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華 何 平 姚 敏 陳 維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神經內一科,吉林 長春 130033)
?
血壓、血脂及血糖水平與老年性癡呆的相關性
董艷華何平1姚敏陳維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神經內一科,吉林長春130033)
目的探討血壓、血脂及血糖與老年性癡呆的相關性。方法選擇2013年和2015年均進行年度體檢的同一組65歲以上老年人群進行常規(guī)血壓、血脂及血糖檢測,采用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對入選者進行認知能力評分,對評分結果進行單一病種及綜合性比較。結果入選患者1 418例,其中2013年確定為癡呆者112例,均為輕度癡呆,占總人數(shù)比7.89%;2015年度癡呆者上升為149例,輕度129例,中度17例,重度3例,占總人數(shù)比10.51%,與2013年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選患者中高血壓534例,2013年度確診癡呆18例,2015年度29例,兩者占總人數(shù)比例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入選患者中高脂血癥506例,2013年度確診癡呆26例,2015年度38例,兩者占總人數(shù)比例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入選患者中糖尿病884例,2013年度確診癡呆73例,2015年度120例,兩者占總人數(shù)比例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均為發(fā)生老年性癡呆的基礎性疾病,應當給予有效的早期干預。
血壓;血脂;血糖;老年性癡呆;臨床癡呆評定量表
在腦動脈硬化病理改變基礎上發(fā)生缺血性腦血管病,進而可導致老年性癡呆已得到證實〔1〕。此外,血壓、血脂和血糖等單一病理變化也可促進老年性癡呆的發(fā)生發(fā)展。然而非腦血管疾病的血壓、血脂及血糖綜合變化所致老年性癡呆則少有報道。
1.1對象選擇2013年至2015年進行年度體驗的同一組老年人2 869人。入選標準:(1)年齡≥65歲;(2)無腦血管病及病史;(3)無主要臟器衰竭;(4)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5)知情同意并配合。排除標準:(1)患有腦血管疾病及病史,(2)非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3)患有主要臟器衰竭,(4)調查期間死亡或發(fā)生意外,(5)不予配合或中途退出。最終獲得完整資料者1 418例,男627例,女791例,年齡65~88歲,平均(72.8±5.6)歲。
1.2方法對入選患者的常規(guī)血壓、血脂和血糖結果進行登記匯總,并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別進行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2〕測評,將兩次測評結果按疾病分類并按綜合情況進行對比評價。
1.3測評標準
1.3.1常規(guī)檢查項目依據(jù)中國血壓測量指南〔3〕,高血壓標準:收縮壓/舒張壓≥140/90 mmHg,或單純收縮壓>95 mmHg;依據(jù)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4〕,高血脂標準:甘油三酯≥2.26 mmol/L,總膽固醇≥6.2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7 mmol/L;依據(jù)中國1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高血糖標準:空腹血糖≥7.0 mmol/L,糖負荷后2 h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
1.3.2CDR評定測評內容包括記憶力、意動定向力、解析問題能力、社會事物認知、家居生活料理、業(yè)余習慣嗜好、個人自理狀況等。按評分核定:0分為健康;0.5分為可疑癡呆;1分為輕度癡呆;2分為中度癡呆;3分為重度癡呆。由具有臨床經驗的神經科或精神科的高年資醫(yī)師及護師進行測評和匯總。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行t檢驗、χ2檢驗及Spearman分析。
2.1三種疾病分布狀況在1 418例患者中,單一高血壓231例,單一高血脂148例,單一高血糖116例;高血壓合并高血脂155例,高血壓合并高血糖203例,高血脂合并高血糖262例;同時合并三種疾病303 例。
2.2兩個年度CDR評測總體狀況在1 418例患者中,2013年度0分912例,0.5分394例;確定癡呆者112例,均為輕度癡呆(1分),占總人數(shù)比為7.89%。2015年度0分756例,0.5分513例;確定為癡呆者149例,其中輕度129例,中度(2分)17例,重度(3分)3例,占總人數(shù)比為10.51%;與2013年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3同類疾病兩個年度CDR評測結果比較
2.3.1高血壓兩個年度CDR評測結果在1 418例患者中共有534例患有高血壓,2013年度CDR結果0分432例,0.5分84例;18例確定為癡呆,均為輕度癡呆,占高血壓人數(shù)比為3.37%。2015年度CDR結果0分410例,0.5分95例;29例確定為癡呆,其中輕度21例,中度5例,重度3例,占高血壓人數(shù)比為5.43%,與2013年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3.2高血脂兩個年度CDR評測結果在1 418例患者中共有506例患有高血脂,2013年度CDR結果0分382例,0.5分987例;26例確定為癡呆,均為輕度癡呆,占高血脂總人數(shù)比為5.14%。2015年度CDR結果0分354例,0.5分114例;38例確定為癡呆,其中輕度30例,中度5例,重度3例,占高血脂總人數(shù)比為7.51%,與2013年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3.3高血糖兩個年度CDR評測結果在1 418例患者中共有884例患有高血糖,2013年度CDR結果0分415例,0.5分396例;確定癡呆73例,均為輕度癡呆,占高血糖總人數(shù)比為8.26%。2015年度CDR結果0分386例,0.5分378例;120例確定為癡呆,其中輕度105例,中度12例,重度3例,占高血糖總人數(shù)比為13.57%,與2013年度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4不同種類疾病兩個年度CDR評分癡呆人數(shù)增加狀況比較在單一存在狀況下,兩個年度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中均無癡呆發(fā)生,但單一高血糖狀況下2013年有6例癡呆,2015年度為10例,均為輕度癡呆。在合并兩種或同時合并三種疾病狀況下,癡呆例數(shù)明顯上升同時病情程度加重,2013年高血壓合并高血脂患者中有8例癡呆,2015年為12例;2013年高血壓合并高血糖患者中29例癡呆,2015年為31例;2013年高血脂合并高血糖患者中有28例癡呆,2015年為33例;2013年合并三種疾病中有41例癡呆,2015年為63例,其中2015年度中3例重度癡呆均為合并三種疾病。
認知功能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反映客觀事物的各種心理能力,認知老化則是與增齡相關的認知能力變化趨勢。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認知老化問題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尤其合并各種慢性基礎病變,其認知老化更為突出。本次調查中發(fā)現(xiàn),通常在中年時期確診的高血壓、高脂血癥和糖尿病患者,進入老年時期會出現(xiàn)明顯的認知老化,以至于進展為老年癡呆。腦萎縮特征復雜起病緩慢,故不易被發(fā)覺,多發(fā)生于60~70歲的人群且年齡愈大發(fā)病率愈高〔6〕。本文結果提示,長期慢性基礎病變可以促進老年期癡呆的進展。有研究認為,認知能力中,信息加工速度能力衰退關鍵期的出現(xiàn)要早于其他認知能力,該項能力很可能是整個認知老化過程的關鍵因素〔7〕。
本調查顯示,在高血壓和高血脂單一疾病存在的狀況下并沒有確定癡呆的病例,兩年追蹤評測結果未發(fā)生變化。綜合分析考慮,可能是高血壓和高血脂在早期確診后給予長期有效干預和控制,對老年性癡呆的發(fā)生有延緩或阻抑作用〔8〕。另外,三種疾病任意兩種合并均存在癡呆發(fā)生,尤以合并高血糖者最顯著;在三種疾病同時合并狀況下,癡呆的發(fā)生與進展程度均明顯增加。這種結果說明,三種疾病作為基礎病變,均會影響腦組織認知系統(tǒng)正?;顒樱诰C合病理改變的作用下,腦組織的供血供氧、代謝轉化發(fā)生障礙,導致大腦組織乏氧、軟化及萎縮,加速了增齡性老化狀況,從而促進癡呆的發(fā)生或促使原有癡呆的加重。因此有研究指出,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存在嚴重的代謝紊亂,早期干預將有助于延緩和減少癡呆的發(fā)生、發(fā)展〔9〕。
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均為多因素基礎疾病,大多中年時期已開始發(fā)生病理變化,其共同病理基礎就是通過微血管損傷導致重要臟器的功能改變〔10〕。由于腦組織是高度有氧代謝的器官,對供血、供氧及血糖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考慮:(1)血壓對腦血管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正常血壓者隨增齡在老年期血管硬化時需要適度的調高血壓以保證腦組織供血需求;但在慢性高血壓長期作用下,供應腦組織血管的大、中動脈常發(fā)生管壁的粥樣硬化斑塊,并且可延伸到腦小動脈,一方面造成狹窄而供血不足,另一方面促進管壁微小動脈瘤形成。因此,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史與老年性癡呆的腦組織病理改變具有相關性〔11〕。(2)血脂是細胞代謝的重要物質,尤其腦細胞對膽固醇酯類的需求是腦細胞結構功能正常運作的前提。但是,當脂類物質過高,尤其在血管壁粥樣硬化炎癥反應形成的內源性氧化劑的作用下,血液中許多脂類物質不被腦組織轉化利用,而會沉積在血管壁細胞間隙,形成粥樣硬化或微血管瘤,造成腦局部供血障礙,促使腦組織萎縮或軟化,促進癡呆的發(fā)生與發(fā)展。(3)血糖是腦組織最重要的能量轉化供應物質,但腦細胞與機體其他組織細胞一樣,均以生理性血糖為基礎加以利用。當血糖增高達到一定程度后,腦組織不會增加利用而提高產能;長期慢性血糖增高一方面會引起腦組織內小動脈的血管病變,另一方面會造成腦細胞組織間隙的高滲狀態(tài),尤其對老年人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改變的腦組織,其可促發(fā)有害的組織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等)損傷腦組織結構,從而發(fā)生認知功能障礙〔12〕。因此,血糖增高的慢性長期作用造成的腦組織損害較高血壓、高血脂更嚴重?;谏鲜龇治觯A代謝紊亂與病理變化與老年人認知功能損害呈顯著相關性,因此有研究指出,認知損害具有一定的選擇特異性,血脂異常、高血糖、高血壓及胰島素抵抗是老年人群增齡性認知功能損害的主要危險因素〔13〕。
1王佳,楊俊卿,余麗娟,等.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神經元核因子-κB與環(huán)氧合酶-2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409-12.
2郭起浩,洪霞,呂傳真,等.Mattis癡呆評定量表(中文版)的效度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20(3):376-9.
3中國血壓測量工作組.中國血壓測量指南〔J〕.中華高血壓病雜志,2011;19(12):1101-5.
4《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定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5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5;88(3):26-89.
6熊麗,章建軍,孫冬,等.不同認知水平的廣泛性腦萎縮患者磁共振波譜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9;28(10):883-6.
7呂辰龍.結構方程模型在認知老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的應用〔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博士論文,2015.
8盧艷慧,陸菊明,王淑玉,等.老年人群代謝異常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12):1073-5.
9劉小蘭,劉慧英,李水法,等.代謝綜合征與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的相關研究〔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8;27(3):161-3.
10謝靈,溫立新,李振江,等.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的相關性〔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09;11(9):99.
11楊春華,許雯霞,龐小芬.老年癡呆患者代謝指標及炎癥因子的臨床分析〔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5;2015(8):616-9.
12張景華.動脈粥樣硬化與海馬內老年癡呆樣病理改變的關系〔D〕.北京:軍醫(yī)進修學院碩士論文,2001.
13董凌燕,張潔,王月薪,等.老年代謝紊亂集簇與認知功能障礙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2014(11):1095-8.
〔2016-03-09修回〕
(編輯郭菁)
陳維(1964-),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疾病的診治。
董艷華(1964-),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疾病的臨床護理。
R749
A
1005-9202(2016)18-4551-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075
1長春醫(yī)學高等??茖W校臨床醫(yī)學部內科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