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琰 侯雪艷*
(沈陽醫(y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3)
認知行為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的研究
張喜琰 侯雪艷*
(沈陽醫(y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3)
目的探討認知行為干預(CBT)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1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實驗組采用CBT模式,比較兩組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質量。結果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均有提高,以實驗組增加更為明顯,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采用CBT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認知行為干預;腦卒中;自我效能感;生活質量
隨著醫(yī)療器械以及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近年來,缺血性腦卒中診療不斷得到提高,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使的患者病死率呈下降趨勢[1]。但因患者預后效果不佳,患者自信心受挫,致殘率仍不斷增加,影響其生活質量。認知行為干預(CBT)是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患者不良認知的心理治療方法[2]。本研究將其應用于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探討有效的康復對策。
1.1 對象: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沈陽市某醫(yī)院治療的1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2例,女68例。根據(jù)入院時間分成實驗組(80例)和對照組(80例)。入選對象均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②意識清楚;③病程4~10周,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④知情同意。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實驗組CBT護理。①認知重建:運用認知識別-認知轉換-認知替代的方法。研究者以開展知識課堂、護患討論等形式對實驗組進行干預。在溝通交流中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況,從而修正患者的不良認知及不利的應對方式,指導患者與不合理信念進行對抗[3]。②行為療法:運用知-信-行模式。研究者通過知識講解,喚起患者對康復的信心,并指導其對進行肢體系統(tǒng)的行為鍛煉,使患者建立正確的恢復期行為方式。同時要求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給予患者照顧和支持。③放松訓練:指導患者在每日午睡和夜晚睡前,仰臥呈舒適姿勢,輕閉雙眼,肌肉放松。囑患者按指導語進行,同時配合舒緩背景音樂,從前臂開始,然后分別練習放松:面部、頸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和下肢等肌群。上述方法每次20 min。④意象性想象:指導患者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想象美好的自然景觀。例如在海邊曬太陽的情景,同時配合舒緩的音樂為襯托,使其達到身心愉悅的目的。
1.2.2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健康教育,包括護患溝通、病情觀察、并發(fā)癥預防宣教、康復知識手冊的發(fā)放等。
1.3 效果評價: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評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強。1~10分自信心低,甚至自卑;11~20分自信心偏低;21~30分,自信心較高;31~40分自信心非常高。②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LQ-C30),共3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得分越高癥狀越明顯;得分越高整體情況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5.0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感比較:實驗前,對照組自我效能感評分(23.47±5.36)分,實驗組為(22.58±4.15)分,兩組自我效能感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后,對照組自我效能感評分(26.88±5.26)分,實驗組為(30.76±4.05)分,兩組自我效能感均有增加,以實驗組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結果:對照組教育前后各項維度的得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實驗組各功能維度得分均明顯提高,各癥狀維度得分均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常規(guī)教育前后各維度的比較
3.1 認知行為干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CBT幫助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改善對自身狀況的認識能力,更重視改變被干預者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使認知、情感及行為三者之間達到和諧,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自我效能感影響著人們的選擇、行動及持續(xù)時間時間,所以本研究通過CBT的綜合管理,能夠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3.2 認知行為干預對生活質量的影響:CBT使患者對疾病、不良情緒和行為等問題有了科學正確的認識,促使他們以積極的認知方式看待生活,增強了患者應對壓力挫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干預過程中,研究者堅持每天對患者及家屬予以強化指導,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康復效果和患者總體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以常規(guī)護理健康教育為基礎,將認知行為療法加以綜合運用,可以促進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因此,可以在臨床中開展這一理論的學習,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指導。
[1] McCormack J,Reay H.Acute stroke research:challenges andopportunities for nurses[J].Nurs Stand,2013,27(32):39-45.
[2] 陳屹,石惠,唐平.積極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方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1):65-70.
[3] 張敏,李慧,朱美婕,等.早期康復訓練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6):1594-1596.
R743.3
B
1671-8194(2016)36-0133-02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