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代學人關于國學書目及大學國學教育的思考

        2016-02-03 07:33:35曾光光
        安徽史學 2016年4期

        曾光光

        (暨南大學 歷史系,廣東 廣州 510632)

        ?

        近代學人關于國學書目及大學國學教育的思考

        曾光光

        (暨南大學歷史系,廣東廣州510632)

        摘要:近代學人為后學開設國學書目者甚眾,但以大學生為對象擬定國學讀書書目的并不多,其中較有名者有吳汝綸、梁啟超、胡適等人。他們三人為大學生所擬國學書目雖各異其趣,卻有諸多相通之處:一是所擬書目均以傳承國學為宗旨;二是所擬國學均有學習程度上的層級劃分,以適應不同層次大學生的學習需求;三是所擬書目基本上是按傳統圖書四部分類法分類篩選,這種書目篩選法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所擬國學書目能系統、完整地傳承國學。他們關于國學范圍的界定、國學書目的篩選、國學書目的分級與分類等問題的思考對于當今中國大學的國學教育仍然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近代學人;國學書目;國學教育

        近代中國為中西文化沖突交融異常激烈的時代。隨著西方大學體制的引入與建立,國學在近代中國的學習與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為引導青年學子學習國學,近代中國大學中的國學大師常以開列國學書目的方式為后學指點國學學習的路徑,其中較有名者有吳汝綸、梁啟超、胡適等人。吳汝綸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可謂是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之一,胡適、梁啟超更是中國近代大學教育中領軍人物,這些飽學之士在近代中國高等教育起步階段關于國學學習與傳承的思考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近代中國學人有關國學書目的擬訂及論爭已多有研究,但多集中在有關“國學書目”的論爭過程及其文化影響上*如羅志田:《機關炮與線裝書:從“國學書目”論爭看民初科學與國學之間的緊張》,連載于《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2002年第6期、2003年第2期;張越:《“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之爭與文化史觀》,《史學史研究》2004年第3期;董德福:《簡評二十年代的兩份“國學書目”》,《復旦學報》2001年第3期,等。董德福文從編制方法、著錄形式、收書范圍等方面對梁啟超、胡適所擬書目的差異、優(yōu)劣進行了深入對比,該文的研究重點在顯示梁、胡“國學研究的異趣”而非解析兩人大學國學教育之異趣,這也為本文的寫作留下了空間。,少有學者從近代中國大學國學教育的視角對此問題展開考察。由于吳、梁、胡三家書目的擬訂均以大學階段的學生為對象,故本文在對此三家所擬國學書目本身展開具體考察的同時,還力圖展現他們在為大學階段的學生擬定國學書目時對國學范圍的界定、書目篩選分類方法的選擇、書目深淺程度的劃分等具體問題上的不同思考。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方法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具有相當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對于當今中國大學的國學教育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大學當始自京師大學堂的成立。從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辦的那一天起,如何在近代大學中展開“國學”教學就成為籌辦者必須思考與解決的問題。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曾開列《學堂書目》,對如何在大學堂開展中西學教學做出了初步的思考與探索。

        吳汝綸于1902年間曾赴日本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學制考察,他開列的《學堂書目》就寫成于赴日本考察學制期間。這份書目詳細列舉了從小學堂、中學堂到大學堂各階段應學的中西學書目,可謂是一份“會通”中西學的具體方案。在開設學堂書目時將中、西學書籍并舉正是近代中國中西文化沖突、交融的真實反映。其實,不管近代中國學人關于中西文化的沖突、交融持有何種觀點,落實到教育層面的一個具體問題就是在小學、中學、大學各個教育階段,中、西學課程各應設立那些具體科目。具體到學生的學習書目上就是在各個教育階段中、西學書籍的選擇與安排。這種選擇與安排其實就是一個加減法的問題,在有限的學制時間內,中、西學書目不可能無限制開列。中學書目多(少)一點,則西學書目必然少(多)一點。這個多與少的問題看似簡單,但仔細推敲,則事涉中西文化的具體交融,還關系到國學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等諸多問題,在具體層面的安排與落實更不是一件易事。吳汝綸在這個問題上就頗費躊躇。

        在日本考察學制期間,吳汝綸曾就如何安排中西學的兼習取舍問題多方咨詢日本學界相關人士。他在會見長尾槙太郎時,開門見山地提出:“此來欲取法貴國,設立西學。其課程過多,若益以漢文,則幼童無此腦力,若暫去漢文,則吾國國學,豈可廢棄?兼習不能,偏棄不可,束手無策,公何以救之?”*吳汝綸:《長尾槙太郎筆談》,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三),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764頁。在與日本學者大槻如的交流中,他提出的問題更為具體:“教育之法,全用歐學,似盡棄漢文,亦未免過甚。敝國今開辦學堂,不能全廢本國舊學,但歐洲科學已多,再加本國舊學,學童無此腦力。若刪減漢字,即與貴國無異,將來能漢文者亦少。若刪減西學,若何刪法?又漢學讀書,必須倍誦,緣經史文理過深,不如是不能成誦,殊無益處。若倍誦溫習,不能與西學同時并講,且恐欲求兩全,轉致兩失,如何而可?”*吳汝綸:《大槻如電問答》,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三),第802頁。

        在上述吳汝綸與日本學者對話的兩段文字中,“國學”“本國舊學”“漢學”基本是三個并列的同義概念,與之相對的則是“西學”“歐學”。從吳汝綸的提問,可以看出他思考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在歐學大舉傳入的情況下,“本國舊學”即“國學”是否需要繼續(xù)學習?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本身就顯示出國學在近代中國的尷尬處境。當然,吳汝綸對此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國學是中國所以為中國的重要文化支柱,“豈可廢棄?”作為桐城派古文大師的吳汝綸顯然清楚國學之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二是如果不棄“本國舊學”,又如何處理“歐洲科學”與“本國舊學”之間的關系及比例?學生的“腦力”有限,時間有限,中西學課程及相應書目的設置、開列就必須務實可行。吳汝綸在日本考察期間擬出的《學堂書目》就是對上述問題思考的一個答案。

        按吳汝綸在《學堂書目》中對學生學習階段的劃分,小學堂為“七八歲入”, 中學堂為“十二三歲入”,大學堂為“十六七歲入”,這種劃分大致與現代學制中的小學、中學、大學三階段相對應。《學堂書目》中開設的書目包含國學與西學兩大類,由于本文主題所限,此處所論僅涉及該書目所列大學階段的國學書目,包含經、史、文、詩四個部分,具體為:

        經部包含“《詩》《書》《易》《周禮》《儀禮》(資性鈍者,去《儀禮》;更鈍,去《周易》;更鈍,去《周禮》)”。

        史部包含“《史記》《漢書》(資性鈍者,選讀各數十篇或十余篇)、《通鑒》(資性鈍者,閱《通鑒輯覽》,講授胡文忠公所輯《讀史兵略》)、《大清通禮》、簡本《會典》、蔣氏《東華錄》《圣武記》《湘軍志》《淮軍平捻記》《先正事略》《中興將帥傳》(朱仲武撰)、《海國圖志》《通商約章類纂》、正續(xù)《瀛寰志略》”。

        文部包含“《古文辭類纂》(讀序、跋、書、說、贈、序、雜記諸門)”。

        詩部包含“王、姚詩選(五古讀阮公、二謝、鮑,七古讀李、韓、黃諸公,五律讀杜,七律讀小李、杜及宋詩)”*吳汝綸:《學堂書目》,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三),第376—379頁。。

        吳汝綸所開大學堂國學書目包括“經、史、文、詩”四個部分,這種書目分類法顯然是取法于傳統中國圖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相當程度上保證了所列書目能系統、完整地傳承國學。仔細推敲,也不難看出吳汝綸的書目分類法與古代中國圖書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稍有差異。其差異一是剔除了“子”部,二是將“集”部中的文、詩分列出來。所以剔除諸子各家文章,顯然與吳汝綸的學術立場有關。桐城派以古文名世,是清代影響最大的文學派別,桐城派還為清代理學的中堅,以維護程朱理學為己任。吳汝綸作為桐城古文一派末代領袖,對文、詩的重視與強調,對諸子之學的排斥都在情理之中。

        吳汝綸所列書目帶有很強的學派傾向,這種傾向不僅體現為對諸子的排斥,對詩、文的重視,還體現在其推薦的文部書目中,僅列《古文辭類纂》一書,足見他對桐城派古文的重視。《古文辭類纂》系桐城派三祖之一姚鼐所編,為桐城派的第一部古文選本。吳汝綸將該書列為大學堂學生學習國學的重要內容,是試圖在大學堂的教育實踐中實現與傳承個人與學派的文化觀。

        吳汝綸所開《學堂書目》還帶有很強的政治傾向。吳汝綸在26歲時就入曾國藩幕,先后在曾國藩幕府、李鴻章幕府中長期任職,是晚清湘軍軍閥集團與淮系軍閥集團的重要成員。這一特殊經歷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政治傾向,這種政治傾向在其所列書目中的史部表現得尤為明顯。上述史部所選書籍共15部,其中5部則與湘軍、淮軍有著密切關系,比例不可謂不重。這5部書籍分別為胡林翼所輯《讀史兵略》;王闿運所著《湘軍志》,該書為王闿運應曾國荃之請而作;周世澄所撰《淮軍平捻記》,趙烈文為該書作序;朱仲武所撰《中興將帥傳》,朱仲武曾為曾國藩幕僚;李元度所編《先正事略》,曾國藩為該書作序。

        值得注意的是,吳汝綸在《學堂書目》中還特別舉出“中國專門學”階段。從吳汝綸的安排看,“中國專門學”的學習年齡在二十歲后,為大學堂階段后的專門教學,有些類似今天的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為說明問題,現將其書目列于后:

        經部書目有:“《十三經注疏》《易》(李鼎祚《集解》、歐陽公《易童子問》《程傳》《漢上易傳》)、《書》(吳文正公《纂言》、閻氏《尚書疏證》、孫氏《今古文注疏》)、《詩》(歐陽公《詩本義》、呂氏《讀詩記》、陳碩甫《毛詩傳疏》)、《儀禮》(朱子《經傳通解》《欽定義疏》、胡竹邨《儀禮正義》)、《周禮》(王荊公《周官新義》《欽定義疏》)、《禮記》(衛(wèi)正叔《集解》《欽定義疏》、夏氏《訓纂》)、《左傳》(顧氏《杜解補正》、顧氏《春秋大事表》、李氏《賈服注輯述》)、《公羊》(孔氏《通義》)、《穀梁》(鐘氏補注)、《爾雅》(郝氏義疏)、《論語》(古注集箋、朱子集注)、《孟子》(朱子《集注》、焦氏《正義》)、《大戴禮》(孔氏補注)、《逸周書》(盧氏校本)、《說文》(段氏注、朱氏通訓定聲)、《廣雅》(王氏疏證)、《韻學》(《廣韻》《集韻》、吳才老《韻補》、顧氏《唐韻正》《佩文廣韻匯編》)、《群經》(秦氏《五禮通考》、王氏《經義述聞》)。”

        史部書目有:“《后漢書》《三國志》《新唐書》《新五代》《明史》《通鑒紀事本末》、李燾《續(xù)通鑒長編》、畢氏《續(xù)通鑒》《明紀》《宋名臣言行錄》《貞觀政要》《唐鑒》《國朝開國方略》《三朝實錄》《十朝東華錄》《國朝名人碑傳集》《三通》《大清會典》《兩漢紀》《唐六典》《開元禮》《唐律疏議》《明律》《大清律例》。”

        子部書目有:“《老子》《莊子》《荀子》《楚辭》《韓非子》《呂覽》《管子》《淮南子》《法言》《太玄》。”

        集部書目有:“《文選》《古文辭類纂》(讀碑志、辭、賦、哀祭)、曾文正公《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王姚詩選(增杜韓五言古、韓致堯元遺山五七律)、韓集、柳集、李習之集、歐集、王集、曾集、三蘇集、歸太仆集(以上文);曹子建集、陶集、杜集、李太白集、李義山集、杜牧之集、黃集、陸放翁集、元遺山集(以上詩,韓、柳、歐、蘇等詩已具在文集中)、陸宣公奏議,程、朱、陸、王集?!?吳汝綸:《學堂書目》,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三),第376—379頁。

        吳汝綸在大學堂階段之后設置“中國專門學”,顯示出他對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真知灼見。中國國學博大精深,有必要在大學階段之后再設立“專門學”進行系統、深入的學習、研究。與吳汝綸為大學堂階段開列的國學書目相較,“中國專門學”階段的書目有所不同:一是書目數量大幅增多,所列書目幾乎囊括了中國歷代國學典籍精華;二是書目分類有所不同,大學堂階段的國學書目是分為經、史、文、詩四類,“中國專門學”則嚴格沿襲傳統圖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有效地保證了所選書目的覆蓋面。三是書目的選擇覆蓋面廣、系統性強,這在史部書目與子部書目中表現得尤為清晰,史部書目涉及自漢至清的歷朝史書,子部則基本收入了諸子各家的代表之作??傮w來看,吳汝綸為“中國專門學”階段開設的書目的傾向性并不明顯,但這種傾向性仍然存在,如在集部書目中所列的姚鼐所編《古文辭類纂》與曾國藩所編《經史百家雜鈔》就是明證。

        由于京師大學堂在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先行者的地位,故吳汝綸在《學堂書目》中有關大學堂階段國學讀書書目的設計就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文化意義。吳汝綸之后,專為大學“國學”學習開設讀書書目的近代學者不乏其人,其中以梁啟超與胡適所開書目最有代表性。

        1922年,胡適應清華學校學生胡敦元等4人要求而開列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清華學校為清華大學的前身,原為留美預備學校,分為中等科與高等科。1921年,高等科四年級改為大學一年級。至1925年,清華學校設立大學部,正式向完全大學過渡。

        胡適所開書目列有184種書籍,其中工具書14種,思想史92種,文學史78種。該書目在《讀書雜志》1922年第7期刊出后,清華學校學生主辦的《清華周刊》的一位記者即來信質疑胡適所開書目范圍過窄過深。1923年4月26日,梁啟超應《清華周刊》之邀撰寫了《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梁啟超撰寫的這篇文章及開設的書目相當程度上也是對胡適所開書目的直接回應。

        胡適、梁啟超在1922年至1923年間就國學書目展開論爭時均在大學擔任教職。梁啟超在1920年以后即將重心由政治轉向大學教學,1921年,他受邀在南開大學開設中國文化史講座,1922年2月他又被清華學校聘為講師,后又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擔任導師。胡適開列《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時在北京大學任教,加之胡適的書目為應清華學校學生之邀而作,梁啟超的書目為應《清華周刊》之邀而作,故兩人所列的國學書目當主要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

        吳汝綸與梁啟超、胡適兩人雖無交集,但吳汝綸作為近代中國大學的拓荒者之一,他在思考與設計大學國學書目時所面對的問題及思路與梁啟超、胡適相較并無太大的差別。這種相似性是由大致相同的時代及文化背景、作為大學教育工作者的相同身份等決定的。仔細推敲,可以發(fā)現梁啟超、胡適兩人所開書目與吳汝綸所開書目有諸多相通之處。對這種相通之處的發(fā)掘有助于我們深化對當下大學國學教育相關問題的認識。

        其一,三人為大學生開設國學書目均以傳承國學為宗旨。

        吳汝綸在日本考察學制期間思考的一個文化問題就是:“吾國國學,豈可廢棄?”他在《學堂書目》中為各級學堂開列的國學書目就體現出一個傳統知識分子在西學盛行時代對不廢國學的苦心與努力。胡適開列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的目的也是為了清華學校的青年學子學習“一點系統的國學知識”*胡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3),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0頁。。梁啟超則以為,學生如果連國學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都不細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梁啟超:《附錄一: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一,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1頁。,將國學的學習與傳承上升到有無資格做“中國學人”的高度。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吳汝綸于1902年在《學堂書目》中所開列的國學書目是學生的必讀書,而胡適、梁啟超所開設的國學書目則非必讀書了。京師大學堂在成立初期只設速成與預備兩科,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分科大學。吳汝綸在《學堂書目》中所開列的中、西學書目近乎課程書目,是所有學生的必讀書目。從這個角度看,吳汝綸《學堂書目》中的國學書目對于學生而言具有強制學習的意味。1910年后,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設經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共7科。在不劃分專業(yè)的情況下,近代大學培養(yǎng)的是兼通中西的通才,而專業(yè)分科,則是培養(yǎng)各類專才而非中西匯通的通才了。大學專業(yè)分科的劃分使國學的傳承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梁啟超對此認識很清楚:“惟青年學生校課既繁,所治專門別有在”*梁啟超:《附錄一: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一,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1頁。, 國學的學習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位置。在這樣一種情形下,胡適、梁啟超所開列的國學書目并不具有強制性質,只是僅供對國學有興趣的學生參考,屬于“課外學問”*梁啟超:《附錄二:治國學雜話》,《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一,第23、27頁。。雖說只具有建議性質,但胡適、梁啟超都將自己的書目置于“必須”“應該”的高度,胡適、梁啟超所以將自己的書目命名為“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即有強調“必讀”之意。這些書目“無論學機械工程的,學應用化學的,學哲學文學,學政治經濟學,都應該念,都應該知道”*《附錄一:〈清華周刊〉記者來書》,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3),第90頁。。對這些國學最基本書籍的學習不僅與國學的傳承有關,還與中國大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能否成長為“中國學人”,“對于中國文化有無貢獻”有關*梁啟超:《附錄二:治國學雜話》,《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一,第23、27頁。。

        其二,三人為大學生開設的國學書目均有學習程度上的層級劃分。

        所謂書目層級的劃分,即是根據學生智力程度的不同、學習時間的多寡等標準對國學書目的深淺、數量等方面進行層級劃分,以適應不同類型大學生的需求。

        吳汝綸所編《學堂書目》的層級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按學堂的高低層次分,即按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中國專門學分為四級,這種劃分法其實是按年齡與接受程度為劃分標準。二是在上述四個層級中再以智力水平即他所言的“資性”予以細分。如在經部書目中,他以“資性”水平再分為四個層級:資性不鈍者,可讀《詩》《書》《易》《周禮》《儀禮》;“資性鈍者”,去《儀禮》;“更鈍”,去《周易》;“更鈍”,去《周禮》。

        與吳汝綸以“資性”為劃分標準不同,胡適主要從學習時間的多寡角度予以劃分。胡適開列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刊出后,《清華周刊》記者即致信以為該書目“太深”,且書目達184種,不合于“最低限度”四字*《附錄一:〈清華周刊〉記者來書》,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3),第90頁。。胡適在答信中又擬出一個“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如此一來,胡適所開的書目其實就分為“最低限度”與“實在的最低限度”兩個層級,其劃分主要以“時間”為標準?!白畹拖薅取钡膰鴮W書目是為“有時間的”學生準備,而“實在的最低限度”的共40種國學書目則是為學習國學時間有限的學生準備的。

        梁啟超開列的書目本來就是對胡適所列國學書目的回應,故他仿效胡適的做法,在開列書目時也劃分為兩個層級。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梁啟超列出了141種書目,隨即又開列了一個“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共26種。梁啟超所以開列兩個層級的書目,主要也是從時間角度考慮。他在擬定“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時就曾說:“惟青年學生校課既繁,所治專門別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讀?!?梁啟超:《附錄一: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一,第21頁。

        其三,三人開設的國學書目均有分類,且分類方式各有不同。

        根據上文所論,吳汝綸開列的《學堂書目》的國學書目分類法實有兩種,在小學堂至大學堂階段的書目均按“經、史、文、詩”分類,在中國專門學階段則嚴格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這種分類法保證了所開書目的完整性與系統性。

        胡適開設的“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達184種,分為工具之部、思想史之部、文學史之部三大類。雖說是三大類,細究起來,其實也就包括中國思想史與文學史兩大類。之后,胡適又在184種書目中圈出“實在的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40種。雖說“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并無分類,但這40種書目基本是從184種“最低限度”國學書目中圈出,故兩種書目的分類方法其實一樣?!白畹拖薅取钡膰鴮W書目過多,此處不再一一列出,現將胡適所列“實在的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分類列出:

        工具之部有《書目答問》(張之洞)、《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

        思想史之部有《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老子》《四書》《墨子間詁》(孫怡讓)、《荀子集注》《韓非子》《淮南鴻烈集解》《周禮》《論衡》《佛遺教經》(金陵刻經處本)、《法華經》《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壇經》(法海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王臨川集》《朱子年譜》(王懋竑)、《王文成公全書》《清代學術概論》《章實齋年譜》(胡適)、《崔東壁遺書》《新學偽經考》。

        文學史之部有《詩(經)集傳》(朱熹編)、《左傳》《文選》《樂府詩集》《全唐詩》《宋詩鈔》《宋六十家詞》《元曲選一百種》《宋元戲曲史》(王國維)、《綴白裘》(傳奇選本)、《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紅樓夢》。

        另有《九種紀事本末》為“實在的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中所新增,似不能納入上述三部中。胡適新增此書,也有彌補“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范圍太窄的意味。

        梁啟超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開設國學書目時分為修養(yǎng)應用及思想史關系書類、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韻文書類、小學書及文法書類、隨意涉覽書類共五大類。由于他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開設的書目達141種,此處不再一一列出。梁啟超開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雖無分類,但26種書目皆是從他前列的“國學入門書要目”中擇出,現根據他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中的分類法將其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分類列出:

        修養(yǎng)應用及思想史關系書類有《四書》《易經》《書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有《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韻文書類有《詩經》《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

        隨意涉覽書類則從“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對比《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的五種分類,梁啟超在“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中去掉了小學書及文法書類。之所以去掉,應與其難度及過于專業(yè)化有關。

        顯然,梁啟超與胡適關于國學圖書的分類都試圖超越傳統圖書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但細究他們所選書目,從總體上看還是從傳統圖書四部分類法脫胎而來,只是分類稱謂、分類多寡稍有不同而已。如胡適的書目分類法,其所謂“思想史之部”大致對應于“經”部、“子”部;其“文學史之部”大致對應“集”部。又如梁啟超的書目分類法,其所謂“修養(yǎng)應用及思想史關系書類”大致對應“經”部、“子”部;“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大致對應“史”部;“韻文書類”大致對應“集”部。

        尚需強調的一點是,胡適、梁啟超等近代學人在開設國學書目時,所以要在最低限度的書目基礎上再開列“實在的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與近代中國高校中西學課程并舉有關。在近代中國西風日熾的文化大背景下,所謂中西學并舉其實是西學在近代中國各級學校課程體系中的步步緊逼與中學的步步收縮,國學在近代大學的空間日漸逼仄。胡適、梁啟超在開設國學書目所以要特別強調“最低限度”“實在的最低限度”,在相當程度上就體現了國學在近代中國高等學校中的現實困境。

        其四,三人為大學生開設的國學書目均有強烈的傾向性。

        傳統國學包含的書籍卷軼浩繁,從中選取百十種書目作為必讀書目或最低限度的必讀書目,其中必然包含著選擇者的傾向性。吳汝綸在《學堂書目》中為大學堂階段的學生開列的書目就體現出明顯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與吳汝綸本身的學術傾向、政治傾向包括人生經歷都有著密切關系。這在上文已經詳論,此處不再贅述。

        胡適開設的國學書目的傾向性也很明顯,其傾向性首先從其分類體現出來。胡適開設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主要分為中國思想史及文學史兩大類。胡適在選擇書目時所以偏向于哲學與文學,“似乎是為有志專攻哲學或文學的人作參考之用的”*《附錄一:〈清華周刊〉記者來書》,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3),第90頁。,顯然與他自己的知識構成與學術傾向有關。正是緣于此,梁啟超在評價胡適為青年學生開設書目時就批評他“如何能因為自己愛做文學史便強一般青年跟著你走?”*梁啟超:《附錄三:評胡適之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一,第30頁。

        梁啟超雖不滿于胡適書目的傾向性,但他自己在開設書目時也不能避免相同的問題。如梁啟超在“國學入門書要目”甲類“修養(yǎng)應用及思想史關系書類”中共開列了38種書目,其中清代部分書目就占13種,其中多與梁啟超本人所著《清代學術概論》中重點介紹的人物及書籍相關,如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顧炎武著《日知錄》《亭林文集》,王夫之著《思問錄》,戴望編《顏氏學記》,戴震著《東原集》,焦循著《雕菰樓集》,章學誠著《文史通義》,康有為著《大同書》,章炳麟著《國故論衡》。這些書籍的選擇在相當程度上表達了梁啟超對清代學術流變由復古走向革新,由傳統向近代轉型的獨特理解。

        胡適與梁啟超開列的書目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將自己的著述錄入其中。如梁啟超在開列“國學入門書要目”時,就將自己所著《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學術概論》錄入“修養(yǎng)應用及思想史關系書類”,《中國歷史研究法》錄入“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胡適則將自己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分別收入“思想史之部”與“文學史之部”。有意思的是,胡適在安排書目順序時,將《中國哲學史大綱》列于“思想史之部”之首,將《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列于“文學史之部”之尾。若除去“工具之部”不計,書目的一首一尾均是自己的著述,可見胡適的自信,當然,這種自信在相當程度上就表現為一種個人在學術及政治上的傾向性。

        結語

        近代學人關于大學生國學書目問題的思考之于今天中國的大學國學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鑒意義。如關于國學書目分級的問題。大學可為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開設高低層次不同的國學書目。梁啟超開設“國學入門書要目”、“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就分別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前者提供給那些希望在國學上有所造詣的學生,后者則是最基本的要求,即所有的學生都必須閱讀的“課外書”。又如關于國學范圍的理解與劃定問題。吳汝綸、胡適、梁啟超等近代學人從傳統圖書經史子集四部的分類角度去確立國學書目的選擇與分類,既可以保證國學書目選擇上的系統性,避免片面與偏見,也不至于將國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相混淆。還有一點值得重視,即國學在中國近代以來的分科大學中的割裂狀態(tài)。按上述吳汝綸、胡適、梁啟超等近代學人的國學書目看,國學書目可大致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整體知識。在今天我國的大學本科以及研究生階段的專業(yè)設置中,經史子集事實上是被分割到了歷史、文學、哲學諸專業(yè)中。國學的系統傳承不僅需要開設“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更需要系統的專業(yè)學習,讓那些有志于國學傳承的青年學生接受系統的國學教育。梁啟超在百年前論及大學生的國學學習時就呼吁中國書“最少也該和外國書作平等待遇”*梁啟超:《附錄二:治國學雜話》,《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一,第23頁。,從此角度看,“國學”也應該在大學各專業(yè)中取得平等的待遇,占得一席之地,讓“國學”以完整、系統、專業(yè)的方式得以研習與傳承。這恐怕也是近年來國內的一些高校設立國學院或國學專業(yè)的一個重要緣由。

        責任編輯:方英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5X(2016)04-0076-06

        作者簡介:曾光光(1968-),男,貴州遵義人,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歷史學博士。

        Modern Scholars’ Reflections toward Sinology Booklist and University Sinology Education

        ZENG Guang-guang

        (Department of History,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A great many moder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the study of Sinology booklist with only a few of them designed Sinology booklist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Some of the most famous scholars among them were Wu Ru-lun,Liang Qi-chao and Hu Shi.Although Sinology booklists that proposed by the three of them which were intended for college students were different in interests,but also had many similarities.First,they proposed those books for the purpose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econd,those books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Third,the books were basically according to the four-part categorization to filter.To a certain extent,this kind of screening method could ensure those books were able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ystematically and fully.What they reflected on including Sinology scope definitions,Sinology books selections,Sinology booklist rankings and categories were still taken as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the Sinology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modern scholars;Sinology booklist;Sinology education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视频| 99精品视频免费热播|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福利| 日韩亚洲在线一区二区| 日韩中文字幕版区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99在线视频| 男女搞黄在线观看视频| 不卡的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曰本大码熟中文字幕| 狠狠色综合播放一区二区| 蜜桃视频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秒播久久精品麻豆|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免费看|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a级毛片免费观看| 免青青草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极品少妇| 国产电影无码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人成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婷婷99久久精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99re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98久9在线 | 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作品 | 亚洲av免费手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伦视频| av中文字幕少妇人妻| 亚洲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影音先锋男人av鲁色资源网| 欧美午夜a级精美理论片| 国产av一区仑乱久久精品| 插鸡网站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精品熟女日韩中文十区| 色人阁第四色视频合集网| 成人免费在线亚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