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文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淮安 223001)
關漢卿元雜劇近十年綜述
代 文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淮安 223001)
元雜劇的誕生,在金元之交。它是綜合了多種藝術形式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這是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一個空前的創(chuàng)舉。關漢卿作為元雜劇最具代表作性的作家之一,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編有雜劇67部,現(xiàn)存18部。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diào)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關漢卿雜劇的題材與形式不僅廣泛而且多樣化,其中有喜劇,有悲劇,有英雄的壯烈故事,有戀愛故事,有家庭婦女問題,有官場公案。雜劇題材大多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生活面很廣,真實具體?!敖沂玖松鐣鞣矫娴拿?,對不幸者寄多深厚同情,高度結(jié)合思想性與藝術性?!?/p>
關漢卿;元雜??;綜述
王國維作為中國戲曲史及戲曲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對戲曲的起源與發(fā)展演變做了極為詳實的梳理,并以深厚扎實的國學根基與傳統(tǒng)的治學方法,融入西方哲學美學理論,對元雜劇的研究取得了前無古人的卓越成就,將全新的文學觀念融入其中,深入了對元雜劇的認識,并有力提高了之前“鄙夷不復道”的元曲地位。2014年共收集與關漢卿的元雜劇研究有關的論文一共22篇。單從數(shù)量上看,比上一年度多5篇。其中關于人物形象研究的文章有6篇,關于關漢卿元雜劇作品研究的有6篇,關于悲劇性色彩研究的有4篇,關于關漢卿元雜劇中美學研究的文章有2篇,關于關漢卿元雜劇綜合研究的文章有4篇。
關于關漢卿元雜劇人物形象研究的方面,駱云飛發(fā)表的《論關漢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芒種》第464期),文章主要從關漢卿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關漢卿劇作中女性形象的成因分析和女性形象的重要意義。在塑造女性形象中,作者分為三種女性形象:受壓迫的普通婦女、社會底層的娼婢形象、上層社會的大家閨秀。所用到的作品中的人物有:《竇娥冤》中性情柔弱、心底善良、恪守婦道、溫柔賢惠的竇娥;《望江亭》中膽大細心、勇敢潑辣的譚記兒;《救風塵》中天真人性的宋引章和膽大心細,足智多謀,聰明機智的傳奇青樓女子趙盼兒?!八非蟮牟粌H是人身自由和地位改變還有人格尊嚴和自我獨立,她竭力維護紅塵女子的尊嚴要求社會尊重自己和姐妹們。”《金線池》中對風塵女子的生活有著跟深刻認識的杜蕊娘;《拜月亭》中勇于追求自由愛情婚姻的尚書之女王瑞蘭等。之所以塑造這些人物,是因為元朝黑暗的社會制度,卑微的社會地位和作者鄙視世俗的個性。最后闡述關漢卿通過塑造這些女性形象謳歌了傳統(tǒng)女性的堅韌不拔、機智勇敢,批判了黑暗的社會制度。陳曉婉發(fā)表的《關漢卿女性意識思考》(《文學研究》),文章主要以關漢仰的旦本戲為主要研究對象,窺視出他劇中體現(xiàn)的女性意識的兩個方面:淡漠男尊女卑的觀念,尊重女性的獨立人格;對傳統(tǒng)觀念的反叛,對人欲的肯定。同時也看出關漢卿的女性意識的局限。另外,還有朱之潤發(fā)表的《關漢卿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身份意識覺醒》(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1期)、張俊強發(fā)表的《關漢卿和莎士比亞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對比研究》(《文學評論》)、孫沖發(fā)表的《關漢卿筆下竇娥節(jié)婦形象之我見》(《文學點評》),這些文章都是研究關漢卿雜劇中女性形象的。張小玲發(fā)表的《關漢卿筆下男性形象弱化現(xiàn)象研究》(《前沿探索》),文章主要闡述了雜劇作品中存在弱化的男性形象的一些現(xiàn)象:忽略男性的身份地位,減弱男性的擔當責任,丑化男性的惡劣品行這些現(xiàn)象。此外,還有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元代統(tǒng)治者重武輕文,廢除科舉制度,使元代文人無法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產(chǎn)生了自卑情緒,關漢卿筆下的男性人物的軟弱無能就是這一社會狀況的反映;其中除了社會因素之外也存在個人因素,關漢卿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他的傳統(tǒng)審美理念是儒家的中庸與敦厚,但是元代統(tǒng)治者的入住使儒家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受到束縛,從而使強烈的男性意識消磨。作家通過這些傳達給讀者是對這類現(xiàn)象的反思,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狀況的不滿與憤懣。
關于關漢卿元雜劇作品的研究,韓春萌發(fā)表的《法制與文學的珠聯(lián)璧合——關漢卿《竇娥冤》的文學價值新探》(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這篇文章主要以《竇娥冤》這部作品闡述法制與文學的關系。提到關漢卿以戲劇形式宣傳法制,進一步推動了法制文學的通俗化、大眾化。深刻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黑暗和法制狀況,在法制文學的發(fā)展上起了重大的作用。一方面,關漢卿的公案劇是法制與文學的關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關漢卿的《竇娥冤》等公案劇使法制文學與人民大眾的關系更加密切。《竇娥冤》、《蝴蝶夢》等雜劇之所以至今活躍在戲劇舞臺上,是因為公案劇在當時社會上有著廣范的影響。另外,還有在《影視戲劇》張浩然發(fā)表的《淺論元雜劇《竇娥冤》中的法理解讀》也是通過《竇娥冤》這部作品體現(xiàn)當時社會的法理的存在。喬夢冉發(fā)表的《管窺關漢卿和莎士比亞婚戀思想之異同——以《拜月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淺析》(《戲劇之家》第10期),這篇文章也是通過關漢卿的《拜月亭》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兩部作品的對比,作者從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切入,以一個新的視覺,對比淺析中西方婚戀思想的異同。文中寫到關漢卿與莎士比亞婚戀思想的相同點,通過這兩部作品,二者都鮮明的體現(xiàn)了男女主人公在對待愛情婚姻上的態(tài)度,均體現(xiàn)了劇作家進步的人文思想,以情為本,提倡追求自由的愛情,堅持自主的婚姻,自己有權力決定追求自己的幸福。兩個劇作家的婚戀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因為文化及時代的不同等因素,二者也有明顯的差異。如:婚戀模式不同。在西方“要么是一見傾心,要么是兩人逐漸的情投意合?!倍陉P漢卿的筆下的婚戀模式則是“患難見真情”。王艷平發(fā)表的《試論關漢卿雜劇《望江亭》的喜劇意味》(《中國韻文學刊》第3期),文章主要闡述了《望江亭》多重的喜劇意味?!熬帧崩镌O“局”環(huán)環(huán)相套的情節(jié)設置,切中肯綮、體貼入微的世情演繹,不失褒貶、溫文通達的人物品評,加之詼諧、夸張等技法的使用,充分體現(xiàn)了這是一不傳世經(jīng)典。謝應天發(fā)表的《以關漢卿的名著 《調(diào)風月》使其地名增加了無限的光彩》(《地名文化》)這篇文章也是以關漢卿的作品《調(diào)風月》為例寫得有關地名的文章??梢姡陉P漢卿的作品中寓意之深,值得后人研究。
所謂“悲劇”,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關于關漢卿創(chuàng)作悲劇性的體現(xiàn)方面的,吳雪美發(fā)表的《“悲劇性”敘述與反諷效果——關漢卿《蝴蝶夢》文本解讀》(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文章主要《蝴蝶夢》結(jié)合文本敘述與舞臺敘述的特殊要求,以“悲劇性”敘述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劇情發(fā)展彌漫著濃郁悲劇氣氛,但關漢卿卻在結(jié)尾處筆鋒一轉(zhuǎn),以喜劇形式落幕,讓《蝴蝶夢》戴上“喜劇”的光環(huán),產(chǎn)生明顯反諷效果,“以悲劇敘述,以喜劇結(jié)局”根源在于:元雜劇創(chuàng)作形式的特殊要求;儒家倫理觀念懲惡揚善的歷史要求;以不現(xiàn)實喜劇結(jié)尾消解!悲劇"所帶來的痛苦。劉菲發(fā)表的《論關漢卿《救風塵》悲喜劇藝術》(《文教資料》第16期),這篇文章主要闡述了《救風塵》每一層面喜劇背后的悲劇意味,說明作家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是形喜實悲的特點。其實際意義是揭露更徹底的悲劇實質(zhì)。同樣,李雪靜發(fā)表的《新探關漢卿雜劇中妓女從良的悲劇實質(zhì)》(《神州文學》),這篇文章也闡述了《救風塵》中妓女從良的實質(zhì)。在其背后也有著深厚的悲劇意味。在最后,作者總結(jié)出,妓女從良,一方面是為了擺脫性工具命運的悲劇,一方面是為了融入男權社會。
關于關漢卿元雜劇審美與美學方面,丁紅麗發(fā)表的《從《竇娥冤》看關漢卿的反儒學意識》(《信陽師范學院學報》第6期),文章主要闡述《竇娥冤》是元雜劇中一部經(jīng)典悲劇,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此劇表現(xiàn)了關漢卿對封建社會黑暗統(tǒng)治的批判及對女性節(jié)烈孝順、善良美好及反抗精神的贊美。實際上,《竇娥冤》通過竇娥的悲劇遭遇表現(xiàn)了關漢卿對追求功名不顧親情的瑜伽功名關的批判,對盲目行銷的儒家孝道關的批判以及對違背人性的儒家貞節(jié)觀的否定,這種思想意識與元代社會階層變化導致文人社會地位下降以及關漢卿長期與下層勞動人民的接觸有關。同樣,魏小利發(fā)表的《論關漢卿雜劇對儒家文化的接受與反思》(《重慶科技學院學報》),文章主要闡述關漢卿雜劇對儒家的天命觀念、濟世安邦的功名意識,以及忠義君子的人格精神等多個方面都有豐富的表現(xiàn)和闡釋,可謂包羅眾相,內(nèi)蘊豐富。同時,關劇極富啟發(fā)性,這在于關劇在吸收與接受儒家文化時,又處處表現(xiàn)出懷疑與反思:天命雖不可違,但其懲惡揚善的功能并非時時湊效,雖一心求取功名,而得以安家立命的功業(yè)非但不能封妻蔭子,更不是最終歸宿;世所向往的君子往往不及一介女輩等。關漢卿對儒家文化的反思,使關劇更顯厚重而豐富。
關于關漢卿元雜劇綜合研究的文章,龍燦宇發(fā)表的《論關漢卿雜劇的沖突設計——兼與馬、白、鄭比較》(《作家作品》),文章主要闡述關漢卿雜劇的沖突設計以觀眾的興趣和觀演心理為中心,讓人們有“戲”可看;與四大家中的馬致遠、白樸、鄭光祖相比,關重“戲”味,馬、白、鄭更重“情”味。文中作者闡述了關劇中沖突雙方始終處于緊張對立之中,他們相互的抵觸!斗爭尖銳有力,能夠激發(fā)觀眾熱情,讓人們覺得有戲可看。并且作者舉例說明。李彩云發(fā)表的《中國古典戲曲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意關漢卿戲曲教學為例》(《牡丹江大學學報》第4期),這篇文章主要以關漢卿戲曲教學為例,以《竇娥冤》一劇的實踐性總結(jié)學習達到以點帶面的學習關漢卿其他的雜劇創(chuàng)作。還有其他兩篇是關于關漢卿元雜劇語言的研究,分別是王振憲發(fā)表的《關漢卿雜劇同位短語研究》(《山東師范大學學報》),文章闡述了關漢卿雜劇文本相對保持完整,可以形成一個較為充足、相對封閉的語料系統(tǒng),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再加上關劇中的文本語言和戲劇人物語言比較近當時的口語,具有較高的語料研究價值。尤其是關劇中的同位短語,數(shù)量龐大,類型多樣,既留存了一定的上古漢語語法的影子,也出現(xiàn)了大量和現(xiàn)代漢語同位短語比較接近的結(jié)構形式和意義類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對比研究價值。還有在《文學研究》第4期上胡平、李朝運、李世前發(fā)表的《關漢卿元刊雜劇稱呼語探微》。
通過對關漢卿元雜劇的論文收集發(fā)現(xiàn),有關這個研究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很少。雖然論文數(shù)量比以往多一點,但是比較好的文章并不多。大多都人云亦云。個別質(zhì)量不太好的文章中還出現(xiàn)錯別字的現(xiàn)象。比如:“元代”寫成“元帶”,這樣低級的錯誤不止一篇文章出現(xiàn)。關漢卿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之首,是中國戲曲的奠基人。是推動元雜劇脫離雜劇的“母體”走向成熟的杠桿,是標志著戲曲藝術創(chuàng)作走上高峰的旗桿。所以,筆者認為,對于關漢卿元雜劇的研究方向不應該只僅僅局限于以上這些方面。而且有關元雜劇美學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早在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王國維先生總結(jié)出“自然”說、悲劇說、意境說三大范疇,用文學美學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戲曲理論。除此之外,如:元雜劇文體研究,審美研究,等這些方面也應該多做研究。筆者希望在以后能夠看到更多關于關漢卿元雜劇研究的文章。
[1]《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上卷,1986.
[2]王琳.王國維戲曲理論中的元雜劇研究述評[J].藝術天地.2013,(236).
[3]王永紅.《試論關漢卿筆下被侮辱被損害女性形象的典型意義[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2004,(3).
[4]巴爾扎克.人間喜?。?4 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5]魯迅.魯迅文集(雜文卷)[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82.
代文(1990—),女,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2014級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