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京農業(yè)大學為例"/>
趙育卉 文習成 雷 波
南京農業(yè)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5
?
新時期高校團學干部培訓模式探索*
——以南京農業(yè)大學為例
趙育卉文習成雷波
南京農業(yè)大學,江蘇南京210095
摘要:團學干部隊伍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團學干部培訓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學生干部隊伍,對完成高校教育目標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南京農業(yè)大學為例,就目前高等學校的團學干部培訓現狀展開調查分析,對團學干部培訓的必要性、存在問題及如何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進行初步分析與探索,旨在探索團學干部培訓新方法與新途徑。
關鍵詞:團學干部;社團培訓;途徑探索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團學干部隊伍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既是大學生實行自主、自律、自治的載體,又是溝通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最主要的橋梁和紐帶;同時又是教育工作者充分調動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得力助手和先鋒力量。團學干部還是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關鍵,高校通過不斷謀求最具傳統(tǒng)性、最具創(chuàng)新性、最具文化內涵的校園文化活動,竭力打造品牌活動,真正地將學生的思想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精神文化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促進了我國高校學風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和諧發(fā)展。因此,能否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學生干部隊伍,對完成高校教育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對團學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學生工作中發(fā)現,學生干部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如目標不明確或者缺乏工作方法等,此時,對于團學干部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了解有關高校團學干部培訓的相關內容,筆者在南京農業(yè)大學15個學院發(fā)放調查問卷。樣本特征:團委學生會主要干部11.7%、社團主要干部15.1%、班級主要干部24.9%、一般學生干部24.9%、普通學生23.4%。經調查,62.93%的受調查者認為開展團學干部培訓十分必要。
一、團學干部培訓的必要性
(一)促進團學干部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大學期間,對學生干部的培訓主要從思想政治素質、專業(yè)素質、創(chuàng)新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1]。通過多方面的培訓,使團學干部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在思想政治方面更加積極向上,以更好地組織、引導和服務學生,成為要求進步、努力學習、遵守紀律、執(zhí)行命令、團結同學以及開拓創(chuàng)新的模范,通過培訓,團學干部的專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所提高,包括提升自己的交際溝通、組織協(xié)調、應變適應、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調查顯示,組織協(xié)調能力、團隊意識及責任心占據影響和制約學生干部素質提升的因素的前三位。
(二)提升團學干部的工作能力
在團學干部的工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如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淡?。患w主義觀念薄弱、團隊配合能力不強;墨守成規(guī),工作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等。而通過系統(tǒng)的團學干部培訓,團學干部可以接受到最直接的專業(yè)培訓,端正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針對團學干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所在的學院經常會開辦譬如什么是團學干部、怎樣做好團學干部的講座,以端正工作態(tài)度;開辦新聞類、公文類寫作的培訓講座,提高團學干部的專業(yè)素養(yǎng);開展素質拓展,培養(yǎng)團結合作能力等。
(三)通過學生干部的學習交流,實現共同進步
團學干部培訓搭建了一個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在此團學干部互相學習,不僅學習工作方法,更是找到共性難題,一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交流,團學干部共同提高,提升了自身實力,促進了團隊交流與合作,也促進了學院團委學生會的發(fā)展。
(四)通過團體輔導等實踐,加強團隊凝聚力
所謂團體心理輔導又稱團體心理咨詢,是相對一對一的個體心理輔導而言的,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受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由領導者根據成員問題的相似性或成員自發(fā)組成課題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fā)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2]。一般在高校對于團學干部進行了團體輔導主要為團體的素質拓展,通過需要集體完成的簡單游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增強團學干部的團隊歸屬感,加強整個團學干部團隊的集體凝聚力。
二、當前團學干部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發(fā)展,現有的已經趨于完善的培訓模式不再適用于當代大學生團體。在實踐中逐漸發(fā)現,目前的團學干部培訓模式存在著不足,需要針對新時期學生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
(一)內容守舊,針對性不足
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培訓中逐漸地發(fā)現目前的團學干部培訓普遍存在著培訓理論、內容結構設置不合理,針對性不強的現象。多進行一般性的培訓,如講座或者經驗交流會等。忽視分層分級別、按需施教、分類培訓;多開展課堂授課式的大眾化理論培訓,忽視崗位知識和崗位能力(如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培訓;培訓的實踐性較差,針對性不強,培訓與實際相脫節(jié)。這些致使培訓失去了目的、缺少了動力,造成學非所用的現象[3]。
一套舊的培訓模式沿襲多年,如筆者所在的學院,全體團學干部統(tǒng)一接受培訓,內容主要為講座培訓,且時間較短,通常為一個學期統(tǒng)一培訓一次,結合主要團學干部的素質拓展開展培訓。雖然講座的內容每年不同,但是沒有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學生工作規(guī)律和學生干部成長的規(guī)律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全學院所有的團學干部一同參加培訓,使得培訓的針對性不強,不同級別的學生干部無法接受到相關的專業(yè)培訓,而是統(tǒng)一在一個教室中聽課,無法切實提高學生干部的工作水平。
(二)形式單一,創(chuàng)新性不足
目前高校團學干部培訓傾向理論而忽略實踐,培訓的形式較為單一,創(chuàng)新性不足,使得培訓的質量不高。目前,學生干部培訓大多是以面對面的課堂授課為主,實踐鍛煉少、案例分析少、調查研究少。這種灌輸式的培訓,缺乏應用性、科學性、靈活性,致使學習,效果不夠理想。
經調查,45.37%的受調查者參加的培訓為直接傳授型(如講授、專題講座、研討等),40.49%的受調查者為實踐型(如工作指導、工作輪換、特別任務等),這兩項傳統(tǒng)的培訓模式大約占86%。而參與型(管理者訓練、案例研究、頭腦風暴等)、態(tài)度型(角色扮演、戶外拓展)及其他新型培訓方式比例相對較小。
(三)被動參與,實效性不足
目前高校開展的各項團學干部培訓,不論是講座類還是素質拓展類的培訓,一般要求團學干部全員參加,如遇特殊情況不能參加,還需請假。這種培訓的制度使得被培訓的團學干部自覺性不強,被動參與,也使得培訓時,部分團學干部不用心,在課堂上出現玩手機、睡覺的現象,大大影響培訓的效果。而培訓后也缺乏相應的考核制度,培訓課程結束即意味著團學干部的培訓結束,無法保證培訓內容的傳達有效率,使得培訓時效性不足。
50.73%的受調查者在參加完培訓后認為沒有特別的感覺,參不參加是一樣的。33.66%的受調查者認為非常有收獲。此外還有少部分受調查者認為培訓很耽誤時間,不愿參加。
三、團學干部培訓的創(chuàng)新
(一)業(yè)務理論與戶外素拓相結合
光有理論,無法將培訓獲得的專業(yè)知識應用在工作中,且培訓方式相對枯燥,學生積極性不高;光有實踐,卻無法獲得專業(yè)的理論指導。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得學生在培訓中受益最大。
經調查,在團學干部培訓的重點理論培訓方面,受調查者認為溝通能力、執(zhí)行力、工作方法和流程、與工作相關知識和技能、團隊協(xié)作、政治理論分別位于前幾位。而在與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方面,受調查者認為應著重培訓沖突管理能力、社交禮儀、角色轉換能力及演講口才能力。和一般我們認為的同齡人經驗交流更容易不同,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培訓課程的講師人選,相比優(yōu)秀學生干部,學生干部更加傾向于經驗豐富的學生活動指導老師和學院教授或講師。分別占36%和18%。
在戶外素拓方面,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一般組織主要學生干部進行素質拓展,由大學生心理協(xié)會的專業(yè)團體輔導小組帶領學生干部進行團體輔導。團體輔導由若干簡單的小游戲構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干部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讓他們在游戲中訓練思維并學會合作。同時,在團體輔導中,也可增強學生干部的專業(yè)素質能力。每次團體輔導都要全體成員共同完成一個或者幾個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涌現出來的“指揮者”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能夠帶領其他隊員共同完成任務,這正是學生干部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2]。同時,當互不相識的學生干部初次參加培訓時,進行“破冰”游戲可以打破陌生人之間的隔膜,更加有利于工作的開展。
(二)分門別類,按需培訓
新生團學干部和老生團學干部所需不同,主要學生干部和一般學生干部所需不同。針對目前全體參加統(tǒng)一培訓課程而言,筆者認為,應按照團學干部的分類進行分別培訓,按照其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培訓內容,既可以讓團學干部獲得其所需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術,也可避免重復培訓的現象。如,針對大一團學干部可著重于什么是團學干部、怎樣做好團學工作、高中和大學團學干部不同等基礎培訓進行,讓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的團學干部生活;而針對老生團學干部則更側重于結合工作中遇到的案例探究如何解決問題,探討如何更好地開展工作;針對主要學生干部更加愛強調其領導能力和決策能力;針對一般學生干部可側重執(zhí)行能力和專業(yè)辦公能力。
(三)建立考核機制,保障培訓實效
以往的培訓,沒有完善的考核機制,講座完畢、素質拓展完畢后,就意味著一個學期的培訓課程結束。未認真聽講的學生在課程結束后收獲所剩無幾,這也就違背了培訓課程的初衷,既浪費人力物力,也浪費了學生和老師的時間。
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考核機制,在培訓課程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對所學課程進行考核,可以以問卷、考試等開展,一方面使得學生在接受培訓時主動去學習,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學生對于培訓課程的記憶和理解。
據調查,68.29%的受調查者認為在培訓后進行效果評估十分必要。筆者建議的幾種考核方式:問卷調查占41.46%、面談法占26.83%、寫培訓心得占13.17%、培訓內容考核占18.54%。
四、結語
在實踐過程中,高校教師要逐漸完善團學干部培訓機制,在堅持組織理論實踐培訓為主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和培訓方式,積極探索自主選學新模式,形成內容系統(tǒng)化、方式多樣化、人員分類化的培訓模式,激發(fā)團學干部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要建立培訓考核機制,對團學干部教育培訓情況實行登記管理,將團學干部培訓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馬喜鋒.淺析高校學生干部隊伍建設與素質培養(yǎng)[J].山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2):6-8.
[2]管丹.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學生干部培訓中的運用初探[J].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1):77-80.
[3]黃莉,陳蕓霖.當前高校學生干部培訓的創(chuàng)新[J].出國與就業(yè),2010(11):10-11.
中圖分類號:D2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6-0008-02
作者簡介:**趙育卉(1988-),女,吉林敦化人,南京農業(yè)大學工學院輔導員,助教。
*南京農業(yè)大學工學院黨建思政與高教管理研究課題(項目編號:DJ2015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