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徐州 221004
?
淺析李可染山水畫獨特的意境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徐州221004
摘要: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意境,與李可染提出的意境概念不同。前者強調的是形而上的精神感悟,后者則是在傳統(tǒng)的意境概念中注入真實的意象,化成典型的藝術形象,這意象則是自然美精華部分的集中。李可染總是在別人不留意的地方發(fā)現(xiàn)自然美的精粹,并加以強調。形成自己獨特的山水畫意境。
關鍵詞:意境;意匠;逆光;積墨;寫生
一、李可染對意境的解讀
1959年六月李可染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山水畫的意境》,提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對意境理論作專門性的探討。
什么是“意境”?意境對山水畫有何重要性?
李可染根據(jù)個人藝術實踐與深入研究,提出他的見解,他說道:“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思想感情的陶鑄,經(jīng)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雹?/p>
李可染認為“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藝術的精華所在。這和謝赫人物畫的“氣韻”與張彥遠山水畫的“立意”有相近之處。1954年李可染首次外出寫生,決心用最大勇氣從傳統(tǒng)中打出來,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作為座右銘。勉勵自己一方面繼承傳統(tǒng),一方面要有膽量,敢于創(chuàng)造。膽雖可貴,還要有魂,魂即意境,就是藝術的靈魂。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必須有其精神意涵,能傳達藝術家所欲表達的思想感情,創(chuàng)造才有意義,藝術才有價值。例如畫三峽就要表現(xiàn)出它攝人心魂的雄偉氣勢;太湖要畫出它煙波浩渺,開闊胸襟之美。意境鮮明,能充分表達畫家的思想感情,才是一幅好山水。
李可染在《談學山水畫》中又強調:“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沒有意境或意境不鮮明,絕對不能創(chuàng)作出引人入勝的山水畫?!泵鎸σ黄爸拢患偎妓?,坐下來就畫,結果畫的只是比例、透視、明暗、色彩,是用技法畫畫,不是用思想感情畫畫。這可能畫準,但卻是不可能畫得好。畫出來是死的,沒有靈魂。技法是很重要,但是技法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不是目的。只有當畫家充分掌握藝術規(guī)律,表現(xiàn)方法和技法完全聽命于思想感情,這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李可染特別重視創(chuàng)作對象的典型性,他總是嚴格遴選那些最具典型性的對象入畫,有時這種選擇幾近苛刻。當我們走遍全國名山大川,到大自然中寫生時,要集中物象的精粹,鮮明地反映此情此景的特色。李可染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起:當你站在嘉陵江邊上,用電影機拍下絡繹不絕的千百艘大小船只,依我看來,真正能入畫的可能只有幾個?!鄙剿嬛械膸字恍〈?,雖然是點景細物,如果表達得當,亦有畫龍點睛之效。因此表現(xiàn)船只的外形結構,要選最能顯現(xiàn)船只特色的好角度,并且與山水畫的主題相契合,把觀賞者引入藝術家的思想世界。
針對意境如何產(chǎn)生與獲得的問題,李可染說:“意境產(chǎn)生于全面深入地認識對象和作者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雹谝饩车漠a(chǎn)生與思想感情有關,而思想感情的產(chǎn)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李可染的藝術道路中,寫生、情感、意境構成一個整體的思維。由此可看出素描、速寫,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為基本功的重要地位。李可染筆下的山頂梯田、林中小溪,都是他經(jīng)過深入觀察,投入思想感情,才發(fā)現(xiàn)其黝黑發(fā)亮之美。
在新時代,要創(chuàng)作一幅動人心弦具藝術感染力的作品,藝術家表達的意境要符合時代新需求。面對此情此景,必須進行藝術加工。具備多樣藝術表現(xiàn)手段,作品才能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觀賞者的共鳴。
李可染認為要獲得新時代的意境,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深刻認識對象的精神實質;二、對我們的時代生活,要有強烈的真摯感情??陀^現(xiàn)實的本質美,經(jīng)過主觀思想感情的陶鑄和藝術加工,才能創(chuàng)造情景交融蘊含新意境得山畫?!雹劾羁扇驹谖迨甏_始他打出傳統(tǒng)的藝術實踐。深入生活,面對真山真水,將對此情此景的真摯感受,借由筆墨傳達出來。當部分藝術家還沉溺心中山水時,他的山水作品內容已經(jīng)與時代精神同步。
古人有古人的“意境”,現(xiàn)代人有現(xiàn)代人的“意境”。時代進步,藝術水平相對提高。藝術家要有所體會和感悟,意境要鮮明和具備感染力,必須不斷提升自我。一方面深入生活,陶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深入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增強藝術表現(xiàn)能力?!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隨時充實自我,藝術創(chuàng)作必能正確反映時代精神,不致被時代潮流淹沒。
二、李可染的意境的特點
(一)意境是意和象、情和景的統(tǒng)一
意境是境和意、景和情的模糊糅合,而境不僅僅是景,意也不僅僅是情。情與景是構成意境的兩個核心要素,兩者互相融合,契合無間。由景觸情,境外生意,其中景是基礎,情是主導,境是糅合,意是生發(fā)。例如《雨亦奇》,此圖描繪的是陰雨蒙蒙的西湖風光,采用俯視取景,湖中的“三潭印月”、湖心亭、孤山以及湖周圍的遠山等景物都納入畫面中,淡墨輕染,水天一色,充分地描繪出畫家對江南細雨的感受和“雨亦奇”的詩意,表現(xiàn)了雨中西湖的柔和之美。
比較 IDH1 突變型和野生型膠質瘤樣本中BICD1 的表達水平,結果(圖3C)示 IDH1 突變型膠質瘤樣本中 BICD1 的表達水平低于野生型樣 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769,P<0.01)。
(二)意境是客觀事物精華部分的集中
李可染認為,意境既是外物精華的客觀反映,更應該是作者獨特感情的宣泄。創(chuàng)作的過程,既是客觀的典型表現(xiàn),又是主觀的感情抒發(fā),意境正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融合。由此可見,李可染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把個人情感與“境”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了。
藝術從生活中來,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應,但不等于生活。如1961年的作品《人在萬點梅花中》,根據(jù)畫面題跋說明了李可染創(chuàng)作的來源。他把1956年旅行寫生時,畫過的《蘇州拙政園》和《無錫梅園》二者綜合起來,將所見所知,經(jīng)過所想加工,創(chuàng)造成一種新意境。保留《蘇州拙政園》中的亭子和長廊,只稍微移動了位置,園中的綠樹全改為梅花?!稛o錫梅園》運用近似西畫的寫實手法描繪梅樹和花,這幅《人在萬點梅花中》只強調盤旋的梅樹老干和盛開的花朵,省略細節(jié)的描寫,畫中又增加了潑墨的遠山和題跋。畫面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活比現(xiàn)實生活層次更高、更典型、更理想。與直接寫生的作品相比,簡略并且單純,筆法和墨韻也更為
講究,這幅作品正是李可染熟練運用提煉生活、典型概括和超越寫實、追求詩意的爐火純青之作,也成功實現(xiàn)了筆墨及意境上的突破。
所以李可染說道:“山水畫不是地理志,不是地理位置的說明和地貌的簡單圖解,它當然包括自然環(huán)境的一定準確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xiàn)人對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所謂‘見景生情’?!雹苡纱丝设b,這就是李可染所說的山水畫意境。
(三)意境表達出豐富深邃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畫家獨特思想感情的抒發(fā),由景象升華為意境,就要求作品能表現(xiàn)出更為深刻、絕妙的畫家感受,比如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所追求“畫中有詩”的境界。例如李可染1984年《山月照彈琴》充滿詩的意境,他以寫生得來的豐富材料和生動的感受,進行再創(chuàng)造,通過高度的意匠加工,從而營造出詩的藝術境界。涓涓細流沿絕壁而下,將焦點引入正在月下彈琴的兩位文人雅士。水流的出口處朦朧銜接遠山隱約可以看到虛實的微妙。眼前主峰濃墨積染,筆筆有痕。近景墨色濃厚的蒼松,株株挺拔高聳,蒼勁金石筆力營造琴音、流水共鳴的交響曲。這是一幅描寫古人詩意、月景和點景人物是難得的作品。
1982年《江山無盡》是李可染歌頌祖國江山之美的畫作,意境極為特殊,山河位于云海中,好似人間仙境左邊山谷水氣彌漫,右邊小河往上蜿蜒,延伸至天邊,彼此相互呼應,蘊含祖國江山綿延不盡的之意。
三、意匠與意境的關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有了意境,還必須通過意匠加工來表達。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李可染說:“表現(xiàn)意境的加工手段,叫‘意匠’。在藝術上這個‘匠’字,是很高的譽詞,如‘匠心’、‘宗匠’等等。對藝術家來說,加工手段的高低關系藝術造詣的高低,歷代知名藝術家,沒有不在意匠上努力下工夫的。”⑤齊白石有一印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講究意匠的。在世界藝術中中國藝術的意匠是了不起的。沒有意匠就沒有中國藝術,所以杜甫說:“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又說:“語不驚人死不休”。畫家和詩人為了傳達心中的感受,一定要苦心經(jīng)營意匠,才可找到扣人心弦的藝術語言。
[注釋]
①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李可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5.
②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李可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6.
③孫美蘭.李可染畫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56.
④李釗.淺析李可染的中國山水畫藝術[D].湖南師范大學,2012.
⑤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李可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50.
[參考文獻]
[1]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李可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李可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孫美蘭.李可染畫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4]李釗.淺析李可染的中國山水畫藝術[D].湖南師范大學,2012.
[5]邊平恕.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李可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6-0109-02
作者簡介:楊迪*楊迪,男,江蘇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