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洛陽外國語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00)
從《琉璃宮史》中有關王族子嗣的記載看緬甸佛教文化影響
李 娟
(洛陽外國語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00)
緬甸是一個傳統(tǒng)的佛教國家,深受佛教文化影響。在這個金色的國度,佛塔林立,禮佛拜佛的人絡繹不絕,無論是從外在還是從內(nèi)在都散發(fā)出濃濃的佛教氣息。佛教文化影響著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其實,不只是普通百姓,王公貴族同樣如此,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緬甸社會獨有的民俗習慣,在與王權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下也有自身特點的政權特色。本文選取小視角觀察,試圖從《琉璃宮史》中有關王族子嗣的記載內(nèi)容中尋找佛教文化的影子,以實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對緬甸的佛教與王權之間相互作用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初步探討。
《琉璃宮史》;王族子嗣;緬甸佛教文化
琉璃宮史是記錄緬甸歷史的一部鴻篇巨制,它記載了上至開天辟地,下至貢榜王朝滅亡的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琉璃宮史有諸多可供研究的方面,讀者盡可在史書中取己所需,盡覽緬甸歷史長河中的壯麗風景。在研究緬甸帝王史的過程中,王族子嗣的記載是研究王族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子嗣教育關乎后代傳承,也關乎國家管理社稷,在研究歷史時不可回避。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可以管窺佛教對王權乃至政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二者間存在的一些微妙關系。
《琉璃宮史》中有關王族子嗣的記載資料比較詳實,有關王子公主的出生、成人、嫁娶等情況都有詳細記載,這些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其中的記載但凡涉及人生大事,都隨處可見佛教文化的影子,可見,緬甸文化是被佛教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的。
在《琉璃宮史》的記載中有諸多的佛事活動,其中涉及王子公主記載最多的就是有關于他們的嫁娶情況,儀式活動場面盛大,程序過程紛繁復雜,但處處都體現(xiàn)著對佛的虔誠與尊敬。
有關王子公主出生的記載中都會出現(xiàn)一系列星象預兆。對于緬甸人而言,星象師、占卜師的預言是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當王子或者公主降生的時候,會有一些吉或兇的預兆,預示著人生中即將出現(xiàn)的一些事情。
在第249小節(jié)為王子公主們擇偶配婚中,“公元1574年1月27日水曜日,國王為王后亞扎黛維之子錫王子與御弟卑謬王德多達馬亞扎之女信漂辛梅道成婚。同日,為王后亞扎黛維之女亞扎達杜格勒亞舉行穿耳儀式?!?/p>
在第307小節(jié)中,“公元1649年6月國王為德欽澤亞瓦亞與御妹底拉黛維之女明阿臘完婚。也為御弟德欽內(nèi)謬耶覺與御妹欽馬明錫完婚……緬歷1011年3月15日(公元1649年5月15日)開始在善業(yè)亞扎馬尼素拉寺舉行天帝釋般的洗頭儀式,同時向全體僧眾布施齋飯和袈裟?!?/p>
在第 227小節(jié)白象之主將公主許配王弟阿瓦王德多明紹中,“緬王為了保持本王族釋迦族的純正,按弟兄姐妹之間可以結親的傳統(tǒng),將阿杜拉底里摩訶亞扎黛維王后所生的公主許配給了王弟阿瓦王德多明紹?;槎Y儀式安排如下:命人在宮內(nèi)建造了3間鎏金尖頂閣,閣頂為白色……正北方放盛滿水的法螺,東北角上放7口盛滿水的冷水缸。閣樓正中放置佛像和三藏經(jīng)書?!?/p>
佛經(jīng)中說,積善業(yè)者雖不謀之而有所得,不積善者雖力圖之卻無所獲。因此,在緬甸無論是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樂于做善事,只為修得來世好報。歷代君王都很重視廣建佛塔,大行佛事,一來是一種王權的象征,以佛法來鞏固王權的需要,二來也讓更多的民眾投入佛事活動中來,重視佛法的力量,凝聚民心。
在第146有關阿郎悉都王的記載中,他為了超世幸福迎奉佛牙,備各種金銀燈盞、金銀花枝、金銀米花等進行供奉,到放置佛牙的重閣朝拜祈求。他用許多供品祀奉祈求,但佛牙仍處空中,不肯降下。阿郎悉都王無計可施再三祈求,佛牙仍不愿隨往,又贈送了許多禮物。他返回蒲甘,在北部建九座牟陶佛塔。在覺辛地區(qū)內(nèi)的因克魯、賴道、梅安道、瑞寶炯各建一座佛塔。王在全緬境內(nèi)廣積功德,在蒲甘又建達彬紐佛塔。
佛教中因果業(yè)報的思想在教育后代時也有體現(xiàn),國王教誨王子要繼承父王的業(yè)績,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方能發(fā)揚光大。在第257小節(jié)教誨二位王子中,國王將眾法師請至摩訶澤底佛塔西邊佛亭之中,在眾僧面前他說道:“……長年累月所積功德善事亦將發(fā)揚光大。這樣亦將有益于佛教及僧侶。如不照父王教誨,那么朕長年累月奮斗所得邦國、長年累月所積功德皆將毀于一旦。佛教及僧侶之利益也將受損。而這些惡果,亦必使汝兄弟二人淪入惡道……”國王用因果業(yè)報的思想教育后代,廣積功德以利后世,這樣的思想可謂深入人心。
王族教育中,手足理應和睦相處,互相關愛,以和為貴。在第 257小節(jié)教誨二位王子中,國王將眾法師請至摩訶澤底佛塔西邊佛亭之中,在眾僧面前他說道:“王儲汝應將瑙亞塔明紹視為奴仆、視為兄弟。瑙亞塔明紹應把王儲看作主人、兄長和父親。汝二人必須遵照父王所說,和睦相愛。這樣,朕長年累月奮斗所得邦國才能永不解體,長存于世……”
盡管佛法中沒有這么明確的一條,但是從條文的內(nèi)容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中體現(xiàn)的人與人之間要互敬互愛的思想。不僅是要尊老愛幼,同輩之間也應該互相關愛,以情相待,體現(xiàn)在家族中就應該做到和睦相處,互相關心。
佛教對緬甸封建王權統(tǒng)治起到一定支撐作用。首先,佛教理論中精神權威的絕對性及與之相關的君主加冕“灌頂”等宗教儀式,維護和神化了主權,使君主對世俗的統(tǒng)治合法化。其次,佛教僧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歷代緬王身邊都有宗教領袖國師,他和其他高級僧侶一道,可以參與國家政務。并且在地方上,僧侶也有很大影響。清末黃懋材認為:“緬俗重佛,國家大事多取決于僧?!痹僬?,佛教規(guī)范了等級社會的公共道德。通過提倡正義、公正、誠實等觀念,鼓勵善行。還有所謂“五戒”,即不準撒謊、偷盜、通奸、酗酒、殺生。如此種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建立具有相對約束力的公共道德規(guī)范,維護封建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秩序。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佛教對于緬甸封建國家政治的不利影響。由于對宗教過分虔誠,在緬甸封建國家出現(xiàn)了“溺佛”的現(xiàn)象,對封建政治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君主沉溺于宗教事務而荒疏朝政的事例比比皆是。此外,以緬王為首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為“積功德”,廣建佛塔寺廟,恣意勒索盤剝,必然引起國內(nèi)階級矛盾尖銳化,最終危及到封建主階級的統(tǒng)治。
[1]李謀等譯注:《琉璃宮史》(上、中、下卷),商務印書館,2007年
[2]哈威:《緬甸史》,商務印書館,1973年
[3]賀圣達:《緬甸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