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軍
羊舌為什么是歷代皇帝喜食的食材
文/王明軍
“升平炙(治羊鹿舌拌三百數)”是唐代“燒尾宴”第四十道“奇異”肴饌。韋巨源借以用三百條羊鹿舌來做“升平炙”,除了比喻當朝歌舞升平外,也表示他跟隨唐中宗從一而終的決心和忠誠。唐代之前,羊和鹿的舌如同下水一般,一般不登大雅之堂。早在前秦時期,貴族士大夫階層不食豬肉,認為豬臟,屬于不潔食物;不食任何牛、羊、狗的下水和頭腳之類的食材??鬃涌季吭唬骸案畈徽?,不食?!边€講究取用食材的部位。唐初,我國飲食文化發(fā)生了一次重大變革。這場食材革命是一代醫(yī)圣孫思邈發(fā)起的,他的“以臟補器”、“以形補體”的“吃啥補啥”理論滲透進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上到皇帝,下至黎民,紛紛仿效之,其影響至深,傳承至今。唐代人崇尚食羊、鹿的舌,意在伶牙俐齒,能說善辯。到了宋代,鹿資源明顯減少,南宋御宴只能用羊舌實為情理之中的事。
宋高宗幸清河王張俊第,供進御筵第三盞就是“羊舌簽”。當然,由羊舌“炙”到“簽”的烹飪方法,是宋代庖廚的智慧,許多唐代的傳統(tǒng)做法,到南宋都被庖廚以時尚流行的“簽”菜所取代。所謂“簽”菜類似當下用蛋皮卷肉糜稱之為蛋卷的菜肴。
萌芽肚胘是用兩種葷素食材搭配而成,“萌芽”為銀芽,“肚胘”是牛肚(即牛胃)。別名:百葉、肚尖、牛胃、毛肚。是牛的內臟之一,即牛只胃部中的第三個間隔瓣胃。瓣胃成葉片狀,功用是吸收水份及發(fā)酵產生的酸。牛百葉可以作食物材料,一般用作火鍋、炒食等用途。廣東人飲茶時也會把它蒸熟當點心。新鮮的牛百葉必須經過處理才會爽脆可口。處理方法可使用氫氧化鈉泡制。牛肚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具有補益脾胃,補氣養(yǎng)血,補虛益精、消渴、風眩之功效,適宜于病后虛羸、氣血不足、營養(yǎng)不良、脾胃薄弱之人。
唐宋時人認為豆芽為初生,食之營養(yǎng),南宋《山家清供》一書中就有生產豆芽的記載;牛肚補胃,能調理臟器,增強吸收功能。兩者互配,相得益彰,營養(yǎng)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