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明(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揚琴曲《將軍令》的演奏特征
劉悅明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摘要】四川揚琴曲牌代表曲目《將軍令》,是一首氣勢磅礴、熱情奔放的古曲,在其音樂結構、旋律進行、調式特征、轉調手法等多方面都具有鮮明特點。經過最早表演者李德才先生及多位揚琴藝術家傳承,此曲積累形成為傳統(tǒng)揚琴作品佳作之一。本文對樂曲的音樂結構、旋律進行、調式特征、轉調手法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以及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版本演繹風格進行了比較。
【關鍵詞】將軍令;曲式結構;表演形式;演奏特征
四川流派代表人——李德才與《將軍令》。
李德才先生藝名“德娃子”,是四川揚琴第二傳承人謝成齋的得意弟子之一。因家庭原因,李德才很早便輟學從藝,唱戲、多種樂器伴奏樣樣拿手,成年后由于豐富的演藝經驗,開創(chuàng)更具特色的“德派”唱腔。其藝術品質更是受到后輩藝人的敬仰、稱贊。在戲劇演出的歲月中李德才積累了扎實的揚琴演奏功底,在他后半生中,也一直為四川揚琴的傳承以及今后走向發(fā)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將軍令》就是由李德才先生作為最初的傳譜人向大家呈現(xiàn)。塞上長風 笛聲清冷/大漠落日 殘月當空/日夜聽駝鈴 隨夢入故里/手中三尺青鋒 枕邊六封家書/定斬敵將首級 看罷淚涕凋零/報朝廷!誰人聽?這是描寫古代將軍出征打仗時的詩詞,《將軍令》源于唐王朝皇家樂曲, 流傳至今一千多年。李德才先生因多年的曲藝表演經驗以及扎實的揚琴功底,將川劇代表曲目《將軍令》移植為揚琴曲,將揚琴最初只能作為伴奏樂器的表演形式,通過樂曲變成獨奏形式,在四川揚琴流派史上是具有突破性的。
《將軍令》全曲是單主題的變奏曲,清樂七聲調式。在原譜上,有按照情節(jié)分段的小標題,曲子共分為四大段。
(一)引子
“擂鼓”二字是引子最佳的歸納。分為三個小樂段,輪音、爆發(fā)力極強的單音結合,類似大鼓的節(jié)奏。仿佛在召集整個陣營的將士們,整軍待發(fā),提起精神去戰(zhàn)斗。尤其注重演奏時大臂的爆發(fā)力,擂動戰(zhàn)鼓一樣的凝聚全身力量,將琴竹化為鼓槌,達到振奮軍心的效果。
(二)“升帳”
全曲動機是第一段的開始第一小節(jié)展開,羽調式。四川揚琴慣用技法左手“彈輪”加入,彈輪音一定要清晰自然。第二樂段(9-20)是主題音樂上方四度的移位、第三樂段(21-28)是對前面擴充樂句下方四度的旋律模仿,增加了擴充、加花,使音樂層次鮮明,烘托氣氛。后4小節(jié)是輔助變聲的打擊樂模仿,造成不協(xié)和感,突出戲曲性。演奏要求節(jié)奏穩(wěn)定,突出襯音及彈輪技巧。
(三)“出征”
較上一段稍為緊張,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變奏“升帳”段落旋律。描寫戰(zhàn)斗的準備階段,是對下一次高潮部分做鋪墊,所以速度不應過快,穩(wěn)定即可。(33-50)小節(jié)中,襯音和大跳是對演奏者技術的考驗。右手旋律適時增加力度,突出鼓點特征。(51-71)小節(jié)是過渡句,轉為4/2拍,是過渡與銜接,為更好突出下一段,從弱奏逐漸加強,突出右手重音,旋律生動,預示了緊張刺激戰(zhàn)斗的畫面。
(四)“決戰(zhàn)”
全曲的高潮和結尾部分。具有再現(xiàn)的單三部曲式,情緒激昂。呈A-B-A結構。(72-94)小節(jié)是A段,旋律開始就立即推進到熱烈的情緒中。(95-109)小節(jié)是B段,整體比A段強烈,低音的加入使打擊樂的感覺更明顯,也是將音樂進入最高點的過渡。(110-119)小節(jié)是低八度重復A段,突出主題,將全曲推向最高潮,速度最快。四川揚琴其中一個特點在這段體現(xiàn):大面積運用漸強和漸快演奏同一節(jié)奏型。整個演奏粗獷而氣勢磅礴,表現(xiàn)了千軍萬馬馳騁疆場的宏偉場面以及戰(zhàn)爭勝利、將士們無畏的精神。
(一)傳統(tǒng)表演形式
由于20世紀30年代,琴書形式在四川省境內廣泛流傳,一大批藝人涌現(xiàn),李德才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代表。最初版本的《將軍令》也是他根據(jù)四川琴書中有關將軍令故事的內容、旋律整理成揚琴獨奏曲。從此版曲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琴書藝術的戲曲旋律感。音樂整體有上個世紀古樸的質感,加上小型的樂隊伴奏,更能令人直觀感受古沙場戰(zhàn)斗始末。此版本引子前部分的十六分音符八度分奏的裝飾音與改編版八度模仿鼓聲的輪音差異。樂曲第一段沒有加入過多的裝飾音,加花技巧也非常簡單,更顯樸實,但是強弱對比極其豐富,向聽者描繪了即將奔赴沙場,訓練有素、蓄勢待發(fā)的場景。
(二)現(xiàn)代表演形式
項祖華老師在保持原李德才版本《將軍令》旋律、情感的不變基礎上,通過加入演奏技巧,旋律增加色彩的一些作曲方法對此曲進行現(xiàn)代化加工,使得音樂顯得更加豐滿及具有表現(xiàn)力。與之前李德才演奏版本相較,“升帳”“出征”段落中,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中加入打擊樂般的襯音、裝飾音,在基本功、爆發(fā)力和演奏難度上對表演者的要求也是更進了一步。此外,這一現(xiàn)代版本也更適合加入小樂隊、打擊樂的伴奏表演。
(三)其他樂器表演形式
將軍令不僅僅是揚琴演奏,在其他民族樂器上更是有著不同的藝術表演方式。古箏版《將軍令》,就與揚琴版不同,例如引子部分,由于樂器演奏方式不同,沒有模擬打擊樂般的鼓點,而是通過快速的遙指(掃搖)技巧,表現(xiàn)戰(zhàn)爭中萬馬奔騰的景象。而尾聲十六分音符的急板,古箏版同揚琴版相似,展示出沙場無眼、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的激烈場面。琵琶版《將軍令》,在音樂處理上與揚琴版也有不同,多為散板處理,段落起始由慢漸快,由于琵琶派別繁多,曲譜也不盡相同,具有各自派別的特征。而揚琴版的四川曲牌風格更加強烈。作為中國揚琴四大流派之一的四川揚琴流派,其地位、影響都是舉足輕重的。《將軍令》作為四川揚琴流派的代表曲目之一,在音樂結構、旋律進行、調式特征、轉調手法等藝術性方面,都獨具特色,兩輩揚琴藝術家對樂曲的研究與革新,且獨特的地域性、民族性,更是使《將軍令》這首樂曲成為中國揚琴傳統(tǒng)代表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趙新芝.揚琴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西安音樂學院報,2014(9).
[2]易先玲.四川揚琴曲牌《將軍令》版本比較分析.民族民間音樂.
[3]尹梅.揚琴曲《將軍令》的演奏風格.二度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