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迪
河南大學藝術(shù)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司馬金龍墓葬出土書法資料微探
伊迪*
河南大學藝術(shù)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司馬金龍墓葬中的墓志和漆畫中含有一系列的書法資料,其書法主要以魏楷為主。該墓是建于北魏平城時期,漆畫大篇幅的文字更具觀賞和研究價值。墓志表銘文。書法風格呈現(xiàn)了一種區(qū)別于平城早期就書風的新書風,姑且已受到南朝書風影響。又,漆畫題記是一種區(qū)別于碑版的類似于寫經(jīng)、簡牘的墨跡。畢現(xiàn)了碑志因書丹后刀刻泯掉的轉(zhuǎn)折毫芒筆意,彰顯了書寫的筆勢。書風呈現(xiàn)的特征:八分雁尾帶有隸意、點劃骨氣健勁。從中窺出漢胡文化交融下的北魏平城書風,正承襲漢代風韻、崇尚儒道典范的審美姿態(tài)。推測該書風亦或受南朝書風影響。
關(guān)鍵詞:北魏;司馬金龍;漆畫題字;墓志銘;尚雅
一、司馬金龍墓書風簡介
北魏司馬金龍墓的規(guī)模宏大,雖然早期被盜過,仍出土了大批陶俑、生活用具以及墓志、木板漆畫等計四百五十四件,為以前所少見。其中特別是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畫、石雕柱礎(chǔ)為很珍貴的藝術(shù)品。
金龍漆畫屏風創(chuàng)作在太和八年之前。木板漆畫,較完整的有五塊,上下有樣,每幅有文字題記和榜題。第一塊與第二塊拼合后,原向上的一面自上而下第一幅:榜題“虞帝舜”“帝舜二妃娥皇女英”。其中“娥”字與曹娥碑神似,書心字體扁方。第二幅:三婦女拱手站立,榜題“周太姜”“周太任”“周太似”等等。平城這一階段的書法又恰恰是北魏王朝正值鼎盛時期的書體和風格,它蘊藏著一種古拙樸茂、沉穩(wěn)強勁的時代書風。如將石窟題記和一些墓葬出土的銘文等碑刻等與司馬金龍墓漆畫比較的話,漆畫大篇幅的文字更具觀賞和研究價值。它以一種與寫經(jīng)、簡牘等墨跡不完全相同而接近碑版的形式,畢現(xiàn)了碑志因書丹后刀刻泯掉的轉(zhuǎn)折毫芒筆意,最能詮釋書法的筆鋒運勢。其書法特點是:隸意頗濃、點劃方勁、蠶頭雁尾、骨氣峻健。
另外,該墓除了漆畫屏風上的題記,還有墓志表、墓志銘上的書。碑額上部刻篆書“司空娜那康王墓表”八字,看字的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與三國·吳《天發(fā)神讖碑》筆譯頗為相似,三國地處長江下游南岸一帶,書風篆隸兼施,流美,跌宕奇特,呈現(xiàn)了北魏對前古的的書法沿革與發(fā)展。從墓志銘文看其點畫可以觀察到該墓銘文端莊方正,楷意甚濃出現(xiàn)了有別于平成時期樸茂肆意的新書風。
鑒于造成該墓志與題記呈現(xiàn)的與北魏書法的差異性因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
二、司馬金龍墓葬書法書風形成的原因
(一)家學的影響
司馬金龍本人雖然出生在北魏,屬于北朝名門貴族,實際上不時鮮卑族。二是其家族東晉南朝的官族大家。其父司馬楚之,東晉末年,從南朝被驅(qū)逐到北方皈依北朝,在北魏人將軍職位。司馬金龍字榮則,是司馬楚之二子之一,后承襲父爵。司馬金龍于和北魏皇室的婚姻關(guān)系,加強了其在上層的地位。鑒于司馬金龍的族系,其家族文化必然受到東晉南朝文化影響,書法方面作為其一個主要方面更會受到影響,又司馬金龍在北魏的尊貴地位,其書法學習與喜好亦會影響北魏朝族。司馬金龍墓的墓葬結(jié)構(gòu)和同等階級的貴族墓一致。處處可以找到南朝文化的影子。有可能是生前對南朝生活習俗、文化風情的的熱愛和依戀,逝去也要讓南朝的生活形式帶去另一個是世界。因此,南朝的漆畫屏風在北朝地區(qū)也有了新家。具有南朝風格的繪畫出現(xiàn)在北朝士人的墓葬中,表明北魏時期文化交流盛況,進一步說明此段時間北朝已具備了吸收南朝風格的基礎(chǔ)。
(二)北歸南仕的聯(lián)系
司馬楚之雖出身與東晉的名門貴族,卻歸降了處于敵對關(guān)系的鮮卑族北魏,并以武力與自己的南朝對峙,這在當時并不屬于特殊情況。《魏書》中記載了很多歸降北魏的東晉士人。他們歸降北魏后,皆擔任北朝官員,并享受著高官厚祿。這個數(shù)目合記起來是相當驚人的。由此可以推測出這些北歸的南人,習慣了南朝的風土人情,想必也會將南朝文化帶入北朝,而且他們又是北朝高官,在北朝必將會影響北朝文化。況且,司馬金龍本身就屬于南朝士人的后代,其墓葬必定會受家族傳承影響,因此出土的這些漆畫、墓志銘等古文物資料必然受到南朝文化的影響。同樣書法作為南朝的文化之一必然會在北朝使用,通過南北交流,必定影響北朝書法的發(fā)展。
(三)與南朝碑刻的比較
從墓表看字的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與三國·吳《天發(fā)神讖碑》筆譯頗為相似,可呈現(xiàn)楚篆文表頭的歷史性沿革與進步,《天發(fā)神讖碑》是篆書,傳為皇象所書,但不能確證。碑字橫畫與直畫交接處多用折法,有隸書筆意。于《石鼓》秦篆之外,書風沉著奇?zhèn)?,獨樹一幟,臨寫此碑要謹防滲入楷書筆調(diào)。
墓表中“司”、“空”橫折的轉(zhuǎn)折與《天》碑中“巧”、“九”字轉(zhuǎn)折頗為神似;“王”字與《天》等字與《天》碑中“巧”、“令”、“九”、“江”、等字撇捺的收筆皆頗類于“韭菜葉”;“墓”、“表”二字與《天》碑中“芾”字的草字頭均采用方折的謬篆體勢。
從墓志銘文看,從墓志銘文看其點畫可以觀察到該墓銘文端莊方正,楷意甚濃出現(xiàn)了有別于平成時期樸茂肆意隸意甚濃的新書風。該墓大部分點畫得細節(jié)可以聯(lián)想到南朝時期的兩座碑刻分別為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并可從此兩碑字跡中可找到端倪?!端抉R》與《寶子》中“代”字的戈鉤;兩碑中橫畫的方筆起收,點、撇畫的逆方起筆,三角收筆;結(jié)體方正;又與《顏碑》中“龍”“子”鉤花的圓轉(zhuǎn)收筆;捺畫的頓挫翻折收筆,皆頗神似。從這些細節(jié)可以觀察到處于大同中期的司馬金龍墓志正呈現(xiàn)著一種趨向于南朝端正莊嚴,且又帶樸實的新書風,此碑刻區(qū)別于大同早期嚴格的偏像隸意就書風。也是北魏太和以后漢化的一個端倪。畢竟南朝承襲東晉,南朝書風受文化影響頗為先進,又考慮到司馬金龍族譜屬東晉南朝,又作為當朝貴族,其家族書法喜好姑且會受到南朝先進書風影響。
三、結(jié)語
司馬金龍墓雖然在是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之前,但是其墓志、漆畫題記(墓志方正莊嚴不失樸拙、漆畫題記區(qū)別于碑版,由隸化楷,飄逸自然)等書法史料的特征卻表現(xiàn)著一種偏向南朝書風特點,這一趨勢受司馬金龍家學、南北士人文化交流等因素影響深遠。這不僅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而且也成為后來漢化的社會基礎(chǔ)之一的端倪。
[參考文獻]
[1]張麗.北魏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9).
[2]古田真一.對六朝繪畫的一項美學考察——關(guān)于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畫屏風[J].中國研究,1993(6).
** 作者簡介:伊迪(1992-),女,漢族,山東淄博人,河南大學,2014級美術(shù)學書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shù)學書法。
中圖分類號:K879.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0-00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