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周
我的第一個老師是慈母
文/李文周
隨著天氣漸暖,路旁的楊柳吐翠,又一年清明節(jié)將至。我和弟弟驅車數(shù)百里回到單縣老家,在爺爺、奶奶和母親的墳前,擺上水果,斟滿酒杯,點燃紙錢,默默地將親人追念??澙@的青煙升起,紙錢化蝶,隨風飄散。我的思緒也隨之穿越時空,回到從前……
1996年11月7日,這是一個與往年一樣平常的立冬日,而對于我來說,卻是個無比悲傷、哀痛的日子。就在這一天的早晨,我的母親,一個勤勞一生,飽經苦難和疾病折磨的她,永遠拋下了無比眷顧的家庭和兒女,撒手遠去!
從我記事的時候起,不管家里的日子多么艱難,不管兒女們犯有多大的過錯,她極少發(fā)脾氣打罵。男孩子小時候大多比較頑皮,我也不例外。有一次我和小伙伴比爬樹,一直爬到很高的樹杈上,不料,腳踏的樹干因蟲蛀加受力后突然折斷,我雙手本能地抓住另一枝干,搖搖欲墜的身體懸在空中。往下一看,地面是磚頭雜物,足有十幾米的高度。這時,我才真的感到了害怕。母親聞訊跑出來,一句責罵的話也沒說。她叫我不要往下看,抓緊樹干,兩腿盤繞上去,慢慢地往下滑。在母親的指導下,我的兩條腿盤繞住了樹干,歇息了一會兒,慢慢地滑到下面的大樹杈上,然后再一步步往地面下。等我下來后,母親拉住我的一只手,把我領回家。我感受到她那粗厚的手掌中滿是涼濕的汗水。我硬著頭皮回到家,心想肯定是少不了挨一頓打罵。但母親只是心平氣和地對我說:“以后不要爬這么高的樹?!?/p>
長大成人后,有一天提起這件事,我問母親當時為什么沒責罵我?母親告訴我:“在那種情況下,你突然遇到危險,心里肯定很害怕,我再發(fā)火,你會更緊張、更慌亂,失手掉下來摔不死也會腿斷胳膊折。另外,男孩子爬樹玩耍本來很正常,雖有點冒險,也是對膽識和身體的鍛煉。”
我沒想到,母親那時候有如此深刻的想法。還有好幾次面對生活中的變故、親人的生死離別,母親都顯得格外沉靜?!扳慌R之而不驚”,遇到大事險情冷靜面對,這使我在后來的人生經歷中受益匪淺。
母親出生在戰(zhàn)亂年代,又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在那艱難的日子里,她養(yǎng)成了勤勞、吃苦、節(jié)儉、善良的品德和堅強的性格。每當談起三年自然災害,經歷過那個年代挨餓的人都會有切膚之痛。為了度過大饑荒,母親千方百計找吃的,挖野菜、摘樹葉、扒樹皮,在冰冷的野地里刨上年丟在地下的爛地瓜,將榆樹皮磨成面摻到野菜里做成餅子當主食等。1959年,我剛記事,家里沒有吃的,只能靠野菜充饑,我餓得兩腿發(fā)軟,眼前發(fā)黑,天天盼著在縣園藝場工作的父親回家。父親在縣園藝場伙食供應還有保障,每日節(jié)省下兩個白面饃饃或雜面卷子,周末回家時帶回來。這一天,終于盼到父親回家,又帶回來十幾個白面饃饃,母親先給我一個,我接過來幾口就進了肚。再去要,母親沒給。這時候,鄰居家的一個孩子進來玩,眼巴巴看著我吃白面饃饃,母親又拿出一個給了他。這十幾個饃饃,除了分出幾個送給年長的親戚鄰居,剩下的都存放起來當點心留給了孩子們,而母親一口也舍不得吃。
三年自然災害過后,我家的日子有所好轉,但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多,生活的負擔加重,而母親只默默地承受著。一日三頓飯,養(yǎng)豬喂羊,大孩子上學,小孩子要照看,每天忙個不停。空余之時,還要下地拾柴,以備每天做飯燒火所需。早上天還沒亮,當人們還在熟睡的時候,她就起床清掃院子內外的樹葉,備柴燒火為一家人做飯;晚上一家人都睡覺后,她還要忙到很晚,有時忙到半夜才能休息。日夜操勞,她卻從沒有埋怨。相夫教子,母親是典范。
母親一生省吃儉用,心中只有別人,唯獨沒自己。家里做點好吃的,首先照顧的是父親,母親說他是一家之主,是這個家的頂梁柱,要先保他,然后是兒女們,而她自己往往最后吃點剩飯殘渣。這個傳統(tǒng)在我們家生活好轉后一直沒有改變。有一年夏天,我家來了個在外地工作的女賓,母親拿出家里僅有的臘肉、雞蛋招待客人。因來客和我是同輩,母親要我陪客。我當時才十幾歲,也不大懂禮節(jié),堅持讓母親上桌一塊兒吃飯,母親卻執(zhí)意不上桌。我記得當時做了四個菜,一個臘肉盒、一個炒雞蛋、一個豆腐、一個青菜,主食是白面饃饃。陪客快結束時,我到廚房去盛湯,見母親正蹲在灶臺旁吃上頓剩下的地瓜面餅子,連一點菜也沒留,我心里一陣酸楚,不由得涌出了眼淚?;氐教梦菸夷昧艘粋€白饅頭掰開,夾上兩塊臘肉盒送到廚房,可母親說她已經吃飽啦,叫我拿回去,如果客人沒走晚飯還能用上。
吃苦、節(jié)儉,母親已經習慣了。20世紀60年代,在我的記憶中,除逢年過節(jié),母親很少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買塊好的布料,她首先想到的是父親和兒女們。當時我姨家條件比較好,姨夫是縣里干部,姨母在龍王廟公社街上的縫紉組對外營業(yè)做衣服,家里孩子比我們家少,負擔輕,時常接濟我家。有一次,我跟母親去姨家,姨見我母親穿件帶補丁的衣服,就把自己的兩件衣服送給我母親穿。母親回家后舍不得穿,又改成好幾件小衣服給兒女們,自己仍穿著那件補丁衣服。
1971年6月,我正在單縣十中讀高中,得悉山東建設兵團所屬十三團招收兵團戰(zhàn)士,父親讓我放棄學業(yè)參加建設兵團。上一年我就有參軍的想法,因年齡小未能如愿,兵團戰(zhàn)士年齡要求不是很嚴,有這樣的機會我就答應了。我參加的建設兵團,駐地在棗莊市薛城火車站下。臨走的頭一天晚上,母親為我準備行裝到半夜才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來燒火做飯。這是我第一次出遠門,叮囑的話昨晚已說了很多,離別時母親顯得很沉靜,但我分明看到她眼里含著的淚花。
兩年后我回家探親,手頭積攢了幾十塊錢,買了些東西帶回家。到家后我給了父親十 塊錢,我知道母親平時手里沒有錢,又背著父親給她五塊零花錢,她卻說什么也不要,說她在家里用不著錢,說我在外不容易,已給了父親錢,留點自己備用吧。在我的一再堅持下,她勉強把錢留下了。探親假到期,我返回兵團的途中,發(fā)現(xiàn)那五塊錢又被母親放到了我的提包里。
知恩圖報,是母親留給兒女們的又一宗遺產。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教育我要知感恩,并多次向我說起有誰家曾幫助過我們,除了幾家親戚,還有鄰居、父親的同事、朋友,哪怕一樁小事她也會記在心里,要我們今后有出息了不要忘記人家的好處。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母親寧愿自己挨餓受苦,也不忘接濟別人。家里有點好吃的,她總會拿出一部分送給那些曾幫助過我們家的人。而對于曾經欺負過她的孩子、愧對我們家的人,她都給予極大的寬容和諒解。有一個住得離我家不遠的鄰居,曾做過一些很對不住我們家的事,母親卻并不計較,仍以禮相待。我參加工作后每次回家?guī)┒Y品,她總是分出一份送給這家。我有些不解,母親說:“誰都難免有過錯,他家欠過咱,咱不能計較,現(xiàn)在他家的日子很艱難,我們能幫一點是一點。”
人可負我,我不負人。母親的做人準則對我的影響至為深遠。
從1979 年到1983 年,我的二弟文學、三弟文平和妹妹翠蘭先后考入山東省糧食學校、棗莊工業(yè)學校和山東煤礦衛(wèi)生學校。那個年代大學很少,考入中等專業(yè)學校已很不容易。有一年春節(jié)我回家,談起我的弟弟妹妹在學業(yè)上的成就,母親并沒顯出特別的高興,而是沉靜地說了一句話:“他們都認學,有出息,也有你的支持?!蹦赣H的話不多,卻深情而厚重。1989年我最小的弟弟文光參軍,第二年考入武警濟南指揮學校,了卻了母親的心愿。在那個年代,一家有四個孩子先后考上中等專業(yè)學校,在農村會受到多少人家的羨慕!而我內心更清楚,我和弟弟妹妹的成長,飽含了母親多少的辛勞和汗水!
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對母親的感情勝過父親。主要原因還是母親一生受苦太多,對子女的關愛體現(xiàn)在一點一滴,無微不至。她甘愿自己吃苦和無私奉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兒女們的心里。而父親受苦相對較少,他早年參加革命,17歲入黨,參加過縣里抗聯(lián)武裝,后來雖落腳在農村,卻并不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小時候他沒條件上學,深知沒文化的痛苦,所以,盡管家里困難,還是盡全力支持兒女上學。作為一家之長,他在大事上還比較有眼光。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他抓住機遇,在家里辦了個小油坊,定期給城里十幾家飯店加工香油,信譽為上,苦心經營,前后長達18年,有了一份較穩(wěn)定的收入,既改善了家里生活,又保障了兒女上學的費用。平心而論,如果不是他和母親當年的堅持,我的弟妹很難如愿以償考上學,并分配工作。
有人說“好人得好報”、“行善終得?!?,但這個世上就有許多例外。母親一生辛勞,歷經苦難,到1990 年,我家的生活已經好轉,父母也隨著兒女們進了城。但母親過不慣城里的生活,還時常惦記著家里的那些樹木和房子,執(zhí)意要回老家。當時村里正在搞宅基地重劃調整,我家的一處老宅重劃后分配給了別人,這是祖輩留下的一處老宅,母親一時難以接受,生了幾天悶氣,誘發(fā)了腦血栓。開始病情不重,她怕給在工作崗位上的兒女們增加負擔,未及時通知我們,耽誤了一個星期的治療時間,后當病情加重,我們把她接來棗莊住院檢查時,已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期,雖經多方救治,還是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偏癱、失語、生活不能自理。由于長期臥床,后背血脈不暢,到后期出現(xiàn)褥瘡,受盡病痛的折磨,五年后離開了人世。
母親駕鶴西去,她留給兒女們的精神遺產卻非常豐厚,使我們學之不盡,用之不完。有時候我反思自己走過來的路:如果我還算得上一個正直的人,如果我為家庭、為社會做過一些有益的事,取得一點點成就,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慈母。
母親離開我們已經很久了,可每每追憶起她的音容笑貌,就仿佛她仍時刻在身邊教育鞭策著我。
(本文作者系山東省棗莊市警察學會主席)
book=56,ebook=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