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力
大家知道,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可以說,個個身懷絕技,都有絕活。那在這群英豪中,宋江的能耐,又有多大呢?用他的話講,“則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
然而,就這么個平庸的矮胖子,卻坐上了梁山頭把交椅,那這里面,究竟有什么玄機?下面,就讓我為大家揭開這個謎題。
應(yīng)當(dāng)說,宋江這個人,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個“義”字。在《水滸傳》中,他剛一登場,施耐庵就寫道,在江湖上,只要提起公明哥哥的講義氣,那是盡人皆知,無人不曉,但凡誰有了難處,一旦去找他,他沒有不接納的,不僅好吃好喝待你,而且臨走時,還會送些銀兩,給你做盤纏。江湖上的人都管他叫“及時雨”。
也許有人會說,宋江講義氣,難道梁山其他好漢,就不夠哥們嗎?
你比如魯智深對林沖,那真是情深意重啊,要不是他在野豬林橫插一杠,林沖早沒命了。 再說武松,他跟蔣門神有仇嗎?他跟張團(tuán)練有怨嗎?既然無怨無仇,干嘛非要打人家?還不是為了給施恩出氣,想還兄弟這個情啊。還有那浪子燕青,為了援救恩公,幾乎把命都搭上了??梢哉f,眾多英雄,之所以能在梁山水泊和諧相處、傾情相幫,連接他們的紐帶,就是一個義字。
既然梁山好漢都有情有義,可為什么宋江就能憑個義字,坐上老大的位置呢?
大家知道,無論魯智深、武松、燕青,他們助人,都是有條件的,魯智深之所以想幫林沖,因為林沖是他拜把子兄弟;武松之所以要打蔣門神,他是想還施恩的情;而燕青之所以愿救盧俊義,因為盧俊義把他從小養(yǎng)大。
可宋江幫助別人,往往是不求回報的。你登他的門,不管認(rèn)識不認(rèn)識,不管你的職位高低,他都會傾情相助,從不厭倦。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dāng)初,經(jīng)戴宗介紹,宋江在酒樓與李逵剛剛認(rèn)識,這黑旋風(fēng)就跟人家借銀子,要是換個人,早生氣了。你這人也忒過了,咱倆還沒說上幾句話,你就敢跟我借錢,這日后還不得吃上我啊??伤谓??二話沒說,當(dāng)場就把十兩銀子給了李逵。之后,兩人從酒樓下來,李逵又惹事了,把老金頭兒和他閨女給打了。最后,又是宋江掏了二十兩銀子,幫他擦了屁股。臨別時,宋江又送了李逵五十兩銀子。難怪李逵會對宋江那么死心塌地。
宋江這人還有一點讓其他好漢相形見絀。不僅對哥們,對江湖好漢,他也仗義疏財,兩肋插刀。
你比如閻婆,聽說她丈夫死了,沒錢下葬,宋江當(dāng)即寫了銀票,讓她去陳三郎家取棺材,還有那賣湯的王公,宋江不僅經(jīng)常接濟(jì),還答應(yīng)出錢幫他養(yǎng)老送終。
其實,要說做慈善,在《水滸傳》中,柴進(jìn)才是眾好漢最大的金主。尤其肯花錢上,宋江的那點施舍,要跟人家柴進(jìn)相比,都不過是些毛毛雨。
既然柴進(jìn)這么豪爽,這么仗義疏才,可為啥大家更敬仰宋江呢?
首先,柴進(jìn)出身名門,富甲一方,所以,大家受他恩惠后,總覺得這點銀子對他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
然而,宋江卻不一樣,他只是個縣里的小科長,收入有限,因此,每次拿幾十兩銀子,對他來說已是竭盡全力。有時,面對朋友之憂,他寧可自己借錢,也決不會讓哥們兒為難。正因如此,同樣花錢,大家對宋江的感激之情,則會更深。
其二,柴進(jìn)接人待物,愛分三六九等。一般人投奔,只招待一盤肉、一壺酒、一斗米、十貫錢,只有讓他看上眼的、有身份的、身懷絕技的,他才會大擺宴席,既送金又送銀。而宋江則不同,他幫人不分貴賤,甚至對閻婆、王公這樣的普通百姓,也能做到一視同仁,大難大幫,小難小幫,所以,才會被人稱為“及時雨”。
其三,柴進(jìn)幫人,表面看似熱情,實則有點居高臨下。你比如,林沖千里投奔,屁股還沒坐熱,他就迫不及待,讓林沖與洪教頭比武,且用命令口氣說“林武師休得要推辭”。此時,林沖身心勞累,卻要硬著頭皮跟人家動手動腳,他心里能高興嗎?
可宋江就不會這樣,他不管見誰,都把對方看成兄弟,從不擺架子、裝大哥,即使施于錢財,也從不表現(xiàn)出一種高高在上的樣子。
比如,武松犯事后,柴進(jìn)養(yǎng)他一年多,而他跟宋江才相識幾天,感情卻超過了柴進(jìn),這是為什么?大家知道,武松避難柴家莊,柴進(jìn)雖然供吃供喝,卻很少跟他情感交流,而宋江剛與他認(rèn)識,當(dāng)晚,倆人就推心置腹、共榻而眠,臨別時,宋江不僅送了銀兩,還一直送了十幾里才分手。柴進(jìn)花錢再多,可武松還是跟宋江更親。
對照他們的俠義豪情,再看今天的情義缺失,我們總感覺如鯁在喉。并不否認(rèn),隨著經(jīng)濟(jì)發(fā)展,我們的腰包變鼓了,可為什么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懷念純真年代?
一位老知青就對我說,當(dāng)年下鄉(xiāng)時,那時的生活質(zhì)量跟今天真是差得太遠(yuǎn)了,但那時大伙間特別純真。當(dāng)時,不管哪個病了,大伙都會噓寒問暖,還有人會把地里的活都幫你干了。在那個時代,即使沒錢,吃的、喝的也很苦,但每個人,都能感受道集體的溫暖。我想,這就是人們懷舊的原因。
其實,說到人情淡薄,看過北京電視臺《第三調(diào)解室》的人,都一定深有體會。我曾經(jīng)看過幾期,每次看都覺得心里堵得慌,說來說去,幾乎每個家庭,都為爭房子,搞得兄弟翻臉、叔侄反目。在這樣的氛圍中,失去了血脈親情,即使?fàn)幍搅朔孔?,多分了一些拆遷款,就幸福了嗎?
現(xiàn)在很多人,在與別人交往中,總是想多占便宜,不愿為他人付出,其實,一個人能否做到有情有義,對他的個人成長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