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陳林
(1.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2.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唐教坊與宋教坊之關系研究
胡倩1陳林2
(1.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2.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教坊作為唐代宮廷俗樂機構,初設于唐代。由于唐代安史之亂迸發(fā),宮廷音樂機構規(guī)模被迫縮減,內教坊功能逐漸衰竭。隨著宋朝建立,宋教坊遵循舊制建立起來,但宋教坊與唐教坊的內容卻相差甚遠。本文從研究對象教坊的產生入手,進而引出教坊從唐代到宋代如何發(fā)展變遷,并結合朝代背景和教坊的具體內容及本質進行研究。從中挖掘宋教坊在唐教坊的基礎上有哪些新的發(fā)展,并論述兩者之間的傳承關系及其歷史意義。
唐教坊;宋教坊;傳承;發(fā)展;歷史作用
教坊是唐代新設的宮廷音樂機構,是宮中訓練、培養(yǎng)樂工的場所。唐武德年間(618-626)初設內教坊。玄宗開元二年(714)設置左右兩個教坊,并將武德內教坊遷至蓬萊宮側,樂人“右多善歌,左多工舞”①。安祿山事件后,宮廷力量受到極大打擊,唐至五代隨著宮廷實力弱化,內教坊功能衰竭。
北宋初年(960),就設立教坊。后隨著各地征戰(zhàn)勝利,繼續(xù)又從各地收集攏來許多優(yōu)秀樂工,在藝術質量上有著顯著提高②。直至靖康三年(1127)金人攻陷了汴梁,北宋教坊隨北宋政權而結束。之后,教坊履設履廢。南宋初年(1127),政權重新建立,教坊被廢止。紹興十四年(1144)又設置教坊③。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人又大舉侵宋。至此,宮廷就不得不又廢止教坊④。
教坊作為宮廷音樂機構,歷經初唐至五代直至宋末這一長時段內宮廷音樂制度的階段性沿革。教坊在唐代和宋代分別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征?在歷經朝代更替,都城遷移的過程中,唐教坊與宋教坊之間有何內在聯(lián)系?本文試圖依據教坊在唐宋之間變遷軌跡,從而對這些問題進行嘗試性探討。使我們對“唐宋音樂變層說⑤”、“唐宋音樂轉型說⑥”等前人的研究有更深一層理解。
據《宋書》載:“太樂令,一人。丞一人,掌凡諸樂事”⑦。表明早在秦漢時期,雅樂就由太常寺的太樂管理。樂府、黃門鼓吹、清商署等則掌管俗樂。漢成帝時期,樂府被裁,其中表演俗樂的樂工都被罷免。魏晉時期,太樂、清商署分立。據《魏略》載:“于列殿之北,立八坊,諸才人以次序處其中,自貴人以下至尚保,乃給掖庭灑掃,習伎歌者,各有千樹,使博士馬均作司南車,水轉百戲。歲授建巨獸,魚龍曼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之制?!闭f明這一時期宮廷中除教習歌舞外,也出現百戲。曹魏時,太樂樂工就“別居一坊”,專用來演練歌舞,制定樂律,這就是唐教坊的前身。
(一)萌芽時期——初唐
內教坊初建于唐武德年間?!杜f唐書》卷四十三《職官志》:“內教坊,武德以來,置于晉中,以按習雅樂,以中官人充使?!薄逗鬂h書·張禹傳》載:“鄧太后以殤帝初育,欲令重臣居于禁內,乃召禹舍宮中,給帷帳床褥,太官朝夕進食,五日一歸府?!币虼丝闯?,內教坊制度非常受統(tǒng)治階層重視,主要目的在于滿足帝王貴族歌舞享樂?!稌x書》卷四十,楊駿傳:“后妃所以供粢盛,弘內教也?!敝赋隽藘冉虨閶D女受教育的一種,表演音樂舞蹈成為女性獲得教養(yǎng)的一種途徑。
(二)興盛時期——中唐
玄宗期間政治清明,經濟蓬勃,宮廷音樂文化也得到高度發(fā)展。唐代劉肅的筆記小說集《唐新語》卷十厘革項載:“開元中,天下無事,玄宗聽政之后,從禽自娛。又于蓬萊宮側立教坊,以習倡優(yōu)曼衍之戲。酸棗尉袁楚客以為天子方壯,宜節(jié)之以雅,從禽好鄭衛(wèi),將蕩上心?!庇纱吮砻?,蓬萊宮側的教坊成為玄宗治理朝政之余,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的娛樂場所。
玄宗不僅將武德年間將內教坊遷移到蓬萊宮側,也分別在西京和東京設立左右教坊。左右教坊不僅在“左歌右舞”方面極具特色,而且龐大的俗樂體系“居新聲、散樂、倡優(yōu)之伎”也在教坊的相關活動之內。教坊將這些俗樂展開并且融于一體,瓦解宮廷樂只是以太常寺樂工為中心的一元化結構。這種現象表明音樂開始走向貴族化。唐玄宗是藝術修養(yǎng)非常高的一位帝王,他親自對樂工的演奏指導成為一代佳話。
(三)由盛轉衰——晚唐
安史之亂后,教坊功能衰竭。其中音樂機構范疇以及表演次數不斷削減,教坊表演制度已經沒有辦法再現玄宗時表演的繁榮景象。
肅宗時,禮樂音聲基本恢復操練,肅宗至德二載所頒之《推恩祈澤詔》載:“太常寺音聲,除禮用雅樂外,并教坊音聲人等,并仰所司疏理,使敦生業(yè)。非祠祭大祀及宴蕃客,更不得輒有追呼?!庇纱吮砻?,“非祠祭大祀及宴蕃客”之外的他雇之舉皆受到法令誡止。代宗時,教坊已恢復大半,可以提供整日的演出,不過此時的政權已由宦官掌控。因此,這個階段的教坊受到君王和權宦的雙重支配。君王可將教坊職位賜予他人,如代宗將“教坊樂”賜予郭子儀。權宦可以隨意支配教坊的演出活動,如宦官魚朝恩“始詣學”、“京兆設食”。
德宗時教坊依舊存在,把安史之亂中流散的樂師召回。順宗時,教坊表演時機不如以前,教坊樂師數量也大幅度下降。韓愈《順宗實錄》:“貞元二十一年三月,出后宮并教坊女妓六百人,聽其親戚迎于九仙門,召其親族歸之⑧?!睉椬诤驼炎跁r,由于政局動蕩,流散的樂人融入世俗生活,很多樂人樂師受生活所迫,開始在地方上自主經營,教坊商業(yè)性達到頂峰時期。直至唐朝滅亡,商業(yè)化的教坊也順勢演變成地方聲樂,象征著宮廷榮耀的教坊樂人樂師,也從被動外雇于民間,逐漸演變?yōu)橹鲃荧I技于市井,這也無奈標志一個王朝由興盛轉向衰敗。
唐代宮廷音樂發(fā)展最為興盛時,受安史之亂影響,各個音樂機構都遭受巨大打擊與破壞。教坊在戰(zhàn)亂與朝代更替的夾縫中艱難生存。
(一)教坊規(guī)模的縮減
唐玄宗期間,由于統(tǒng)治者自己喜歡俗樂,倡優(yōu)雜技之類的散樂表演(散樂實際為百戲⑨)在長安左右教坊進行演出與管理。由于教坊機構規(guī)模趨于完備,樂人表演內容越加廣泛。教坊成為了宮廷音樂機構活動中樞⑩。這一時期唐代宮廷音樂規(guī)模也達到頂峰階段。然而,終究沒能逃脫盛極必衰的命運。安祿山事件爆發(fā)后,不僅朝賀表演和節(jié)日慶賀削減,肅宗、代宗時期教坊樂師樂人,也被大幅度撤消職位。盛唐之后,教坊樂師數量已經顯示出急劇下滑之勢。這種形勢對教坊音樂表演影響非常明顯。由于政局動蕩,教坊機構整體縮減,幾處教坊合并為一處。
(二)教坊職能的集中
開元年間,左右教坊設立以來,教坊范疇領域處于逐漸統(tǒng)一形式中。而安史之亂后的教坊,不僅能夠管轄民間宴集妓女行牒,也在太常寺得到管轄表演內容的職權。造成這一變化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社會娛樂風氣,二是由于政局動蕩。王昆吾認為:“安史之亂是音樂中心由教坊轉移至民間,亦即歌伎主體由宮廷而返回民間的轉折點??!卑殡S音樂表演與演出內容的展開與確立,表演活動從市民階層傳至樂師,貴族再傳至宮廷,演變出一條由民眾到宮廷的演出途徑。這種特點逐漸變成宮廷內外都欣賞喜愛的音樂特征,唐宋交接之際的混亂局面中,儼然變?yōu)轱L靡朝野的形式。
(三)教坊樂官設置的變化
伴隨教坊規(guī)模不斷縮減以及職能不斷集中,樂官設置也發(fā)生明顯變化。早在南北朝期間,西域胡樂便大范圍進入中原地區(qū),皇帝已經極其看重宮廷樂工。樂工因此被加官進爵。玄宗時期,政治清明,宮廷王室注重歌舞享樂,樂人地位也更加特殊,形成一個時代的風氣,被稱為“以奢縱敗度?”。據《南部新書》記載:“(僖宗)咸通中……乃命李可及為“都都知”?。由此可知,樂官李可在僖宗時期地位顯赫,已經超過從三品。屬于中晚唐時期被授予的最高官職。官員還曾由于懿宗過于寵幸樂師而上朝彈劾。僖宗時期,教坊樂工已經極為縮減,但樂工被封為樂官的范圍卻呈現上升趨勢,至少有三十名樂工被封為樂官,由此得知當時的樂官封賞制度范圍極廣。
宋教坊作為一個重要的宮廷音樂機構,并不是宋朝時期開始建立,而是遵循唐教坊舊制建立起來?。宋教坊從機構設置到取消再到重置,命運多舛,內部管理也多次變化以及規(guī)模擴大或縮減,在宋代三百余年間發(fā)生著許多次變化。
(一)宋初至元豐改制——宋教坊功能的擴展
宋太祖建隆年間,宋教坊沿襲唐代舊制設立。宮廷重大宴會節(jié)日,教坊作為宮廷音樂機構都要進行表演。北宋中后期,教坊又有新職能,教坊樂人可以到王室宗親府上進行教習活動。教坊作為宮廷音樂機構,能到民間教習歌舞,在制度開放性方面,體現出歷史性進步。
宋初教坊成立以及職能拓展,在制度建設上有兩個顯著效果,其一是在制度上為民間俗樂進入宮廷演出提供有力保障,使宮廷王室貴族對民間俗樂有一定的理解和興趣;其二是為宮廷音樂日后走向民間,與民間音樂互取所長奠定基礎。
(二)元豐改制至紹興時期——宋教坊屬性的轉折點
宋仁宗時,北宋政權已經經過半個多世紀,神宗繼位之后,財政日顯拮據。神宗通過“元豐改制”來消除這些財政危機。
在元豐改制影響下,教坊也發(fā)生變化?;兆谡腿辏?113),“大晟樂”被頒布應用于教坊,大晟燕樂開始在教坊演出,樂人也開始在教坊學習燕樂。教坊從隸屬太常寺轉向隸屬大晟樂。樂工原先在大晟樂中學習燕樂,后都轉向教坊學習。據《文獻通考》記載:“元豐官制行,以教坊隸太常寺。同天節(jié)、寶慈、慶壽官生辰,皇子、公主生,凡國之慶事,皆進歌樂詞?!庇纱丝梢?,因為改隸太常寺,教坊職能范圍也得到一定調整,相比較于北宋前期有一定拓展,不僅在宮廷宴會等節(jié)日場所有表演活動,也在生辰朝儀等場合中表演,以登歌樂懸、鼓吹十二案等演出方式表演。表明教坊音樂活動職能得到充實。
(三)紹興之后——宋教坊的主導性作用
南宋初期,宋室戰(zhàn)敗與金人而從北方牽至臨安。當時,金人擄走大批宮廷樂人及樂器,音樂文化隨著戰(zhàn)亂呈現出一片凋零景象。
據《夢梁錄》載,此時樂官設置有教坊使、副使、鈐轄教坊、都管、色長、部頭等??;九c宋初的設置一致。此后教坊在紹興年間雖被再度罷撤,但在名義上,教坊仍然存在,實際上,教坊的性質與職能已經發(fā)生明顯變化。南宋紹興末年,縮減宮廷音樂機構盛行,在這個背景下,教坊也精簡了規(guī)模。教坊被裁撤后,教樂所由于所屬關系的簡單靈活取代教坊的職能。教坊實際職能已經消亡,只是其名號的影響力仍然存在。教樂所作為主要管理宮廷音樂的部門,有時也會被稱作為“教坊”。在南宋教坊裁撤后,教樂所已經成為新的音樂活動管理機關,可以獨當一面。
音樂發(fā)展都會有自身規(guī)律,但音樂處在社會中,就屬于社會的一部分,音樂無法脫離社會背景進行自我發(fā)展。從音樂整體發(fā)展看,唐宋教坊區(qū)別在于唐朝與宋朝在對禮制儀式與用樂管理機構的定位有所不同。宋教坊在演出內容上與唐代宮廷音樂形成鮮明對比。使音樂發(fā)展方向有很大變化,由唐教坊的貴族化向宋教坊的平民化轉變。
唐宋兩朝統(tǒng)治者對于教坊態(tài)度與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坊發(fā)展方向。正因如此,才有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音樂形式。唐朝初建教坊標志我國宮廷俗樂在形式上的變化,有組織的從幕后走向臺前。宋朝時,國家對于音樂機構調整,對于音樂發(fā)展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由于國家的宏觀調控,推動了宋朝民間音樂的發(fā)展。
注釋:
① [唐]崔令欽.教坊記(外四種).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② [元]脫脫.《宋史》卷一四二:“宋初循舊制,置教坊,凡四部。”
③ [元]脫脫.《宋史》卷一二九:“靖康二年(1127)金人取汴……教坊樂器、樂書……皆亡矣?!?/p>
④ [元]脫脫.《宋史》卷一四二:“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紹興十四年復置。”
⑤ 黃翔鵬.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保存與發(fā)展.中國音樂學,1987,04:8.
⑥ 劉勇.唐代到宋代音樂文化的變化是衰退還是轉型.音樂研究,1991,01:25.
⑦ [宋]沈約.《宋書》卷三十九《百官志上》載宋太常署官,有:“太常令,一人,丞一人。掌凡諸樂事。”
⑧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第十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75:406.
⑨ 趙維平.中國歷史上的散樂與百戲.中央音樂學院報,2006,01:129.
⑩ [日]岸邊成雄.梁在平,黃志炯 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樂制篇).臺灣中華書局,1973:333.
?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中華書局,1996:472.
? 錢穆.國史大綱(下).北京:商務印刷館,1996:556.
? [宋]錢易.《南部新書》,收于《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1.
? [元]脫脫.《宋史》卷一四二:“宋初循舊制,置教坊,凡四部?!?/p>
? [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二十“妓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301.
[1] [唐]崔令欽.教坊記(外四種)[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2] [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中華書局,1999.
[3] [宋]吳自牧.夢梁錄(外四種)[M].文藝社會出版社,1998.
[4] [元]脫脫.宋史[M].中華書局,1999.
[5] 任半塘.唐戲弄[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 康瑞軍.論唐末仗內教坊的實質及其他[J].黃鐘,2008,03.
[7] 趙維平.內教坊,梨園在唐代音樂中扮演的角色及歷史作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1.
[8] 張國強.宋初教坊四部與云韶部關系考述[J].中國音樂學,2004,03.
胡倩,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2012級本科生。
陳林(1979-),男,安徽六安人,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和聲學;音樂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