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文 郭佳麗
媒介使用及新聞報道客體選擇對政府信任的影響
——以新浪微博及門戶網站關于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期間新聞內容為例
王思文 郭佳麗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會議為期11天半,引來各方媒體、公眾關注。本文以此會議期間的相關報道為例,主要目的在于探析受眾對微博上關于政治議題的信任度。通過受眾對微博上議題的關注度情況、受眾對相關議題評論的內容、相同或相似的政治內容在新浪門戶網站上受眾反應的分析得出數據,發(fā)現:(1)微博受眾對嚴肅的政治新聞關注度不高;(2)微博上帶有“感情色彩”的側面報道引發(fā)受眾的熱烈評論,同時對此類報道,從受眾的評論看是在完全信任的基礎上展開的評論,此類信息在微博上的公信度很高;(3)相對比,門戶網站中關于政治議題關注度較高,從評論看,受眾的信任度相比微博亦比較高。因此,本研究得出結論:不同內容的新聞發(fā)布應對應不同平臺,平臺不同,受眾對其的信任度不同,不同媒體平臺影響新聞內容本身在受眾心目中的公信力。
“兩會”;政治議題;微博;關注度
[作 者]王思文,碩士,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助教;
郭佳麗,山西大同大學。
《現代漢語詞典》對“公信力”的解釋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當前,以微博為代表,包括微信、QQ群等自媒體已成為網絡傳播最活躍的主體和新興的輿論監(jiān)督主戰(zhàn)場。近兩年,雖然微博用戶數量下降后出現反彈①微博報告發(fā)布平臺-微報告:http://data.weibo.com/?sudaref=www.so.com。,但《2015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微博作為興趣信息的獲取、分享平臺的地位凸顯,在“及時了解新聞熱點”“發(fā)表對新聞熱點事件的評論”“關注感興趣的內容”“獲取或分享生活/工作中有用的知識”等方面都是用戶首選的平臺。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sqbg/201604/t20160408_53518.htm。因此,微博依然是學術研究中觀察受眾認知、態(tài)度甚至行為的主要平臺。
近幾年,關于“微博問政”的學術研究如雨后春筍般顯現,在知網上,以“微博問政”為關鍵詞搜索,顯示共有14905篇文章。這一現象的出現與近年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超7.9萬有關③鳳凰網: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超7.9萬 較去年底增加1.7萬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7/31/28115862_0.shtml。;另一方面也與近幾年,微博對于反腐、政治監(jiān)督等問題所做的“巨大貢獻”密切相關。從“日記局長”韓峰到“天價煙局長”周久耕,從“陜西表哥”楊達才到“重慶淫官”雷政富……這些問題官員都是因網友微博曝光而被查處的??梢姟拔⒉﹩栒痹诰W絡新時代發(fā)揮的巨大作用為學界關注。
在微博產生巨大作用的同時,微博中的問題亦開始顯現,包括微博的內容生產難以控制、微博的內容質量難以保證、微博的傳播過程難以控制等。④李駿:《打造媒體微博的公信力》,《青年記者》,2011年第12期。隨著近幾年信息傳播的多渠道化,受眾對傳統(tǒng)媒體的信任與依賴度、信任度在逐步降低,人們對專業(yè)媒體的把關信息持懷疑態(tài)度,相反,對親朋好友和較熟悉的人傳播的信息反而具有更高的信任度。信息缺少把關既是新媒體的劣勢,同時也是新媒體的優(yōu)勢。一方面,這給大量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平臺,對受眾特別是“微博問政”具有積極效應;另一方面,微博審核機制的缺位,在較簡略的審核流程里,很多真實信息沒有“把關”過濾,它的真實程度比普通媒體更具原生態(tài),更容易得到網民認可,這使得微博信息得到大量的群眾基礎。
單就微博內容可觀察到,受眾在微博上關注度最高的是“批判性”信息或八卦、趣聞,“微博問政”中更多“問”的是反貪污、反腐敗的反面信息,那么,對于一般性政治信息呢?每年“兩會”是我國大政方針政策出臺的關鍵期,對國家一年甚至長久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以2016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為例,觀察微博網民對“嚴肅政治議題”的關注程度,從網民的評價中觀察其對議題的信任度,對比門戶網站,觀察微博受眾與門戶網站受眾對議題的態(tài)度差異,企圖探究微博中“政治議題”的網民關注度、信任度,“政治議題”以何種方式在微博上呈現更有利于傳播。
(一)抽樣設計
每年“兩會”都會引來各方媒體關注,在新媒體發(fā)展迅速的當今,微博作為公眾自由討論的平臺,自然會對“兩會”期間所釋放的政治議題給予充分關注。
本研究就2016年3月5日至3月15日期間新浪微博上關于“兩會”的原創(chuàng)帖進行整理,對每條微博的轉發(fā)、評論數做了統(tǒng)計,以期掌握網民在微博上對“兩會”中相關政治議題的關注度;其次,本研究對所有原創(chuàng)帖進行分類,就其內容將其分為“事實轉載型”(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轉載)、“花絮型”(如代表委員會后生活)、“精細加工型”(帶有非常強烈的主觀評論);最后,在新浪門戶網站對微博上的相似內容進行搜索,以期對比相同、相似內容,微博受眾與門戶網站受眾關注度、評論角度的差異。
在對內容進行分類的抽樣過程中,本研究考慮到個人對相同信息理解度的偏差,因此,編碼工作由本人及1名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完成,其后在樣本中隨機抽取80篇微博文章(超過5%)以獨立編碼者檢驗,Kippendorfa值顯示編碼員間信度值為92.3%,在可容忍范圍內,研究將意見不合文章剔除。
(二)數據搜集與研究
1.微博用戶對“兩會”期間政治議題關注度統(tǒng)計。研究以“人大會議”為關鍵詞,時間范圍在2016年3月5日0點至3月16日23點之間搜索,共搜到原創(chuàng)相關信息13500條,由于數量巨大,研究采取等距抽樣方法,以1∶100比例抽樣,共抽取135條作為主要研究微博,再剔除其中相似內容的微博,最后留下129條微博對其進行分析。
在129條微博文章中,轉發(fā)最高微博為:“#兩會微表情#【兩會主席臺女服務員倒水動作整齊劃一】”,轉發(fā)次數達2548次,但評論量不高,只有18條;而評論數量較高的微博為:“【今年,預算報告反對票又得第一了】3月16日全國人大閉幕,預算報告收獲299張反對票和90張棄權票,蟬聯‘反對票王’。2012年預算報告反對票首次超過兩高報告獲得贊成率倒數第一,為何預算報告這幾年老得倒數第一?”轉發(fā)次數309,評論次數達460條。而關于兩會間最重要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鞭D發(fā)次數分別只有568條、評論為98條,而兩會的閉幕式在微博上并沒有正式的報道,相關報道的轉發(fā)與評論個數都在兩位徘徊。
在129篇微博文章中,“事實轉載型”(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轉載)共16篇,占微博的12.4%;“花絮型”(如代表委員會后生活)共63篇,占48.8%;“精細加工型”(將會議中某一片段或總理的一句話節(jié)選出來)50篇,占38.8%。例如:“【花絮:李克強要求不能記者一提問 部長就拱手走人】”在微博平臺上占據“半壁江山”。同時,粗略統(tǒng)計網友在微博上的轉發(fā)與評論數,三種類型的轉發(fā)與評論數量并不相一致。“花絮型”微博的轉發(fā)量明顯較多,而帶有主觀評論的“精細加工型”微博引來更多網友的跟評。
2.微博用戶對兩會期間政治議題評價分析。網友對微博的評論,主要集中在“精細加工型”微博上,本研究以個案進行分析,例如:“【李克強:中國公民養(yǎng)老金發(fā)放絕無問題!】李克強在兩會總理記者會上表示,我現在發(fā)出‘安民告示’,中國政府對中國公民保證養(yǎng)老金發(fā)放,從全面長期來看是沒有問題的,老有所養(yǎng)不會也絕不可能是空話?!贝宋⒉┖笥?67條評論,詳細閱讀評論,大多數評論內容帶有贊成語氣,本研究根據詞語的運用,對767條評論進行編碼。
表1 :情緒類目表
表2: 網友對總理言論的評論
可見,微博網友對相關的政治議題態(tài)度大多數表現為不信任,雖然傳統(tǒng)媒體對此話或相關事件不斷重復報道,但微博網友明顯表現出不信任。但除評論外,對總理的話點贊的人數為440個,再加上評論中贊成的人數47人,共487人,與評論中質疑人數比例為589∶487,可見,微博網友對此新聞懷質疑態(tài)度多于信任點贊的態(tài)度。
3.相似信息,門戶網站用戶與微博用戶態(tài)度對比。新浪門戶網站上關于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出以上的話是以視頻形式為網民展現的,題目為:“李克強安民告示:老有所養(yǎng)絕不會是一句空話?!本W友參與數為1259,評論數為32條,數量相對較少,但在32條跟帖中,網友態(tài)度與微博上截然相反。
除此之外,點贊、表示支持的評論內容為“謝謝總理的承諾”,點贊數為95次。
(三)研究發(fā)現
1.“兩會”期間,微博“政治議題”關注人數相對較低,“花絮型”微博惹人關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為期11天半,以“兩會”為關鍵詞,搜索原創(chuàng)微博13500多條,還有一些微博與會議有關,但沒有包含“兩會”兩字,由此推測,“兩會”期間的相關微博可達20000條左右,每天平均有1800多條原創(chuàng)微博發(fā)布,微博相關政治議題還是非常多的。就2016年3月5日0點到3月5日23點58分,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第一天原創(chuàng)微博內容分析,共有1754條微博,內容為“事實轉載型”(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轉載)數量為924條、“花絮型”(如代表委員會后生活)為656條、“精細加工型”(帶有非常強烈的主觀評論)為174條。每條微博少至2條轉發(fā)、十幾個點贊,多至1500多條微博轉發(fā)、5280多個點贊,由此計算,每天每條兩會相關微博的關注度大概為100人。
對比明星“八卦事件”微博常常破六位數的局面,“政治議題”微博數并不高,說明微博上關注政治議題的人數相對微博總人數并不多。再比較“政治議題”中不同類型微博關注度,單3月5日一天,轉發(fā)量最多的微博是:“#兩會微表情#【魅力女發(fā)言人傅瑩】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大會發(fā)言人傅瑩頗具‘潮流范兒’,她用了諸如‘心塞’‘壓力山大’等網絡熱詞巧妙回應記者提問。她還會因說錯記者媒體名稱覺得不好意思。戳圖感受傅瑩的‘兩會表情’!(圖自新華社)”,轉發(fā)次數為1544次,在本研究中屬于“花絮型”,除此之外,會議期間轉發(fā)量能達到四位數的微博也大多集中在“花絮型”微博上??梢姡拔⒉┯选睂Α罢巫h題”的關注度并不高,即使關注兩會報道也主要集中在關注兩會的一些有趣的“花邊”微博上,而對于有關大政方針的微博,“博友”的評論多于轉發(fā),但評論數較多的也只是在500條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微博平臺受眾對“政治議題”的關注度遠沒有娛樂八卦高,即使是與政治議題有關,也多集中在“花絮型”、小笑話之類。
2.“兩會”期間,“政治議題”評論質疑遠高于肯定。雖然“花絮型”微博轉發(fā)量遠高于另外兩種類型的微博,但就評論量看,更多評論還是集中在“事實型”轉發(fā)的微博上,特別是一些大政方針政策的內容的微博,但就評論語言、感情色彩分析,質疑聲遠高于肯定聲。以“【李克強:中國公民養(yǎng)老金發(fā)放絕無問題!】”微博內容為例,在767條評論中,大多數博友評論中是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例如,有網友稱:“越是這么說,大家越是要注意把五金趕快退了。這么說的目的是讓傻子繼續(xù)留著,聰明人早就開始抽資了……”,而獲點贊數最高的評論是“那為何要延長退休呢” ,獲得213次點贊,其次獲得144個點贊的評論是“沒問題,那還延遲退休干啥啊”,可見,微博上網友評論的質疑聲遠高過肯定,雖然此條微博的點贊數是440,但由于沒有內容以及不知道點贊人當時的心理,研究無法做出推斷。
根據360百科說明,2010年網絡問政勁刮新風①360百科:《微博問政》,http://baike.so.com/doc/6219365-6432654.html。,到2016年已有6個年頭,這6年來,微博在反貪污、打擊假惡丑等方面“屢建奇功”,本研究不得不結合歷史推測,“博友”在微博上已習慣質疑,而不太習慣贊許可能是造成兩會期間,“博友”對“事實型轉發(fā)”微博大多持懷疑態(tài)度的原因之一。
3.“兩會”期間,相同內容新聞,門戶網站網友肯定遠高于微博。本研究以【李克強:中國公民養(yǎng)老金發(fā)放絕無問題!】新聞為例,在新浪微博與新浪門戶網站兩個平臺上,就網友評論、轉發(fā)數量做出統(tǒng)計,發(fā)現網友對新浪門戶網站關于人大會議的“事實型”內容的關注度明顯高于新浪微博,微博正規(guī)發(fā)布的“政府工作報告”等官方信息轉發(fā)、評論人數相對較少;仔細分析信息內容,相同的嚴肅性信息,門戶網站關注人數較高,而微博上發(fā)布的代表們的一些工作、生活小趣聞卻引來不少網友關注。就此分析,研究推論以上現象與平臺自身的特點、受眾的閱讀習慣、信息的表達方式密切相關,說明微博平臺受眾更需要的是“帶有感情”的信息,而“嚴肅政治議題”更適于發(fā)布在門戶網站上。
微博作為受眾對事實認知、態(tài)度、行為的表現方式,伴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微博推動政治發(fā)展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尤其在反腐問題上貢獻突出,微博使得政治問題貼近百姓生活,使得政治言論更加形象。但由于微博在言論方面管理較寬松,受眾在微博上常發(fā)表對政治報道的懷疑言論或自我揣測、調侃言論為主。
通過對比門戶網站與微博言論發(fā)現,門戶網站上政治相關以事實陳述為主,相反微博上關于事實陳述卻僅有12.4%,并且門戶網站評論以積極正面為主,而微博上卻以質疑為主。門戶網站受國家監(jiān)控嚴格,以順應國家整體思潮為主,政治影響力較強,但在互聯網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在監(jiān)管寬松的平臺上則體現出政治影響力的薄弱。在兩會期間,人們關注更多的是花邊新聞,在政治議題上,體現出質疑高于評論。就此觀察,本研究認為,相對于“嚴肅政治議題”,微博上更易于傳播“俏皮政治議題”,包括代表委員的感想與心得,以簡單的方式吸引網友的關注并引發(fā)網友議論。
微博上,關于政治議題的議論,質疑聲明顯多于肯定評價,這與微博受眾的價值觀與聚集性有很大關系。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道:“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微博是群體匿名聚居的“肥沃土壤”,在這里,受眾可以不受制約,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即包括理性與非理性兩種。本研究寧愿相信博友的理性聲音多于非理性聲音,但可能出于“微博問政”的“習慣”,博友更愿意用他們的“批判”眼光看待微博上的“政治議題”,如果這種“批判”的眼光、批評的聲音是理性的,那么說明這個社會是進步的,媒體監(jiān)督作用是有效的,但如果這些聲音只是“習慣”而非理性,則只會擾亂社會的正常秩序。
相同政治議題,博友評論與門戶網站的網友評論有很大區(qū)別,本研究推測這兩個平臺的評論不是一群人。那么,為什么相同的政治議題,博友一片質疑,而門戶網站的網友卻連連點贊?本研究推測這與門戶網站網友與博友在價值觀“習慣”上的不同有很大關系。門戶網站網友如若點擊此議題瀏覽并評論說明他或她是真的對此議題感興趣,不像博友,只要關注此微博,不用點擊打開,即可看到140字的相關內容。由此,本研究認為門戶網站與微博本身受眾的社會基礎不同導致他們關注點的不同以及評論存在的巨大差異,因此,發(fā)布者在發(fā)布內容時應該區(qū)別對待。
互聯網使得政治議題的“上傳下達”更加便利,互聯網給予了言論自由更多的空間,不管是門戶網站還是與微博類似的網絡平臺,都使得政治更加貼近百姓生活。但由于“群眾基礎”的不同,受眾的關注點以及關注角度的差異,政治議題的傳播在未來應該做到具體平臺具體操作可能更適合于互聯網與關注的需求,“微博問政”以及平臺公信力可能會因此得到更好的提升。
[1]李駿.打造媒體微博的公信力[J].青年記者,2011(12).
[2]陳力丹.曹文星.微博問政發(fā)展趨勢分析[J].編輯之友,2012(7).
[3]劉佩瑤,黃繼飛.“微博問政”研究綜述[J].學理論,2013(33).
[4]宋莉.淺析微博公信力的發(fā)展與現狀[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2(S8).
[5]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6]張詠華.媒介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7]杰克·富勒.信息時代的新聞價值觀[M].展江,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8]顧明毅.中國網民社交媒體傳播需求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