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潔
箏,是我國漢族的民族彈撥樂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在我國眾多民族樂器中占據(jù)著獨特且重要的位置。兩千多年來,箏傳到了南北各地并與當?shù)氐拿耖g民俗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風格和演奏特點。陜西箏派,即是箏樂與陜西地域特色的結合,作為一個既古老而又年輕的箏藝流派,是當代中國重要的古箏流派之一。
箏又稱“秦箏”,顧名思義,它發(fā)源于秦地,距今約2500多年的《史記·李斯列傳》中對此曾有記載。除了秦地,箏也廣泛流傳于齊、趙等國,但以秦為盛,所以有“真秦之聲”、“秦箏”的說法。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箏樂在三秦大地瀕臨滅絕,直到1957年曹正教授來西安音樂學院講學時提出復興秦箏,即“秦箏歸秦”。在這一學術思想的引導下,周延甲教授擔負起了復興陜西箏派的重任。他作為專業(yè)箏人,對陜西民間箏樂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和繼承,對古箏的理論研究和演奏技法做了大量的工作。除周先生外,曲云、魏軍等陜西箏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也成為陜西箏作品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陜西流派重獲生機并不斷發(fā)展壯大。
陜西箏曲離不開孕育著它的陜西地方特色曲風,它與秦腔、郿鄠、碗碗腔、西安鼓樂及民歌說唱形式、道情等息息相關。它融合了秦腔唱腔中大起大落、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述風格;又吸收了郿鄠、碗碗腔音樂中的養(yǎng)分——委婉酸楚、細雨纏綿、如泣如訴的“凄涼調(diào)”。在實際演奏中,陜西箏曲大量使用歡苦兩音階?!皻g音”曲調(diào)多強調(diào)mi 和la兩音,常被用來表達歡快、愉悅的情緒和氛圍?!翱嘁簟鼻{(diào)多強調(diào)微升fa和微降 si,常用來表達悲苦哀怨、憂愁的思緒。
陜西音樂有著音域?qū)拸V、旋律上下起伏很大的特點,陜西箏曲也常遵循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旋律法則。當作曲家想讓人產(chǎn)生激動、高昂、熱烈的感覺時往往會寫出上行級進的旋律,而讓人有悲苦、哀怨、抒情的感受時則是運用下行跳進。樂曲中級進與跳進的交替運用,使人的情緒時而哀怨時而溫婉,時而抒情時而激情。
《云裳訴》是西安音樂學院周煜國先生根據(jù)其創(chuàng)作的獨奏曲《鄉(xiāng)韻》改編而成的協(xié)奏曲。曲名中的“云裳”二字來源于李白詩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寓意深遠,細膩綿長。它是帶再現(xiàn)的三部曲式結構,即:引子+A+B+華彩+A′+尾聲,樂曲音樂旋律優(yōu)美,結構嚴謹,而且巧妙地融入了陜西地方音樂素材,風格獨特,迂回百轉(zhuǎn),感染力強。下文將以《云裳訴》為例,對陜西箏派樂曲的風格特點進行分析。
在演奏上,第1 到14小節(jié)為激烈張揚的引子,它節(jié)奏自由但音樂氣勢高漲,給演奏者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較大。演奏時注意把握好張揚的音樂情緒,使聽眾達到共鳴,刮奏和搖指要飽滿、激昂,也要有意識的進行重音彈奏。樂曲隨著鋼琴激越的伴奏展開,接著古箏使用了有爆發(fā)力的刮奏和搖指奏出作品的調(diào)式骨干音階,并在第 5-7 小節(jié)出現(xiàn)了作品的核心音調(diào)“秦腔”,樂曲旋律音程棱角分明,級進和跳進錯雜,更好地提升了音樂的張力和活力。演奏時觸弦要有力,發(fā)音要堅實,左手的按滑及fa、si音的音準也屬于引子段重難點。其中搖指的演奏一定要有強弱處理,這樣更能表現(xiàn)出此段所表達的悲傷、細膩情緒。短短的14小節(jié)運用到“撮、搖結合”“大指單托”“大顫”和“滑音”等陜西箏曲中大量使用的技法。還有“二級音上的小三度滑音”,這種上滑裝飾音在其他流派的樂曲中不常用,與陜西箏曲的苦音音階有關,re的上方音應該滑向fa,而不是 mi。此外多次運用大指與二三四指交替按弦的左手技法,這是由陜西作品中多用fa、si音所決定。在演奏fa、si音或雙托音后接連fa、si音時,只有用大指與二三四指交替按滑才能讓旋律連接緊密,避免發(fā)出左手因為提前松弦而產(chǎn)生的下滑音。
從第15到第51小節(jié)是樂曲的主題部分,樂曲從這里開始有了明確的節(jié)拍和速度。這部分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情緒的層次變化。古箏與鋼琴的完美結合共同推出了哀怨、深情的旋律主題??傮w來說,本段運用陜西箏派的演奏技法與引子段類似,但左手的按顫音和滑音作為推動情緒的重點技法,得反復練習并用非常細膩的音樂語言來表達。與一般顫音相比,陜西箏用“大顫”較多,它是在小顫基礎上擴大了顫弦幅度,使聲音的緊張感增強,也更具悲情性。在演奏第15-22小節(jié)和第23-30小節(jié)是同樣的旋律,但用了不同的音區(qū)演奏,在彈奏時要注意音區(qū)與情緒的變化。低音區(qū)琴弦粗,聲音厚實、低沉,更容易表現(xiàn)出深沉而傷感的情緒,而高音區(qū)的琴弦細,聲音清脆、透亮,且演奏高音旋律速度有加快的趨勢,以表現(xiàn)出幸福纏綿的場景。音樂的抑揚頓挫與左手按滑速度、輕重的不同程度把握是本段的難點,直接影響到樂曲的地域性音樂風格特點能否準確表達出來。第18小節(jié)至20小節(jié),音樂中開始出現(xiàn)微升4和微降7,這兩個帶大顫的變化音使陜西風格特征更加的鮮明起來。
樂曲的快板部分是從第52到191小節(jié),它的演奏速度很快,為148,需要演奏者有扎實的基本功。在鋼琴的引導下,古箏通過附點、二八、后十六、四十六等節(jié)奏型奏出了熱情活躍的快板主題,在彈奏手法上,用了大量的“托劈”“搖指”和左手大指與二三四指交替按弦的技法。雖然微升fa 和微降si 還在出現(xiàn),但整體速度的加快和跳躍的節(jié)奏型使得音樂開始有了樂觀、開朗的感覺,特別是開頭處雙托雙劈交替彈奏技術的運用,使音樂積極向上的情緒馬上鋪展開來。本段反復出現(xiàn)的快速十六分音符在演奏時要注意時值均勻、穩(wěn)定,為了使樂曲充滿生機,演奏時既要保持音色的顆粒性,又要把旋律的線條、層次表現(xiàn)出來。此段運用了陜西箏派的兩個特色技術“大指快速托劈”和“大指雙托雙劈”,使音色更加清脆、飽滿、富有感染力,突出秦聲時而慷慨豪爽,時而含蓄婉轉(zhuǎn)的風格特點。
華彩段是展示古箏這件樂器的性能和演奏家技術的段落。本段節(jié)奏自由,從第192開始至第203小節(jié),在鋼琴伴奏突然停止后以右手搖指緊接大撮和左手掃弦開始,連續(xù)多次演奏,用古箏精湛的技術沖擊著聽眾的聽覺,展現(xiàn)了音樂情緒所表達的那種無盡宣泄和抽泣。彈奏這一段要求我們得有快速和具有爆發(fā)力的觸弦,以體現(xiàn)出旋律的百轉(zhuǎn)千回、抑揚頓挫,使音樂有較大的張力。右手的長搖和左手的按滑音相結合,如泣如訴,音樂從高音向低音的演奏,好像江河直瀉而下的激昂音調(diào),扣人心弦;同時演奏速度慢起加快,使人的情緒產(chǎn)生一股巨大的推動力。第200-201小節(jié)由弱漸強的連續(xù)三連音搖指將音樂的靈與情完美交織在一起,訴盡衷腸,并將音樂推向了高潮。
再現(xiàn)A′段是第211到226小節(jié),這是樂曲的音樂主題再現(xiàn),即對深情慢板A的再現(xiàn),它的演奏技巧與第二段類似,但音樂情緒更加飽滿,它很好地將華彩段推出的高潮承接下來,通過左手不同程度的按滑音彈奏出了深情、凄婉的感覺。
樂曲在第227小節(jié)進入急速有力的尾聲,以急板開始,演奏速度提至160,用雙手點指彈奏出疾風暴雨般的音效,將音樂由低音奏向高音,發(fā)音堅定有力。古箏與鋼琴相互映襯使奔放的情緒被充分渲染,右手長搖和左手刮奏的巧妙配合使音樂氣勢更加激烈、恢弘。鋼琴和古箏以極強的力度結束在G調(diào)的屬音上,磅礴的氣勢戛然而止,享受完如此美妙的音樂后,它也為我們留下了廣泛的想象空間,余音繞梁,久久不能忘懷。
周先生的作品旋律優(yōu)美,音樂既細膩綿長又氣勢恢弘,通過對《云裳訴》的演奏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要想掌握好陜西箏曲的演奏,需注意“歡”、“苦”音階、fa、si二變之音和左手按音與滑音的音準,此外還有演奏速度與段落層次的處理。作為當代中國重要的古箏流派之一,陜西箏派占據(jù)著較高的地位,它既有慷慨激昂又有委婉酸楚的特點,其藝術源頭是秦腔老調(diào)等地域特色曲風,而演繹根基則為“以苦為主、苦歡結合”的二變音??傊葑嗾咧挥袑⒆约簩ψ髌穬?nèi)容和作品背景的理解,與自身掌握的彈撥技術融為一體,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同時注重音樂情緒、講究音樂風格,才能彈奏出具有濃郁陜西味道的古箏音樂。