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佳
筆尖上的修行
——唐卡畫院里的傳承者
文/李曉佳
說唐卡是人間尤物絕不為過。那是需要人們擦亮雙眼、屏住呼吸、貼近去看的藝術(shù)珍品。其精細絕倫,非親眼看到而不能想象。藏民的粗獷豪放深入人心,但他們在繪制唐卡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細膩入微,又令人嘆為觀止。
所謂唐卡(Thang-ga),是藏族人民所特有的一種宗教繪畫形式。其題材內(nèi)容以佛教神靈形象和宗教故事為主,同時也涉及藏族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lǐng)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最早的唐卡畫師都是喇嘛,繪制唐卡的目的是用于宗教祭典。所以,唐卡屬神物,大量供奉于寺廟,普通藏民也會將其請回家去,懸掛于經(jīng)堂墻壁上,祈求庇佑。
歷經(jīng)1400多年的演變,唐卡已經(jīng)不僅是一種宗教器物,更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唐卡最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其繪制手法。畫師用針尖般細小的鼠尾筆勾勒出比發(fā)絲還要纖細的線條,對每一處細節(jié)都一絲不茍,如實描繪。筆勢流暢自如,即使是最微小的服飾花紋,也如行云流水一般,繁而不亂。同時,唐卡采用礦物顏料,色澤艷麗,并多用金、鉑金等貴重金屬涂飾,形成了富麗堂皇、莊重恢宏的整體效果。
青海熱貢是唐卡之鄉(xiāng),那里是畫師眼中的“唐卡之鄉(xiāng)”,據(jù)統(tǒng)計,全國每年出產(chǎn)3萬幅唐卡,其中2萬多幅都來自于熱貢。不過,在云南省香格里拉縣,也可以找到正宗的熱貢唐卡,以及技藝高超的畫師。格桑達娃就是一位旅居香格里拉的熱貢唐卡畫師。他所開設(shè)的“香格里拉唐卡畫院”已經(jīng)在獨克宗古城落戶多年。格桑出生的青海吾屯下村,有數(shù)百年的繪畫傳統(tǒng),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唐卡畫師。村中男子有許多八九歲就開始跟隨父輩學習唐卡。格桑是其中一個。當年他7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畫,挑燈夜習,不到20歲即出師,參與過許多大型寺廟的唐卡繪制工程,并隨后將唐卡藝術(shù)傳揚到香格里拉藏區(qū)。如今,他旗下有近十位畫師一起在香格里拉進行創(chuàng)作。
在獨克宗古城的唐卡畫院拜訪格桑達娃,如同也完成了一次心靈的修行。與我通常想象的不同,唐卡畫師并不年長,反而以青壯年居多。因為唐卡花紋極其精細,對眼睛要求極高,一般28到35歲是畫師的黃金年齡,一旦超過50歲,畫師就面臨退休。與此同時,唐卡繪制相當復(fù)雜,筆法、規(guī)矩甚多,需要研習很長時間。所以,畫師們必須從幼年時期就開始拜師學藝,日日作畫,從不間斷,直到十余年后方可出師。繪制唐卡,好似打坐。畫師們早晨洗漱用餐完畢,便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盤腿席地而坐,一邊默念經(jīng)文,一邊作畫。他們目不轉(zhuǎn)睛,凝神屏氣,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所以,能畫唐卡的人,都要具備超人的耐心和意志力,絕非凡夫俗子。唐卡描繪是非常漫長的過程。一幅80厘米長的小型唐卡,需要畫兩個多月的時間。格桑達娃的畫院里有一幅7尺長3尺寬的大型唐卡,由三位畫師共同繪制三年才得以完成。
對于格桑這樣的唐卡畫師來說,唐卡不只是繪畫,最重要的是,它和自己的信仰是統(tǒng)一的。在這個意義上,格桑堅持自己是一個傳統(tǒng)的唐卡畫師,盡管他畫的是當代唐卡?!帮L格”可以變,但精神信仰不行。畫,就是一種修行。
談起唐卡的傳承,格桑達娃則顯得有些著急。格桑是“唐卡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他不希望看到唐卡走向沒落?!疤瓶ú恢皇抢L畫藝術(shù),它的理論很深。更重要的是學理論,學佛法?!备裆Uf。對藏人而言,每幅唐卡都是佛菩薩神圣的化身,不懂佛法的畫師是畫不出唐卡的。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每天的學習都是從早上五點開始,每天之初并非學畫,而是學理論,首先要“背經(jīng)”。“背經(jīng)”和寺廟里喇嘛念經(jīng)還不一樣,必須刻進心里,每天早上背一兩章,一年下來就是四五百章。然后,是“傳承”。所謂傳承,主要是由老師傳《大藏經(jīng)》。從釋迦牟尼到諸天羅漢,每尊佛和菩薩用什么手勢,持什么法器,都要爛熟于心才行。唐卡的繪制過程非常復(fù)雜。繃制畫布,打磨,素描底稿,上色暈染,鋪金和勾金線,開眼,裝裱。一幅平常尺幅的唐卡,一位畫師要花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典型的“慢工出細活”。沒有誠心,沒有智慧,學不下來。過去,唐卡和其它知識都是在寺廟里傳承的,而現(xiàn)在藏區(qū)教育普及,家庭生活條件也日趨好轉(zhuǎn),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多上學接受教育,而非輟學拜師。即使孩子愿意學習唐卡,也會等到初中或高中畢業(yè)。很矛盾的一點是,上學掌握更多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不自小輟學,全身心地拜師學藝,孩子們的唐卡繪畫水平就跟不上,唐卡精品的出產(chǎn)會越來越少。格桑自小學畫的這個路子現(xiàn)在行不通了,這個矛盾如何解決,仍有待商榷?!昂玫漠嫀熓窃絹碓缴倭?。傳承難啊!”格桑說。
由于唐卡工藝復(fù)雜,所以價格也相對昂貴。長邊1米左右的佛像唐卡一般價格在2千~10萬元之間不等,根據(jù)畫作水平、種類不同,價格差異很大。除了最常見的彩唐(礦物顏料上色),唐卡還包括黑唐(黑底,質(zhì)地牛羊皮,金粉勾線)、金唐(通體覆金,壓暗紋)、銀唐(通體覆鉑金,壓暗紋)、紅唐(橘紅色底,金粉勾線)等特殊種類。其中以銀唐最為珍貴。另外,唐卡尺寸越大也越貴,一幅大型唐卡通常售價超過百萬。不過,由于唐卡繪制時間長,所以畫師本人的收入并不高。畫院里的一位畫師朋措達杰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畫了一幅紅唐,售價5000元,除去1000元的金粉、顏料、畫布成本,他一個月的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一般一個好一些的畫師年收入可達7、8萬,而普通畫師則只有2、3萬而已。如此算下來,唐卡畫師是一份比較清貧的職業(yè)。盡管還有一些像朋措一樣的年輕人仍在孜孜不倦地從事唐卡藝術(shù),但不可否認的是,愿意從事唐卡創(chuàng)造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格桑達娃還不到40歲,對一位唐卡畫師來說,正處在創(chuàng)作生涯的高峰,卻也不得不接受某些病痛的干擾。由于畫唐卡時必須離畫布很近,不免受到礦物質(zhì)顏料的刺激,日久生疾,他的眼睛已動過好幾次手術(shù),這可以說是唐卡畫師的“職業(yè)病”。在他看來,這種畫院模式仍然不是唐卡傳承的最終之道。有人喜歡唐卡,愛唐卡的人物生動,色彩鮮艷,有人喜歡其中的故事傳說。但他們來畫院學習,也就是學上幾個月,關(guān)鍵是,真正學唐卡,“要長期學”。像格桑自己這樣一學就是十年的人,現(xiàn)在少之又少。從去年開始,格桑就有了想法,要開辦一所唐卡學校,把唐卡學習、藏文化學習和現(xiàn)代文化知識的學習合為一體,這應(yīng)該是格桑達娃的心中最深切的掛念。
唐卡與畫師的信仰是一體的,畫師用針尖般細小的鼠尾筆蘸取貴重金屬涂飾,勾勒出比發(fā)絲還要纖細的線條,如行云流水一般,描繪出富麗堂皇、莊重恢宏的神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