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志紅 葉 松
隱藏的“檔案”:中國歷史上的虎產(chǎn)品貿(mào)易
文/曹志紅 葉 松
虎產(chǎn)品因其多方面的利用價值而成為貿(mào)易對象。最早用于交易的是虎皮,自春秋時期已有記載,之后交易增多并有向社會中下層流動的趨勢?;⒐且蚱渲卮筢t(yī)藥價值是流通最多的虎產(chǎn)品,至遲在漢代已出現(xiàn)虎骨貿(mào)易,唐宋時期成為流通商品,明清時期政府制定虎骨貿(mào)易稅收比例。民國時期虎產(chǎn)品進一步商品化,局部地區(qū)(東北)卷進國際市場。建國后直至1993年,虎產(chǎn)品貿(mào)易終結。
虎產(chǎn)品;貿(mào)易;隱藏的檔案
人類在與虎的長期接觸中,逐漸認識到虎多方面的利用價值?;⒐?、虎膏、虎血、虎肚、虎膽、虎腎、虎皮、虎睛、虎須、虎腦、虎爪、虎牙、虎鼻、虎尾等虎產(chǎn)品均可入藥,虎肉可供食用,虎皮是上等的衣料。在各產(chǎn)虎國的歷史上,無論民間還是官方,對虎及虎產(chǎn)品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和期待,使之具有悠久的利用傳統(tǒng)。為了獲利,虎及虎產(chǎn)品逐漸成為貿(mào)易對象。在中國虎產(chǎn)品貿(mào)易史上,虎產(chǎn)品是如何獲得、如何收集、如何流通的?虎產(chǎn)品貿(mào)易是怎樣發(fā)展的?參與虎產(chǎn)品貿(mào)易的人群有哪些?這些有關中國古代虎產(chǎn)品貿(mào)易的細節(jié)少有人論及,本文擬通過勾勒中國古代虎產(chǎn)品貿(mào)易史,揭示這一隱藏在歷史中的“檔案”。
虎皮可能是最早用于交易的虎產(chǎn)品。虎皮花紋獨特,幅張面大,皮毛細密厚實,漂亮且保暖性能好,一向是制衣的上等原料,還可制作成各種地毯和掛飾等用品,以其不易獵得彰顯擁有者的尊貴地位。管仲曾諫齊桓公:“臣聞諸侯貪于利,勿與分于利,君何不發(fā)虎豹之皮、文錦以使諸侯,令諸侯以縵帛、鹿皮報?!薄坝谑翘煜轮T侯知桓公之為己勤也,是以諸侯之歸之也譬若市人,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使天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齊以良馬報,使諸侯以縷帛布、鹿皮四分以為幣,齊以文錦、虎豹皮報,諸侯之使,垂櫜而入,攗載而歸。”[1](p439)此舉以重易輕,諸侯歸心?;⒈るm具有重要交換價值,卻非真正的“幣”。因其珍貴稀有,一般情況下只有統(tǒng)治者才能占有和使用。一些上層人物為擁有虎豹皮不惜以高昂代價購買,“大夫散其邑粟與其財物,以市虎豹之皮。”[1](p1371)
歷史上,虎豹皮常被少數(shù)民族政權作為特產(chǎn)進貢給中原王朝,以換取封賞或免受侵伐。 “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盵2](p817)無終國君為免遭晉國侵伐給魏莊子進獻虎豹皮,以其勸諫晉悼公與無終講和,可知虎豹皮之貴重。東漢建武二十五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而漢廷也會給予烏桓豐厚回饋,“天子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寶?!盵3](p2982)可見,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政權的朝貢關系并非單方面進貢,而是具有一定的互通有無、各取所需、交換特產(chǎn)的交易性質。
漢代,漢律中出現(xiàn)收購老虎的價格規(guī)定,據(jù)郭璞注《爾雅·釋獸》“漢律:‘捕虎一,購錢三千,其狗半之?!盵4]政府用三千錢購老虎一頭可見其貴重。政府收購老虎極有可能是官方尤其是皇家對虎皮的需求。漢代皇家車馬注重威儀,“馬有廄,車有府。皮軒,以虎皮為軒?!盵5](p14)軒指古代一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以虎皮為軒是指皇帝的車駕以虎皮做帷幕,以顯示皇家威嚴。帝王的車駕需要一定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顯示聲威,這就需要大量虎皮作帷幕。當然,也有可能是政府為鼓勵百姓捕虎而制定的法令,但漢代虎患并不嚴重,捕虎是地方官府的任務,由中樞部門制定法令似乎不大可能。
東晉時虎皮還被當作皇太子娶妃聘禮:“案:晉江左以來,太子昏,納征,禮用玉一,虎皮二,未詳何所準況。或者虎取其威猛有彬炳,玉以象德而有溫潤?!盵6](p592)虎皮雖不能算作商品,但也是特殊的交換品。
在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高的民族地區(qū),虎皮曾成為商品流通的媒介。南朝蕭齊時,河隴地區(qū)羌族宕昌部“俗重虎皮,以之送死,國中以為貨?!盵7](p1033)宕昌部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虎皮因稀有珍貴受到珍視,不但作為陪葬品,還成為商品流通和交換的媒介。
在歷史早期,商品交換的虎產(chǎn)品主要是虎皮。因獵虎工具和方法的限制,虎皮來源不多,數(shù)量有限,成為比較貴重的物品。一般情況下,虎皮只在社會上層之間使用或流通。尤其是皇室,為了顯示威嚴和儀式需要,對虎皮的需求量較大,有時需從民間采購或靠周邊少數(shù)民族進貢。邊疆少數(shù)民族則把虎皮作為可向中原王朝換取某種利益的貢品,個別地區(qū)或民族甚至把虎皮作為產(chǎn)品流通和交換的媒介。
關于虎骨成為交易商品的具體時間,因資料所限難以斷定,但毋庸置疑的是,虎骨能夠交易須以具有使用價值為前提。南齊醫(yī)書《徐文伯方》中出現(xiàn)以虎骨為藥料的虎骨酒,南朝蕭梁陶弘景著《本草經(jīng)集注》也提到了虎骨。雖不能據(jù)此斷定虎骨在南朝時就已成為交易的商品,但虎骨作為藥材在民間有一定流通應該是可信的。唐代孫思邈撰寫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記載了大量虎骨利用的方劑。書中對虎骨的利用包括虎頭骨、虎骨、虎屎中骨、虎骨酒方等,還有對虎骨各部分療效和藥方的詳細介紹。這些記載必然以長期臨床實踐為基礎,說明虎骨用于醫(yī)藥已經(jīng)比較普遍。那么,因此而產(chǎn)生的虎骨需求,則極有可能已經(jīng)通過商品流通的形式實現(xiàn)。
宋代,出現(xiàn)《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兩本官修醫(yī)書。在這兩部官修醫(yī)書中,對虎骨的藥用有了更為全面的介紹。除了虎頭骨之外,又新添了虎脛骨、虎筋骨、虎眭骨等幾類,而尤以虎脛骨的記載最多,以虎脛骨為主要藥料的配方有虎骨散方、虎骨浸酒方、虎骨丸方和虎脛骨酒方。據(jù)此可基本判斷,唐宋時期,虎骨因其巨大的藥用價值已成為不可缺少的藥材而進入商品流通市場。
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宋代虎皮更多進入市場?!端问贰份d:“(段思恭)坐擅借官軍銀造器,又妄以貢奉為名,賤市狨毛、虎皮為馬飾,為通判王廷范所發(fā),降授少府少監(jiān)、知邢州?!盵8](p9272)一地方官能賤買虎皮做馬飾,說明市場上有虎皮在流通?;⑵さ犬a(chǎn)品還被用于軍器制作,“軍器監(jiān)言:‘皮角庫所管?;⒈沟绕そ抢廴f,乞委官編簡,堪造軍器并膠料外,其病色皮角,分等估賣?!瘡闹??!盵9](p7045)?;⒈沟绕そ菙?shù)量之巨遠超造軍器所需,為了減少庫藏損壞須到市場沽買,可見虎皮在市場上買賣流通已是平常事。另有“群牧判官王欽臣請買細、綿、綺及虎豹等皮博馬,從之?!盵9](p7053)這些無不說明,宋代數(shù)量較多的虎皮已經(jīng)在市場上流通,官方和民間都有買賣、使用。
元代曾制定將動物皮張折銀或貂皮納稅的律令,“諸王投下女直(真)打捕人戶,每年春種些小油麻,并無營運,從秋至冬,執(zhí)把弓箭,打捕水獺、貂鼠、青鼠等皮貨。如逢虎豹,射捕得到皮貨,折納包銀布疋?!盵10](p1230)“元定折納貂皮舊例:虎皮一張折五十張。金錢豹皮一張折四十張。熊皮一張折一十五張。土豹皮一張折一十張。鹿皮一張折七張。”[10](p1314)從折貂皮數(shù)量來看,虎皮價值最昂,具有相當高的流通價值。
明清至民國時期,虎皮、虎骨等產(chǎn)品在地方上進一步流通。據(jù)嘉靖《遼東志》,“貂皮一張銀二分,豹皮一張銀一錢,熊虎皮每張銀三分,鹿皮一張銀一分,狐貍水貂皮一張銀一分,狍皮一張銀二分”,[11](p30)虎皮的稅收銀價已有明確記載表明當時已在該地作為商品流通。清代,東北地區(qū)向朝廷進貢虎產(chǎn)品已成定例:“每年隨三次鹿差應進:虎皮三張、虎脛骨三副、虎威骨三副。”[12](p2519)在南方地區(qū),虎骨常作為藥材收購,史料中有藥商下鄉(xiāng)收虎骨的記載。江西武寧縣“道光己亥庚子間,邑多虎患,下南沖有柯際智者,夜持木棓引數(shù)猛犬逐獸,至馬春坂見一大獸在田,犬直前爭噬,際智奮棓連擊而斃,負之歸,去毛煮食,舉家數(shù)十人皆飽,越三日藥商至其家,見余爪曰:何時獲虎?骨何在?曰:吾以為田豕,嗜肉無,余骨盡在犬腹矣,藥商惜之?!盵13](p2859)新疆羅布人在清末民初也獵取新疆虎的皮骨出售,光緒昌吉縣“特產(chǎn)虎皮、虎骨、豹皮、鹿茸、鹿筋”[14](p118-119)且主要在本境行銷。旅行探險家斯文·赫定曾在新疆購買過兩張虎皮。[15](p146)
開禁后的東北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起來。虎產(chǎn)品逐漸商品化,形成虎產(chǎn)品貿(mào)易市場,獵人專門上山打虎以市其利:“獵者得之(虎)售于市,價最昂,其皮可為坐褥,骨可制藥酒,治腰腿痛諸癥最效?!盵16](p150)可見該地虎產(chǎn)品貿(mào)易以虎骨和虎皮為主。政府甚至進行征稅,清光緒年間黑龍江三姓(今依蘭縣)按虎骨和虎皮的單位征稅,“虎骨照價每節(jié)收稅銀一分四厘二毫,虎皮每張收稅銀九分八厘三毫?!盵17](p37-41)民國時期黑龍江賓縣則按價值比率收稅,“虎骨,按價值百抽十五?!盵18](p250)政府對其征稅表明虎產(chǎn)品交易量不在少數(shù)。通原縣僅1913年就獵獲28張虎皮,[19](p302-304)這些虎皮并非國內(nèi)消費,而是經(jīng)哈爾濱發(fā)往京津,轉賣給歐洲商店的代理人,可見這時東北地區(qū)的虎皮交易已卷入國際市場。據(jù)民國《奉天通志》載奉天?。ń襁|寧?。┗⒐悄z一年銷量達355斤,可見當時虎骨膠市場需求之大。[12](p2597-2598)
明清至民國時期,虎產(chǎn)品進一步商品化,市場需求增大,大量虎產(chǎn)品流入市場,甚至局部地區(qū)卷進國際市場?;a(chǎn)品貿(mào)易有利于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和虎產(chǎn)品利用,但對虎的生存卻是巨大威脅,人們?yōu)榻?jīng)濟利益大量獵殺老虎,加劇老虎生存危機。
隨文明進步和動物保護思潮的興起,虎的保護開始引起人們關注。我國1988年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將虎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予以嚴格保護。根據(jù)《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有關規(guī)定,國務院于1993年5月29日下發(fā)《關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mào)易的通知》,全面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mào)易,禁止虎骨及其制品的收購、利用和進出口,取消虎骨藥用標準,將虎骨從《中國藥典》中刪除,禁止使用虎骨及虎骨組成的制劑,鼓勵代用品研制。此舉終結了中國上千年的虎骨入藥歷史。該文件下發(fā)之后,衛(wèi)生部緊接著下令停止生產(chǎn)含犀牛角和虎骨的中藥,并且將當時含有這類字樣的中成藥進行了名稱修改,明令各地將含有虎骨的藥品進行封存。[20](p27)
為避免以虎骨為原料的中成藥停產(chǎn),1960年代我國便展開虎骨代用品研究。學者們通過研究虎骨和其他動物骨的理化、生化性質、組成相似性及藥理、藥效,研制虎骨代用品。[21]自1987年以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種產(chǎn)于青海高原“塞隆”動物骨骼具有舒筋活絡、散寒止痛、強筋健骨及增強人體抵抗力等效用,[22]不僅具有虎骨的功效,而且較虎骨藥力奏效更快,是理想代用品。1996年我國研制成功人工虎骨粉。[23]
我國對虎嚴加保護的舉措,以及將虎骨從《中華藥典》中去除并尋求虎骨替代品的研究,為虎種群的保護作出巨大貢獻。
虎產(chǎn)品因利用價值豐富而成為流通商品,虎產(chǎn)品貿(mào)易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曾經(jīng)存在。本文旨在以史為鑒,從歷史事實出發(fā)梳理虎產(chǎn)品貿(mào)易史,其目的是提醒身處現(xiàn)今社會的人們,在服從和遵守國家保護環(huán)境(包括瀕危珍稀動物)的各項法規(guī)法令時,善待野生動物,以彌補前人在歷史時期為逐利而過度殺戮大量動物的行為過錯。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老虎與人:華南虎種群歷史變遷的人文影響因素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12YJC770006;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部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551032Y00)
(責任編輯:楊秋梅)
[1]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新編諸子集成`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 春秋左傳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 (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郭璞注,陳趙鵠校.爾雅[M]. 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5] (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M].北京:中華書局,1990.
[6] (清)嚴可均輯,苑育新審定.全宋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 (梁)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8] (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9]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 陳高華等點校.元典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11] (明)任洛.遼東志[M].明嘉靖十六年重修刻本.
[12] 王樹楠、吳廷燮、金毓黻等纂,東北文史叢書編輯委員會點校.奉天通志[M].沈陽:東北文史叢書編輯委員會,1983.
[13](清)何慶朝.武寧縣志[M].清同治九年刊本.
[14]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編.《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0.
[15][瑞典]斯文`赫定著,江紅譯.游移的湖[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6] 劉維清、張之言修,羅寶書、邱在官纂.民國臨江縣志[M].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17] (清)佚名.光緒三姓志[M].清光緒十六年本.
[18] 趙汝楳、德壽修,朱衣點纂.民國賓縣縣志[M].民國十八年鉛印本.
[19] 中東鐵路局商業(yè)部編,湯爾和譯.黑龍江[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20]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清理、封存犀牛角、虎骨和含其成分的藥品、工藝品等的通知(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川府發(fā)[1993]118號[G].四川政報,1993,(10).
[21] 王錚,王曉云.虎骨及其代用品的探討[J].陜西新醫(yī)藥,1975,(2).
[22] 蘇榮吉.目前虎骨唯一代用品中華地羊(塞隆)[J].農(nóng)村科技開發(fā),1995,(4).
[23] 我國研制成功人工虎骨粉[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6,(12).
Hiding Archives:Tiger Trade in History
Cao Zhi-hong Ye Song
K205
A
1005-9652(2016)01-0109-04
曹志紅(1978— ),女,河北滄州人,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師,博士。
葉 松(1989—),男,貴州貴陽人,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