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由沉潛以入高明,尚考索而貴獨斷——曹勝高教授學術成就述評

        2016-02-12 05:00:56付林鵬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天中學刊 2016年1期

        付林鵬(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由沉潛以入高明,尚考索而貴獨斷——曹勝高教授學術成就述評

        付林鵬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摘 要:曹勝高教授近年來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辭賦學、國學和歷代文學變革研究三個方面。其中,漢賦研究是其學術起點,通過挖掘漢賦作品的史料價值,將之與歷史文獻、考古材料相比堪,來審視漢代制度和漢代文明,大大拓展了漢代文學的研究領域;國學研究是其學術根基,通過對國學形態(tài)的當下建構,系統(tǒng)總結(jié)了中華文明的思想體系、文化觀念和學術方法;歷代文學變革是其研究中心,通過將文學變革期作為研究的關節(jié)點,重點闡釋了“一代之文學”是如何演化為“另一代之文學”的。

        關鍵詞:曹勝高;漢賦;國學;文學變革

        曹勝高教授是進入新世紀后成長起來的學者。自2005年從北京大學國學院博士畢業(yè)后,曹勝高一直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和國學的研究,筆耕不輟,現(xiàn)已出版《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從漢風到唐音:中古文學演進論稿》《國學通論》《中國文學的代際》《國學導論》等著作10余部,主編《漢賦與漢代文明:漢賦與兩漢史料比較研究》等,在海內(nèi)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80余篇。大致而言,曹勝高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辭賦學、國學和歷代文學變革研究三個方面。

        一、發(fā)軔:賦家之心,苞括宇宙

        曹勝高的學術起點,是從研究漢賦開始的。代表性作品有《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漢賦與漢代文明:漢賦與兩漢史料比較研究》等。前作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出版的,后者則是對博士論文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漢賦的研究開始勃興,出現(xiàn)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絕大多數(shù)論著只是就漢賦本身進行分析評價,而沒有從更廣闊的角度進行探討”[1]序言。曹勝高的研究,突破了原有模式的限制,開始跳出文學本身,以“賦史互證”為研究手段,將漢賦的演變與漢代制度結(jié)合起來討論,大大擴展了漢賦的研究范圍。如果說《漢賦與漢代制度》僅就漢賦與漢代的都城制度、校獵制度和禮儀制度三方面進行了嘗試性研究,那么,《漢賦與漢代文明》則將漢賦與兩漢史料的對比研究做了盡可能的擴展,上至精神氣象、風俗觀念,下至乘輿、飲食、服飾、音樂、舞蹈、建筑、器物等,無所不包??梢哉f,兩書集中體現(xiàn)了曹勝高在漢賦研究上的新思路,其主要學術貢獻如下:

        第一,挖掘了漢賦作品的史料價值。在章學誠“五經(jīng)皆史”、陳寅恪“詩史互證”等的啟發(fā)下,曹勝高認為傳世的文字,都可以作為研究當時制度的史料,因而有意識地將漢賦作為史料來研究兩漢的制度和文明。不可否認,漢賦在結(jié)構上的鋪張揚厲、在手法上的夸張?zhí)摌嫞缢抉R遷就評價散體大賦有“虛辭濫說”[2]3073和“靡麗多夸”[2]3317的毛病,使學界對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有所質(zhì)疑。曹勝高也意識到這一點,故在《漢賦與漢代制度》中開宗明義,對漢賦的史料價值進行了論證。他認為漢代文學尚未自覺,漢賦也并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其間或有夸張、虛構、粉飾的成分,但不能因其形式的華美而否定其內(nèi)容的真實。因此,對“漢賦史料未遑利用,須先存警戒之心,時時牽掛于懷,不能因為稍有疏忽,為漢賦文學之法、虛構之說、夸張之處、粉飾之辭所誤導”[1]12。故而只要細加甄別,漢賦也是研究漢代制度和文明的重要史料,這一方面可補兩漢史料之不足,另一方面又為漢代文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

        第二,確立了漢賦研究的新模式。曹勝高對漢賦研究的貢獻,還在于有意識地借鑒“三重證據(jù)法”,盡可能地將漢賦作品與歷史文獻、考古發(fā)現(xiàn)等進行對照比堪,以形成較為完整的證據(jù)鏈。具體來說,即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出土簡帛等來補充傳世文獻之不足。如研究漢代的都城制度,曹勝高立足于東漢京都賦的創(chuàng)作,既充分利用了歷年來對西安、洛陽等古都的考古發(fā)掘報告,又大量采用了《三輔黃圖》《括地志》《長安圖志》等地理學著作,三者相互支持,準確還原出了長安、洛陽兩城的基本形制,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東漢遷都之爭背后的深層文化意蘊。研究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帶來了研究領域的擴大,曹勝高說:“盡管漢賦散佚十九,假如能充分利用漢賦描寫的很多制度、文化、風俗,作為漢史研究的參考資料,還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例如大量漢賦作品都存有帝王出行的乘輿描寫,結(jié)合考古發(fā)現(xiàn)的陶俑以及漢畫像石刻畫完全可以復原兩漢的乘輿制度。漢賦的音樂、舞蹈、交通、地理、天文、建筑、園林、書法、游戲等描寫,連篇累牘,如善加利用,都是研究漢史寶貴的文獻資料。”[1]305而其主編的《漢賦與漢代文明》一書,正是在這思路的指導下完成的。

        第三,還原了兩漢歷史文化的諸多細節(jié)。曹勝高對漢賦研究的推進,除確立一種較為典范的研究模式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大大擴展了漢代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一些為人所忽視的歷史細節(jié)和文化元素,都被考證了出來。如《漢賦與漢代制度》之第一章《漢賦與漢代都城制度》借助漢賦與考古材料,準確還原了長安、洛陽兩大都城的面積、布局、宮殿位置等;第二章《漢賦與漢代校獵制度》則是以漢賦為基礎,考證了兩漢校獵的性質(zhì)、時間、地點、參與者及程序、作用、弊端等,復原了漢代校獵的完整過程;第三章《漢賦與漢代禮儀制度》則詳細考察了漢賦中所見的吉、嘉、軍三禮,為漢代禮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觀點。更為重要的是,作者不局限于對細節(jié)的考證,而是考察細節(jié)背后蘊藏的文化底蘊和政治背景。如將京都賦的興起,放到了馬、竇兩大家族政爭的背景下,詳細分析了杜篤、傅毅、班固、崔骃等賦家的不同政治立場和遭遇,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又如在考察漢代禮制細節(jié)的基礎上,又撰寫《兩漢禮制變遷中的賦家與賦作》一節(jié),將漢賦的創(chuàng)作與兩漢的禮制變革相結(jié)合,這就使?jié)h賦的研究不至于碎片化,而是既有考據(jù)的基礎,又有理論的高度,真正做到了守正出新。

        袁行霈先生曾說過:“學術研究的出新,無非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或者有新的材料,或者有新的觀點,或者有新的方法?!盵3]可以說,曹勝高的漢賦研究基本做到了這三個方面。上文總結(jié)的曹勝高漢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第一點可視為材料的創(chuàng)新,第二點可視為方法的創(chuàng)新,第三點則是觀點的創(chuàng)新。正因如此,曹勝高的研究受到了學界的重視。如《漢賦與漢代制度》一書就被《中國文學年鑒》稱贊:“在漢賦與漢代制度的交界面上開辟了一塊研究空間,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選擇了都城制度、校獵制度和禮儀制度三個方面,從文學史、制度史、政治史、思想史、科技史、風俗史及考古學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充分的探索和精細的闡述,進一步拓展了漢賦的研究?!盵4]234何新文等也評價曹勝高的漢賦研究說:“出入于文、史,利用學科交叉優(yōu)勢對漢賦進行新的解讀詮釋,使原本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得到加強,將漢賦研究推向了更高的學術層次,起到了開拓視界的示范作用?!盵5]

        自古以來,辭、賦往往并舉。除了對漢賦的研究,曹勝高在《楚辭》研究上也頗有建樹,發(fā)表了系列論文,如《論〈天問〉的原創(chuàng)意圖》(《云夢學刊》,2006年第4期)、《云中君為歲星考》(《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湘君、湘夫人的神格與原型》(《國學研究》第二十一卷)、《〈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2期)等。其主要貢獻,是對《楚辭》中的疑難問題進行了重新考論。如認為《天問》可能是屈原與稷下學者問對的綱要;《云中君》可能是祭祀歲星的樂歌;“湘君”的原型是堯之子丹朱,后演化為湘山之神;“湘夫人”的原型是《山海經(jīng)》所載天帝之二女,而非堯之二女;《河伯》的祭主是黃河之神,之所以被收入楚國的《九歌》,是源自夏代之《九歌》,因為夏桀被流放至“蒼梧之野”時,將《九歌》帶到了楚地,等等。這些研究的結(jié)論,或許與傳統(tǒng)的說法不同,但卻是曹勝高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結(jié)合當時的文化背景,參考考古資料、出土文獻和文獻旁證,采取綜合審視的方法,所得出的較為圓通的說法,故而邏輯嚴密,言之有據(jù),經(jīng)得起推敲。

        二、融通:國學研究與國學教育

        曹勝高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國學院,師從袁行霈先生。自博士畢業(yè)后,就一直致力于國學的研究、教育和普及工作,現(xiàn)為陜西師范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曹勝高對國學學理體系的建構,主要集中在《國學通論》和《國學導論》兩部教材上。如果說前者偏重于國學基礎知識的傳授,是1.0版;那么后者則側(cè)重于國學學理脈絡的梳理,是2.0版。

        研究國學,需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對國學概念的界定。時下國學雖熱,對國學之定義,卻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對此,曹勝高在文明、文化、學術、修養(yǎng)四大視野的觀照下,為國學下了一個比較融通的概念,即“國學是研究中華傳統(tǒng)學術精神及其載體的學問,是對中華民族在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tài)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思想體系、文化觀念與學術方法的總結(jié)”[6]5??梢哉f,《國學通論》和《國學導論》兩書的撰寫,都是在這一概念的統(tǒng)攝下完成的,兼顧了思想體系、文化觀念和學術方法三個維度:作為思想體系,國學存在于經(jīng)、史、子、集典籍之中,構建了中國思想的根基,成為驅(qū)動中華文明延續(xù)、發(fā)展和自新的內(nèi)在動力;作為文化觀念,國學是沉浸在中華文明進程之中的習慣、認識和價值判斷,體現(xiàn)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zhì)、文化追求和審美情趣;作為學術方法,國學在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思維方式、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等。曹勝高對國學形態(tài)的當下建構,正是圍繞著這三個方面展開的。

        第一,理順國學的學理體系。與以往的國學著作,如章太炎的《國故論衡》、錢穆的《國學概論》等相比,曹勝高在綜合前人的基礎上,融入當前學術發(fā)展的新成就,建立了一套具有新視野、新思維、新方法的國學體系。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加大了國學的學科承載能力。如在思想體系方面,除傳統(tǒng)經(jīng)、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外,兩書還增加了佛學、道教甚至自然科學、古天文地理學等內(nèi)容的介紹,豐富了國學知識的內(nèi)涵;在文化觀念方面,則增加了古典藝術學的內(nèi)容,從傳統(tǒng)的書畫鑒賞到歷代的音樂流變,對培養(yǎng)當代人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有很大作用;在學術方法方面,既介紹了傳統(tǒng)的版本、目錄、???、考據(jù)等方法論的知識和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內(nèi)容,又增加了《國學研讀入門》這樣的專章,來介紹如何讀書及國學研究的方法。其二,加強了對國學學理脈絡的梳理。兩書不局限于對國學知識的講述和介紹,更重視對國學內(nèi)在學理的闡發(fā)和總結(jié)。特別是新近出版的《國學導論》,在這方面著力更多。該書不但梳理了經(jīng)學、史學、子學、文學各自的發(fā)展脈絡,還專辟“國學的基本命題”“國學的觀察視閾”“國學的學理演進”三章,來關注國學內(nèi)在的學理結(jié)構。其中,道、德、仁、義、禮、法六大國學命題,是古人觀察世界的標準和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天人關系、人倫關系和身心關系三大觀察視閾,分別思考了人與自然、人與人、身與心之間的關系;而從巫史到諸子、從儒學到玄學、從道教到佛教、從理學到心學的學理演進,則系統(tǒng)勾勒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演進的基本脈絡??梢哉f,這三章所探討的問題,正是國學研究的關鍵所在。

        第二,追求獨特的敘述角度。一部書的好壞,大處可見其功力和視野,小處則顯其個性和情懷,兩者缺一不可。故獨特的敘述角度,也是衡量著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前文提到,章太炎的《國故論衡》和錢穆的《國學概論》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國學著作,無論后人如何重寫,這兩本書是繞不過去的。兩書在敘述角度上,采取了兩種不同模式。章著以橫向敘述為主,分為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小學十篇、中卷文學七篇、下卷諸子學九篇。錢著則以縱向敘述為主,一章敘述一朝代學術之最為重要者,如先秦諸子、魏晉清談、宋明理學、清代考據(jù)學等。兩種敘述模式,前者重區(qū)別,后者明流變,各有優(yōu)劣。在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曹勝高采用了一套有橫有縱、縱橫交錯的敘述方式,即在講述某一問題時,既有橫向的對比,又有縱向的演進。對比可明重點,演進能析流變??梢哉f,兩部書的寫作,都是本著這一原則完成的。以《國學通論》為例,其講經(jīng)學,先以縱的方式,對各代經(jīng)學的情況做俯瞰性描述;再以橫的方式,分講“十三經(jīng)”各自的成書、流傳情況,從而使讀者能夠更為具體地把握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發(fā)展概況。同樣,《國學導論》也是如此,如討論國學的基本命題——道、德、仁、義、禮、法六者,看似是以橫向比較為主,其實也使用了縱向的方式,即《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所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其敘述方式,是符合諸子學說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的。當然,其余各章在敘述角度的選擇上,或許有所不同,但無一不是本著“既析流變,又明重點”的原則展開。

        第三,打通學科之間的界限。中國傳統(tǒng)學術向來分科不是特別嚴格,然自上世紀初以來,基于對西方學科分類的借鑒,學科越分越細,且越分越窄。其好處是,越來越專業(yè)化;缺點也非常明顯,即縮小了學術研究的視野和領域。近年來的“國學”熱,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此刺激。因此,熔鑄文史哲,打通不同學科的界限,成為國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曹勝高在這一方面,就做了很好的嘗試。他在《國學通論》中提到:“如果說20世紀的國學研究過分地注重學科之間的‘分’,產(chǎn)生了諸多專門學問,那么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意識到學術研究要打通各學科之間的人為設限,將不同學科的視野和方法‘合’起來,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將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相關思想和各種理論剖析清楚,總結(jié)中國學術的本質(zhì)特征,概括出擁有中國內(nèi)涵、具備中國特征、具有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學研究才剛剛起步。”[7]14由此,可看出曹勝高對打通學科界限的態(tài)度。其做法,可概括為“熔鑄經(jīng)史、整合各科”。具體來說,可從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正視經(jīng)學的核心地位。曹勝高說:“無論是歷史研究、思想史研究還是文學、哲學研究,都必須正視經(jīng)學。畢竟,經(jīng)學對中華民族的演進形態(tài)、中國歷史的進程以及中國的學說體系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盵7]39這一看法,可謂抓住了國學研究的關鍵。其次,要突出“經(jīng)史一體”的觀念。關于經(jīng)、史關系,古人有“古無史學”“六經(jīng)皆史”諸說。前者是說“史”從“經(jīng)”中分化出來,如《漢書·藝文志》就將史書列入“六藝略”中的春秋類;后者則是說“經(jīng)學與史學互為表里,經(jīng)學代表的是道統(tǒng),史學代表的是政統(tǒng),二者相輔相成,道統(tǒng)為政統(tǒng)提供了判斷標準,政統(tǒng)為道統(tǒng)提供了延續(xù)的保障”[6]53。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統(tǒng)”和“政統(tǒng)”本就是最重要的兩維。道統(tǒng)為心,政統(tǒng)為體,其余各科為用。最后,要重視史學的方法意識。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曾提出“史外無學”的說法。曹勝高對這一觀念進行了深度解讀,認為梁啟超的意思并不是說,史書之外并無其他學問,而是強調(diào)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研究,都應該秉持史學的眼光進行審視。也就是說,對待國學各科,必須用歷史的方法,將其置于歷史背景中進行考察[6]53?54。

        因此,當代的國學研究,應以經(jīng)學為思想核心,以史學為認知手段,其余各科無不在兩者的統(tǒng)攝之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打通各科,而又不至于各說各話。

        三、超越:歷代變革和文學轉(zhuǎn)型

        曹勝高學術貢獻的第三維,即對古代文學演進歷程的研究。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史寫作,往往以朝代劃分方向,這固然有助于突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但其局限也是明顯的,即遮蔽文學演進的過程,忽略了“一代之文學”是如何演化為“另一代之文學”的。而文學之演進,往往需要特定的歷史節(jié)點,發(fā)生在朝代更迭之際,受制于階層分化、制度變革、文化整合、思想轉(zhuǎn)型等多方面的影響。

        在很早的時候,曹勝高就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早在2007年,就出版了《從漢風到唐音:中古文學演進論稿》一書。該書主要討論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整體演進,側(cè)重于從政治、思想、文化、士人心態(tài)及成長背景等角度研究文學演化的具體形態(tài)。后來,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曹勝高又以“歷代社會轉(zhuǎn)型、文化整合與文學變革研究”為題,申報了2008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歷時三年,最終完成了項目,經(jīng)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結(jié)項鑒定為“優(yōu)秀”。2011 年6月的《結(jié)項成果驗收情況報告》評價該成果“探索了文學思想、歷史現(xiàn)實、文化社會互相打通的新范式,開拓了古典文學研究的新視野,對文學研究、文化研究、歷史研究和社會研究都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該成果后又于2013年以《中國文學的代際》(下文簡稱《代際》)為名,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可視為其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代際》一書直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選擇特定的文學變革期作為歷史節(jié)點,采用文史哲打通的研究思路,跨學科的研究方式,梳理了影響中國文學演進的各個階段和各種因素,從多元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文學在文化轉(zhuǎn)型過程中的代際線索,具有探索性意義和開拓性貢獻。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特定歷史節(jié)點的選擇。本書“選擇了周秦、漢魏、唐宋、元明與近代五個歷史節(jié)點”[8]2,從不同的角度去透視中國文學的研究過程。之所以選擇這五個歷史節(jié)點,既有作者特定的考慮,又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種總結(jié)。其中,周秦之間是社會轉(zhuǎn)型最為激烈的歷史時段,這一時期士人開始從貴族階層分化出來,不但導致了“變風變雅”的創(chuàng)作,也為諸子的思想爭鳴奠定了學術根基。漢晉之間是文化融合最為廣泛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儒學開始被解構,玄學得以形成,道教最終確立,佛教全面?zhèn)魅?,造成了社會結(jié)構和文化風尚的變化,并促進了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藝術的新變,為漢晉的文學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養(yǎng)分。唐宋之間是制度變革最為激烈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文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曲子詞、說話、變文、俗講及戲曲等文體迅速成長,另一方面庶民娛樂需求使文學的“尚俗”“尚奇”傾向得到了強化。元明之間是社會形態(tài)、文化風尚和士人心態(tài)變動最劇烈的時期,這一時期,大量士人開始游離于政權之外,使得傳統(tǒng)的官民社會結(jié)構轉(zhuǎn)化為官、士、民、工、商多元文化結(jié)構,文化的下行,為敘事文學的大成做了基礎性的鋪墊。近現(xiàn)代之間,則是古典文學解體、現(xiàn)代文學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外侮頻仍,有識之士開始反思古典文學的意義,一方面開始拋棄詩歌的文言形式,而代之以白話的敘述,另一方面不斷突出白話小說的文化功能,使之成為近現(xiàn)代文學的主流。

        第二,特定研究視角的運用。如果說對特定歷史節(jié)點的選擇,是本書戰(zhàn)略方面的成功;那么,特定研究視角的運用,則是本書戰(zhàn)術方面的成功。我們知道,朝代更迭之際,往往是社會制度、經(jīng)濟形態(tài)、文化風尚等發(fā)生重要轉(zhuǎn)變的時代,而這一時期的歷史線索,或因動亂而付諸闕如,或因分裂而千頭萬緒。而《代際》的研究范圍,上自商周,下迄晚清,五大歷史時段,歷時約三千多年,線索更為紛繁。因此,能否選擇好的研究視角,成為本書是否出彩的關鍵。好在本書成功地做到了這點,不同的歷史節(jié)點,《代際》選擇了不同的研究視角。如周秦之間,以士階層的形成和分化為研究視角;漢晉之間,主要以哲學的轉(zhuǎn)型為研究視角;唐宋之際,以庶民的娛樂需求為研究視角;元明之間,主要以詩法的轉(zhuǎn)型為研究視角,等等。

        其研究思路,可總結(jié)為兩種,一種是制度轉(zhuǎn)型所帶來的文學功能的調(diào)整,如先秦時士人的失位,導致了變風變雅的形成,從而增強了《詩經(jīng)》的批判功能。又如中唐的制度轉(zhuǎn)型,導致了文學娛樂化功能的增強,等等。另一種是理論轉(zhuǎn)型所帶來的文學觀念的變化,如“詩言志”“詩緣情”“詩緣事”等詩學理論,表面上看是文學觀念的變化,其背后則與先秦以來的情志說的轉(zhuǎn)型有關;又如唐代詩法“師心論”的形成,也跟對儒家心化論、道家虛心說、佛教明心論等的借鑒不無關系。就研究方法而言,這兩大思路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前者更重實證考索,后者更重理論闡釋,兩相結(jié)合,真正做到了文史哲打通。

        第三,特定演進模式的總結(jié)。《代際》的研究,雖然歷時較長,線索較多,看似紛繁,其實是有其體系性的思考,即表現(xiàn)為對中國文學特定演進模式的總結(jié)。其總結(jié),是從兩個方面入手的:

        一是對中國文學演進的歷史動因的揭示。作者以為中國文學演進最主要的歷史動因,在于社會結(jié)構的調(diào)整所導致的階層的分化。在每一個朝代,基本都存在著兩大社會階層,貴族和平民。我們知道,不同的社會階層,對文學的審美需求、表達功能和文體風格的認識是不同的,如以官僚體系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廟堂文學和以下層文士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平民文學,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兩者之間既有對立,又有交叉,正如書中所說“官僚文學和平民文學,仿佛如延展的兩根鐵軌,在某個特定的車站,交叉變軌,而后平行發(fā)展”[8]519,在互滲相融之間影響著中國文學的演進。所以說,社會結(jié)構調(diào)整所推動的階層的分化和融合是導致文學演進的最主要動力。

        二是對中國文學演進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體現(xiàn)在雅俗文化及文學的互動上。就文學體式而言,雅俗往往是可以轉(zhuǎn)化的,前代為俗,后代則可能為雅,如鄭衛(wèi)之音于先秦為俗,于兩漢為雅;樂府于兩漢為俗,于魏晉為雅;曲子詞于唐代為俗,于五代也開始雅化;小說、戲曲于明清為俗,至近代亦被目之為雅。雅俗相代的過程,正是中國文學演進的基本形態(tài)。就文學觀念而言,雅就是對古典傳統(tǒng)的堅守,如唐人的“詩緣政”,元明的“宗唐論”,都是如此。俗則是對古典傳統(tǒng)的突破,如曲子詞對詩歌表達功能的補充。古代的一切文學革新運動,莫不打著復古的旗號出現(xiàn)。更為重要的是,作者還意識到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復雜性對雅俗兩種文學的溝通,如歐陽修、蘇軾、陸游等人既有憂國之語,又有牢騷之言;既會創(chuàng)作被視為文人雅集的律詩絕句,又會創(chuàng)作被視為閨房俗語的曲子詞。正是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這種復雜性,使雅俗之爭成為文學演進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總而言之,曹勝高的學術研究,就研究思路而言,是一直關注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文學變革期的研究作為關節(jié)點,將政治變遷、社會整合和文化轉(zhuǎn)型作為推動文學變革的內(nèi)在動力和外在機遇,來審視社會轉(zhuǎn)型期文學演進的一些線索和表現(xiàn)特征。就研究內(nèi)容而言,包括制度變遷對文學形態(tài)的影響;思想演進與中國文論的內(nèi)在關系;文學史料與歷史資料之間的作用方式,以及重要文學篇目的內(nèi)容考訂等。這大大推動了文學史研究的發(fā)展。

        如果說漢賦研究的“苞括宇宙,總覽人物”,奠定了曹勝高的學術視野和學術格局,那么,國學研究的包容和貫通,則積聚了曹勝高的學術內(nèi)涵和學術底蘊。兩者一起發(fā)力,才有了《中國文學的代際》這樣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著作。

        參考文獻:

        [1] 曹勝高.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 馬自力.文學、文化、文明:橫通與縱通——袁行霈教授訪談錄[J].文藝研究,2006(12).

        [4] 楊義,主編.中國文學年鑒2007[M].北京:中國文學年鑒社,2008.

        [5] 何新文,王園園.新世紀十年:古代賦學研究的繁榮與趨向[J].湖北大學學報,2012(2).

        [6] 曹勝高,主編.國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 曹勝高.國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 曹勝高.中國文學的代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責任編輯 劉小兵〕

        From Devoted Research and Criticism to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Judgment——Review on Professor CAO Sheng-gao’s Academic Achievements

        FU Lin-pe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Professor CAO Sheng-gao’s academ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is mainly focused on three fields: Ci-Fu, sinology, and literature transformation in history. Han Fu is his academic starting point. In this field, he studied the regime and civilization of Han Dynasty by way of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Han Fu works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he result of which is the enormous expansion of the research field of literature in Han Dynasty. Sinology is his academic foundation. In this field, h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ideological system, cultural concept and academic method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y making new construction on the form of sinology. Literature transformation in history is his research center. In this field, he particularly illustrated the internal logic of how ‘one generation of literature’ evolves into ‘a(chǎn)nother generation of literature’ by taking literature change period as the pitch point.

        Key words:CAO Sheng-gao; Han Fu; Sinology; literature transformation

        作者簡介:付林鵬(1984-),男,山東濰坊人,講師,博士。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5CZW011)

        收稿日期:2015-06-28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5261(2016)01?0016?06

        久久一区av蜜桃人妻|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二区| 日韩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手机在线播放av网址|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黄色一级大片一区二区|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百度|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九九影院理论片私人影院|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亚洲狼人社区av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 乱老年女人伦免费视频|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视频75|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作品| 中文字幕亚洲中文第一| 国产freesexvideos中国麻豆 | 正在播放东北夫妻内射|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 色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视频| 97se亚洲精品一区| 91在线区啪国自产网页 |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l|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国产一区| 婷婷色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国产裸体xxxx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