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全球金融危機與宏觀經濟學思潮轉變*

        2016-02-04 21:59:13馮俊新李時宇
        教學與研究 2016年4期
        關鍵詞:模型研究

        馮俊新, 李時宇

        全球金融危機與宏觀經濟學思潮轉變*

        馮俊新, 李時宇

        金融危機;宏觀經濟學;思潮轉變

        2008年爆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使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思潮發(fā)生了重要轉變。由于在危機應對中的無所適從,危機前所形成的“新共識”宏觀經濟學受到了強烈批評,并由此引發(fā)了對未來宏觀經濟學研究方向的激烈爭論。這些爭論涉及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的基礎研究方法、基本研究結論和主要政策應用等多個層面,爭論議題中部分已取得初步結論,部分依然處于艱難探索過程中。本文對這些爭論進行總結,并分析了這場思潮轉變對中國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經濟學的發(fā)展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各種最新變化緊密相關,每一次重大的社會經濟事件都會引起一次重大的經濟學思潮轉變。2008年爆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作為現代經濟史上少有的重大經濟事件,已在西方宏觀經濟學領域引起很多爭論和思考。本文主要目的是梳理金融危機前后西方宏觀經濟學思潮的轉變,并對這場大爭論的初步結論和借鑒意義進行總結。

        一、危機前“新共識”宏觀經濟學的形成及其評價

        (一)“新共識”的產生背景和形成過程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各項宏觀經濟指標的波動性普遍下降,宏觀經濟運行的平穩(wěn)程度顯著提高,這一現象被稱為宏觀經濟“大緩和”(great moderation)。該現象與發(fā)達經濟體在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上的轉變相關,同時也與宏觀經濟學在過去30年的發(fā)展有密切聯系。

        在這一宏觀經濟大背景下,現代宏觀經濟學這個曾被視為具有深刻裂痕、缺乏共同觀點的學科,出現了相互融合的現象。主流宏觀經濟學不同流派在研究方法、主要學術觀點和政策建議上逐漸趨同,形成了所謂的“新共識”宏觀經濟學。尤其是曾經存在很大差異的新凱恩斯和新古典主義兩大宏觀經濟學流派的研究方法乃至觀點逐步趨向一致。[1]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不管是研究者,還是決策者,都越來越自信,認為在一些曾經看起來很棘手的爭論上,宏觀經濟學已取得重要進展,使得今天宏觀經濟學家之間的根本性分歧遠少于過去的年代。[2]

        關于這一現代宏觀經濟學不同流派間的趨同現象,學界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如 “新興新古典綜合”(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3],“宏觀經濟學收斂”Convergence in Macroeconomics[2]和“新共識宏觀經濟學”(New Consensus Macroeconomics)[4]。不管是哪個說法,其背后含義一樣,即認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研究已經形成一個共同內核,而不再是一門缺乏共識的學科。在本文中,我們統一以“新共識”來代表這一思潮。

        (二)“新共識”的主要內容

        “新共識”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可以總結如下。

        1.研究方法的趨同,體現在理論和實證分析框架兩方面。(1)理論研究中,使用同一個核心分析框架,即跨期一般均衡模型來進行宏觀經濟分析(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動態(tài)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即DSGE模型);這一分析框架具有時間一致性,因此可同時分析短期波動和長期增長,改變了原來宏觀經濟學短期分析和長期分析割裂的局面。(2)實證研究中,定量政策分析使用經過計量經濟學驗證的結構模型而非約簡式模型。[2]

        2.主要學術觀點的趨同,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需要把預期內生化,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不同政策下預期的差異。(2)承認實際擾動是經濟波動的一個重要源頭,因此貨幣政策是有用的,尤其是作為通脹控制手段。(3)通脹目標制是一項有效的貨幣政策,在一個相當寬泛的設定下可以證明,貨幣當局通過穩(wěn)定價格水平就可以使總產出接近潛在產出,即貨幣政策單獨實施就可以降低宏觀經濟波動。[2][5]

        3.宏觀經濟政策建議的趨同*這里所說的趨同主要指西方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和部分深受這些理論影響的新興經濟體。,體現為如下四點:(1)以靈活的通脹目標制作為貨幣政策的基石。(2)采用政策利率作為唯一的貨幣政策工具;因為在有效的金融市場中,所有利率和資產價格都可以通過套利機制相互影響,因此只要按照一個透明且可預期的規(guī)則(如泰勒規(guī)則)來改變政策利率,就可以實現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3)財政政策作用有限,應拋棄較難把握時機的相機決策財政政策。(4)金融監(jiān)管并不是一個宏觀經濟工具,很多金融監(jiān)管手段只具有政治上的意義,對提高金融市場效率并沒有好處。[6][7]

        (三)“新共識”的影響

        “新共識”除在學界產生巨大影響外,也深刻影響了各國的宏觀經濟決策。

        首先,美國等西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框架正朝“新共識“所建議的方向演變。理論進展對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影響包括:中央銀行獨立性增強,采用通脹目標制和其他規(guī)則來指導貨幣政策制定,更多依靠消費,更多轉為對勞動收入而非資本所得課稅,等等。[8]

        其次,很多央行的決策方法也受到了“新共識”的巨大影響。如目前美聯儲用于經濟預測的FRB/US模型,盡管是在大量“新共識”模型興起前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發(fā)的,但依然吸收了很多70—80年代的新學術觀點,強調了預期的內生性和符合一般均衡特性的長期動態(tài)特征。而更近期發(fā)展起來的央行預測模型,包括瑞典央行、挪威央行、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所使用的經濟模型,很多已經是標準的“新共識”模型。[2]

        (四) 危機前的質疑聲音

        雖然“新共識”不管是在理論界還是政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現狀在金融危機前就已有不少來自內部和外部的質疑聲音。

        首先是來自主流宏觀經濟學界的內部反思。這些反思主要是提醒主流學界,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現狀遠沒到可以滿足的地步。這些觀點可以總結如下:

        (1)雖然“新共識”讓主流宏觀經濟研究的“科學性”大大加強,有助于更好地認識宏觀經濟波動;但這些理論缺乏得到公認的,能用于協助實際政策制定的證據,即“新共識”對宏觀經濟“工程學”的貢獻并不大。對那些從事繁雜的實際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工作的決策者來說,最近20多年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研究進展對他們的日常決策幾乎沒有影響。[1]

        (2)即使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使得貨幣政策制定中包含越來越多的科學原則,但現實約束因素(如無法在模型中反映的高頻經濟數據、無法量化的信息、經濟本身不斷發(fā)生的變化、決策者的良好判斷力,等等)使得貨幣政策實際制定過程中肯定會伴有藝術成分,使其區(qū)別于自然科學實驗。[9]

        (3)即使是“新共識”的一些主要政策框架,也依然存在很多弱點,很多重要現象沒得到很好的解釋。如當一個經濟體出現財政主導(Fiscal Dominance)情況時,泰勒規(guī)則就不再有效;當一個經濟體的工資剛性很強時,嚴格的通脹目標制并不是最優(yōu)的。[10]事實上,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通脹目標制貨幣政策正好可以在穩(wěn)定通脹的同時降低實體經濟波動,只是一種“奇妙的巧合”(Divine Coincidence),即只是“新共識”宏觀經濟模型的一些特定屬性帶來的;如果改變模型的一些基本設定,這個“巧合”就不再成立。[11]

        總之,即使在金融危機前,主流宏觀經濟學界內部也不斷有人提醒,不能盲從于“新共識”所推導出的很多規(guī)則。部分經濟學家擔心宏觀經濟學的“成功”只是學者們的自我哄騙。[10]

        除了主流宏觀學界內部,包括索洛(Solow)、克魯格曼(Krugman)等一批其他領域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學家也對“新共識”有很多批評。如克魯格曼(2000)認為,盡管擁有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學模型在方法上更為先進,但這些模型在宏觀經濟預測上并不比那些使用特設假定(ad hoc assumptions)的簡單模型更加準確。一定程度上,這些模型追求一種過于抽象和現實性不足的研究,但在實務工作中卻不比簡單模型更有用,因此對于很多實務工作者來說是沒有必要的。[12]

        二、金融危機與“新共識”的表現

        (一) 新的經濟現象和應對政策的無力

        2008年爆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成為宏觀經濟學思潮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主流宏觀學界在危機中顯得無所適從,其政策建議也無力應對危機。

        危機前,隨著主要宏觀經濟指標波動性的下降,西方國家的宏觀經濟本身也在發(fā)生其他蛻變。其中一個重要變化來自金融創(chuàng)新。金融創(chuàng)新使金融部門的復雜性不斷增加,也使金融體系的杠桿率和脆弱性不斷提高。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爆發(fā)。在危機前和危機中,“新共識”都沒能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足夠的指引。

        一些國際組織在2006年左右已意識到資產泡沫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如國際清算銀行的博利奧(Borio)等認為,在長時間經濟擴張和低通脹后,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不是通脹,而是不斷累積的金融杠桿,單純關注通脹的貨幣政策將面臨巨大風險。[13]但面對日益高漲的銀行信貸泡沫,以美聯儲為首的西方央行直到2008年依然采取不主動刺破泡沫的應對措施。[14]事實上,美聯儲20世紀80年代以來曾成功應對了好幾次較小規(guī)模的金融危機,這些成功經驗使美聯儲對解決這次潛在危機依然充滿信心。

        到2008年初,隨著金融體系問題逐漸浮現,美國經濟已出現困難,但美聯儲主要官員到2008年春季依然認為當時采取的貨幣政策足以緩解這些困境。[15]到2008年6月,盡管事后看離危機全面爆發(fā)更近了,但美聯儲官員對經濟的預測甚至比兩個月前還樂觀。[16]面對日益逼近的危機,主流宏觀學界和政策界看起來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金融危機全面爆發(fā)。盡管大家都意識到資產泡沫是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但由于“新共識”模型對危機如何產生、應對和防止都無法進行解釋,于是在危機應對政策上產生了激烈爭論,同時也引發(fā)了對現有宏觀經濟學主流思潮,即“新共識”的重新評估。

        (二)對“新共識”的強烈批評

        “新共識”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招來了各方的強烈批評。這些批評既有危機前就存在而危機后被放大的聲音,也有在危機后涌現出來的新觀點。這些批評影響了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發(fā)展。

        首先是來自主流媒體的批評。《經濟學人》在2009年探討了危機中主流宏觀經濟學的無力性。主流宏觀學界關注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而忽視了資產的價格,中央銀行過分沉迷于控制通脹而忽視了資產價格泡沫。這部分是由于他們過于信任金融市場,部分則由于他們對金融系統的內部運作毫無興趣。因為加入了金融系統的動態(tài)隨機一般均衡模型會非常復雜,而忽略金融系統則可以給分析帶來便利,這種便利性使主流學界不可自拔,并自我愚弄說這種遺漏無關緊要。上述原因使危機前的宏觀理論對金融部門和資產價格關注很少,因此當與資產泡沫有緊密關聯的危機到來時,主流宏觀理論就束手無策了。[17]

        其次是其他領域學者的批評。和危機前一樣,克魯格曼依然是對“新共識”批評最為激烈的學者之一。他認為過去幾十年的宏觀經濟學發(fā)展并沒有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沒有真正了解宏觀經濟的運行,整個宏觀經濟學正處于一個“黑暗時代”[18]。他還認為宏觀經濟學界之所以迷失是因為宏觀經濟學家錯誤地把披著精妙數學外衣的理想主義理論當做真理和現實。由于對數學和模型的迷信,他們甚至得出一些如“大蕭條是大放假”之類的極端結論。危機以后,宏觀經濟學家將不得不承認一些不可預知行為的重要性,正視各種市場摩擦和不完美,并更加謹慎地提出政策建議。[19]經濟思想史學者柯南德爾(Colander)也持類似觀點,認為宏觀經濟學的問題不在于其研究的科學性不足,而在于對這些模型不能直接應用于實踐強調不足。他認為對“新共識”模型的部分改良不足以解決該問題。[20]另一位一直對西方主流經濟學持批判態(tài)度的經濟學家科茲(Kotz)認為,此次金融危機是一次系統性危機,在目前的宏觀經濟學共識基礎上進行修修補補并不足以解決這樣的危機。他認為,除政府救助和財政刺激外,必須引入更多的重構措施,如重新采用二戰(zhàn)后使用過的政府管制資本主義。[21]

        三、危機后主流宏觀內部的爭論和發(fā)展

        面對“新共識”在金融危機中無能為力的現實,以及來自外界的各種批評聲音,宏觀經濟學界進行了激烈的反思和爭論。這些爭論涉及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基本研究結論和主要政策應用等多個層面。在這些爭論議題中,部分已經取得了初步結論,而部分依然在探索之中。下面將對其中幾個最重要的爭論議題進行歸納。

        (一) 關于“新共識”框架的科學性

        危機前,主流學界對其基礎研究框架的科學性充滿信心,而危機的到來使人們對此提出了質疑。如卡瓦耶羅(Caballero)認為,宏觀經濟本身是一個復雜系統,系統內部個體間的交互作用是難以預測的,因此個體行為的加總過程也難以預測。宏觀經濟學的現狀之所以如此糟糕,是因為其研究對象的巨大復雜性和研究中追求的類似微觀理論的精確性之間存在根本性沖突。[22]柯南德爾也持類似觀點。他認為,一個復雜系統中存在各種交互作用,如只考慮孤立個體的微觀行為,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預測結果。一些模擬運算結果發(fā)現,宏觀經濟體系確實符合一個復雜系統的特征,即相似的微觀個體行為很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沒有考慮到個體交互作用復雜性的“新共識”模型,其微觀基礎其實也只能算是一個特設(ad hoc)的微觀基礎。[23]給定上述觀點,豪伊特(Howitt)建議將以個體行為模擬為基礎的計算經濟學引入宏觀經濟分析。[24]

        除對“新共識”基礎框架科學性的質疑外,很多不滿還來自對宏觀經濟學研究方法越來越單一的擔憂。佩奇(Page)認為對于宏觀經濟這樣的復雜系統,不能用一個單一模型,而應該用多個多元化的模型來描述。[25]科茲奇(Kozicki)和法爾(Fair)也都認為應該鼓勵宏觀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26][27]

        面對上述質疑,“新共識”的擁護者也進行了辯護。如柯克倫(Cochrane)認為,上述質疑很大程度上誤解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新共識基準模型所依賴的假設條件確實不能反映現實,但正是這些基準模型使我們能從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各種因素的具體影響和相互因果關系,從而加深對宏觀經濟運行的理解。[28]伍德福德(Woodford)則堅持認為目前新凱恩斯主義者在基礎DSGE模型上進行改進得到的“新共識”模型已經足夠幫助進行宏觀經濟決策。[2]

        關于主流宏觀經濟學的科學性及其在危機中的表現,同時身兼學者和決策者的伯南克(Bernanke)評價可能更為客觀。在曼昆把宏觀經濟研究劃分為科學和工程學兩個層次的基礎上,伯南克進一步將其劃分為科學、工程學和管理學三個層次,后兩個層次指的是不僅要根據現有宏觀經濟科學設計出更好的運行機制,而且還要有保證這一機制良好運行的管理方法。他認為,現代宏觀經濟研究在科學層面沒有問題,但是在工程學和管理學這兩個層次上都出現了問題,因此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把科學性的成果更好地應用到經濟實踐之中。[29]

        (二) 關于DSGE模型的適用性

        從“新共識”研究框架的科學性開始,爭論逐漸擴散到“新共識”中一些具體研究方法的適用性上來。這其中的第一個爭議就是來自動態(tài)隨機一般均衡模型(以下簡稱“DSGE模型”)。作為“新共識”的核心方法,在危機以后對該方法在現實研究中的適用性產生了激烈爭論。

        索洛一直以來對DSGE模型的過分應用持強烈批評態(tài)度。他認為,盡管現有方法在基礎模型上已加入很多改進,但該方法的核心假設依然是經濟個體會在給定條件下最優(yōu)化其行為,因此由這些個體加總而成的宏觀經濟也只追求一個恒定的目標?;谶@一邏輯,當經濟陷入困境時,個體及整體經濟都已經根據理性預期做出了最優(yōu)反應,那么經濟干預政策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這一研究方法難以提出好的抗衰退政策建議是其內在邏輯的必然。索洛認為上述邏輯跟現實經濟中個體和經濟整體的行為顯然是不一致的,所以DSGE模型失敗的根源在于其方法的邏輯基礎通不過直覺測試(smell test)。[30]對于這種激烈的批評,查里(Chari)進行了積極的回應。他認為,最近20年現代宏觀經濟學已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的主流模型通過引入多種新要素,已部分解決了索洛提到的前述問題。[31]

        相比索洛的嚴厲批判,其他學者的觀點相對溫和,他們更多從技術層面指出了現有DSGE模型的局限性。如布蘭查德(Blanchard)認為,問題并不在于DSGE模型本身,而在于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掌握好這個方法,或者說是目前的DSGE模型已超前于我們的使用能力。這體現在如下兩方面:(1)當前宏觀數據的信息量難以適用于這一方法。因為從系統方程參數到約簡方程參數的映射是高度非線性的,使得利用現有數據很多方程無法識別;如貝葉斯估計之類的新方法引入雖然能改善這一問題,但并不能完全解決。正因為這些模型的復雜性,很多研究者還會使用跟發(fā)達經濟體相似甚至相同的模型來研究新興經濟體,而不理會兩者間在經濟結構和宏觀經濟沖擊上的巨大差異,這就會得出非常不準確的分析結果。(2)現有經濟理論難以適用于這一方法。DSGE模型中所有動態(tài)變化必須來自最優(yōu)化決策的調整。但在研究中經常會發(fā)現,現實經濟中數量對于沖擊的調整會慢于標準模型的預測。為解決該問題,通常會在模型中引入一些奇怪假定,使得模型構建變成一個逆向工程。而且一旦這些奇怪假定被引入,就會廣泛應用于其他模型,而根本不考慮其是否符合現實。[32]持類似看法的還包括法爾。[27]他認為,隨著變量的增加,DSGE模型的最優(yōu)化問題會變得非常復雜。當需要設定的參數個數增加后,參數選擇的隨意性就大大增加,模型估計中的誤差也隨之增大。他把這些問題歸根于這一方法給自己所設定的過多限制。

        (三)關于局部均衡模型應用

        與DSGE模型的發(fā)展相伴隨,“新共識”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完全摒棄局部均衡模型,只認可把一般均衡模型作為分析基礎的研究。而且在危機前,隨著計算技術的進步和復雜技巧的普及,宏觀經濟學研究中出現了從小型模型轉向大規(guī)模模型的普遍發(fā)展趨勢。

        毋庸置疑,一般均衡方法極大提高了研究的嚴謹性,但這樣的發(fā)展方向也是有代價的。隨著需要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一般均衡模型越來越復雜;而且在考慮因素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很多因素是以特定方式被研究者添加進模型中的,這些添加往往沒有經過嚴謹的驗證(validation),使得模型結論可能偏離現實。[32]因此,在危機后,部分學者呼吁應該重新重視更具實用性的局部均衡模型。如布蘭查德認為,利用簡單模型來漸進刻畫復雜關系有助于形成直覺并便利溝通。他還認為,因為今天我們可以在一個非常完備的一般均衡模型中進行簡單模型的局部均衡分析,所以我們有能力檢驗出簡單模型在什么時候和什么條件下會表現出跟完整模型接近的性質,從而既簡化了方法,又能避免過去局部均衡分析的弊端。[32]索洛也提出了同樣的愿景,希望那些小而美的局部均衡模型能得到重新使用。[33]

        (四)關于金融摩擦與宏觀經濟穩(wěn)定

        金融危機使學者們意識到金融市場摩擦已成為宏觀經濟分析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所以危機后宏觀經濟研究方法上的另一個重要發(fā)展是把金融部門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例如,比恩(Bean)認為,這次金融危機的發(fā)生和演進過程意味著我們在宏觀經濟模型中應更多考慮金融中介機構的角色和作用,尤其是關注金融中介機構的代理人問題。[34]布魯納米爾(Brunnermeier)則認為,中央銀行所使用的那些忽略金融摩擦存在的模型是導致“流動性螺旋”乃至危機爆發(fā)的重要原因。[35]伍德福德進一步指出,當前金融中介機構跟傳統商業(yè)銀行的行為已有很大不同。在西方國家的金融系統中,金融中介機構通過在競爭性市場上出售證券而非存款來為自身融資,這使我們只有在模型中建立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系統,并以此出發(fā),把金融中介機構和信貸摩擦等因素整合到宏觀經濟分析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現在的宏觀經濟狀況。[36]

        事實上,目前在宏觀經濟學領域,正有大量工作嘗試把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市場結構結合在一起來刻畫這場危機,已經被包含進宏觀經濟模型中的因素包括流動性蒸發(fā)、抵押品短缺、恐慌、低價拋售、金融風險轉嫁等等,這些模型尤其強調了金融機構在這場危機中的核心地位。對于金融摩擦在危機中的作用,還需要解釋為什么金融摩擦所帶來的沖擊可能是持久且高度非線性的。布魯納米爾和桑尼科夫(Sannikov)的研究發(fā)現,在一個存在金融摩擦的經濟中,因為存在高度非線性的放大效應,經濟很容易就會變得不穩(wěn)定,并會時而進入動蕩的危機時期。在危機時期,由資產缺乏流動性而導致的內生風險,即使在外部風險很低的情況下也會持續(xù)較長時間。[37]

        關于金融摩擦與宏觀經濟穩(wěn)定之間的研究是危機后發(fā)展最快的領域之一,但是這一領域目前也仍存在爭議。如在理解金融市場參與者行為的時候,其中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危機前過度承擔風險的行為到底是體現了債務人對政府在危機中必須救援他們的理性認識,[31]還是有限理性和“動物精神”呢?[38]不同的答案將意味著完全不同的宏觀經濟干預政策。可以想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金融摩擦與宏觀經濟穩(wěn)定之間關系的研究還將繼續(xù)成為一個熱門研究方向。

        (五)關于如何借鑒歷史經驗

        在進行宏觀經濟分析和預測時,數據可獲得性也是制約研究結果的重要因素。關于危機的數據和歷史經驗的缺乏,被認為是“新共識”在危機中無所適從的重要原因。如查里就認為,“新共識”模型無法預測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依賴的數據基礎。美國戰(zhàn)后宏觀經濟表現相對平穩(wěn),未曾發(fā)生大規(guī)模危機,這使得“新共識”模型在建立的過程中把危機當成了例外而非常態(tài),因此難以預測危機。[31]雷恩-劉易斯(Wren-Lewis)也指出,“新共識”理論形成于宏觀經濟大緩和時期,還沒有經歷過大規(guī)模危機的洗禮和考驗。于是在危機到來時,主流宏觀經濟學家對于應該采取什么對策就形成了很大分歧。[39]

        為了讓宏觀理論適用于危機分析,主流學者需要從戰(zhàn)后美國這一小段特定樣本中跳出來,到其他地方尋找危機樣本。尋找樣本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方向是到更長的歷史時間段中去尋找,如雷因哈特(Reinhart)和羅格夫(Rogoff)認為,對于金融危機這樣的低頻事件,必須基于更長的歷史視角來分析。[40]另一個方向是到近年來發(fā)生過危機的其他經濟體中尋找。在這個過程中,英語世界的主流學者更加重視美國以外其他經濟體的經驗。其中,20世紀90年代遇到類似危機的日本就成為很重要的分析樣本。星岳雄(Takeo Hoshi)等學者對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處理危機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總結,[41][42]這些分析對后來美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完善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為了讓宏觀分析框架不再把危機當成例外,查里認為以后建立的宏觀經濟模型,應不僅能解釋美國,而且也能適用于其他經濟體的歷史表現。[31]

        (六) 關于財政政策的角色

        宏觀思潮的轉變不但涉及研究方法的轉變,還涉及具體宏觀經濟政策實踐的轉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政府干預經濟的兩大手段。在20世紀60和70年代,這兩者被認為是宏觀調控中兩個地位均等的工具。但在過去20年“新共識”的發(fā)展過程中,財政政策正逐步退位于貨幣政策。原因包括:(1)財政政策的真實效果受李嘉圖等價定理的質疑,財政乘數比原先預計的?。?2)金融市場發(fā)展使人們相信貨幣政策單獨作用就足以穩(wěn)定產出缺口,財政政策變得不再必要;(3)財政政策實施往往受政治條件約束,滯后性較強。[6]總體來看,在危機前西方主要經濟體的宏觀經濟工具庫中,財政政策的角色越來越有限。

        金融危機前后,財政政策的角色經歷了比較戲劇性的變化。在危機剛爆發(fā)時,理論界和政策界紛紛重新擁抱財政政策,比如一向并不支持使用積極財政政策來對抗衰退的費爾德斯坦(Feldstein)就認為,給定這次危機的一些特定條件,包括貨幣政策空間有限,國債增加不會帶來利率明顯上升,以及危機持續(xù)時間較長因而不用擔心公共支出項目的滯后性給經濟波動帶來負面影響,政府應該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來應對危機。[43]在理論界和政策界對于財政政策的擁抱中,各國都推出了大規(guī)模財政刺激計劃。

        但情況在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fā)以后發(fā)生了較大轉折。在部分發(fā)達經濟體中,財政刺激計劃帶來的財政赤字問題使國債市場失去信心。隨著2011年和2012年,美國和法國分別被主要評級機構調低主權信用評級,對于發(fā)達經濟體財政刺激計劃的看法發(fā)生了逆轉。同時,一些有影響力的金融危機史研究顯示,金融危機經常會導向財政危機,[40]經濟學家紛紛擔心在發(fā)達經濟體中也會出現政府預算赤字超出控制的所謂“財政主導”(fiscal dominance)現象,于是大家轉而關注財政主導性與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44]學術界的轉向,加上西方現實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使大家對財政政策應對危機作用的看法又開始變得謹慎起來。

        (七) 關于金融監(jiān)管和央行職責

        在“新共識”中,基于對金融市場有效性的信任,理論界認為金融監(jiān)管很大程度上是在宏觀調節(jié)框架以外的。盡管政策屆對這一觀點持更為慎重的態(tài)度,但理論界的觀點已逐漸影響到制度建設和政策制定中對于金融監(jiān)管的定位。[6]在“新共識”理論框架影響下,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更多地指向了維持價格穩(wěn)定。

        金融危機迅速改變了這一切。這次危機與金融系統崩潰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大家在危機后深入反思金融監(jiān)管的作用,以及央行在維持金融穩(wěn)定方面的職責。在政策界,2010 年7 月,美國政府通過了名為《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即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的金融改革法案,設立了新的金融監(jiān)管機構——金融穩(wěn)定監(jiān)管委員會(FSOC),同時還加強了美聯儲等原有監(jiān)管機構的監(jiān)管職能。在學術界,包括米什金(Mishkin)、拉詹(Rajan)、希勒(Shiller)等在內,15位美國金融領域的著名學者出版了闡述學術界對金融監(jiān)管體系改革一系列重要觀點的“斯夸姆湖報告”(Squam Lake Report)。[45]這一報告代表了主流學界對金融監(jiān)管改革的思考。報告中強調了以下兩個要點:(1)需要成立一個監(jiān)控金融系統整體健康程度的監(jiān)管者,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僅僅關注單個金融機構的健康狀況;(2)監(jiān)管者需要強制金融機構承擔他們倒閉所帶來的成本,而不是把這些成本轉嫁給納稅人。

        顯然,金融危機后,不管是政策界還是學術界,都強調了金融監(jiān)管和宏觀審慎政策對金融穩(wěn)定的重要意義。跟危機前“新共識”認為央行應該只關注價格穩(wěn)定目標,采用政策利率作為唯一貨幣政策工具不同,危機后央行的另一項重要傳統職能——保持金融穩(wěn)定——重新得到了強調。[7]伯南克指出,因為貨幣政策本身并不能成為應付金融不平衡的手段,因此需要結合其他政策手段,如目標指向更明確的微觀和宏觀審慎工具來應對金融風險。一個正逐漸形成的共識是,央行應使用不同的工具組合來分別達到金融穩(wěn)定和宏觀經濟穩(wěn)定這兩個目標。[7]通過金融監(jiān)管能獲得更為準確的信貸信息,并進而加強貨幣政策的效力,因此米什金(Mishkin)認為,在新的金融環(huán)境下金融監(jiān)管和貨幣政策之間的聯系將更為緊密。[46]法伊(Farhi)和梯若爾(Tirole)也認同央行對金融系統的宏觀審慎監(jiān)管是必要的。他們甚至認為,在私營部門可能會策略性選擇杠桿率的情況下,中央銀行的最優(yōu)貨幣政策也應該隨時間變化,這跟“新共識”認為應嚴格保持貨幣政策一致性的觀點存在很大差異。[47]

        四、總結及對中國的啟示

        (一) 西方宏觀經濟學思潮轉變總結

        2008年爆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不僅對發(fā)達經濟體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學術界,尤其是宏觀經濟學界產生了巨大震動。危機前,在西方經濟體宏觀經濟“大緩和”的背景下,各主流宏觀經濟學派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都出現了趨同,形成了所謂的“新共識”宏觀經濟學,并對決策者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但是“新共識”理論卻在危機應對中顯得無所適從,使其受到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很多批評。盡管不少批評并不是在危機后才產生的,但是危機卻實實在在地讓這些聲音迅速放大。這些批評促進了主流宏觀經濟學界內部更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帶來了理論界和政策界的大量爭論,也催生了大批新研究;大量在危機前認為不可撼動的宏觀經濟共識正受到挑戰(zhàn),宏觀經濟學界正進入一個創(chuàng)造性毀滅的重要時期。

        這些爭論涉及基礎研究方法、基本研究結論和主要政策應用等多個層面。這些爭論中的部分議題,包括金融摩擦對經濟波動的意義,貨幣政策需與金融監(jiān)管緊密結合,應在現有研究中更多借鑒歷史和國際經驗等,雖然還有不少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但學術界已初步達成了共識。但在其他議題上,尤其是在DSGE模型的適用性、簡單模型在宏觀研究中的角色、財政政策在宏觀政策工具庫中的角色等方面,不同學者的觀點之間仍有很大差異。盡管主流宏觀經濟學家依然認為,DSGE模型框架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那些建議讓宏觀經濟學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以及讓宏觀經濟科學研究與經濟實踐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聲音正變得越來越響亮。

        正如索洛所說,我們不應該拋棄已經積累起來的經濟學理論財富,宏觀經濟學并不需要從頭重建。[30]那么前進的方向在何處呢?卡瓦耶羅的觀點也許可以提供一些指引。他認為“新共識”最需要改進的是其對于模型本身的過度信任,如果主流宏觀經濟學繼續(xù)對自己的內部邏輯過度沉迷,混淆了這一方法論在模型世界中的準確性和真實經濟中的適用性,那么目前的這些改進最終都將是無效的,只會帶來新的未預期到的危機。宏觀經濟學的未來發(fā)展應該是找到那些即使在宏觀經濟這樣一個真實世界的復雜系統中也依然穩(wěn)健的方法和政策建議。[22]

        (二)對中國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西方宏觀經濟學思潮在危機前后的轉變,對中國宏觀經濟學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是研究方法上,對于一個像宏觀經濟這樣的復雜系統而言,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不應該讓某個研究方法壟斷,而應該支持研究方法的百花齊放。通過多種方法的比較和結合,更有利于得到穩(wěn)健的研究結果和政策建議。

        其次是研究結論層面,我們既需要重視不同經濟體的差異性,也要學會借鑒其他經濟體的經驗,即需要同時做到以下兩點:(1)在借鑒其他國家理論研究成果時,必須注意到本國的特點?,F有的宏觀經濟學理論研究結果很多都是基于特定國家的經濟特征而得到的;即使從同一個模型出發(fā),不同的假設條件也會使得預測結果大相徑庭,因此要重視不同經濟體之間差異性所帶來的影響。(2)在強調差異性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共性的存在。即使金融危機在本國有限的歷史數據范圍內沒有發(fā)生過(或者沒有大規(guī)模發(fā)生過),但并不意味著未來不會發(fā)生;已經發(fā)生在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也可能以類似的機制發(fā)生在我們身上。因此要更多借鑒其他經濟體的歷史發(fā)展經驗,加強跨國研究。

        最后是實踐層面。一方面要加強金融監(jiān)管和貨幣政策的結合。西方主要經濟體吸取了金融危機中監(jiān)管分割的教訓,正在建立健全其宏觀審慎框架,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fā)展和金融體系的日益復雜,這一點尤其值得中國經濟決策者借鑒。另一方面,應該讓不同的政策工具用得其所,選擇合適的政策工具來實現特定目標,并根據現實情況使用不同的政策組合來解決宏觀調控難題。

        [1] Mankiw,N.G.The Macroeconomist as Scientist and Engineer[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20 (4).

        [2] Woodford,M.Convergence in Macroeconomics:Elements of the New Synthesis[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09,1 (1).

        [3] Goodfriend,M.,and R.G.King.The New Neoclassical Synthesis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A].In B.S.Bernanke,J.J.Rotemberg (eds.).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97[C].Cambridge and London:MIT Press,1997.

        [4] Arestis,P,ed.Is There a New Consensus in Macroconomics?[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7.

        [5] Goodfriend,M.How the World Achieved Consensus on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7,21(4).

        [6] Blanchard,O.,G.Dell’Ariccia,and P.Mauro.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10,(42).

        [7] Bernanke,B.S.Implication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 Economics[Z].Speech at the Conference Co-sponsored by the 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Studies and the Bendheim Center for Finance,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New Jersey,September 24,2010.

        [8] Chari,V.V.,and P.Kehoe.Modern macroeconomics in practice:How theory is shaping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20(4).

        [9] Mishkin,F.S.Will Monetary Policy Become More of a Science?[Z].NBER Working Paper,2007,No.13566.

        [10] Blanchard,O.Monetary Policy:Science or Art?[Z].Panel discussion,presented at “Monetary Policy:A Journe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 ECB colloquium held in honor of Otmar Issing,March 2006.

        [11] Blanchard,O.,and J.Galí,Real Wage Rigidities and the New Keynesian Model[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7,39(1).

        [12] Krugman,P.How Complicated Does the Model Have to Be?[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0,16(4).

        [13] Borio,C.Monetary and Prudential Policies at a Crossroads? New Challenges in the New Century[Z].BIS Working Papers,2006,No 216.

        [14] Mishkin,F.S.How should we respond to asset price bubbles? A speech at th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and Oliver Wyman Institute’s Annual Financial Risk Roundtable[Z].Philadelphia,Pennsylvania,May 15,Speech 401,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2008a.

        [15] Mishkin,F.S.Outlook and Risks for the U.S.Economy:a Speech at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 Washington Policy Conference[Z].Washington,D.C.,March 4,2008,Speech 372,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2008b.

        [16] Federal Reserve.Minutes of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R].June 24-25,2008.

        [17] Economist.The State of Economics:The Other-worldly Philosophers[J].The Economist,2009,July 16.

        [18] Krugman,P.A Dark Age of Macroeconomics (wonkish)[N].New York Times,January 27th,2009a.

        [19] Krugman,P.How Did Economists Get it So Wrong?[N].New York Times,September 2nd,2009b.

        [20] Colander,D.Is the Fundamental Science of Macroeconomics Sound?[J].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11,43(3).

        [21] Kotz,D.M.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of 2008:A Systemic Crisis of Neoliberal Capitalism[J].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09,41(3).

        [22] Caballero,R.J.Macroeconomics after the Crisis:Time to Deal with the Pretense-of-Knowledge Syndrom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0,24(4).

        [23] Colander,D.Building a Science of Economics for the Real World[Z]. House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 and Oversight,20 July,2010.

        [24] Howitt,P.What Have Central Bankers Learned from Modern Macroeconomic Theory?[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2,34(1).

        [25] Page,S.Building a Science of Economics for the Real World[Z].House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 and Oversight,20 July,2010.

        [26] Kozicki,S.Macro has progressed[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2,34(1).

        [27] Fair,R.C.Has macro progressed?[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2,34(1).

        [28] Cochrane,J.H.How Did Paul Krugman Get It So Wrong? [J].Economic Affairs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2011,31(2).

        [29] Bernanke,B.S.Implication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or Economics[Z].Speech at the Conference Co-sponsored by the 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Studies and the Bendheim Center for Finance,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New Jersey,September 24,2010.

        [30] Solow,R.Building a Science of Economics for the Real World[Z].House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 and Oversight,20 July,2010.

        [31] Chari,V.V.Building a Science of Economics for the Real World[Z].House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 and Oversight,20 July,2010.

        [32] Blanchard,O.J.The State of Macro[J].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2009,(1).

        [33] Solow,R.M.Comments:The State of Macro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2 Winter,2008.

        [34] Bean,C.Joseph Schumpeter Lecture:The Great Moderation,the Great Panic,and the Great Contraction[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0,8(2-3).

        [35] Brunnermeier,Markus.Deciphering the Liquidity and Credit Crunch 2007—2008[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9,23 (1).

        [36] Woodford,M.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Macroeconomic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0,24(4).

        [37] Brunnermeier,M.K,and Y.Sannikov.A Macroeconomic Model With a Financial Secto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

        [38] Akerlof,G.A.and R.J.Shiller Animal Spirits: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39] Wren-Lewis,S.The Return of Schools of Thought In Macroeconomics[J].Vox EU,24 February,2012.

        [40] Reinhart,C.M.,and K.Rogoff.This Time is Different: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41] Hoshi,T.,& A.K.Kashyap.Will the U.S.Bank Recapitalization Succeed? Eight Lessons From Japa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0,97(3).

        [42] Hoshi,T.Financial Regulation:Lessons from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1,49(1).

        [43] Feldstein,M.Rethinking the Role of Fiscal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2).

        [44] Mishkin,F.S.Central Banking after the Crisis[Z].Working Papers Central Bank of Chile 714,Central Bank of Chile,2013.

        [45] French,K.R.,Baily,M.N.,Campbell,J.Y.,et al.The Squam Lake Report:Fixing the Financial System[M].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46] Mishkin,F.S.Monetary Policy Strategy:Lessons from the Crisis[Z].NBER Working Papers,2011,(16755).

        [47] Farhi,E.,& Tirole,J.Leverage and the central banker’s pu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2).

        [責任編輯 陳翔云]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Changes of Macroeconomic Trends

        Feng Junxin1, Li Shiyu2

        (1.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2.School of financ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financial crisis; macroeconomics; changes of thought

        The outbreak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has caused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macroeconomics thoughts. Due to its failure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the crisis, the “new consensus” macroeconomics has been strongly criticized, and thus triggered a fierce debate on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macroeconomic research. These arguments involve the basic research methods, the basic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the main policy applications of western mainstream macroeconomic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se arguments, and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trend of thought transformation to the study of macroeconomics in China.

        * 馮俊新感謝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從‘大緩和’到‘大衰退’的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的大反思”(項目號:14ZDB12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產業(yè)結構變化和能源消費增長路徑”(項目號:71103193)和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項目(項目號:YETP0176)的支持。

        馮俊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李時宇(通訊作者),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猜你喜歡
        模型研究
        一半模型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看| 91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aⅴ|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免费a级毛片无码a| 国产无线乱码一区二三区| 亚洲粉嫩av一区二区黑人| 操老熟妇老女人一区二区| 97cp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中国女人做爰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黄片午夜免费观看视频国产| 日本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 亚洲 无码 在线| 内射后入在线观看一区| 产精品无码久久_亚洲国产精|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片| 色先锋av影音先锋在线|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无av高清一区不卡| av天堂精品久久综合网| 国产熟妇高潮呻吟喷水|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九九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视频精品一区白白色| 久久av粉嫩一区二区| 女人被狂躁高潮啊的视频在线看 |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综合图区亚洲偷自拍熟女|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