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云
遼寧理工學(xué)院(原渤海大學(xué)文理學(xué)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淺析王安憶《長恨歌》中王琦瑤的悲劇命運
孔小云*
遼寧理工學(xué)院(原渤海大學(xué)文理學(xué)院),遼寧錦州121000
王安憶的作品高產(chǎn)且風(fēng)格多樣。縱觀王安憶的作品來看,她的作品以女性為主,尤其以上海女性為主,這與她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她的經(jīng)典作品《長恨歌》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其中還交織著上海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其中,這部作品流露的濃厚的悲劇命運值得我們深思。
王琦瑤;長恨歌;愛情悲?。挥H情悲劇;友情悲劇
王安憶的《長恨歌》曾榮獲第五屆茅盾獎,是她多樣風(fēng)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作品的題目雖引自白居易《長恨歌》,卻與白居易所要表達的感情大相徑庭。白居易的詩要歌頌的是李楊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而王安憶的則是吟唱了中國幾千年來傳統(tǒng)女性的愛情悲歌。
(一)愛情悲劇
在王琦瑤四十多年的生命中,一共經(jīng)歷了五段愛情。她的每段愛情都不是轟轟烈烈、生死與共般的激烈,而是來來去去、順其自然的和緩。她更多的像是河流里的一葉扁舟,即使有暫時的棲息地以供停留,也終將被命運之手打翻。孤獨和宿命是她永恒的主題。
王琦瑤在19歲時結(jié)識了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軍政要員李主任。由于她對“終身受益”的強烈追求,王琦瑤半推半就間搬進了夢寐以求的愛麗絲公寓。愛麗絲公寓是上海鬧中取靜的一個神秘之地,只有是愛麗絲的精英才能夠搬進來。與其說她是因為漂亮吸引了李主任,不如說是她給人可心的感覺?!皟扇硕际菍で蟀参康?,王琦瑤要的是一古腦兒,終身受益的安慰;李主任則只求一點”。[1]她自認為的安穩(wěn)日子并沒有過多久,便隨著李主任的遇難而結(jié)束了。她只剩下了那盒金條和“寡婦”的身份。他們之間不能全盤否定的說沒有愛情,但這種愛情更多的是一種留戀,彼此依賴,彼此安慰。就像王琦瑤外婆所說的,這個豪華的夢中終究要碎的,不幸的是夢碎的早了些,更傷人了罷。[1]
程先生是貫穿全文的另一位男主人公。他和王琦瑤是郎有心、妾無意。在與王琦瑤有瓜葛的那些男人中,程先生算是最真心的一位了。在王琦瑤心里,程先生是這樣的存在,“退上一步,最后還有個程先生;萬事無成,最后也還有個程先生”。[1]當(dāng)王琦瑤住進了愛麗絲公寓之后,程先生逃命似得離開了上海。等他十幾年后再回來,昔日的光彩奪目的王琦瑤成為了身懷六甲的單身母親,程先生仍未改初衷,悉心照料她們母女。直到他見到康明遜,才知道王琦瑤從來沒有給過他愛情。他帶著滿心的絕望,離開了愛戀了半個世紀(jì)的女人。
王琦瑤與康明遜應(yīng)該算是兩情相悅了。她與康明遜的這段戀情可謂是將長恨歌的“悲”吟唱到了高潮。他們之間是“角角落落的溫愛,一樣的孤獨,無聊沒前途,相互間不乏吸引,還有著真實的同情”[1]康明遜的細致和善解深深吸引著王琦瑤,兩人為了暫時的歡愛,不顧門第之間,偷偷的過上了同居生活。他們像是在末日相愛,每日都是偷來的時光。王琦瑤的懷孕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把暫時的歡愉都碾為了泡沫??得鬟d的軟弱、自私與寡情使得他選擇逃避現(xiàn)實。“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就像他所說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無法再為王琦瑤遮風(fēng)擋雨。而正好是他的軟弱和無助喚起了王琦瑤的憐愛,為他找了薩沙這個替罪羊,他則繼續(xù)心安理得做他的豪門二少。
接下來的薩沙和老克臘不過是王琦瑤寂寞時的調(diào)味而已。就如同那些凡間男女一樣,彼此之間不過是萍水相逢,終究要形同陌路。薩沙是那種典型的熟諳規(guī)則的情場高手,他明知道王琦瑤是欺騙、利用他,卻仍然假戲真做地把戲演完而后悄然離去。老克臘與王琦瑤是畸形的戀愛關(guān)系,他與王琦瑤的女兒薇薇一般大。他之所以狂熱追求王琦瑤,是因為他向往的舊上海風(fēng)情正好是王琦瑤所具備的。隨著激情逐漸地退去,他漸漸感受到了兩人年齡上的差距和王琦瑤衰老的容顏,他決定離開她。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琦瑤竟然想用自己守護了一輩子的金條來挽留他。其實王琦瑤真正想挽留的不是老克臘,而是她逝去的美好青春。
(二)家庭悲劇
王琦瑤之所以一生風(fēng)雨漂泊,她的家庭占很大一部分因素。首先她的父母對她悲劇的形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zé)任。當(dāng)她要搬進愛麗絲公寓的時候,她的父母沒有說過半句閑話。甚至于作者對她的父親是一種影子似的描寫,母親也只是只言片語進行了簡要的交代。父母對王琦瑤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在她人生中很多關(guān)鍵性的時刻父母都是缺席的。這種親情的缺失也造就了她與女兒薇薇之間的對立。
其次王琦瑤的女兒薇薇與母親也是到了幾乎隔閡、對立的地步。她們“如同所有結(jié)成對頭的女人那樣,她們也是勾心對角的一對。”[1]母親喜歡什么,薇薇便討厭什么。母親的美麗與氣質(zhì)對她而言是一種負擔(dān)。她嫉妒母親的美麗,從不輕易卸下對母親的敵意。就是在她的好友和男友面前,也不愿意善待自己的母親,甚至于她為了出國還惦記母親的養(yǎng)老錢。薇薇并不是什么刁鉆古怪的女子,她對于除了母親以外的人都是很友善的。母女生疏至此的根源與父親一角的缺失并沒有多大關(guān)聯(lián),究其本質(zhì)還是與王琦瑤自身經(jīng)歷有關(guān)。她雖然圓滑,熟知人情世故,但她的圓滑卻唯獨對女兒薇薇無用武之地。她不是不愛薇薇,只是不懂得去愛。她的一生似乎是為了愛情而生,與父母、女兒確是形如陌路。不得不說,這是她的悲哀,從小親情的缺失,讓她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母親。
最后一個家庭悲劇是王琦瑤一生未婚,做了一個單身媽媽。這幾個男人中唯一涉及到談婚論嫁的便是與她康明遜這一段了。然而這一段確實最為不可能??得鬟d的軟弱、自私注定了他兩有緣無份。“其實有什么說不出口的呢?像我這樣的女人,太平就是福,哪里還敢心存奢望”。[1]她與李主任的那一段往事成了日后的一個障礙,她連邁入婚姻的資格也沒有了。流言可畏,不是康明遜太絕情,而是任何家庭都接受不了這樣的兒媳婦。何況康家還是有權(quán)有勢的家族,就像王琦瑤自己說的“人活著是面子、里子只能得一個”,這種家庭當(dāng)然毫無疑問地會選擇面子?;蛟S是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的離開讓她感覺到了孤獨,她選擇做了一位單身媽媽。而當(dāng)女兒也出國后,她便只剩自己了。孤獨終老,是她的宿命,不可違抗。
(三)友情悲劇
同性間的友誼是作家永恒的主題,王安憶也不例外。作品中王琦瑤有四位比較要好的朋友,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深重的影子。吳佩珍是她年少時的閨蜜,兩人曾經(jīng)形影不離,彼此之間沒有責(zé)任與利益關(guān)系,全憑的是友情。“類似萍水的關(guān)系,至清而無魚”。吳佩珍是弄堂里普通的學(xué)生,對王琦瑤可謂是百依百順。她兩之間的關(guān)系就類似于少年對少女純潔的、無私給予的關(guān)系,一個傾心給予,一個欣然接受。然而年少的友情總是經(jīng)不起推敲,為了一次失敗的試鏡,兩人心生了嫌隙。王琦瑤的這一生遇到過很多人,也被很多人愛過,但這里面最不參雜雜質(zhì)的便是與吳佩珍這段情了。十幾年后的再次相見,兩人卻因相隔太久而不能坦然相對。吳佩珍還是那副真心為她的樣子,只可惜道不同不相為謀。吳佩珍美滿的婚姻總是無意間戳中她的痛腳,即使是老朋友,也不能釋懷。
蔣麗莉則與吳佩珍有些微的不同。她對王琦瑤雖也是盡心盡力的,但卻相隔了一個程先生。程先生的一心一意似乎總在嘲弄著蔣麗莉的癡心。吳佩珍、蔣麗莉與王琦瑤并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情感溝通,她們的感情太濃烈,禁不住現(xiàn)實的打壓。
嚴(yán)家?guī)熌负屯蹒巹t是因共同利益走在一起,又因利益而分開?!斑@兩人勾心斗角的,其實不必硬往一起湊,不合則散罷了??稍绞遣缓蠀s越要聚,就像是把敵人當(dāng)朋友,一天都不能不見”。[1]嚴(yán)師母后來因不滿王琦瑤與表弟的關(guān)系而與王琦瑤有了隔閡,兩人都默契的避而不見,但當(dāng)薇薇結(jié)婚需要縫制喜被的時候,她欣然伸出了援手。
最后一個便是薇薇的朋友張永紅,她幾乎可說是王琦瑤的翻版,不過沒有王琦瑤的通透、知人心。她與王琦瑤是忘年交,她們有著共同的愛好—穿衣打扮,但卻“每每在談體己話時卻反而覺出了距離”,她們之間是存在心理隔閡的,畢竟不是母女,沒有血緣關(guān)系。王琦瑤最后也是因她的男朋友而死。這幾個女人曾一一進入王琦瑤的生活中,最后卻又都選擇了離去。歸根到底,不過是彼此從未真正用過心而已。
王琦瑤的悲劇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這與她個人性格、成長環(huán)境、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首先是她的性格因素,性格決定命運。王琦瑤之所以最后落得這個下場,我認為和她的愛慕虛榮有很大的關(guān)系。由于從小在弄堂里的耳濡目染,她對自己的前途有著非常不切實際的幻想,“想要的是一古腦兒,終身受益的安慰”,而這些是她的現(xiàn)實身份所接觸不到的。于是她為了“終身受益”而委身于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
其次是成長環(huán)境對她的影響。程先生曾說王琦瑤的母親是市儈的,他去家里找王琦瑤的時候,母親從未給過他什么好臉色。在王琦瑤懷薇薇的時候,母親曾出言訓(xùn)斥她誤入了歧路。父母在王琦瑤的生命中一直都是可有可無的形象,甚至王琦瑤一年至多回家一次。家庭里的不如意讓她幾乎把所有感情都投放在愛情上。一次又一次戀愛的失敗并沒有使她氣餒,反而更加出格,她甚至找了一個比自己小二十歲的老克臘。另外,她周圍家境富裕的好友蔣麗莉之類的,有意無意間讓她見識到了上流社會的奢華,這正是她所向往的世界。蔣麗莉等朋友向她打開了一扇通向上流社會的大門。她終究是走了她想走的路。
最后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在物欲橫流的大上海,又正值于社會動蕩不安之際,在人們的普遍意識里,唯有金錢和權(quán)勢才是王道。不只是王琦瑤,所有的人都是利益至上。而在這種利益至上的大背景下,人們難免不會沾染上這種習(xí)氣。無論是男女關(guān)系也好,還是親情、友情,都統(tǒng)統(tǒng)置于這種利益之下。社會上普遍的男女不平等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自我解放,她們往往都是以依附男人為人生目標(biāo)。在這種大背景下,王琦瑤只不過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個。
作品中曾多次提到恩與義,王琦瑤認為她與李主任雖說不上是天長地久,也算是有恩有義了。而嚴(yán)師母的一席話卻道破了天機“可你知道恩和義是什么嗎?恩和義就是受苦受罪,情和愛才是快活,恩和義是共患難的,情和愛是共享福的,你說你要哪個?”在物質(zhì)化的今天,愛情參雜了太多功利性的目的,這不僅是我們的悲劇,也是整個時代的悲劇。[2]男女的不平等意識讓女人成為男人的附庸,一味的想要依靠男人而活,進而失去了自我意識。就像作品中的王琦瑤,明明是受過教育的女性,卻也同樣擺脫不了封建意識的束縛。她始終認為男人就是她的大世界、是基礎(chǔ)、是立足之本,主宰著她的世界。她寧愿每天在無盡的等待中度過,也不愿選擇那個愿意給她小世界的男人。這種不平等意識深深扎根在她的頭腦中。因此,女性的解放并不只是要局限于口號中,而是要存在于每個人的思想里。
親情是歷來文人一直歌頌的主題,但在王安憶的作品中,親情跟我們傳統(tǒng)的認知不一樣。她們明明是血濃于水的母女,彼此之間卻似隔著千山萬水。女兒時時刻刻與母親唱著反調(diào),母親也從不向女兒吐露心意。一道無形的屏障隔絕在她們之間,她們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孝道已經(jīng)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錯綜復(fù)雜的利益糾葛?!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中純粹的母愛只會存在在文學(xué)作品里。
除了愛情、親情,人的一生最重要大概的就是友情了。但在王琦瑤的世界里,朋友是處于一種灰色的地帶。人來或者人走,她都全然不在意。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與不同男人的情感糾葛上,而對朋友則是順其自然。吳佩珍、蔣麗莉?qū)λ恼嫘恼嬉?,她明明知道卻從來不給予同等的回報。當(dāng)吳佩珍要帶她去香港避難的時候,她冷嘲熱諷地拒絕了。她受不了一個昔日處處不如她的人,如今卻也“飛上枝頭做鳳凰”,而她卻妻不是妻,妾不是妾。她把最后一個真心為她的人也驅(qū)逐出她的世界。之所以身邊的好友一個一個離她而去,是她從未用心的緣故。將心比心,是朋友間的不二法則,她的做法不僅寒了朋友的心,也使自己陷入了難堪的境地。
王安憶的長恨歌以一個女人的悲劇一生為基調(diào),演繹了一曲封建女性在男性為主導(dǎo)的社會中始終得不到終身安穩(wěn)的長恨歌。她追尋了一輩子的終身安穩(wěn),卻臨死也未得到過。這大抵是世上女子最大的悲哀。[2]
[1]王安憶.長恨歌[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2]張新穎,金理.王安憶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周海波,孫婧著.尋找失去的天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
孔小云(1994-),山西晉中人,遼寧理工學(xué)院(原渤海大學(xué)文理學(xué)院)學(xué)生。
I207.42
A
1006-0049-(2016)17-0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