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軼超
?
致力于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博物館——淺談博物館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開展教育活動
□郝軼超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和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推行,博物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博物館與社會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博物館具有特殊的文化力量,它可以起到整合觀念、規(guī)范行為、催人奮進的作用,這是其他文化機構和設施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博物館業(yè)務工作特別是社會教育活動應該主動融入社會,密切聯(lián)系公眾,及時關注民生需求和社會熱點,并結合本館特色充分發(fā)揮館藏資源優(yōu)勢,努力朝著“致力于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不斷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博物館與社會可持續(xù)社會熱點特殊困境兒童家庭建設
201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對于這一主題,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主席漢斯·馬丁·辛茲教授是這樣闡釋的:“博物館作為教育、文化機構,在定義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涵和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實踐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今,生態(tài)系統(tǒng)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威脅,動蕩的政治局勢,人與自然的唇齒相依,這些都可能使人類社會遭遇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必須堅守起保護文化遺產的職責。博物館通過舉辦教育活動和展覽努力營造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確保博物館成為維護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文化推動力。”
在這段論述中,漢斯·馬丁·辛茲教授強調博物館對于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承擔更重要的責任。在筆者看來,這種責任體現(xiàn)在博物館需要立足于藏品資源和受眾群體,不斷引導公眾加深對歷史文化的認知和社會文明的感悟,不斷培養(yǎng)公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促進文化資源公平享有。要使博物館承擔起這份重要的使命,面向公眾舉辦特色展覽和教育活動是最直接的方式。本文中,筆者以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展的“共享藍天,快樂成長”特殊困境兒童關愛活動和“家和萬事興”主題家風家教系列教育展示活動為例,淺談博物館怎樣結合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促進家庭幸福美滿,實現(xiàn)博物館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根本目標。
(一)活動意義和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口流動、城鎮(zhèn)化進程、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等諸多因素導致的兒童生存教育差異化問題日益凸顯。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我國目前有6000多萬的農村留守兒童,近4000萬的流動兒童。研究表明,這些特殊困境兒童在物質生活和文化教育方面存在雙重匱乏,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迷茫、苦悶、自卑等嚴重的心理問題。盡管與普通城鎮(zhèn)兒童在生存教育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但這些兒童同樣是祖國的花朵,同樣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應該與其他孩子共同擁有快樂而健康的童年時光。因此,努力讓特殊困境兒童享有同等甚至更多的社會資源與學習機會,是全社會的共同心愿和責任,關注這些弱勢群體是構建和諧穩(wěn)定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相比物質上的關愛,特殊困境兒童需要更多的是精神和情感上的人文關懷。作為向公眾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根脈”,提供文化教育和服務的重要場所,博物館在關愛特殊困境兒童的事業(yè)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博物館應該面向特殊困境兒童,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扶貧工作,加強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熏陶,不斷樹立他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是我國首家以婦女兒童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一直以來,博物館以服務廣大婦女和兒童為工作重點,以為所有婦女和兒童提供優(yōu)秀的教育和文化資源為己任,始終把關愛特殊困境兒童作為重點社會教育項目開展。
(二)活動的經驗和做法
1.抓住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舉辦活動
“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是孩子們自己的節(jié)日。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充分抓住這一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連續(xù)四年在“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積極邀請包括留守流動兒童、地震災區(qū)兒童、孤殘兒童、“太陽村”服刑人員子女在內的特殊困境兒童群體來館參加一次主題文化關愛活動。
活動中,博物館精心策劃了包括參觀展覽、聆聽歷史文化故事、贈送書籍和禮物、制作心愿卡、互動游戲卡通秀、手拉手結對子等豐富的內容,讓這些平日里很難與父母見面、缺少親情和友情的孩子在博物館度過一個快樂充實而難忘的“六一”兒童節(jié),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幫助他們樹立健康成長的勇氣和信心,積極解決特殊困境兒童群體在文化生活方面匱乏的現(xiàn)實問題,能夠與其他孩子共同享受人文關懷和文化服務。
2.與有關部門和機構合作,舉辦形式多樣的主題關愛活動
為提高服務能力,擴大特殊困境兒童群體的關愛范圍,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主動與有關部門和機構合作。例如,2014年與河南蘭考縣政府共同舉辦了“蘭考留守兒童聚愛北京”活動?;顒又?,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還積極聯(lián)合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技館、中國消防博物館等多家兄弟單位,設計了包括“夢想之旅”、“科技之旅”、“文化之旅”等多個主題日活動,豐富多彩的內容讓這些第一次走出蘭考的孩子們開拓了眼界,樹立了信心,堅定了理想。
3.立足館藏資源,結合群體特點,策劃特色內容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在策劃開展特殊困境兒童關愛活動時,注重結合館藏資源并根據(jù)對象人群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策劃活動內容。一方面,為體現(xiàn)歡樂輕松的活動氛圍并且讓孩子們能夠迅速進入活動狀態(tài),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立足“兒童玩具展廳”和“女性藝術館”的陳列內容,策劃了包括傳統(tǒng)老游戲、剪紙、中國結等在內的“傳統(tǒng)文化嘉年華”活動,讓特殊困境兒童在互動和玩耍的過程中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工作人員在參觀中給孩子們講述英雄人物故事和少年勵志故事,從而幫助孩子們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勇氣。
(一)活動意義和背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一個人會形成怎樣的思想觀念、道德品格、行為方式、生活習慣,與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當前,家庭建設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受社會環(huán)境因素影響,很多家長難以擺脫分數(shù)指揮棒的理念,重智慧輕品德、重分數(shù)輕能力的現(xiàn)象非常突出;獨生子女教育、隔代教育、單親重組家庭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比比皆是;而由不良家風所導致的家庭關系緊張、親情缺失等局面更是不利于兒童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對于公益性文化機構并致力于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博物館來說,應該及時關注家庭建設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積極參與到家庭建設和家庭教育工作中來,努力為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潛移默化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加強親子交流,促進家庭關系改善,幫助每個家庭實現(xiàn)幸福和睦。
(二)活動的經驗和做法
1.結合主題展覽,開展名人家風講述活動
2015年2月至5月,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舉辦了“傳承與新風——中國好家風好家庭”展覽。展覽主要展示了中華古今先賢所創(chuàng)立的傳世好家風、好家訓以及名人家庭風采。在深入挖掘展覽內容的基礎上,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了“名人家風講述活動”。一方面,在展廳內由講解員為觀眾提供參觀講解,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古今家庭美德;另一方面,邀請包括周恩來侄女周秉德、老舍女兒舒濟、焦裕祿女兒焦守云在內的眾多名人后代及其親屬,共同為觀眾講述人物的家庭故事,解讀人物精神,讓觀眾領略名人風采的同時,感悟他們優(yōu)良的家風傳統(tǒng)和家教理念并從中得到啟發(fā),受到教育。
2.“家庭情景劇”演出活動
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忙于生計和工作,疏于對孩子的關心和管教,致使孩子逐步走向歧途;有的家長由于自身素質不高,不良的言行對孩子也產生了不良影響;而有的孩子由于從小被溺愛,長大之后不懂感恩。對此,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特別策劃了“家庭情景劇”演出活動,組織觀眾到博物館觀看舞臺劇。這些劇目都是“‘我演我家’2014家庭情景劇全國推選展播活動”中的獲獎作品。通過一個個家庭自編自導自演的情景劇,將典型的家庭矛盾和親子問題用演出的形式呈獻給觀眾,寓教于樂,發(fā)人深省,充分引起父母對家庭道德建設和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進行深刻思考。
3.舉辦家庭教育講座
活動期間,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與全國家長網(wǎng)上學校、中華家教學會聯(lián)合,積極邀請家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多場家教主題講座。專家們圍繞觀眾普遍關心的家庭問題,對“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怎樣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促進家庭和睦幸福”、“如何促進親子交流”、“怎樣改善家庭成員關系”等問題進行系統(tǒng)解讀,從專業(yè)的角度給家長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一)有助于公眾正確理解和看待社會熱點問題
由于每個人在文化素養(yǎng)、知識結構以及分析理解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在面對社會熱點特別是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且存在矛盾和沖突的問題時,人們往往不能冷靜客觀地看待,更抓不住熱點問題的實質,甚至會因為某些問題一時得不到解決,而對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的未來產生消極、憤恨、質疑等負面情緒。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熱點問題的出現(xiàn)是與社會發(fā)展水平相輔相成的,是社會發(fā)展到某一個階段的必然產物。博物館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明遺存載體,它真實反映了時代更迭的潮起潮落,詳細記錄了社會變遷的心路歷程,標示了人類發(fā)展到今天的相對位置,也更客觀地揭示出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博物館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歷史、認清當下、展望未來。作為具有歷史權威性的文化場所,博物館應該對社會熱點和公眾訴求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積極圍繞社會熱點問題策劃組織教育活動。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yǎng),完善知識結構,拓展視野和思路,提高鑒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正面宣傳和引導使公眾透過現(xiàn)象看到問題的本質,幫助公眾認清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過程和發(fā)展方向,幫助公眾正確客觀地看待和理解社會熱點問題,提高公眾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對社會價值體系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感。
(二)有助于營造穩(wěn)定的社會氛圍,提升民族凝聚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很多領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大量與民生有關的熱點問題應運而生,使人們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壓抑等心理問題,人民群眾迫切需要得到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感召力。博物館結合社會熱點并通過生動、直觀、參與性強的主題文化教育活動,為人們提供一處平靜的港灣和思考的空間,進而在緩解公眾情緒,調整心態(tài)、凈化心靈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博物館是文化的殿堂,它珍藏保留了人類文明的記憶,展示弘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底蘊,更承載寄托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內涵。博物館通過社會教育活動可以讓人們從歷史、文化、藝術的角度去感受和體驗社會,培養(yǎng)善良包容的品性,讓躁動不安的心境平復下來,使繃緊的神經放松下來,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根脈”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和理解,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愛國主義情操,提升民族凝聚力,時刻保有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勇氣,堅定不移地與國家一起應對和解決熱點問題。
(三)有助于促進社會熱點問題的解決
社會熱點問題說到底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如今,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yè)大發(fā)展大繁榮,博物館正大踏步走進公眾生活,與人們的關系愈發(fā)緊密,博物館自身的業(yè)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也在不斷加強。因此,博物館不僅可以成為公眾了解社會熱點、關注社會熱點的平臺,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社會熱點問題的有效解決。
1.直接參與問題解決
正如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舉辦的“共享藍天快樂成長”特殊困境兒童關愛活動,讓那些留守兒童、孤殘兒童享受到文化平等的權利,提升了知識素養(yǎng),感受到社會溫暖與人文關懷,更培養(yǎng)他們成長的自信和生活的勇氣;而“家和萬事興”主題教育活動讓家長深刻地感悟到家庭的重要性,讓家庭建設得到了進一步鞏固,讓家長和孩子變得更加親近,推動了家庭和睦幸福以及社會和諧。
2.間接產生積極影響
博物館立足于館藏資源優(yōu)勢,緊密結合社會熱點,通過卓有成效的業(yè)務研究,可以向有關部門和機構提供社會熱點問題的解決方案和建議,甚至可以為相關政策出臺提供一定的研究數(shù)據(jù)和有效信息。同時,結合社會熱點開展教育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博物館公益屬性和文化影響力,吸引公眾關注并參與社會熱點的討論,營造良性持久的輿論氛圍,這對問題的最終解決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目前,國內很多博物館已經開始意識到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重要性,也都在策劃組織活動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與嘗試。但應該看到的是,博物館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也相對單一,手段運用不夠靈活,開展活動的持久性和公眾的參與度還比較欠缺。博物館要想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真正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開展卓有成效的社會教育活動,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
(一)加強政治敏感性,及時關注熱點問題
作為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努力鉆研業(yè)務、豐富歷史文化知識、提高科研技能的同時,更需要及時關注了解國家大事和國內外政治局勢以增強政治敏感性;要經常通過權威媒體,收集有關重大事件的詳盡的新聞報道和熱點評論,為策劃組織教育活動儲備豐富的理論基礎和準確依據(jù)。
(二)立足館藏優(yōu)勢資源,適時與其他機構和單位聯(lián)動
每個博物館的陳列主題和重點不同,在結合社會熱點問題時,博物館應立足于自身特點,積極發(fā)揮館藏優(yōu)勢資源,努力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精心策劃自己的品牌教育活動,以避免活動形式單一、內容缺乏新意,甚至出現(xiàn)和別館教育活動雷同的狀況。博物館應該積極尋求與社會熱點問題緊密相關的政府部門和機構合作,把握熱點問題的發(fā)生實質和發(fā)展趨勢,為推動社會熱點問題的解決提供強大的文化力量。
(三)與觀眾建立持久性聯(lián)系,做好觀眾的調查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博物館的研究已經從過去的以“物”為重發(fā)展到今天的“人”、“物”并重。博物館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對社會公眾的充分尊重和熱情服務。因此,博物館要在日常的業(yè)務工作中與觀眾建立持久穩(wěn)定的聯(lián)系,通過具體細致的觀眾調查研究,清楚觀眾的需求有哪些?關注點在哪?興趣點是什么?選取合適的熱點問題,找準角度和突破口,做到有的放矢,策劃組織令公眾滿意的教育活動。
2015年3月,我國博物館行業(yè)第一個全國性法規(guī)文件《博物館條例》正式出臺。在條例中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擺在了第一位。同時,《條例》也對博物館舉辦展覽、提供社會教育和服務、利用博物館開展教育教學、支持科學研究等職能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因此,博物館業(yè)務工作特別是社會教育應主動融入社會,及時關注民生需求和社會熱點,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文化素養(yǎng),朝著“致力于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宏偉目標不斷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謝穎《2015博物館日主題發(fā)布》,《中國文化報》2014年12月2日第7版。
2.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改善民生》,《南方周末》2011年第1期。
3.閆濤《新時期博物館社會責任問題研究——通過社會責任的承擔為文化生活服務》,《博物館發(fā)展論叢》,2013年。
(作者工作單位: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