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老喬
漢字趣談(一)
文 老喬
“我”在古代是一種兵器,不是現(xiàn)在第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F(xiàn)在的“我”與“伐”“戰(zhàn)”“戟”“戣”這些打打殺殺的字長得很像,說明“我”在古代與它們是近親,與現(xiàn)在“我”的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
《說文解字》上說:“我,古殺字?!薄拔摇边@種武器盛行于商至戰(zhàn)國時期,秦以后逐漸消失。根據(jù)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西周時期的青銅“我”和現(xiàn)藏于陜西扶風博物館西周時期的青銅“我”來看,“我”的形狀有點像《西游記》里豬八戒扛的鐵筢子,只不過“我”是三根齒罷了?!拔摇笔且环N短兵器,裝上長柄后才能用于戰(zhàn)場上砍殺,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將下來時,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難以保全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時候,人們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賤民”以及“余”“吾”等等,當然使用最多的還是“余”“吾”二字。那時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專用詞,《爾雅·釋詁》中解釋說:“朕,身也?!鼻厥蓟式y(tǒng)一天下后,規(guī)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稱。至于“寡人”,更是大眾用詞,《詩經(jīng)·邶風》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專稱。
“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最早見于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當時的“我”作為代詞使用,指的是“我們”?!拔摇笔窃鯓佑杀鬓D(zhuǎn)為人稱代詞的呢?原來“我”是會意字,它從“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謂枕戈待旦,大丈夫當“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因此武士們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歸屬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從那時沿用至今,再也沒有變動過“我”的意思。
魏晉以前的漢字中,是沒有“臉”字的,當時表示“臉”意的字是“面”“顏”等。
其實,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額頰腮頷外,還哪有臉可言。“臉”字最早出現(xiàn)時,也沒有“顏”“面”之意,只是“顏面”上的某個部位。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其中的“臉”是“瞼”的意思,也就是指眼皮。梁代簡文帝《妾薄命篇十韻》“玉貌歇紅臉,長顰串翠眉”,還有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銷殘黛臉銷紅”,這里的“臉”都是“頰”的意思,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沒有“臉”以前,“面”就是“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數(shù)不勝數(shù)。
《說文》曰:“面,顏前也?!薄稘h·匈奴傳上》中的“匈奴法,漢使不去節(jié),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后漢書·東夷傳·倭》里也有“男子皆黥面紋身”。文中的“面”都是“臉”的意思。至于《三國志·魏志·毛玠傳》中的“漢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面”的“面”,更是此意。今天還在流傳的“面子”“面紅耳赤”“不看僧面看佛面”中的“面”仍是“臉”的意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臉”的范圍越來越大,到了唐代,“臉”和“面”就基本一致了。岑參的詩句“岸花仍自羞紅臉”中的“臉”已經(jīng)是“臉”了。《水滸傳》第二十一回:“婆惜也不曾睡著,聽得宋江罵時,扭過身回道:‘你不羞這臉!’”此處的“臉”當然也已是臉了。以后更為普遍,一直到明清之前,“臉”和“面”用法一致,都是書面用語。也就是說,“面”在當時依然盛行,白居易“猶抱琵琶半遮面”,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中的“面”如果換成“臉”,就大煞風景了。
沿襲到現(xiàn)在,臉和面范圍雖然一致,但我們通常把“臉”當作口頭用語,而把“面”當作書面用語了。
責編/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