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君
(信陽藝術中心,河南 信陽 464000)
論新時期民歌演唱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
馬麗君
(信陽藝術中心,河南 信陽 464000)
本研究針對新時期的民歌演唱藝術進行分析,關注不同時代背景下民歌發(fā)展的趨勢,以期能夠更好的繼承和發(fā)展民族歌曲藝術表現形式。
新時期;民歌演唱;藝術繼承;發(fā)展
民歌演唱的藝術形式對于我國社會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成為直接記錄我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方式和途徑,成為一種能夠彰顯民族文化底蘊和內涵的藝術變現形式。
自古以來,無論哪首民歌,都是將民族的浪漫主義情懷照進現實生活,使生活更賦文化氣息。與其說是將民歌納入“演唱藝術”,不如說是廣大人民想把民歌這種文化保存下來,把人們心中的對本民族自身的認同和文化記憶保存下來。我國五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也是民族文化底蘊的積累的過程,在社會長久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呈現出豐富多彩和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特點,通過考古學的研究可以證實,我國在原始社會就誕生了民歌?!稄椄琛肪褪潜容^典型的原始社會民歌類型,呈現出原始社會的實際生活景象。后來,經歷長久的發(fā)展歷程,我國社會的民歌類型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轉變,民歌的內容體現出人們真實生活每個小細節(jié),也反映出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于夢想的追求。民歌的發(fā)展成為一種對我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真實記錄和反饋。
民歌演唱的聲音作為文化的一種承載形式,是民族精神的積淀,也是民族性格的詮釋。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因為地域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聲音。民歌演唱的聲音概念,以及演唱的技巧是一直以來音樂藝術工作者非常重視的研究內容,希望能夠實現對民歌演唱藝術進行深化,滿足民歌演唱的審美需求。如何完美的展現民歌藝術,需要在實際的演唱過程當中不斷的深入鉆研,掌握具體的發(fā)聲技巧和呼吸方法,通過共鳴的方式體現出民歌詞曲即興編創(chuàng)和編寫的能力。民歌演唱的作用是對人們普通生活的真實體現,也是對民族文化底蘊的一種記錄和表達,因此,在實際的演唱過程當中,應當重視對演唱者氣息的控制,通過演唱者長期積累的經驗和理念認知,實現對民歌演唱的技巧的靈活運用,并滿足實際的演唱的審美需求。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的改變了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方法,新時期背景下的民歌藝術作品充分的融合了中西貫通的演唱技巧和特點,實現了對藝術審美價值的提升需求。我國傳統(tǒng)的民歌演唱方式具有“和而不同”的的審美價值,傳統(tǒng)民歌中包含著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精髓,也涉及戲曲和說唱等元素,成為一種具有“線性思維”和多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新時期的民歌藝術作品繼承了傳統(tǒng)民歌“貴人聲”的藝術內涵和底蘊,并且還充分的結合了西方音樂藝術“管道”的演唱方法。專業(yè)從事音樂藝術行業(yè)的研究人員在不斷的挖掘民歌藝術的魅力,希望在長期的工作研究和探索過程當中掌握民歌藝術的表現特色及規(guī)律,能夠更好的構建民歌演唱的系統(tǒng)學習體系,在理論認知和實踐結合的工作層面得到新的提升和飛躍。民歌的演唱更加重視真假音的轉換,希望在實際的演唱過程當中充分的利用聲帶和丹田的共同作用實現提亮歌聲的需求,并且能夠保證聲音傳遞的渾厚質感[1]。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民歌的演唱題材不斷的在變化,實際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上的改變不斷的完善民歌藝術變現形式和風格,實現對藝術審美價值的提升需求。新時期的民歌演唱題材和創(chuàng)作風格得到革新,也促進了人們聽覺層面的全新體驗和感受。傳統(tǒng)的民族歌曲變現形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將傳統(tǒng)的山歌和小調等民歌形式進行改革,才能夠進一步體現出演唱者的技巧和審美價值。民歌本身吸引人們關注的重點是其清新的音樂素材,和極具特色民族文化內涵及底蘊。針對新時期發(fā)展的特點進行民歌演唱題材和創(chuàng)作風格的改革,能夠促進民歌一種藝術形式長久的發(fā)展,通過改變演唱的內容可以將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展現在人們面前,成就一種特殊的演唱風格,并提升民歌藝術的審美價值。在新時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進行民歌演唱方式的改革,可以融合更多的演唱元素,例如唱、念、做、打兼?zhèn)涞膽蚯睾汀熬o拉慢唱”的搖板的演繹風格及方式[2]。
新時期的民歌演唱藝術具有其“跨界融合”的表現特征,通過新時期的藝術創(chuàng)新,能夠展現出音樂工作者全新的音樂理解能力,實現對意識表達的創(chuàng)造熱情,并且在不斷改革與發(fā)展的過程當中,賦予民歌演唱與電影、戲曲、文學等其它學科門類跨界融合的時代特色,充分的展示出民族音樂善于吸收-借鑒-消化的藝術特點。如2016年國慶期間,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民歌大會》上所體現的民歌演唱,就是通過采風加深人們對民歌藝術的深入理解,可以展現出多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并且能夠體現出多種藝術風格。通過音樂創(chuàng)作者和歌唱者的真實情感的表達,體現出人們快節(jié)奏生活背景下對慢生活節(jié)奏的感悟與體驗,以一種全新的認知體驗新時期背景下的生活,并提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藝術的發(fā)展就是追求從表面的形式深化到靈活層面的升華,重視對生活實踐的體驗,才能夠創(chuàng)造更加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這也是民歌音樂之所以能夠長久發(fā)展并受到人們青睞的原因。演唱者能夠充分的運用演唱的技巧,展現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忠誠,是民歌藝術之所以成功且極具特點的重要內容[3]。
新時期民歌演唱藝術在發(fā)展與改革的過程當中也還存在著“千人一聲”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重視對中西方演唱技巧和風格的融合同時,也存在“以西否中”等問題,以至于出現民歌演唱風格的民族特色把握出現不當的問題,最終可能會嚴重的影響中國地方民歌韻味表達方式的傳遞有誤,也會影響實際的民族文化色彩逐漸呈現出淡化或消失的情況。在新時期民歌藝術演唱改革工作進行過程當中,由于演唱者對于美聲演唱的技巧和表現的方式吸收過多或過于重視,就會影響演唱者和觀眾忽略了民歌本身的民族特色,也會出現民歌演唱藝術作品的風格和特色的認知上和聽覺體驗上的偏差問題。過分的重視演唱的技巧影響了民歌真情實感的表達,生硬的演唱方式讓聆聽的觀眾感受不到民歌的藝術美感。重視對民歌民族文化背景的闡述,在歌曲當中積極的融合民族文化,能夠較好地變易民歌演唱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當下社會中,民歌的欣賞是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對生活的體驗,因此民歌的演唱藝術還需要在時代變易的環(huán)境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學習和運用西方聲樂藝術的過程中,我國的民歌需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在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我國的民歌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才能夠繼承我國民族所具有的優(yōu)秀歌唱藝術傳統(tǒng),才能夠在根本上立足于我國優(yōu)秀的民歌演唱藝術,以此保證民歌的演唱藝術方式能夠不斷的創(chuàng)新、完善和發(fā)展,從而創(chuàng)造出人民真正熱愛的音樂藝術,同時也能保證這一藝術立足在歌曲演唱文化的巔峰,使民族文化和民歌的演唱受到各國人民的關注,讓民歌這朵奇葩能夠在歌唱的花壇開的更加光彩奪目,歷久彌香?!?/p>
[1] 馬宇飛.我國民歌演唱藝術的多元化與發(fā)展趨勢[J].黃河之聲, 2016,01:66.
[2] 任潔玉.“陜北民歌演唱”專業(yè)設置的意義與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6,02:106-111.
[3] 孟新洋.以我為主借鑒為輔——談民族唱法對美聲唱法的吸收與借鑒[J].藝術評論,2011,1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