?!币陨线@些分類中的觸法行為、虞犯行為、不良行為實際上都屬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范疇。

        基于文化和歷史的原因,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未成年人法律制度更加具有借鑒意義。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集實體法、程序法、組織法于一身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其主管的少年事件分為“少年保護事件”和“少年刑事案件”兩種。適用“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的情況主要有三種:第一,少年有觸犯刑罰規(guī)則且其最重本刑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第67條);第二,7歲以上未滿12歲之人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者(第85-1條);第三,該法第3條第2項所列7種“依其性格及環(huán)境,而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虞”的虞犯行為。此外,臺灣“內政部”會同“法務部”及“教育部”制定的《少年不良行為及虞犯預防辦法》第三條更將“少年不良行為”的范圍擴大為15種,如“與有犯罪習性之人交往”、“出入妨害身心健康場所或其他少年不當進入之場所”、“逃學或逃家”、“無正當理由攜帶具有殺傷力之器械、化學制劑或其他危險物品”、“深夜游蕩”等。[4]上述的少年保護事件、少年不良行為也應當屬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內容。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與其他國家對犯罪界定的一元模式不同,我國實行的是將危害社會行為區(qū)分為“違法”(即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與“犯罪”(即觸犯《刑法》)的二元立法模式。其中“違法行為”也稱為違警行為,主要是屬于警察權的處理范圍。因此在我國,“犯罪”的范圍要小于其他國家,主要是不包括那些社會危害程度相對較輕的違警行為。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應當依據(jù)危險程度和行為性質將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分為以下三類:

        1、虞犯行為。虞犯行為是指未成年人實施的,具有觸犯刑法的傾向和導致犯罪可能性的特定行為。這類行為本身并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只是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和成人社會對未成年人行為的合理期待而設定的,其主要特點是“成年人能為而未成年人不能為”,如進入特定場所、攜帶特定物品、夜不歸宿等行為。英美國家通常將之定義為“身份罪錯”;在東亞地區(qū)則因之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虞”⑦而稱為“虞犯行為”。虞犯行為雖本身危害性不大,但它是導致更加嚴重的違法行為甚至犯罪行為的危險先兆,基于保護未成年人和預防犯罪的考慮,需要提前采取措施予以干預,因此應作為未成年人臨界行為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加以應對。

        2、違警行為。按照危害程度的不同,我國法律將危害社會的行為分為“違法”即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和“犯罪”即違反《刑法》的行為兩種。其中較輕的違法行為由行政機關即警察機關管轄,較重的犯罪行為則由司法機關管轄。但其他國家一般不作如此區(qū)分而統(tǒng)一界定為“犯罪”,其中較輕的犯罪行為通常由治安法官或治安法院管轄。因此,考慮到我國現(xiàn)行法律,可以將未成年人實施的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即違警行為單獨作為未成年人臨界行為中的一類加以研究。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guī)定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中列舉的部分行為如打架斗毆、偷竊、賭博、吸毒等即屬此類。

        3、觸法行為。觸法行為是指未成年人實施的,已經觸犯《刑法》,但因其不具有辨認控制能力以及刑事政策原因而不予刑事處罰的行為。這類行為實質上已經達到法定的犯罪標準,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但因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育不成熟,難以認識并控制自己的行為,同時基于國家刑事政策的理由而不以犯罪論處。[5]P289世界各國通常以年齡作為此類行為的劃分標準,但具體規(guī)定卻因地理、氣候、教育等因素而不盡相同,如日本以14周歲為限,西班牙規(guī)定為18周歲,美國各州法律中最低為8周歲、最高為15周歲[6]。我國《刑法》第十七條則規(guī)定兩種情況:未滿十四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不承擔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等八種非常嚴重的罪行承擔刑事責任。實施此類行為的未成年人雖然由于刑事責任年齡等原因對自己觸犯刑法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但從其行為和心理層面可以判斷,其中許多已經具有相當程度的反社會性和危險性,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阻斷和矯正則極易導致再犯,甚至發(fā)展為更加嚴重的罪行。因此,不管是從未成年人保護還是從犯罪控制的角度看,對此類行為都不能一味的寬容放縱,而應給予高度關注并選擇適用更具針對性和強制性的處置措施。

        三、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立法的完善

        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社會問題,由于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共性,各國在應對這一問題時的做法和經驗較少受到政治、文化、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從而表現(xiàn)出較為廣泛的一致。尤其是一些相對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不管其屬于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一般都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而完善的未成年人法律體系,其內容通常包括兒童福利、義務教育、少年司法、童工禁止等諸多領域。聯(lián)合國也相繼制定了《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聯(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聯(lián)合國預防少年犯罪規(guī)則》、《聯(lián)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guī)則》等一系列文件以應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7]P390

        我國目前已經制定了《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三部未成年人專門法典,初步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法律體系。但與其他國家相比,尚缺乏兩部更為核心的法典:第一是《兒童福利法》,規(guī)定國家在兒童福利方面的服務與保障責任。通過建立完善的兒童福利制度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社會和國家層面的保障,這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治本之策。該法是國家親權理念在立法中的集中體現(xiàn),即認為國家是所有未成年人的最終監(jiān)護人,當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不能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時,國家有責任依據(jù)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進行強制干預,接管該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和教育責任。[8]P89第二是具有司法性質的《少年法》,該法把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和犯罪行為都納入其調整范圍,并針對未成年人的特點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制定專門的程序和措施進行區(qū)別于成年人的干預和處分。例如日本的《少年法》、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德國的《少年法院法》等都屬于典型的《少年司法法》。

        從應然的角度來講,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的建設應當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對未成年人法律體系進行完整的頂層設計。首先,與現(xiàn)有的《義務教育法》等法律相配合,制定專門的《兒童福利法》。建立完善的、普惠型的未成年人福利保障體系,其具體內容應包括兒童福利機構、監(jiān)護監(jiān)督、寄養(yǎng)收養(yǎng)、奶粉金、教育券、免費預防接種、醫(yī)療保障等兒童福利制度,從而為未成年人犯罪一般預防提供物質和制度保障。其次,整合現(xiàn)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監(jiān)獄法》等法律中所有關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和犯罪行為的規(guī)定,并以此為基礎制定一部包括實體法、程序法和組織法內容的獨立的《少年司法法》。該法通過設立專門的機構、程序和措施來對未成年人的臨界行為和犯罪行為進行適當?shù)母深A和處置,并與針對成年人的刑事司法體系嚴格區(qū)分開來,從而在實現(xiàn)未成年人犯罪臨界預防和再犯預防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但這種立法思路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考慮到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這種模式并不具有可操作性。這是因為,一方面《兒童福利法》對國家切實履行國家監(jiān)護責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以我國目前的國力來看,短期內很難全面落實;另一方面,《少年司法法》的制定需要對我國現(xiàn)有司法體系進行重大調整,需要對眾多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大幅度修改,這對立法者和其他法律工作者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且短期難以實現(xiàn),但我們認為這種理想化的立法模式應當是我們堅持追求的目標,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總有一天會實現(xiàn)。

        既然全面調整的立法模式難以實現(xiàn),逐步推進的修改方式則應當是最佳的選擇。為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以及時應對日益嚴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應立足于現(xiàn)有法律體系,通過對現(xiàn)有法律的局部修改,逐步推進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法律體系的建設。具體而言,就是由《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以及與兒童福利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負責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預防,把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及再犯預防仍然留給修改后的《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刑事法律,最后修改現(xiàn)行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其重點關注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干預和防范。

        合理確定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法律體系中的定位和角色之后,對其具體內容的修改應主要圍繞該法的調整對象,即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進行展開。首先,應當把有關一般預防和再犯預防的內容從該法中去除,以免與其他專門負責這些內容的法律發(fā)生重復和沖突。其次,根據(jù)上文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分類,可將該法中“不良行為”一章修改為“一般不良行為”,并按照“成年人可為而未成年人不可為”的標準將虞犯行為作為其主要內容;將未成年人違警行為從《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剝離出來,作為該法“嚴重不良行為”一章的主要內容;未成年人觸法行為則可單獨設置一章,對觸法行為的干預應在結合現(xiàn)行制度的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性的重新設計。最后,該法還應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機構、處置程序、處置措施等內容進行有別于成年人的系統(tǒng)規(guī)定,并與《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相銜接,使之在不改變現(xiàn)有法律體系架構的前提下,初步具備《少年司法法》的內容和特征。

        四、未成年人臨界行為之處置對策

        (一)未成年人臨界行為之處置原則

        針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原則是進行相關處置工作的指導方向,同時也是衡量各項制度和措施是否適當?shù)呐袛鄻藴???紤]到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特點以及對未成年人實施特別保護的人道主義理念,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應當有別于成年人而堅持特殊原則,我們認為應當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最大利益原則。該原則是由“國家親權理念”延伸而來,現(xiàn)已成為有關國際公約、各國兒童福利與少年司法的指導方針。如1989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三條明確指出:“關于兒童的一切行為,不論是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當局、或立法機構執(zhí)行,均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一種首要考慮?!痹撛瓌t是保護未成年人權利和利益的統(tǒng)領性原則,適用于未成年人在一切社會生活中的利益保護,具體指導著社會各機構和有關人員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因此,針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工作也應在該原則的指導之下構建和展開,并具體體現(xiàn)在處置工作的各個方面,例如在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中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以實現(xiàn)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設立專門機構、指定專門人員辦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健全適合未成年人的辦案環(huán)境,采取區(qū)別于成年人的偵查和審判方式,寓教于偵、寓教于審等。

        2、處置專門化原則。由于未成年人臨界行為處置工作針對的對象是在生理、心理上都遠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處置程序尤其是處置主體的專門化就顯得十分必要。這項工作需要辦案人員必須具有更多的耐心和愛心,能夠運用說服、教育等方法幫助未成年人改正錯誤回歸社會。這對辦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能堅持法律原則探尋案件事實真相,還要能依據(jù)未成年人身心特點靈活運用各種處置方法和措施,以最大程度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處置專門化原則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選擇。首先,應當設立專門的處置機構并配備專業(yè)的辦案人員來應對未成年人的臨界行為和犯罪行為,并適用不同于成年人的程序和措施來解決未成年人案件。其次,還要對這些辦案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使其掌握相關的社會學、心理學、犯罪學、行為科學等專業(yè)知識,并多方面接觸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心理特點,從而能夠更好的處理未成年人案件。如美國、德國等均設立少年法院專門辦理未成年人案件,日本則設立家庭裁判所并設置專業(yè)的審判官、調查官、監(jiān)護觀察官、少年警察等人員負責辦理各種少年案件。這一原則在我國現(xiàn)有法律體系中也有體現(xiàn),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5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并根據(jù)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但因我國尚未建立專門、獨立的機構來辦理未成年人案件,因此這一原則在實踐中常常面臨各種問題。

        3、全面調查原則。該原則“要求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過程中,既要對案件事實進行調查,還要查清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觀因素的形成、發(fā)展、演變以及有關未成年人特殊性格的詳細情況。”[9]P411這一原則在處置未成年人臨界行為時同樣適用。相關機關在辦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過程中不僅應當詳細調查案件事實本身,而且還應更多了解該未成年人的個體信息和性格特征,全面掌握其行為的背景、成因和動機,從而做出對其最為有益的處置措施,這也是教育和挽救未成年人使其更好回歸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這一原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例如我國臺灣地區(qū)《少年事件處理法》中就規(guī)定設立“少年調查官”專門負責調查“該少年與事件有關之行為、其人之品格、經歷、身心狀況、家庭情形、社會環(huán)境、教育程度以及其它必要之事項,提出報告,并附具建議”;⑧日本《少年法》設立的“家庭裁判所調查官”所負責的調查范圍更加廣泛,不但要調查“少年、監(jiān)護人或有關人員的人格、經歷、素質、環(huán)境”,同時還強調“要有效運用少年鑒別所提供的關于醫(y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以及其他專門知識的鑒定結果”。⑨

        4、隱私保護原則。為更好的教育和挽救那些走上歧途的未成年人,保證他們未來能夠順利回歸社會,在未成年人臨界行為處置中貫徹隱私保護原則就顯得十分必要。一方面,在處置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40條強調:“兒童的隱私在訴訟的所有階段均應得到充分尊重”。在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進行處置的各個階段也應貫徹隱私保護原則,如對未成年人進行調查應盡量不公開進行,相關處置措施的決定和執(zhí)行應以不公開為原則,對未成年人案件的檔案則要嚴格保密,不得讓第三方知曉和利用。此外,有關部門和媒體在宣傳、報道未成年人案件時也應注意保護隱私,例如日本《少年法》第61條規(guī)定,對少年案件應“禁止在報紙及其他印刷品上登載能夠通過姓名、年齡、職業(yè)、容貌等信息獲知當事人信息的報道和照片”,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8條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另一方面,對相關的記錄應當予以封存或消滅。我國2012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第275條規(guī)定了對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的封存制度,這一制度有利于弱化未成年人的“標簽”心理,對他們的復學、升學、就業(yè)以及順利回歸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未成年人實施的臨界行為,尤其是一些虞犯行為和違警行為,危害性和危險性均小于犯罪行為,更應當在法定條件下對相關記錄予以封存甚至消滅,避免在其學籍檔案、戶籍檔案等留下“不良記錄”,從而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造成持續(xù)性的負面影響。

        (二)未成年人臨界行為之處置措施

        如何設置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進行適當、科學和針對性干預的矯正措施,是長期困擾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的一個難題。我國目前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采取的干預措施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行政處罰措施,如警告、罰款、拘留、強制戒毒等;二是特殊教育措施,如工讀教育;三是《刑法》第37條規(guī)定的非刑罰處罰方法,如訓誡、責令具結悔過、賠償損失、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等;四是感化教育性措施,如收容教養(yǎng)。這些措施主要是以行政權為中心建立的,其中警察機關和教育行政機關擁有主導性的處置權力,而且其中多數(shù)都具有較強的懲罰和社會防衛(wèi)色彩,因而實際上難以起到教育和保護未成年人的作用,最終也無法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發(fā)生。

        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干預應當著重體現(xiàn)教育主義,而非懲罰主義,應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和行為的特點,并明顯區(qū)別于以成年人為對象所設計的處罰措施。許多國家都已認可這種理念,并主張用教育刑替代傳統(tǒng)的處罰手段。這種教育刑強調用非刑罰性、非監(jiān)禁性的教育措施來教育、感化未成年人,從而達到預防犯罪和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受益性的處置措施,而對監(jiān)禁性的措施則保持警惕。對于這些教育措施,各國所使用的稱謂略有不同,如法國、德國等稱之為“教育處分”,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則稱之為“保護處分”。

        相應的,我國也應構建多層次的、以教育為核心的保護處分制度,用以替代刑罰或行政措施,發(fā)揮以教代刑的功能。首先應基于對我國現(xiàn)有處置措施的審視,對那些不合理或實際效果較差的措施予以廢止,如勞動教養(yǎng),而對那些符合實際情況和保護理念的措施則予以保留和完善。其次,還應注意對我國司法實踐中有益經驗的總結以及對其他國家先進經驗的合理借鑒。在此,我們針對我國保護處分制度的構建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是一項被西方國家普遍采用的少年司法制度,這一制度不但“提高了偵查程序的公眾參與程度,改進了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方式,又有利于消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抵抗和對立情形,順利實現(xiàn)其與訊問人員的溝通,在查清案件的同時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10]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70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其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現(xiàn)實中,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的處置結果有一些是比較嚴厲的,甚至可能會剝奪未成年人數(shù)天或更長時間的人身自由,而這些處置的決定權可能就掌握在警察機關手中,例如對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違警行為的處置。因此,在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進行調查和處置的過程中也應確立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從而在調查和處置過程中更好的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防止可能來自行政機關的非法侵害,同時也更加有利于對這些未成年人進行矯治和教育。此外,法律還應明確這些成年參與人的具體權利和義務,從而保證這一制度能夠真正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設立少年警察制度。實踐中,有許多未成年人臨界行為都發(fā)生在家庭或學校以外的其他場所甚至是一些公共場所,因其處于家庭和學校監(jiān)管教育的盲區(qū),往往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和教育。因此,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在基層公安機關中設置“少年援助中心”和專門的少年警察,由其專門負責對未成年人臨界行為或犯罪行為的發(fā)現(xiàn)和處置。少年警察在其轄區(qū)內巡邏或工作中若發(fā)現(xiàn)虞犯少年,可在現(xiàn)場對其進行了解和詢問,并進行“街頭輔導”直接加以教育和勸阻,也可及時聯(lián)系其監(jiān)護人或學校進行教育,若發(fā)現(xiàn)其他比較嚴重的臨界行為或犯罪行為,則可移交其他有關部門做進一步處置。同時,少年警察還可以針對那些身體、心理受到過傷害的未成年人,在少年援助中心組織專門的“少年商談”活動,并邀請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專家給予這些未成年人專業(yè)的指導意見,以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防止他們今后走上犯罪道路。[11]設立專業(yè)的少年警察能夠將警察的執(zhí)法活動與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密切聯(lián)系起來,有效提高警察機關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中的工作效能,還能保障未成年人案件處理程序的合法有效性,為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增加一道特殊的保護屏障。此外,少年警察對臨界行為的干預范圍也更加廣泛,包括各種虞犯行為,而不僅限于《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guī)定,因此能夠依靠行政手段有效彌補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不足。

        3、建立強制親職教育制度。家庭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大多數(shù)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發(fā)生都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密切關系。因此,有很多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對那些不當履行監(jiān)護義務的監(jiān)護人可以通過法院判決或裁定的方式強制其接受親職教育,如果在強制親職教育期間表現(xiàn)不好,還可對其進行罰款甚至追究其他法律責任。這樣通過強制親職教育來強化監(jiān)護人的義務和能力,能夠明顯改善家庭教育環(huán)境,進而有效預防未成年人臨界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都有關于“責令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的規(guī)定,但是太過籠統(tǒng)。應當設置專業(yè)的親職教育機構對監(jiān)護人進行教育并監(jiān)督其合理履行監(jiān)護義務。這方面可以借鑒臺灣地區(qū)的經驗,如《少年事件處理法》第84條不但規(guī)定犯罪少年或虞犯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監(jiān)護人應當接受“親職教育輔導”,而且規(guī)定當他們拒絕接受或時數(shù)不足時可以對其進行處罰,并由各“地方法院民事執(zhí)行處”強制執(zhí)行。

        4、完善工讀學校制度。工讀學校是對那些有情緒和行為障礙、不適應社會的未成年人進行特殊教育和保護措施的專門學校[12]P146,它在本質上仍屬于教育系統(tǒng)的一部分,是普通教育的特殊形式。作為一種重要的保護處分措施,工讀學校制度在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體系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當從多個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首先,“標簽效應”是工讀學校受到質疑的重要理由,應當健全工讀學校的管理制度,努力降低其負面效應,例如:工讀學校就讀經歷不計入學生檔案;學生名單不對外公開;工讀學校本身不加特殊標記標示等。其次,《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guī)定的自愿入學制度被認為是導致工讀學校衰落的重要原因,我們建議應當根據(jù)臨界行為嚴重程度建立自愿入學與強制入學相結合的制度:一方面,針對實施虞犯行為的未成年人,可由其家長或監(jiān)護人依自愿原則,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入學申請;另一方面,針對實施違警行為和觸法行為的未成年人,可以參考德國促進學校和日本兒童自立支援設施的相關制度[13],由教育主管部門和司法行政機關組織專業(yè)人員組建評估委員會,對是否強制移送工讀學校學習進行評估并做出評估決定。再次,為提高矯治效果,防止學生出現(xiàn)自暴自棄的情緒,應當建立工讀學校退出機制,即由評估委員會定期對工讀學校學生進行評估,對矯治狀況較好的學生可以允許其提前轉入普通學校學習。最后,工讀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應當著重設置特殊的教學內容,例如在課程設置中更多增加心理矯治課程、行為干預課程、法制教育課程等,此外還可結合實際情況設置職業(yè)技術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生存技能。

        注釋:

        ①時任中央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建國曾于2009年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十周年”座談會上對該法的積極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

        ②“五個專業(yè)”是指專業(yè)的立法、專業(yè)的機構、專業(yè)的人員、專業(yè)的方法、專業(yè)的處遇。

        ③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從他們與犯罪同伙的密切交往中學習犯罪行為,犯罪行為是學習與犯罪有關的規(guī)范、價值觀和行為的結果。社會反應理論又稱“標簽理論”,它認為當社會中的重要成員把個人標定為犯罪人,而個人也接受這種標定時,個人就會變成犯罪人。

        ④參見《校園暴力頻發(fā) 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怎么治?》,來自央視網,http://m.news.cntv.cn/2015/07/02/ARTI1435776901671667.shtml。

        ⑤參見《姚建龍:從“教刑并重”走向“以教代刑”》,來自民主與法制網,http://www.mzyfz.com/cms/benwangzhuanfang/xinwenzhongxin/zuixinbaodao/html/1040/2015-06-05/content-1128968.html。

        ⑥該案中的3名未成年人均不滿13周歲,其中兩人為留守兒童,還有一人父母正在服刑。三人雖均為在校學生,卻長期逃學并沉迷于暴力網游,甚至在作案后的第一時間仍是去網吧徹夜游戲??梢?,來自家庭和學校的一般預防對他們已基本無效,此時如能及時采取臨界預防措施進行干預,或許就能避免悲劇的發(fā)生?!逗仙坳?未成年學生劫殺女教師 3人中最大13歲》,來自中國青年網,http://news.youth.cn/sh/201510/t20151021_7226720.htm。

        ⑦參見我國臺灣地區(qū)《少年事件處理法》第3條。

        ⑧參見我國臺灣地區(qū)《少年事件處理法》第19條。

        ⑨參見日本《少年法》第9條。

        [1]姚建龍.少年刑法與刑法變革[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2][英]麥克·馬圭爾,[英]羅德·摩根等.牛津犯罪學指南[M].劉仁文,李瑞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

        [3]肖建國,姚建龍.建設和諧社會與構建預防青少年犯罪體系.犯罪學論叢(第五卷)[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

        [4]鄭瑞隆.“以教代罰”和“以輔代罰”——論臺灣少年“司法”特性[J].廣西大學學報,2014,6.

        [5]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康樹華.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與涵義[J].公安學刊,2000,2.

        [7]陳衛(wèi)東.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8]張鴻巍.兒童福利法論[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9]陳光中.聯(lián)合國刑事司法準則與中國刑事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0]馬柳穎.未成年人特別偵查程序構建的初步設想[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

        [11]吳海航.街頭輔導與少年商談——日本不良少年矯正教育的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0,4.

        [12]方俊明.今日特殊兒童與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3]蘇晨釗.國際視野下我國工讀學校相關法規(guī)比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8.

        【Abstract】The prevention of minors’ critical behavior is significa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 critical prevention lacks of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China. This led to dispersion and confusion of the legislation on minors’ critical behavior,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deal with present two extreme tendencies: too harsh and too permissive. We recommend that the critical behavior of minor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ore delinquent behavior, illegal police behavior, conflict with the law behavior,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divide we should partly modify the existing laws. The regulation of minors’ critical behavior should adhere to four principles: principle of the best interests for minors,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principle, principal of overall investigation, privacy protection principle. At last,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protective treatment system to deal with the related minors.

        【Key words】critical behavior;tertiary prevention; protective treatment

        A Study on the Critical Behavior of Min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DongBang-junWangXiao-peng

        (Criminal Judicial Schoo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1002—6274(2016)04—085—10

        董邦俊(1973-),男,湖北十堰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席,研究方向為刑事法學、偵查學;王小鵬(1982-),男,河南鄭州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偵查學。

        DF792

        A

        (責任編輯:黃春燕)

        猜你喜歡
        犯罪預防犯罪措施
        放養(yǎng)雞疾病防治八措施
        學校生態(tài)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與犯罪預防研究
        高中數(shù)學解題中構造法的應用措施
        Televisions
        新形勢下民營企業(yè)家腐敗犯罪預防進路——以新型政商關系為視角
        減少豬相互打斗的措施
        情境犯罪預防本土化研究進程及展望
        法大研究生(2017年2期)2017-04-18 09:06:20
        PPP項目常見犯罪預防
        夏季豬熱應激及其防治措施
        廣東飼料(2016年5期)2016-12-01 03:43:23
        什么是犯罪?
        亚洲捆绑女优一区二区三区| 同性男男黄g片免费网站| 动漫在线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出白浆 |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 蜜桃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看三级| 青青青免费在线视频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97色在线 | 亚洲| 久久免费视亚洲无码视频|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不卡av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天天插天天干天天操| 蜜桃人妻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国产精华液好用吗|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欧洲一级无码AV毛片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国产精品人妻一码二码尿失禁|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大香| 一级a免费高清免在线| 青青草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亚洲日本va99在线| 黄色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观看av不卡网站| 久久精品无码av|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日本岛国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在线视频在线视频在线视频 | 永久免费av无码入口国语片| 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52 | 亚洲AVAv电影AV天堂18禁|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69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