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詩揚**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17
?
政治認知思想的理論淵源和實踐經驗*
潘詩揚**
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7
摘要:政治認知是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內容,本文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去探究政治認知的深刻內涵及實踐效果,為深刻研究政治文化的核心層面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政治認知;馬克思主義認同思想;實踐經驗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我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因此追溯政治認知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的發(fā)展,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思想出發(fā)。而在國內外對于政治認知所進行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去探究國內外是如何進行政治認知構建的,有利于為政治認知之后的研究提供相應的借鑒。
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在經典著作中提及“認同”的這一概念,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宗教觀和文化觀時卻有所論述,這是認識馬克思主義認同觀的基礎。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中提到個體的理性選擇便是國家及政治認同的基礎,并且馬克思強調“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需要經過社會化過程的,這即是認識馬克思認同觀的起點。然而對于事物的認同并不是隨意就產生的,而是需要通過實踐活動這個載體,因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因此馬克思主義的認同觀其實就是基于實踐基礎上的認同。一方面,認識指導實踐活動,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是一致的,當人們將某種認識深化到內心世界,表現出來的就是大部分的社會成員都愿意遵循社會的某種規(guī)范,這就能說明認同在此時就有了一定的社會有效性。另一方面,實踐推動認識的發(fā)展,人們在實踐中可以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調整已有認同,或者繼續(xù)支持或者逐漸排斥,所以當原有的認同如果被推翻,那么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就會增加。因此人經過社會化之后,要明確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認同具有可變性,只有不斷樹立正確價值觀、強化與國家發(fā)展相符的政治內容,才會不斷推進全社會的進步,提高認知水平。
此外,認知的過程是一個自發(fā)性的過程,為了使大眾在思想上都能與國家保持一致性,還特別注重精英群體的重要性。如果精英群體能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可以正確引導民眾的認知,幫助社會營造一個國家認同的氛圍。反之,精英群體以自己的利益為主,會不利于得到民眾的認可,此時國家應發(fā)揮在實踐中建設國家的公民們的作用,培育他們成為認同的主體,對原有不合理的認同現象做出及時調整。
(一)國外構建政治認知的實踐經驗
英國政府在構建政治認知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視市長、非政府組織、及公民及的作用。直選制下的市長,作用更加凸顯,它能夠與社區(qū)管理者等實現權力平衡,使公共部門之間實現協同發(fā)展。而讓更多的非政府組織參與進來,減少政府對具體服務的供給,會有助于公民的支持,提升滿意度。最后,公民參與進行法制化之后,公民可以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利,使公民們更好地接受政府價值觀的傳播,有利于公民們達成共識,從而上升為對政治和國家的認同。
而美國公民對政府的認知程度比較高是與政府的高度自治、高度公開以及高度市場化分不開的。在政府發(fā)揮治理作用時,用法律的形式將權利合法化,調動公民和社會組織、私人企業(yè)等的力量會有助于公民身份意識的提高。
由此可見,為了使公民的認知程度提高,政治認同和國家認同得以牢固,社會更加穩(wěn)定,歐美國家在政府治理的過程中有著各自治理方法。這些成功的實踐方法可以為我國政治治理提供參考,但我國的政府建設與西方國家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能更好地運用西方的治理方略,按照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國內構建政治認知的實踐經驗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我國自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們?yōu)閷崿F國家富強、民族獨立進行著長期斗爭,國家的綜合實力不斷提高,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中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更好地堅持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社會發(fā)展才能和諧安定。
第二,培養(yǎng)干部。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對干部的培養(yǎng),這些優(yōu)秀的人才從小對于本地區(qū)和國家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都有一定的了解,是人們利益的很好代表者。他們一方面可以將政府的政策等傳達下去,另一方面,可以收集民意信息,將公民的建議和意見傳達給黨和政府部門。因此干部是連接政府和人民的橋梁,時刻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新時期下,在政治認知的建設過程中,更加重視干部的政治立場和政治素養(yǎng)的提高,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qū),我國大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不斷在完善用人機制,吸引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投身于民族地區(qū)的建設當中。通過少數民族干部的宣傳優(yōu)勢,可以使少數民族群眾更加信服,便于他們認知現在的政治狀況。
第三,江蘇金壇、山東壽光等地是我國農民組織化水平較高地區(qū),通過農民組織化規(guī)模的擴大,農民的利益聯系在了一起,提高了農民的競爭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民獲得實惠后自然而然對當地政府的政策實行給予大力的支持,對政治制度的滿意度及政治治理水平都有所提升。并且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認識程度逐漸提高,開始參與社會活動,農民的身份意識得以重新塑造,重新進行認知活動,并為達到認同的目標不斷努力。
綜上,在馬克思主義中的認同觀就已經包括了政治認知的研究,有一定理論淵源。而在國內外實踐中政治認知潛移默化地在影響著人們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于國外政治認知的實踐研究有利于為我國構建政治認知提供新的思路和實踐經驗;而對于國內政治認知構建的總結有利于從實踐層面分析我國對政治認知的建設情況,便于對今后我國政治文化的構建提供新的視角。
*2015-2016年度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民族地區(qū)政治文化構建研究》(編號:XSY20150102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潘詩揚(1990-),女,漢族,新疆北屯人,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邊疆政府管理。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5-0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