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璠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羈押性強制措施監(jiān)督機制的思考
張小璠
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湖北襄陽441053
刑事訴訟法經過修改,進一步體現(xiàn)了保障人權的理念,針對強制措施的制度設計進行了適當調整。但是,備受學界批評的羈押性強制措施的制度缺陷仍然未作重大修改,隨之的法律實施中的問題仍然繼續(xù)存在。需要更深入研究羈押強制性措施的制度性缺陷,實施中的頻發(fā)問題,分析存在的原因,探討建立檢察監(jiān)督和司法中立審查相結合的監(jiān)督機制,完善羈押審查程序和犯罪嫌疑人的權利。
羈押性強制措施制度;功能監(jiān)督機制
(一)羈押性強制措施的常態(tài)化、高密度適用,隨之的逮捕與羈押的混同
在司法事務部門追究刑事案件中,長期堅持“構罪即捕”的刑事工作慣性,這種工作觀念嚴重影響對嫌疑人的人權保障。一旦發(fā)現(xiàn)犯罪需要追究,大都會先行采取羈押強制措施。雖然法律規(guī)定了拘留和逮捕分別適用的條件,但絕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都是經過了先拘留后逮捕的程序,羈押成了常態(tài)現(xiàn)象甚至有些在地方成了刑事訴訟追究刑事責任的必經步驟。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至第九十八條規(guī)定了強制措施,其中第六十五條至第八十一條依次規(guī)定了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逮捕和拘留等強制措施,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羈押的比例原則、必要性原則,羈押是作為追訴犯罪的最后保障措施。但是,實踐中高密度的適用羈押,相當比例的羈押案件違反了比例原則,沒有遵守社會危險程度與羈押必要性的關系。
(二)長期存在超期羈押的問題,看守管理體制不順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九十條規(guī)定,作為羈押犯罪嫌疑人的看守所與案件偵查部門同屬一個機關領導管理,這樣偵查機關可以充分利用控制被羈押人的方便,獲得被羈押人的口供及他訴訟便利??词厮c偵查部門的緊密聯(lián)系時常導致在案件偵查審訊過程中發(fā)生侵害被羈押人人身安全和自由的事件。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一些公安機關常常以偵破案件為借口,對被羈押人采取如限制律師的會見權和刑訊逼供等一些不適當?shù)拇胧?。而被羈押人則往往是追訴機關獲取控訴證據(jù)的源泉。[1]
(一)對羈押性強制措施的制度功能認識片面、定位偏差,過多強調訴訟保障功能
重實體、輕程序觀念仍未根本改變,刑事強制措施的目的是具有層次性的,但是,刑事強制措施最終的宏觀目的,是訴訟程序的保障,是一種以排除障礙為手段所達成的程序保障。[2]但是根據(jù)學界有關理論認為,強制措施的人權保障功能應當至少從兩個方面予以體現(xiàn):其一是適用強制措施過程中違反人權保障的行為必須得到制裁,人身自由遭受不當強制處分的被追訴人必須能夠得到有效救濟。其二是強制措施的內容設計必須體現(xiàn)對被追訴人權的充分尊重與保護,除確有必要外不得強制處分公民人身自由且這種處分必須符合國際通行的人權保障基本要求。[3]
(二)立法雖經修改,羈押審查的制度缺陷仍然存在,司法檢察權力配置不盡合理
缺乏中立的有權作出羈押救濟決定的機構或者說是缺乏中立程序保障羈押強制性措施的評判決定,法律沒有規(guī)定針對羈押救濟的專門程序,接受被羈押者救濟申請的機構,可以自行作出駁回或者維持的決定,也可以不作出任何決定,羈押救濟缺乏程序的確定性。對于逮捕,刑事訴訟只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如發(fā)現(xiàn)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強制措施不當?shù)膽皶r撒銷或變更,可以看出,對于羈押性強制措施的適用的變更只能由偵查機關提出,只停留在“自我否定”上而缺乏必要的外部監(jiān)督,被羈押人一般不享有請求中立機構予以復查的權利。而且對這種強制措施是否予以變更的審查過程出不具有公開性和透明性,容易造成暗籍操作。
(一)立法修改增加了保障人權的理念,回歸制度功能
在我國對羈押性強制措施的功能產生了誤區(qū),懲罰教育功能和刑罰預支功能實屬于強制措施功能異化的情形,是將強制措施這一程序性保障措施予以實體化適用的錯誤做法。證據(jù)發(fā)現(xiàn)功能和犯罪預防功能則是強制措施功能泛化的表現(xiàn):證據(jù)發(fā)現(xiàn)在本質上從屬于訴訟保障功能,且不能與偵查行為的證據(jù)發(fā)現(xiàn)功能相混淆;罪預防是基于特殊利益保護而附加給強制措施的例外功能,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巴椒ú蛔阋宰孕小保绕涫欠ㄖ卫砟畹纳钊肴诵母璨扇嶋H方式推進,各級政法機關應統(tǒng)一部署,組織干警深入學習刑事訴訟法的人權保障功能的基礎理論和憲法體現(xiàn)的人權自由思想,制定新的考核考績辦法,把對人權保障及強制措施的其他功能的理解、實施狀況納入考評范疇。
(二)劃清逮捕與羈押的界限,明晰羈押必要性標準,減少超期羈押
逮捕成了羈押的前置程序甚至成了同化程序,對于延長羈押期限和不接受犯罪嫌疑人、近親屬及辯護人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的意見,應當賦予檢查機關介入權,允許嫌疑人申請檢察院訊問,向檢察院報告意見。
對于有些學者提出的逮捕與羈押相分離設想的說法顯得不必要的增加了訴訟程序,減緩了訴訟效率,可以在這個設想的基礎上采取逮捕與羈押統(tǒng)一無縫銜接,公安機關在申請逮捕時,可同時申請檢察院簽發(fā)羈押令狀;檢察院決定同意羈押時應當通過中立聽證程序聆訊嫌疑人,詢問控辯雙方意見通過法律解釋的方式明確“立即”的涵義,規(guī)定公安機關應當在接到人民檢察院不批準逮捕決定后24小時內釋放嫌疑人,最遲不得超過48小時,不得采取其他變相羈押方式。須將釋放結果通知檢察院,檢察院在48小時之內核實。實踐中,出于清理超期羈押的目的,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可能會對羈押案件予以復查,并且檢察機關對于除自偵案件或審查起訴階段自己決定逮捕的以外的超期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并沒有直接決定是否釋放,僅僅是建議釋放,這樣一來效果難免會打折扣。改變建議權,賦予通知權即檢察院作出不批捕決定通知公安機關立即釋放犯罪嫌疑人或者改為非羈押性強制措施,公安機關依通知作出后要通報檢察院。檢察院在限定時間內對實施情況進行核查。檢察院應對批準羈押的嫌疑人建立數(shù)據(jù)庫,設置自動到期提醒系統(tǒng),針對羈押到期但是未被釋放的,可以主動要求立即解除并獲得反饋。立法上賦予檢察院主動監(jiān)督超期羈押的強制解除權。[4]
(三)深化改革羈押審查制度,合理配置司法檢察權力
建立對羈押決定的救濟程序,檢察機關批準羈押而被羈押人不服該決定的,有權向上一級檢察機關提請復核,上一級檢察機關應當立即復核并作出是否變更的決定,維持羈押決定的應當告知被羈押人理由。申請復議的同時,上級檢察機關應當進行復議并作出決定;公安機關同時提出要求逮捕或者繼續(xù)羈押的復議申請時,應當采用控辯式聽證程序,并且依據(jù)聽證筆錄和相關證據(jù)作出復議決定。在法院設立審查或者接受嫌疑人及其近親屬和委托辯護人對羈押強制措施申請復查的專門審判庭;批捕權仍留檢察院,法院只是監(jiān)督和申訴機關。
對于簡單輕微案件可以統(tǒng)一申請逮捕和羈押的程序,同時先后進行審查;對于較為重大復雜的案件則需在經過兩次審查。對不必羈押的嫌疑人在采取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的同時,借助社區(qū)矯正機構和嫌疑人親屬的力量實行網格化定點管理,即對嫌疑人的活動、監(jiān)督設定網格,嫌疑人須按時向監(jiān)督人員報告動態(tài),并且監(jiān)督員與偵察機關進行聯(lián)網,以便隨時知悉嫌疑人的動向。
(四)理順看守管理體制,改變偵查與拘留同屬一家的格局
為限制公安偵查機關過多干預被羈押人的人身和自由,保障其訴訟權利,剝離偵查與看管一體的權力集中,應當理順看守所管理體制,必須改變未決羈押場所的行政隸屬關系。根據(jù)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漸進式傳統(tǒng)習慣,一步到位將看守所交給司法行政機關似乎不太可能。可以先行在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規(guī)定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共同對看守所進行控制和管理,通過共管共建,引入司法行政部門的監(jiān)督力量,更加貼切現(xiàn)代刑事法治精神。
[1]卞建林.論我國審前羈押制度的完善[J].法學家,2012(3).
[2]楊雄.刑事強制措施實體化傾向之反思——以預防性羈押為范例[J].政法論壇,2008(4).
[3]卞建林.我國刑事強制措施的功能回歸與制度完善[J].中國法學,2011(6).
[4]王貞會.刑事強制措施的基本范疇——兼評新<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J].政法論壇,2012(5).
D925.2
A
2095-4379-(2016)04-0177-02
張小璠,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